華文網

墨大小姐姐走心分享:摸爬滾打中我逐漸掌握了這些技能!

文/ 田慧穎

作者簡介

當我提筆寫下這篇小文章的時候,我已經完成並通過了研究生第一學年的全部課程。此刻,我坐在墨爾本大學最大的圖書館Baillieu一層,正在閱讀本周的文獻。

一年時光轉瞬即逝,校園內進進出出的年輕而又陌生的面孔,身旁座位上不斷變換的學習材料,Union House外結束的一場又一場社團展示,以及Old Arts樓外矗立的“2017 Alumni”告示板……無不提示著我,流年易逝,勿忘初衷。

十多年來,我雖一直循規蹈矩地接受傳統中式教育,小升初,初升高,分文理科、參加高考、讀本科……但是,從小受在高校擔任大學教授的父親的影響,多年的耳濡目染使我從小就對世界名校充滿敬仰,

我於很小的時候就萌生出名校留學的的想法,但真正開始為自己認真做規劃確是在大三的時候。

留學墨爾本大學,是我認為我所做過的至關重要,且將來我一定會很感謝現在“拼命的我”的決定。

(墨爾本大學午間時光 圖片由筆者拍攝)

在過去的一年裡,我曾經歷過許多“人生第一次”,解鎖多重新體驗。比如,第一次自主地認真規劃未來的學業和生活,第一次獨身一人不遠萬里前往南半球踏上留學路;第一次因做飯觸發煙霧警報急忙斷電斷火,第一次列印大量閱讀材料把雷射印表機用到墨幹,然後自己一個人手腳麻利地換硒鼓。

第一次在被deadline逼到絕望的情況下,依然佯裝鎮定繼續寫論文和報告,體會到前所未有的,

窒息般的學習壓力;在第一次不卑不亢引經據典,在seminar上同各國同學積極探討,組織全班同學分組討論並給出自己見解……

一年的摸爬滾打中,我逐漸養成了自主學習,靈活溝通,勤於思考和思辨的習慣。同時我也認為,自主學習、溝通、思考和思辨,也是每一個留學生都需掌握的重要能力。

留學,首先要學會獨立,獨立之後才能自主。留學雖不是獨自一人的征程,但是每個人都需學會獨立勇敢地去面對一切的未知,然後才能學會遊刃有餘地自主安排自己的學業和生活。

正式在墨大開始讀書後,為了讓自己的生活節奏有條不紊,我每週都會為自己制定時間表,買菜、做飯、吃飯、看書、跑步、瑜伽、寫作,每一樣都不能落下!除了上課,

每天留給自己足夠的時間閱讀材料、文章和報告。

以我所學的Global media communication專業為例,每一門專業課一周留3篇左右必讀文章,還有若干選讀文章。如果唯讀必讀文章(Core readings),假設你的詞彙量媲美本地學生情況下,至少需要10個小時。

而對於我而言,往往讀一篇30頁左右的文章就需要耗費一整個上午的時間,如果再加上寫筆記和查閱Google的時間,僅僅是閱讀必讀文章,就需要13、4個小時。如果按照我每個學期修4門專業課來計算,僅僅閱讀必讀文章就需要將近60個小時。如果我每天不需要買菜做飯、跑步鍛煉、不眠不休的情況下,大概也要花上3天的時間。

很顯然,對於每一個留學生來說,每週不眠不休讀三天書,是不可能的,這樣的密集閱讀任何人都會吃不消。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開動自己的智慧了。

通常,我也會採取一些討巧的方法,比如,本科期間我學習過大量新聞理論和歷史的內容,當閱讀材料中涉及這一部分時,我會選擇跳讀或者略讀,然後在文章中做好批註。文獻綜述部分,若不是經典理論和案例,我也會進行有條件篩選。我還會提前下載好本周之前上傳LMS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墨爾本大學學生教務、資訊系統)的教授的PPT,側重閱讀某一重點文章。

(我的日常記事本,通常會寫上今天一天需要完成的專案)

其實,靈活的溝通能力,是融入課堂,以及日常交流的重要保證。從走下飛機的那一時刻起,我們的留學生活才算真正開始。日常對話餐飲問路,溝通選課調課,和教授發郵件諮詢問題預約輔導,課堂研討發表觀點……都離不開溝通和交流。

記得剛來的時候,由於人生地不熟,我們來自中國的留學生經常聚在一起,就連上研討班,也都是中國人和中國人紮堆坐在一起,老師提問問題,我們也用中文討論。有一位元老師看到這種情況,就會在每節課上課之前把全班分成幾個小組,並且把本地學生和我們分配到一起,這樣就基本上保證了全班都能用英語來討論問題。

