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最好的老師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你缺席了嗎?

愛孩子幾乎是每個父母的本能,怎麼愛,卻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

托爾斯泰說過:“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關鍵是如何教育。”教育,是深入靈魂的事,是精神上的紮根和薰染,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永遠的底色,而父母是這底色最重要的繪製者。

作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父母必須明確:陪伴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陪伴才是最好地教育,沒有什麼比父母的陪伴更重要,一切理由在教育孩子面前永遠是藉口。然而,隨著生活節奏趨向於越來越快,

更多的父母如今已難得有充足的時間來陪伴孩子,由此而導致的種種教育問題,已不可小覷。有點長,但是希望你能耐心看完。

01

值得深思的故事

陪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絕大多數父母的最大難題是沒有時間。有時候,父母不會教育不怕,不懂教育也沒關係,因為,教育是深入靈魂的事,是精神上的紮根和薰染。對孩子而言,他們需要的不是奢華的物質享受,

而是寂寞時有人陪伴,迷惑時有人指引,成功時有人鼓勵,失敗時有人理解。我們先看一則故事《爸爸,我想買你一小時!》或許就會明白:一切的愛,都基於陪伴!

父親下班回家已經很晚了,身體疲倦、心情也不太好。這時,他發現5歲的兒子正靠在門邊等他。

“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兒子問。

“什麼問題?”父親有些不耐煩。

“爸,你1小時能掙多少錢?”

“這與你無關。為什麼要問這樣的問題?”父親生氣地說。

“我只是想知道。”兒子望著父親,懇求道:“請告訴我,你1小時掙多少錢?”

“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話,那我就告訴你吧。我1小時掙20美元。”父親有點按捺不住了。

“喔。”兒子沮喪地低下頭。過了一會兒,他又抬起頭,猶猶豫豫地說:“爸,可以借給我10美元嗎?”

父親終於發怒了:“如果問這種問題就是想要向我借錢去買毫無意義的玩具,

那你還是回房間去,躺到床上好好想想為什麼你會那麼自私。我每天長時間辛苦工作,現在需要休息,沒時間和你玩小孩子的遊戲。”

兒子一聲不吭地走回自己的房間,輕輕關上了門。

兒子走後,父親還在生氣。過了一陣兒,他漸漸平靜下來。想到自己剛才有些粗暴,他走進孩子的房間,輕聲問:“你睡了嗎?”

“爸,

還沒呢。我還醒著。”兒子回答道。

“爸爸今天心情不太好,所以剛才可能對你太凶了,”父親說,“這是你要的10美元。”

“爸,謝謝你。”兒子欣喜地接過錢,然後又從枕頭下拿出一些皺皺的鈔票,仔細地數起來。

“你已經有錢了為什麼還要?”父親又開始生氣了。

“因為只有那些還不夠,不過現在足夠了。”兒子回答道。然後他將數好的錢全部放在父親手裡,認真地說:“爸,我現在有20美元了,我可以向你買一個小時的時間嗎?明天請早一點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父母對孩子一生的成長,無疑是舉足輕重的。父母的陪伴不是身體的陪伴,還是精神上的陪伴。所以,父母們,請靜下心聽聽孩子的心裡話,慢下腳步陪陪孩子,因為孩子是多麼渴望父母能抽出時間陪自己聊聊,陪自己走走;多麼希望父母能多看自己一眼,能見證自己最開心的時刻。

02

令人無奈的現狀

1.缺席的爸爸

古語說“養不教,父之過”,而這個時代似乎越來越缺乏“父親的教育”。原始社會中,爸爸會帶孩子出門打獵,孩子就被爸爸帶著去探索世界。而現在卻完全不是這樣,爸爸沒能成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關係中成為一個影子式的爸爸。

對媽媽和孩子來說爸爸缺席了,對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淪為了旅館。80%的父親認為自己工作忙,沒有時間與孩子交往;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親“缺位元”的情況,母親是子女教育的絕對主角。無論在情感、陪伴、尊重、親密還是在問題解決方面,父親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這說明父親在孩子成長中並沒有承擔應盡的責任。

