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二戰時為何日軍只能在中國使用白刃戰,原因其實很簡單

70年前的抗日戰爭,是一場中國人民在劣勢環境下與日本軍國主義進行的殊死抗爭,在那場戰爭中,有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蹟,尤其是抗日軍民與日本軍隊的白刃戰故事尤其引人注意。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攻打美軍、蘇軍時確使用的是現代武器裝備。為何唯獨對中國這樣。有專家專門針對這一現象做出了分析:

一方面的原因,在與美軍作戰時,日軍士兵攜帶的槍支上都裝有刺刀,本想著在近距離作戰時可以大傷敵軍這樣的效果。開始之際效果較好,隨著接觸之後,美軍發現了這個秘密,立即改變策略,使用研製成功的近距離射殺的輕便式步槍。

但是這種步槍有它自身的缺陷,子彈數量較少,戰鬥時間太短。

為了彌補這一缺陷,美軍有制定了合乎情理的作戰方針。比如,在戰鬥過程中,三人負責一支槍,第一個人在子彈打完之後,第二人繼續,其餘人負責安裝子彈。這樣的一個戰備循壞的狀態。

日軍見到這種情況只能變更作戰方針,那麼刺刀也就對於美軍而言無用武之地了。

另一方面,在於蘇軍作戰時,第一次戰鬥日軍的刺刀就沒有派上用場,戰役剛剛開始,日軍就被蘇聯軍隊打到大敗而逃。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日軍的刺刀根本無法派上用場。其實這就的歸結于蘇軍的戰略裝備了,當時戰鬥中的蘇聯軍隊使用的武器是衝鋒槍,它的特點就是威力大、穿射的距離遠、而且射殺的範圍也大。

所以日軍根本無力抵抗,更不用說之後的刺刀計畫了。

對於中國而言就不一樣了,中國軍隊自身實力就不及日軍,而戰略物資和戰鬥力也是與之不可同日而語。裝備落後加之後勤補給不足,在戰鬥中只能已死相抗。

這樣近距離的作戰,自然而然日軍的刺刀就能派上用場。

抗戰初期 器不如人

必須承認,抗戰初期,白刃戰中單挑,中國軍人一般不是日寇的對手。近距離白刃戰,講究“一寸長一寸強”。岡村甯次曾認為敢與日軍拼刺刀的只有蔣介石的中央軍,而中央軍裝備的拼刺步槍是中正式步槍,日軍的拼刺步槍則是三八大蓋,不妨將兩者比較一下。加裝刺刀後,中正式步槍長1.685米(槍身1.11米+刺刀0.575米),

三八式步槍長1.801米(槍身1.276米+刺刀0.525米),相差超過10釐米。這意味著什麼呢?你不妨先量一下自己前胸到後背的距離,就會發現,如果你用的是中正式步槍,刀尖還沒碰到對方,鬼子已經刺中你。

但是,中國軍人憑著民族大義和英勇血性,往往不顧手裡的傢伙比鬼子短,在對方刺入自己身體之後,迎刃而上,也刺中對方,同歸於盡。這種打法,連尊崇武士道精神的日軍也甘拜下風。

對付日寇 想盡招數

首先是合力對敵。白刃戰一對一,中國軍人往往不是對手,但中方有一點是日方比不了的——人數,自然要充分利用這個優勢。著名的平型關之戰中,進行白刃戰時,八路軍就是“三五個戰士對付一個鬼子”。

其次是提高。在提高刺殺技術方面,八路軍和新四軍比國民黨軍做得好。八路軍曾用1年時間練習刺殺,訓練強度很大,如呂正操麾下部隊在戰鬥間隙一般只做兩件事,除了吃飯,就是進行刺殺訓練。

為了在白刃戰中有效對付日軍,中方還採取了“非對稱戰術”——用手槍打。這是因為,在戰鬥中調轉槍口很方便,且射速低,子彈打中日軍後就留在其體內,不會貫穿後再打到自己人。

白刃戰時,中國軍隊除了刺刀和手槍,還使用了一些特殊兵器。在《亮劍》和《太行山上》等抗戰影視劇中,常常可以看到大刀與紅纓槍,這兩種兵器在實戰中曾有不錯的表現。

抗戰後期 迎刃而上

1940年之前,八路軍的拼刺高手就絲毫不懼與日軍單挑……到抗戰末期,八路軍徹底扭轉形勢,一個十幾歲的新兵就能刺死幾個日軍。從這一年開始,日軍逐漸走下坡路,白刃戰也慢慢不行了。此時,日軍在全世界的戰線進一步擴大,見中國戰局趨於穩定,遂將在華老兵轉調到其他戰場,代之以新兵。另一方面,中國軍隊自1938年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經過兩年恢復元氣,緩過勁來,訓練水準和戰鬥力穩步提升。

最大規模的白刃戰發生在1943年著名的石牌保衛戰中。戰事最激烈的時候,在曹家畈附近的大小高家嶺上,突然3個小時聽不到槍聲,這不是雙方“中場休息”,而是在進行慘烈的白刃戰。最後站在戰場上的是中國軍人,陣地前倒下的一具具日軍屍體呈金字塔形,但中國軍人無暇清點戰利品,因為他們很快就要投入下一場戰鬥。

對付日寇 想盡招數

首先是合力對敵。白刃戰一對一,中國軍人往往不是對手,但中方有一點是日方比不了的——人數,自然要充分利用這個優勢。著名的平型關之戰中,進行白刃戰時,八路軍就是“三五個戰士對付一個鬼子”。

其次是提高。在提高刺殺技術方面,八路軍和新四軍比國民黨軍做得好。八路軍曾用1年時間練習刺殺,訓練強度很大,如呂正操麾下部隊在戰鬥間隙一般只做兩件事,除了吃飯,就是進行刺殺訓練。

為了在白刃戰中有效對付日軍,中方還採取了“非對稱戰術”——用手槍打。這是因為,在戰鬥中調轉槍口很方便,且射速低,子彈打中日軍後就留在其體內,不會貫穿後再打到自己人。

白刃戰時,中國軍隊除了刺刀和手槍,還使用了一些特殊兵器。在《亮劍》和《太行山上》等抗戰影視劇中,常常可以看到大刀與紅纓槍,這兩種兵器在實戰中曾有不錯的表現。

抗戰後期 迎刃而上

1940年之前,八路軍的拼刺高手就絲毫不懼與日軍單挑……到抗戰末期,八路軍徹底扭轉形勢,一個十幾歲的新兵就能刺死幾個日軍。從這一年開始,日軍逐漸走下坡路,白刃戰也慢慢不行了。此時,日軍在全世界的戰線進一步擴大,見中國戰局趨於穩定,遂將在華老兵轉調到其他戰場,代之以新兵。另一方面,中國軍隊自1938年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經過兩年恢復元氣,緩過勁來,訓練水準和戰鬥力穩步提升。

最大規模的白刃戰發生在1943年著名的石牌保衛戰中。戰事最激烈的時候,在曹家畈附近的大小高家嶺上,突然3個小時聽不到槍聲,這不是雙方“中場休息”,而是在進行慘烈的白刃戰。最後站在戰場上的是中國軍人,陣地前倒下的一具具日軍屍體呈金字塔形,但中國軍人無暇清點戰利品,因為他們很快就要投入下一場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