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領航新征程】五類公園的行動計畫出爐!織密“綠網”,上海要打造更好的城市“客廳”

城市公共空間被譽為城市的“客廳”,一座綠意盎然的上海城市“客廳”,你期不期待?近日,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總工程師許健在世界城市日上海論壇上公開了上海城市“客廳”的規劃藍圖:要建設以國家公園、郊野公園(區域公園)、城市公園、地區公園、社區公園為主體的城鄉公園體系。

到規劃期末,上海城市開發邊界內3000平方米公園綠地500米半徑實現全覆蓋。

不僅如此,城市公共空間還要實現數量增加、品質提升、佈局更均衡,通過存量用地的更新利用來滿足城市未來發展的空間需求。這是因為上海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之時,在特大城市資源緊約束的背景下,

“大拆大建”外延式擴張的發展老路已經難以為繼,轉向注重提升城市品質和活力的內涵式發展。

更綠色:構築生態空間體系與公共空間網路

未來的城市“客廳”會綠意盎然。9條寬度1000米以上的放射狀、通暢性生態走廊共同形成上海的市域生態骨架。

依託藍網綠道,上海將構建慢行休閒系統。濱海及骨幹河道兩側建設生態廊道,形成水綠交融的河道空間;主城區形成連續暢通的公共岸線和功能複合的濱水活動空間。

同時結合“雙環、九廊”等市域線性生態空間,設置騎行、步行、複合三類慢行道,兼顧群眾性體育賽事;安排適宜慢行要求的各類設施,構建城市綠道系統。

上海市域藍網綠道建設規劃圖

上海市域生態網路規劃圖

織密綠地網路,完善城鄉公園體系。比如,郊區可以結合現有生態資源建設郊野公園。增加面積100公頃以上的城市公園,地區公園達到2公里服務半徑,社區公園達到500米服務半徑,新增微型公園,從而完善5到10分鐘步行可達的綠地系統。

實現開放貫通,上海要打造城市公共休閒空間網路。持續增加公共空間的面積和開放度,提高公共空間覆蓋率。提高公共空間的舒適度,加強無障礙設施、休息座椅、智慧資訊服務配套設施配置,提升公共空間環境品質。圍繞開放空間系統網路,增加街頭文化藝術表演運動空間,組織多種多樣的公共活動。

更活力:塑造高品質、人性化的公共空間

在加密生態空間和公共空間之外,

上海將著力建成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公共設施,帶動地區功能轉型和空間重塑。

備受關注的黃浦江45公里岸線將於2017年底實現貫通。值得一提的是,位於浦東的2010上海世博會C片區有188公頃土地,規劃犧牲了獨特區位帶來的經濟效益,選擇將綠地保留,並建造為市民可遊玩的世博文化公園。

世博文化公園效果圖

上海正要建設一批市級文化體育設施,比如,徐家匯體育公園和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大歌劇院。其中,徐家匯體育公園將對原有建築進行梳理和改造;增加公共開放空間規模,綠地、廣場和戶外體育場地合計占比達到50%;增加戶外運動場地;突出與周邊街區的融合共用;增設多條地下通道。

徐家匯體育公園效果圖

上海博物館東館注重保持並強化城市原有景觀軸線。作為城市軸線的視線終點,世紀廣場成為上博東館和東方藝術中心共同的公共開敞核心,兩個大型公共建築對稱而立,強化中軸線的形式感。在北側設置入口廣場,面向城市大面積敞開;景觀設計優美典雅,適當點綴室外藝術品。

上海博物館東館效果圖

上海圖書館東館,將是一個面向公園和城市的開放的公共閱讀廣場。因此,盡可能最大化佈局室外廣場與公共綠化空間,塑造開放式、多層次景觀結構,提高環境品質。而且,建築風格要與周邊建築取得協調統一,同時又隱于周圍綠地之中,營造出優美靜謐的閱讀與交流環境。