2.焦慮的媽媽

一個缺席的父親,同時會伴隨一個焦慮的媽媽。父親主動或被動地成了家庭中的隱形人,媽媽便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從丈夫身上抽離出來,而放在孩子身上。

但,孤軍奮戰的女人會難以避免地陷入孤獨感和不安全感中,又會不自覺的把家轉化為她痛苦的工作場所,用讓人窒息的愛和焦慮將孩子包裹起來,造成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過度依賴。

孩子更多地生活在母親的世界裡,而不是家庭的世界。可媽媽那本應由爸爸承擔的焦慮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或者,孩子在各種情緒中如困獸一般壓抑、掙扎、暴虐、偽裝。孩子會“永遠做媽媽的好孩子”,而進入那種拒絕成長,依賴性強的狀態,沒辦法探索社會,融入社會。

3.失控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問題,就有多少父母問題。一個在家庭中缺席父親的背後,必然有一個焦慮的母親和失控的孩子。在缺失父愛或母愛中長大的孩子因沒有親情體驗,早期的情緒情感發育的損傷,會導致負面情緒較多、積極情感偏少,甚至出現情緒困擾、人格障礙、行為問題等。

這些失控行為通常表現為:害羞、情緒沮喪、自暴自棄、不求上進、少言寡語、不愛集體、厭惡交友、急躁衝動、喜怒無常、害怕失敗、感情冷漠,嚴重的還可能上學蹺課、早戀、離家出走、偷盜、甚至喜好使用暴力,成人後更容易成為一個危險的人。

03

常被誤讀的“陪伴”

不能否認,所有的父母都愛孩子,都渴望盡已所能給孩子更多的愛與支持。有些父母選擇了與“失陪”和“缺席”父母完全不同的做法: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教育誠惶誠恐,小心翼翼,媽媽甚至做出辭職做全職媽媽的“犧牲”決定,給孩子完全的照顧,以為這就是最好的陪伴。父母育子觀念中有很多關於陪伴的誤區,概括下來有以下幾種:

1.陪同=陪伴

常看到父母亦步亦趨地跟在孩子左右,散步、逛商場、寫作業……孩子在哪裡,父母的身影就跟在哪裡,孩子仍然是一個人自言自語或者自己玩,父母好像沒聽到孩子的說話,在想自己的心事,人在心不在,更沒心情體驗陪伴孩子的快樂,這樣的陪同不算陪伴。

2.看管=陪伴

父母緊緊跟在旁邊不斷地提醒孩子這個不可以,那個不行,替孩子做這做那,害怕孩子摔著,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走彎路……沒有看到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需要,更沒隨著孩子長大,不斷擴展他的獨立成長空間,一天下來,父母疲憊,孩子辛苦,這樣的陪伴,充其量是保姆的照顧,不是陪伴。

3.物質滿足=陪伴

很多父母為彌補忽略孩子的內疚,偶爾有時間陪孩子,就用豪爽地花錢代替陪伴,不管孩子要的、不要的,都買給他,最流行的名牌、最貴的學校、最貴的老師,可讓父母自己內心平衡,卻無法填補孩子內心缺少愛的虛空。

4.說教=陪伴

很多父母難得與孩子在一起,借機不停地講各種道理,講很多自己的辛苦,說這一切都是為孩子,說自己都是對的,用最有傷害力的這兩句話,以為能激發孩子的積極生活狀態,卻不知被“內疚和負罪”培養大的孩子最無力,他們只有自我否定,只有自我糾結和掙扎,沒力氣改變,孩子害怕這樣的“陪伴”。

5.媽媽的守護=陪伴

很多家庭認為守護孩子是母親的天職,爸爸負責主外養家嫌錢,爸爸成了“不回家的人”。媽媽只能給予孩子母性的愛,而自信、力量、與世界的關係和聯結,這些是需要爸爸的引導和示範的,怎麼可能是媽媽的守護可以代替呢?

中國是個內斂的民族,父親尤其是沉默、不善表達愛的,如果再加上日常生活中的邊緣化,多少孩子是在渴望父愛的痛中長大?

