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沒結婚的焦慮,結婚的恐慌,這個時代,奔三的女人就已經變老了?

潮流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煥新,社會對女人的標準卻好像沒怎麼變:

19歲的張柏芝是永遠的經典,20歲的邱淑貞是最驚豔的回憶。

就算俞飛鴻46歲依舊美得不可方物,也有資本浪漫地超脫,

輿論的熱點依舊是:你為什麼不去過大多數人的生活。

中國女人似乎活在一種矛盾而嚴苛的標準之下:永遠保持少女臉,卻不能一直少女心。

48歲的許晴,容貌姣好保養得當,但稍有嬌憨之態,就會被罵:20歲這樣是可愛,40歲這樣是有病。

美可以,嗲不行。中年女人撒個嬌,就是作。

而年輕女孩呢?剛過20歲生日,發的朋友圈是:

啊,竟然就這樣奔三了。

30歲,對中國女人來說,就像“法定的刑”。

人人都懼怕變老,可為何中國女人最怕變老?

因為社會仿佛對“老女人”有種既定的歧視。

提到“老男人”,人們大多能聯想到陳道明、吳秀波之類的中年大叔。他們才華多、閱歷廣,是歲月打磨出的藝術品。

而“老女人”卻明顯是個貶義詞。

一次,作家蔣方舟去做按摩,她說起自己是89年生人,按摩的小弟稱讚了一句:“89的啊?看不出來,您保養得真好。”

言外之意,28歲,你已經老了。

女人的年齡,精確得像溫度計的刻度,

每上升一度,社會對她的容忍就降低一分。

年輕時的張曼玉美到什麼程度呢?一顰一笑可傾城,一嗔一怒亦嬌嗔。《甜蜜蜜》中的她,舉手投足間就連女人都要折服。

有一個外國影評人說:“我願意買票去看張曼玉呼吸!”

張曼玉在2014草莓音樂節獻唱/視覺中國

這樣靈動的張曼玉,到了中年堅持追尋自我,卻屢被吐槽:

她現在暴瘦顯老,美人終究會遲暮;

她的歌聲是“被上帝放棄的聲音”,一把年紀還到樂壇撈金。

她情史如此坎坷,與小多歲的男友註定不能善終……

如果張曼玉是二十歲,她的行為可能會被貼上“有個性”的標籤。

但沒有如大眾所願“優雅地老去”,她就變成了“愛折騰的老女人”。

在對男女婚育選擇的包容度上,

人們的標準也完全不同。

“大齡未婚”的命題下,最受輿論關注的是剩女而非剩男;擁有巨大年齡差的婚姻中,男大女會被調侃,女大男卻要承受謾駡。

李冰冰找了小自己16歲的男友,並表示“我已經足夠強大,不懼失敗”,但網友的評論中依然不乏惡毒的諷刺:

演員徐靜蕾大齡未婚,在訪談節目中總是會被追問:“你對女人晚婚晚育是什麼看法?” “你對凍結卵子是什麼看法?”

她每次都淡淡地說:“就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好了啊。”

徐靜蕾在節目中談及婚姻觀/《魯豫大咖一日行》

刻板偏見中,上了年紀的女人不結婚還放肆去愛,就如同老房子著火,不可救藥。

歌手李健在一次採訪中說:“女性從來都艱難,我很欣賞那些靠自己的能力把生活過得很好的女性。普遍來講,中國的夫妻之間,常常會覺得男的配不上女的。有些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男人就在公共場合光著膀子,大聲講話,讓人覺得……不堪。”

記者問道,那在這樣一個時代中,女性怎麼辦?

李健說:“看自我造化,看運氣。如果運氣不好,為了湊合找一個不堪的人,其實還不如單身自由快樂。”

可就算有好運氣,又能怎樣,總有更苛刻的要求等在不遠的將來。

曾有人提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出不了梅麗爾·斯特裡普那樣偉大的女演員?

2006年,《穿普拉達的女魔頭》中的米蘭達一角,讓57歲的梅麗爾在中國廣為人知。

她將中年女性“風暴中的寂靜”詮釋到極致,一個眼神就讓24歲的安妮·海瑟薇黯然失色。

67歲的梅麗爾·斯特裡普在2016年做客《早安美國》,優雅十足/視覺中國

如今已年近古稀的她依舊活躍在銀幕上,徹底打破了女演員40歲就走下坡路的定律。

“黑天鵝”娜塔莉.波特曼曾說:“我希望成為梅麗爾·斯特裡普那樣的演員,誰都不會介意她是不是太老,因為大家都想看她繼續演戲。”

而國內女演員的標配,年輕的“傻白甜”都等著男主拯救,人到中年的都得歇斯底里為了家庭焦頭爛額。

演員梅婷曾在採訪中說,拍完《父母愛情》,很長一段時間沒戲拍,很迷茫,因為角色都開始變成“媽”字輩的。

《渴望》中的劉慧芳,代表50、60後女性的生活,面對老公的背叛、妯娌的百般刁難,原則只有一個:忍忍就過去了;