上海圖書館東館效果圖

上海大歌劇院位於世博文化公園內,整體建築清新典雅,掩映在大片綠化之中。歌劇院設計有一座大屋頂,可通過螺旋式的臺階拾階而上,與公園綠地一起成為市民的活動空間。

上海大歌劇院效果圖

更精緻:社區自治開展社區空間“微更新”

城市“客廳”要看起來有板有眼,還要在細節處“精雕細琢”。上海在有影響力的重大專案之外,還關注到零星地塊、閒置地塊和小微空間的品質提升和功能創造。這些小地塊,與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從2016年至今,上海通過“社區空間微更新計畫”共進行22個試點專案,涉及9個區縣15個街道。具體包括,組團內向空間改造,例如老舊社區、石庫門里弄;城市空間邊角料改造,例如街頭綠地、道路兩側小型開放空間;公共設施的藝術改造,例如街頭變電設施、路牌、行政機構門口標示物等。

微更新:社區綠地改造

經過近兩年的不斷摸索,上海已經形成一些具備操作性的“微更新”策略。比如,探索共創路徑,聯動基層管理組織,即邀請基層管理組織參與從選點、方案徵集、比選、修改、經費籌措、實施落地的全過程。此外,搭建共用平臺,牽手影響力設計師。同時,還要組織全流程公眾參與,激發居民自主意願。

題圖來源:上海市規土局,內文圖出處相同 欄目主編:張奕 圖片編輯:項建英 編輯郵箱:shgcggkj@126.com

世博文化公園效果圖

上海正要建設一批市級文化體育設施,比如,徐家匯體育公園和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大歌劇院。其中,徐家匯體育公園將對原有建築進行梳理和改造;增加公共開放空間規模,綠地、廣場和戶外體育場地合計占比達到50%;增加戶外運動場地;突出與周邊街區的融合共用;增設多條地下通道。

徐家匯體育公園效果圖

上海博物館東館注重保持並強化城市原有景觀軸線。作為城市軸線的視線終點,世紀廣場成為上博東館和東方藝術中心共同的公共開敞核心,兩個大型公共建築對稱而立,強化中軸線的形式感。在北側設置入口廣場,面向城市大面積敞開;景觀設計優美典雅,適當點綴室外藝術品。

上海博物館東館效果圖

上海圖書館東館,將是一個面向公園和城市的開放的公共閱讀廣場。因此,盡可能最大化佈局室外廣場與公共綠化空間,塑造開放式、多層次景觀結構,提高環境品質。而且,建築風格要與周邊建築取得協調統一,同時又隱于周圍綠地之中,營造出優美靜謐的閱讀與交流環境。

上海圖書館東館效果圖

上海大歌劇院位於世博文化公園內,整體建築清新典雅,掩映在大片綠化之中。歌劇院設計有一座大屋頂,可通過螺旋式的臺階拾階而上,與公園綠地一起成為市民的活動空間。

上海大歌劇院效果圖

更精緻:社區自治開展社區空間“微更新”

城市“客廳”要看起來有板有眼,還要在細節處“精雕細琢”。上海在有影響力的重大專案之外,還關注到零星地塊、閒置地塊和小微空間的品質提升和功能創造。這些小地塊,與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從2016年至今,上海通過“社區空間微更新計畫”共進行22個試點專案,涉及9個區縣15個街道。具體包括,組團內向空間改造,例如老舊社區、石庫門里弄;城市空間邊角料改造,例如街頭綠地、道路兩側小型開放空間;公共設施的藝術改造,例如街頭變電設施、路牌、行政機構門口標示物等。

微更新:社區綠地改造

經過近兩年的不斷摸索,上海已經形成一些具備操作性的“微更新”策略。比如,探索共創路徑,聯動基層管理組織,即邀請基層管理組織參與從選點、方案徵集、比選、修改、經費籌措、實施落地的全過程。此外,搭建共用平臺,牽手影響力設計師。同時,還要組織全流程公眾參與,激發居民自主意願。

題圖來源:上海市規土局,內文圖出處相同 欄目主編:張奕 圖片編輯:項建英 編輯郵箱:shgcggkj@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