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戰國歷史典故篇:三家分晉,春秋末戰國始~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今日來說一下"分",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之事。

西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正式承認其諸侯的地位。在歷史上,此稱為"三家分晉"。“”三家分晉"被視為春秋之終、戰國之始的分水嶺,司馬光將其列為《資治通鑒》之開篇之作。

其《資治通鑒》的記載便從這一事件開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其他諸侯國合稱為"三晉"。"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

是春秋戰國的分水嶺。

既然是"三家分晉",這就涉及到晉國與韓、趙、魏三家,還有為什麼要分晉,為什麼是這三家最終取得了勝利?一塊兒來淺談一下:

晉國

(前1033年—前349年)春秋時期姬姓諸侯國,春秋五霸之一。第一位國君出自周成王之弟唐叔虞,叔虞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受封于唐地,其國故初名為唐,其亦號唐叔虞。唐在黃河、汾河的東邊,至其子燮(xiè)父繼位徙治晉水,乃更國號為晉,晉國是稱霸時間最長的諸侯國。

自晉國開國君主唐叔虞開始,至西元前349年晉國最後一代國君晉靜公,共歷經四十余代君主,建國近700年,歷經晉國分裂為翼和曲沃、後曲沃武公統一晉國。其第二十二任君主---晉文公,被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禍亂之源:三軍六卿,君權旁落,卿族勢大

晉無公族

經過春秋長期戰亂,許多小諸侯國被大國併吞。

國家內部發生了變革,大權漸漸落在幾個卿族手裡。為擴大各自勢力,積極對外征戰,就這樣,勢力越來越大。晉武公以曲沃代翼,其子獻公擔心諸公子以此為亂,於是大肆捕殺公族,無論是晉文侯一脈,還是親近如桓叔、莊伯一脈,殺的殺,逃的逃,以至於晉無公族,為日後公室衰弱而六卿強盛埋下隱患。到晉成公時以“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趙盾又將各家異姓大夫代為公族,
晉公室的力量更加衰微,對於作亂的異姓卿大夫沒有足夠的制約力量。

春秋六卿

晉文公即位後,設三軍,為晉國六卿的形成打下基礎,郤氏、狐氏、趙氏、荀氏、先氏、欒氏、胥氏諸卿大夫開始興盛。以後又有韓、魏、欒、范、荀氏等強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後,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晉國政局。經過激烈兼併,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趙、魏、韓、范、智、中行氏六家,稱為“六卿”。卿族勢力不斷增大,已威脅到晉國國君的統治。

春秋末年,這六家相互爭權,最終發生了兩次大規模的爭鬥:範、中行之亂,通過此亂,範氏﹑中行氏兩家被滅,晉國只剩下智、趙、韓、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強。三分智氏:範氏、中行氏被驅逐後,晉國六卿只餘四卿(智、趙、韓、魏)。

後晉陽之戰,韓、趙、魏聯合擊敗智氏,三家盡滅智氏宗族,瓜分其地。如此一來,晉國六卿實際只餘三家,智氏敗亡後,晉國再也沒有可以與韓、趙、魏相抗衡的力量,三卿毫無顧慮瓜分晉國領土,而晉國國君成了一個傀儡,最終走向“三家分晉”。

韓、趙、魏三家,分晉已成

西元前457年,韓、趙、魏聯合擊敗智氏,平分其地,分別建立韓、趙、魏三個政權。西元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

西元前403年(晉烈公十三年),周威烈王賜封趙國、韓國、魏國,從名義上承認了趙、魏、韓的諸侯地位,晉國名存實亡。西元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遷於端氏(今晉城市沁水縣),將晉公室剩餘土地全部瓜分,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西元前349年,韓、趙兩國殺晉君,晉國亡。

"三家分晉"成為中國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的分界點,同時標誌著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推動了封建制度的確立。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滅亡了,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三國便產生了,由此奴隸社會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霸權政治結束了,七雄兼併的戰國序幕便揭開了。

小史個人愚見:

公室卑弱,六卿勢必強大;君權旁落,世家勢必掌權。當一個強大的國家解體後,另三個國家崛起了,這是歷史的一種偶然,也是一種必然,偶然就在於韓趙魏三家滅了智氏,必然在於晉國解體。

讀史明志,珍惜和平~

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晉國政局。經過激烈兼併,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趙、魏、韓、范、智、中行氏六家,稱為“六卿”。卿族勢力不斷增大,已威脅到晉國國君的統治。

春秋末年,這六家相互爭權,最終發生了兩次大規模的爭鬥:範、中行之亂,通過此亂,範氏﹑中行氏兩家被滅,晉國只剩下智、趙、韓、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強。三分智氏:範氏、中行氏被驅逐後,晉國六卿只餘四卿(智、趙、韓、魏)。

後晉陽之戰,韓、趙、魏聯合擊敗智氏,三家盡滅智氏宗族,瓜分其地。如此一來,晉國六卿實際只餘三家,智氏敗亡後,晉國再也沒有可以與韓、趙、魏相抗衡的力量,三卿毫無顧慮瓜分晉國領土,而晉國國君成了一個傀儡,最終走向“三家分晉”。

韓、趙、魏三家,分晉已成

西元前457年,韓、趙、魏聯合擊敗智氏,平分其地,分別建立韓、趙、魏三個政權。西元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

西元前403年(晉烈公十三年),周威烈王賜封趙國、韓國、魏國,從名義上承認了趙、魏、韓的諸侯地位,晉國名存實亡。西元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遷於端氏(今晉城市沁水縣),將晉公室剩餘土地全部瓜分,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西元前349年,韓、趙兩國殺晉君,晉國亡。

"三家分晉"成為中國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的分界點,同時標誌著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推動了封建制度的確立。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滅亡了,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三國便產生了,由此奴隸社會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霸權政治結束了,七雄兼併的戰國序幕便揭開了。

小史個人愚見:

公室卑弱,六卿勢必強大;君權旁落,世家勢必掌權。當一個強大的國家解體後,另三個國家崛起了,這是歷史的一種偶然,也是一種必然,偶然就在於韓趙魏三家滅了智氏,必然在於晉國解體。

讀史明志,珍惜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