這種做法雖然有些令人無奈,但是也反映出留學圈子裡的怪像。通過雅思測試並不能證明什麼,真正的留學生涯需要每個人能夠將所學會的語言,真正學以致用。可能我們做不到像本地生那樣口語流利,談吐標準,但是既然踏上留學征程,任何事情都要全力以赴,包括語言,包括溝通。

(墨爾本大學 Quadrangle)

如果說,自主學習和積極溝通是留學墨爾本大學的硬性條件,那麼思考和思辨能力的養成,就能助你留學道路和未來職業生涯一臂之力。從小到大,我們理所應當地習慣了老師給我們佈置家庭作業,習慣了老師在課堂上給出的標準答案,習慣了記錄和接受標準答案。漸漸地,我們主動問“為什麼”次數較孩提時代少了許多,思考所謂“權威人士“觀點的合理性的次數少之又少。

讀研究生之後,我註冊的每一門課的每週課題都只是一個大方向,每一門課都沒有教材,整個學期的閱讀材料由一篇篇文獻和大量報告組成。例如,第一學期我曾註冊過一門“Change in Journalism”的專業課,每週的課題大概是這樣的:

“Professional journalism and Citizen journalism”, Social media in newsroom”等。

很多同學看到課程大綱,會互相問這門課是不是很“水”,很“泛”,其實,當你注意到這些看似廣泛的一個大綱,以及每週的閱讀材料的時候,就應該主動思考,應該從哪些方面對此進行細化研究,是否要考慮職業新聞和草根新聞發生的社會背景?重大事件或案例?形成原因?政治經濟等關聯因素,帶著問題進行閱讀,進行思考,辨析閱讀材料中的觀點,若不同意,則進行辯證思索,查閱相關資料,給出個人見解。若你同意,合理之處在於哪些?思考的過程應當是自發的,不能等到研討班上聽大家討論的時候才意識到,而應該看到課題的時候就主動思考。當然,每節課上老師也會給出他的觀點,但是往往tutor或lecturer講完之後,也會補充一句“這是我的觀點,你可以反駁我。”

(圖5:每週上傳到LMS裡面的基本討論的問題)

研討班上,老師更希望我們從本周的閱讀材料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一同探討問題,進而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溝通能力。最開始的時候,我也會猶豫,是不是全班同學都能理解這個觀點,只有我一個人不懂。

這個時候根本沒有必要這樣顧慮,如果老師認為你們都懂了,那麼很有可能接下來的時間就變成了個人討論,如果有人對課題、文章、presentation提出問題,那麼老師便會針對這個問題展開討論,進行解析,並有可能提舉出相關例子幫助你加深記憶。如果此時不懂裝懂,往往會損失了答疑的絕佳機會,得不償失。

留學這段時間裡,有許多來自國內的朋友向我諮詢留學墨爾本大學有關事宜。在一些朋友看來,能夠申請到各大高校排名榜上TOP50,常年被遴選為澳大利亞No.1的墨爾本大學,已經是人生一大成功亮點,做事盡心,成績達標,順利畢業,已屬難得。

但是,名校的背後,卻多數人都體驗過的,辛勞如高考的般的日夜拼搏。

一年多以來,每學期的每一門課,每一篇論文,每一份報告,每一場課堂展示,我都盡最大努力去完成,儘管最終結果可能不甚滿意,這些來指導教師的回饋,修改意見也會成為自己提高學術水準的寶貴借鑒。

雖然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的成就不能僅靠數位、分數、金錢來衡量,但是,這些數字的出現,卻能直接證明我們在某一階段取得的成就,某一階段創造的價值。

留學,並非一條鍍金之旅,一紙文憑或許能夠幫助我們在未來職業發展路上獲取一塊具有分量的敲門磚,但並非證明你的能力也囿於一隅。若能在留學過程中漸漸培養自己自主學習能力,靈活的溝通能力、勤於思考和思辨能力,在我看來,這或許才是留學一場帶給我們最大的回饋吧。

如果按照我每個學期修4門專業課來計算,僅僅閱讀必讀文章就需要將近60個小時。如果我每天不需要買菜做飯、跑步鍛煉、不眠不休的情況下,大概也要花上3天的時間。

很顯然,對於每一個留學生來說,每週不眠不休讀三天書,是不可能的,這樣的密集閱讀任何人都會吃不消。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開動自己的智慧了。

通常,我也會採取一些討巧的方法,比如,本科期間我學習過大量新聞理論和歷史的內容,當閱讀材料中涉及這一部分時,我會選擇跳讀或者略讀,然後在文章中做好批註。文獻綜述部分,若不是經典理論和案例,我也會進行有條件篩選。我還會提前下載好本周之前上傳LMS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墨爾本大學學生教務、資訊系統)的教授的PPT,側重閱讀某一重點文章。