當然種種現象無不與骨感的現實聯繫在一起。面對教育的大環境、物質的大環境,越來越多的父母,除了對現實的抱怨、恐懼之外,似乎無能無力。

但這並不是成熟父母的智慧所為:父母永遠也不能等到社會改善到足夠理想時再去教育、陪伴孩子,父母也永遠不能把責任推給社會之後,

忍心看著自已的孩子孤單長大,畢竟,養育每個孩子是每個父母義不容辭、百分之百的責任!父母要做的永遠是:如何在這個高壓力的社會環境中給予孩子“高品質”的陪伴!

04

亟待重視的陪伴

如今,“失陪”父母已成為一個社會現象,讓缺失看護的孩子面臨教育問題。由於親職缺失導致孩子被忽視,引起的緊張、不安全感長期存在,進而形成無形的壓力,形成消極的思維、情感和行為模式並持續終身。

因此,家庭教育亟待重視父母健康向上地陪伴。唯有父母高品質的陪伴和耐心的引導,才會讓孩子感到足夠的安全感,才能幫助孩子產生安全型依戀,然後培育出一份積極的心態來對外部環境做出反應。

1.有一種陪伴叫隱性失陪

隱性失陪是針對普通意義上的“失陪”提出的、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意識不到的陪伴缺失。在兒童養育方面特指:雖然家長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子女,但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從而造成的精神上的失陪。

具體表現:親情淡漠、缺乏信任、難以溝通。長期隱形失陪的人群(尤其是兒童)容易出現:性格孤僻、暴躁易怒、交流障礙等現象。

2.有一種陪伴叫心靈陪伴

心靈陪伴是空間陪伴、肢體陪伴的升級。是人與人之間建立以感情緊密聯結為基礎的良好關係。通過真正的、內心真實的感受來交流與溝通,傳遞給他人愛、信任和安全感;從而瞭解他人、關愛他人、相互信任。在兒童養育的領域,父母與孩子建立的親密關係比採用所謂“正確”的技巧更為重要!父母通過心靈陪伴傳遞給孩子的愛和信任將會影響孩子一生。

3.父母陪伴,缺一不可

就好像天有陰陽、地有柔剛,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爹和娘!父親是外放、獨立、剛強、樂觀、博大、寬廣、動態的、富有創造性的陽剛之氣;母親是內傾、依戀、包容、接納、柔順、謙卑、靜態的、穩妥的陰柔之風;父親強調變化、創新和挑戰,母親強調穩定、一致和安全;父親經常抓大放小,母親習慣對孩子事事關心;完整的父愛和母愛是一個孩子健康成長的源泉和支撐,父愛與母愛相互融合,互為補充,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4.父親缺席,亟盼回歸

統計表明,目前我國“失陪”更多的是父親角色,父親是孩子的榜樣,作為男性的父親,一般特徵是獨立、自主、自信、果斷、堅毅、與人合作、富有進取心等,經常與父親相處的孩子,在與父親的不斷交往、相互溝通中,會不斷模仿和學習父親,受到父親良好影響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會更加自信,做事更加果斷,思想更加活躍,抗挫折能力也較強,會有很好的人際關係,也比較受同伴的歡迎。

一個普通的父親,不在於有多少文化,有多高的學識,有多大的本事,而在於用自己的榜樣和影響,教會孩子堂堂正正地做人,踏踏實實地做事,具備了這一點,孩子就會走好自己的路。

05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在你選擇成為父母之時,你的行為舉止,一言一行就註定將改變一個人。家庭教育的真諦不是教,更不是管,而是引導與示範,父母們需要做的是對孩子的鼓勵與陪伴,是“蹲”下來“陪”孩子“看”世界。因為,最好的老師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1.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父母,其實給不了孩子屬於他的未來,孩子有自己的人生。父母能做的只是努力守護孩子能夠得到的當下的快樂和幸福,不焦慮、不盲從,不攀比。和孩子一起慢慢體味相伴時際遇的每一道風景,每一種心情。不要怕虛度光陰,教育本就是留白的藝術。