(我的日常記事本,通常會寫上今天一天需要完成的專案)

其實,靈活的溝通能力,是融入課堂,以及日常交流的重要保證。從走下飛機的那一時刻起,我們的留學生活才算真正開始。日常對話餐飲問路,溝通選課調課,和教授發郵件諮詢問題預約輔導,課堂研討發表觀點……都離不開溝通和交流。

記得剛來的時候,由於人生地不熟,我們來自中國的留學生經常聚在一起,就連上研討班,也都是中國人和中國人紮堆坐在一起,老師提問問題,我們也用中文討論。有一位元老師看到這種情況,就會在每節課上課之前把全班分成幾個小組,並且把本地學生和我們分配到一起,這樣就基本上保證了全班都能用英語來討論問題。

這種做法雖然有些令人無奈,但是也反映出留學圈子裡的怪像。通過雅思測試並不能證明什麼,真正的留學生涯需要每個人能夠將所學會的語言,真正學以致用。可能我們做不到像本地生那樣口語流利,談吐標準,但是既然踏上留學征程,任何事情都要全力以赴,包括語言,包括溝通。

(墨爾本大學 Quadrangle)

如果說,自主學習和積極溝通是留學墨爾本大學的硬性條件,那麼思考和思辨能力的養成,就能助你留學道路和未來職業生涯一臂之力。從小到大,我們理所應當地習慣了老師給我們佈置家庭作業,習慣了老師在課堂上給出的標準答案,習慣了記錄和接受標準答案。漸漸地,我們主動問“為什麼”次數較孩提時代少了許多,思考所謂“權威人士“觀點的合理性的次數少之又少。

讀研究生之後,我註冊的每一門課的每週課題都只是一個大方向,每一門課都沒有教材,整個學期的閱讀材料由一篇篇文獻和大量報告組成。例如,第一學期我曾註冊過一門“Change in Journalism”的專業課,每週的課題大概是這樣的:

“Professional journalism and Citizen journalism”, Social media in newsroom”等。

很多同學看到課程大綱,會互相問這門課是不是很“水”,很“泛”,其實,當你注意到這些看似廣泛的一個大綱,以及每週的閱讀材料的時候,就應該主動思考,應該從哪些方面對此進行細化研究,是否要考慮職業新聞和草根新聞發生的社會背景?重大事件或案例?形成原因?政治經濟等關聯因素,帶著問題進行閱讀,進行思考,辨析閱讀材料中的觀點,若不同意,則進行辯證思索,查閱相關資料,給出個人見解。若你同意,合理之處在於哪些?思考的過程應當是自發的,不能等到研討班上聽大家討論的時候才意識到,而應該看到課題的時候就主動思考。當然,每節課上老師也會給出他的觀點,但是往往tutor或lecturer講完之後,也會補充一句“這是我的觀點,你可以反駁我。”

(圖5:每週上傳到LMS裡面的基本討論的問題)

研討班上,老師更希望我們從本周的閱讀材料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一同探討問題,進而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溝通能力。最開始的時候,我也會猶豫,是不是全班同學都能理解這個觀點,只有我一個人不懂。

這個時候根本沒有必要這樣顧慮,如果老師認為你們都懂了,那麼很有可能接下來的時間就變成了個人討論,如果有人對課題、文章、presentation提出問題,那麼老師便會針對這個問題展開討論,進行解析,並有可能提舉出相關例子幫助你加深記憶。如果此時不懂裝懂,往往會損失了答疑的絕佳機會,得不償失。

留學這段時間裡,有許多來自國內的朋友向我諮詢留學墨爾本大學有關事宜。在一些朋友看來,能夠申請到各大高校排名榜上TOP50,常年被遴選為澳大利亞No.1的墨爾本大學,已經是人生一大成功亮點,做事盡心,成績達標,順利畢業,已屬難得。

但是,名校的背後,卻多數人都體驗過的,辛勞如高考的般的日夜拼搏。

一年多以來,每學期的每一門課,每一篇論文,每一份報告,每一場課堂展示,我都盡最大努力去完成,儘管最終結果可能不甚滿意,這些來指導教師的回饋,修改意見也會成為自己提高學術水準的寶貴借鑒。

雖然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的成就不能僅靠數位、分數、金錢來衡量,但是,這些數字的出現,卻能直接證明我們在某一階段取得的成就,某一階段創造的價值。

留學,並非一條鍍金之旅,一紙文憑或許能夠幫助我們在未來職業發展路上獲取一塊具有分量的敲門磚,但並非證明你的能力也囿於一隅。若能在留學過程中漸漸培養自己自主學習能力,靈活的溝通能力、勤於思考和思辨能力,在我看來,這或許才是留學一場帶給我們最大的回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