陪伴是相互的,滋養是相互的,給予是相互的。陪孩子長大的過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長的過程。“培養”就是“陪著養”。陪伴之於教育的關係應該是先於教育、包含教育,只有這樣,教育才會變得輕鬆、快樂、自然而然。

父母要捨得花時間陪孩子,因為童年是人的前半生,陪伴孩子時,一心一意,給孩子你最好的專注力。

2.無暇陪伴,忙只是藉口

陪不陪孩子,從來就不是時間問題,而是選擇問題,是價值排序的問題。忙只是藉口,只是看父母把什麼看的更重要而已。錢可以暫時少賺點,工作永遠都做不完,但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在孩子的陪伴上,父母只有一次機會,錯過了就永遠錯過了。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差別是管理時間的能力。一個人的主要時間分配到“不重要不緊急”,是得過且過型;分配到“緊急不重要”,是隨波逐流型;分配到“重要緊急”,是勤奮工作型;分配到“重要不緊急”(例如健康、讀書、教育子女等),是智慧發展型。您是哪一種類型?

3.孩子有求,請專注陪伴

孩子鬧情緒,纏磨人,求抱求陪伴時,是一種提醒更是一種高危信號,說明父母已經太長時間沉浸工作、瑣事,忘記關注孩子。這時,父母要做的就是,手上心上什麼都放下,專心陪孩子,每天哪怕有一小陣子。

不一定很多語言,也不一定繪本玩具遊樂場,只是陪著孩子,由孩子牽引著安排時光。世間一切顯現皆修行對境,孩子禪,方便修。

當孩子抱怨你從不帶他去公園或總是誇獎鄰家的孩子時,你可能會不屑一顧或敷衍了事,然而對於孩子而言,感覺就是一種事實,父母需要做是去發覺孩子行為背後深層的含義。

4.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永遠的底色,而父母是這底色最重要的繪製者。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將自己看得如何重要都不為過。父母不會教育不怕,不懂教育也沒關係。對孩子而言,他們需要的不是奢華的物質享受,而是寂寞時有人陪伴,迷惑時有人指引,成功時有人鼓勵,失敗時有人理解。陪伴不僅僅是形隨,更重要的是心隨,是父母的心跟著孩子的內心一起成長,一起相伴。

生命不可逆轉,也不會停留於昨日。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他的優點、他的思考、他的夢想、他的煩惱、他的需要,父母若一直陪伴他左右,歲月會告訴您這些。忙碌的父母們要多抽一點時間,陪孩子一起慢慢長大。

教育,不是掛在嘴上的口號,而是落實在行動中的責任、智慧;愛也不是掛在嘴上的種種藉口,而是潤物細無聲的呵護、關懷,是孩子進步時父母揚起的眉毛和嘴角的微笑,是孩子鬱悶苦惱時父母流露出的焦急和關切……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陪伴者。

周國平曾說過:“生命中不可或缺東西就是與孩子一起成長的記憶,我不希望在孩子最重要的時刻,家長缺席。”的確,在孩子的成長中,沒有什麼比父母的陪伴更重要。

愛需要時間來表達,工作纏身的父母,請儘量留一些時間給孩子吧,傾聽他們的心聲,不要忽略他們的感受,蝸牛會慢慢長大,不要錯失孩子成長中的陪伴!家長是最需要訓練卻最缺乏訓練的一種職業,父母事業上的成功永遠無法彌補家庭教育的失敗。孩子的成長教育,父母只有一次機會,千萬不要錯過!

如果你看完了,也請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吧!

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父母對孩子一生的成長,無疑是舉足輕重的。父母的陪伴不是身體的陪伴,還是精神上的陪伴。所以,父母們,請靜下心聽聽孩子的心裡話,慢下腳步陪陪孩子,因為孩子是多麼渴望父母能抽出時間陪自己聊聊,陪自己走走;多麼希望父母能多看自己一眼,能見證自己最開心的時刻。

02

令人無奈的現狀

1.缺席的爸爸

古語說“養不教,父之過”,而這個時代似乎越來越缺乏“父親的教育”。原始社會中,爸爸會帶孩子出門打獵,孩子就被爸爸帶著去探索世界。而現在卻完全不是這樣,爸爸沒能成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關係中成為一個影子式的爸爸。

對媽媽和孩子來說爸爸缺席了,對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淪為了旅館。80%的父親認為自己工作忙,沒有時間與孩子交往;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親“缺位元”的情況,母親是子女教育的絕對主角。無論在情感、陪伴、尊重、親密還是在問題解決方面,父親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這說明父親在孩子成長中並沒有承擔應盡的責任。

2.焦慮的媽媽

一個缺席的父親,同時會伴隨一個焦慮的媽媽。父親主動或被動地成了家庭中的隱形人,媽媽便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從丈夫身上抽離出來,而放在孩子身上。

但,孤軍奮戰的女人會難以避免地陷入孤獨感和不安全感中,又會不自覺的把家轉化為她痛苦的工作場所,用讓人窒息的愛和焦慮將孩子包裹起來,造成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過度依賴。

孩子更多地生活在母親的世界裡,而不是家庭的世界。可媽媽那本應由爸爸承擔的焦慮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或者,孩子在各種情緒中如困獸一般壓抑、掙扎、暴虐、偽裝。孩子會“永遠做媽媽的好孩子”,而進入那種拒絕成長,依賴性強的狀態,沒辦法探索社會,融入社會。

3.失控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問題,就有多少父母問題。一個在家庭中缺席父親的背後,必然有一個焦慮的母親和失控的孩子。在缺失父愛或母愛中長大的孩子因沒有親情體驗,早期的情緒情感發育的損傷,會導致負面情緒較多、積極情感偏少,甚至出現情緒困擾、人格障礙、行為問題等。

這些失控行為通常表現為:害羞、情緒沮喪、自暴自棄、不求上進、少言寡語、不愛集體、厭惡交友、急躁衝動、喜怒無常、害怕失敗、感情冷漠,嚴重的還可能上學蹺課、早戀、離家出走、偷盜、甚至喜好使用暴力,成人後更容易成為一個危險的人。

03

常被誤讀的“陪伴”

不能否認,所有的父母都愛孩子,都渴望盡已所能給孩子更多的愛與支持。有些父母選擇了與“失陪”和“缺席”父母完全不同的做法: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教育誠惶誠恐,小心翼翼,媽媽甚至做出辭職做全職媽媽的“犧牲”決定,給孩子完全的照顧,以為這就是最好的陪伴。父母育子觀念中有很多關於陪伴的誤區,概括下來有以下幾種:

1.陪同=陪伴

常看到父母亦步亦趨地跟在孩子左右,散步、逛商場、寫作業……孩子在哪裡,父母的身影就跟在哪裡,孩子仍然是一個人自言自語或者自己玩,父母好像沒聽到孩子的說話,在想自己的心事,人在心不在,更沒心情體驗陪伴孩子的快樂,這樣的陪同不算陪伴。

2.看管=陪伴

父母緊緊跟在旁邊不斷地提醒孩子這個不可以,那個不行,替孩子做這做那,害怕孩子摔著,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走彎路……沒有看到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需要,更沒隨著孩子長大,不斷擴展他的獨立成長空間,一天下來,父母疲憊,孩子辛苦,這樣的陪伴,充其量是保姆的照顧,不是陪伴。

3.物質滿足=陪伴

很多父母為彌補忽略孩子的內疚,偶爾有時間陪孩子,就用豪爽地花錢代替陪伴,不管孩子要的、不要的,都買給他,最流行的名牌、最貴的學校、最貴的老師,可讓父母自己內心平衡,卻無法填補孩子內心缺少愛的虛空。

4.說教=陪伴

很多父母難得與孩子在一起,借機不停地講各種道理,講很多自己的辛苦,說這一切都是為孩子,說自己都是對的,用最有傷害力的這兩句話,以為能激發孩子的積極生活狀態,卻不知被“內疚和負罪”培養大的孩子最無力,他們只有自我否定,只有自我糾結和掙扎,沒力氣改變,孩子害怕這樣的“陪伴”。

5.媽媽的守護=陪伴

很多家庭認為守護孩子是母親的天職,爸爸負責主外養家嫌錢,爸爸成了“不回家的人”。媽媽只能給予孩子母性的愛,而自信、力量、與世界的關係和聯結,這些是需要爸爸的引導和示範的,怎麼可能是媽媽的守護可以代替呢?

中國是個內斂的民族,父親尤其是沉默、不善表達愛的,如果再加上日常生活中的邊緣化,多少孩子是在渴望父愛的痛中長大?

當然種種現象無不與骨感的現實聯繫在一起。面對教育的大環境、物質的大環境,越來越多的父母,除了對現實的抱怨、恐懼之外,似乎無能無力。

但這並不是成熟父母的智慧所為:父母永遠也不能等到社會改善到足夠理想時再去教育、陪伴孩子,父母也永遠不能把責任推給社會之後,

忍心看著自已的孩子孤單長大,畢竟,養育每個孩子是每個父母義不容辭、百分之百的責任!父母要做的永遠是:如何在這個高壓力的社會環境中給予孩子“高品質”的陪伴!

04

亟待重視的陪伴

如今,“失陪”父母已成為一個社會現象,讓缺失看護的孩子面臨教育問題。由於親職缺失導致孩子被忽視,引起的緊張、不安全感長期存在,進而形成無形的壓力,形成消極的思維、情感和行為模式並持續終身。

因此,家庭教育亟待重視父母健康向上地陪伴。唯有父母高品質的陪伴和耐心的引導,才會讓孩子感到足夠的安全感,才能幫助孩子產生安全型依戀,然後培育出一份積極的心態來對外部環境做出反應。

1.有一種陪伴叫隱性失陪

隱性失陪是針對普通意義上的“失陪”提出的、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意識不到的陪伴缺失。在兒童養育方面特指:雖然家長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子女,但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從而造成的精神上的失陪。

具體表現:親情淡漠、缺乏信任、難以溝通。長期隱形失陪的人群(尤其是兒童)容易出現:性格孤僻、暴躁易怒、交流障礙等現象。

2.有一種陪伴叫心靈陪伴

心靈陪伴是空間陪伴、肢體陪伴的升級。是人與人之間建立以感情緊密聯結為基礎的良好關係。通過真正的、內心真實的感受來交流與溝通,傳遞給他人愛、信任和安全感;從而瞭解他人、關愛他人、相互信任。在兒童養育的領域,父母與孩子建立的親密關係比採用所謂“正確”的技巧更為重要!父母通過心靈陪伴傳遞給孩子的愛和信任將會影響孩子一生。

3.父母陪伴,缺一不可

就好像天有陰陽、地有柔剛,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爹和娘!父親是外放、獨立、剛強、樂觀、博大、寬廣、動態的、富有創造性的陽剛之氣;母親是內傾、依戀、包容、接納、柔順、謙卑、靜態的、穩妥的陰柔之風;父親強調變化、創新和挑戰,母親強調穩定、一致和安全;父親經常抓大放小,母親習慣對孩子事事關心;完整的父愛和母愛是一個孩子健康成長的源泉和支撐,父愛與母愛相互融合,互為補充,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4.父親缺席,亟盼回歸

統計表明,目前我國“失陪”更多的是父親角色,父親是孩子的榜樣,作為男性的父親,一般特徵是獨立、自主、自信、果斷、堅毅、與人合作、富有進取心等,經常與父親相處的孩子,在與父親的不斷交往、相互溝通中,會不斷模仿和學習父親,受到父親良好影響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會更加自信,做事更加果斷,思想更加活躍,抗挫折能力也較強,會有很好的人際關係,也比較受同伴的歡迎。

一個普通的父親,不在於有多少文化,有多高的學識,有多大的本事,而在於用自己的榜樣和影響,教會孩子堂堂正正地做人,踏踏實實地做事,具備了這一點,孩子就會走好自己的路。

05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在你選擇成為父母之時,你的行為舉止,一言一行就註定將改變一個人。家庭教育的真諦不是教,更不是管,而是引導與示範,父母們需要做的是對孩子的鼓勵與陪伴,是“蹲”下來“陪”孩子“看”世界。因為,最好的老師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1.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父母,其實給不了孩子屬於他的未來,孩子有自己的人生。父母能做的只是努力守護孩子能夠得到的當下的快樂和幸福,不焦慮、不盲從,不攀比。和孩子一起慢慢體味相伴時際遇的每一道風景,每一種心情。不要怕虛度光陰,教育本就是留白的藝術。

陪伴是相互的,滋養是相互的,給予是相互的。陪孩子長大的過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長的過程。“培養”就是“陪著養”。陪伴之於教育的關係應該是先於教育、包含教育,只有這樣,教育才會變得輕鬆、快樂、自然而然。

父母要捨得花時間陪孩子,因為童年是人的前半生,陪伴孩子時,一心一意,給孩子你最好的專注力。

2.無暇陪伴,忙只是藉口

陪不陪孩子,從來就不是時間問題,而是選擇問題,是價值排序的問題。忙只是藉口,只是看父母把什麼看的更重要而已。錢可以暫時少賺點,工作永遠都做不完,但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在孩子的陪伴上,父母只有一次機會,錯過了就永遠錯過了。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差別是管理時間的能力。一個人的主要時間分配到“不重要不緊急”,是得過且過型;分配到“緊急不重要”,是隨波逐流型;分配到“重要緊急”,是勤奮工作型;分配到“重要不緊急”(例如健康、讀書、教育子女等),是智慧發展型。您是哪一種類型?

3.孩子有求,請專注陪伴

孩子鬧情緒,纏磨人,求抱求陪伴時,是一種提醒更是一種高危信號,說明父母已經太長時間沉浸工作、瑣事,忘記關注孩子。這時,父母要做的就是,手上心上什麼都放下,專心陪孩子,每天哪怕有一小陣子。

不一定很多語言,也不一定繪本玩具遊樂場,只是陪著孩子,由孩子牽引著安排時光。世間一切顯現皆修行對境,孩子禪,方便修。

當孩子抱怨你從不帶他去公園或總是誇獎鄰家的孩子時,你可能會不屑一顧或敷衍了事,然而對於孩子而言,感覺就是一種事實,父母需要做是去發覺孩子行為背後深層的含義。

4.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永遠的底色,而父母是這底色最重要的繪製者。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將自己看得如何重要都不為過。父母不會教育不怕,不懂教育也沒關係。對孩子而言,他們需要的不是奢華的物質享受,而是寂寞時有人陪伴,迷惑時有人指引,成功時有人鼓勵,失敗時有人理解。陪伴不僅僅是形隨,更重要的是心隨,是父母的心跟著孩子的內心一起成長,一起相伴。

生命不可逆轉,也不會停留於昨日。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他的優點、他的思考、他的夢想、他的煩惱、他的需要,父母若一直陪伴他左右,歲月會告訴您這些。忙碌的父母們要多抽一點時間,陪孩子一起慢慢長大。

教育,不是掛在嘴上的口號,而是落實在行動中的責任、智慧;愛也不是掛在嘴上的種種藉口,而是潤物細無聲的呵護、關懷,是孩子進步時父母揚起的眉毛和嘴角的微笑,是孩子鬱悶苦惱時父母流露出的焦急和關切……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陪伴者。

周國平曾說過:“生命中不可或缺東西就是與孩子一起成長的記憶,我不希望在孩子最重要的時刻,家長缺席。”的確,在孩子的成長中,沒有什麼比父母的陪伴更重要。

愛需要時間來表達,工作纏身的父母,請儘量留一些時間給孩子吧,傾聽他們的心聲,不要忽略他們的感受,蝸牛會慢慢長大,不要錯失孩子成長中的陪伴!家長是最需要訓練卻最缺乏訓練的一種職業,父母事業上的成功永遠無法彌補家庭教育的失敗。孩子的成長教育,父母只有一次機會,千萬不要錯過!

如果你看完了,也請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