《女不強大天不容》中的鄭雨晴,代表70年一代的女性,朝九晚五忙工作,十分努力才能過安穩的日子中,免不了手撕婆婆。

然而從沒有女主角能像《傲骨賢妻》中的Alicia,走出背叛和羞辱,在男人堆中依舊拼得自在精彩,同20歲的哈佛高材生競爭也毫不遜色。

《傲骨賢妻》中的Alicia重回職場/視覺中國

影視劇裡,最害怕變老的中國女人們,幾乎沒人能把命運掌控在自己手中。

市場的需求和娛樂圈的渲染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媒體報導一個女明星狀態較好時通常會提到"少女臉"、“少女氣”。

而女星一旦素顏出街,狀態不好,便要與大媽、婚姻不幸、事業衰落劃上等號。

誰都喜歡美的存在,但是當中國女人的美“不能”被時間侵蝕,她們就是在承受暴政。

作家候文斌曾經說過:“男人的中年危機是自大,女人的中年危機是自卑。”

中國女人的青春好像特別短,過了25歲就要開始緊張了。

沒結婚的焦慮,結了婚的恐慌。

時間流逝使得原本甜蜜的愛情演變成蒼白平淡的“家奴”生活,女人也深陷于自己不被家庭、社會需要的失落當中。

杜海濤曾回憶和母親相處的細節。一次回家吃飯,他隨口說了一句飯不好吃,媽媽就不說話了,在那裡沉默了很久很久。

自那以後,不管媽媽做的飯味道如何,他都說真香。

她們渴望被需要。

變老讓人時刻沉浸在如臨大敵的恐慌中,隨之而來的心理壓力同時又在加速生理上的衰老。

“人老如黃花落葉,無人問津、無人欣賞,那種失落感讓曾經輝煌一陣的妙齡人不寒而慄。”

許鞍華導演的《男人四十》和《女人四十》中則體現出中年男女的對比。

《女人四十》中蕭芳芳飾演的阿娥,不僅面臨著容顏衰老、身體機能退化的問題,還要頂住年輕女同事可能取代自己、婆媳關係複雜、孩子上學不聽話等各種壓力。

電影《女人四十》劇照

而《男人四十》中同樣面對重壓的張學友飾演的語文老師,卻在從高中班上年輕漂亮的女學生那裡尋求慰藉。

心理越脆弱,就越容易生事端,而一旦生事端,就害怕被遺棄。

女人本不必害怕衰老,可現實卻在強調,衰老意味著失去所愛。

比自卑更可怕的,是變得不敢自信。

去年春節,收拾家中舊物,翻出了媽媽年輕時候的照片。

二十出頭的她穿著當時最流行的喇叭褲,上身是一件酒紅色的毛衣,一頭黑色的大波浪,塗著大紅唇,笑得燦爛,驚豔時光。

而現在,媽媽的衣服都是最基本的老年款。給她買了一條新款圍巾,她卻覺得“太花了,不像話”。

理所當然地認為,女人上了歲數,一打扮就會誇張,要被人說是招搖。

“一把年紀了還美什麼呀”,中年女人就以這樣的理由,自然而然地認同自己已然失去了變美的權力。

而國外的女性卻不以年老和皺紋為恥,反而將其當作是一種智慧、成熟的象徵。

美國有個65歲的時尚博主Linda Rodin,滿頭銀髮,可就算與年輕俊美的模特站在一起,也還是氣場滿滿。

沒有做手術讓自己看起來年輕,任憑皺紋增長也毫不畏懼。

如張愛玲所言:“真正的女人只會死,不會老。”

變老,從不該意味缺失的女性魅力,或衰減的存在意義。

《廊橋遺夢》中有一句經典臺詞:

當人漸老,恐懼會漸漸消退,你短暫一生中的真正模樣,才是最重要的值得探尋的事。

伊能靜在日本留學時,曾經遇到過一個70多歲的老太太,老太太開著一家古董店,染著淺紫色頭髮,穿著拖擺蕾絲裙,怡然自得地過著晚年生活。

那種拋卻年齡做自己的人生態度對她的影響很大。

有個人到中年的媽媽曾問伊能靜:“我女兒現在不太願意理我,同事也覺得我的腦力記憶力不行,不把事情交給我,老公平常也不怎麼和我交流,我該怎麼辦?”

她答道:“你已經在花一輩子在照顧子女,你也把你的一生貢獻給這個家。你已經證實過自己的完整,現在就是你該做回你自己,回到青春期做少女的時候啊。如果你青春期放棄了什麼,那現在剛好是去做的時間。”

世界如此之大,在你思考的這一刻,阿拉斯加的鱈魚可能正躍出水面,極圈上的夜空散漫著五彩斑斕,西藏的鷹盤旋雲端。

成熟是有能力純粹地面對生活,不再質疑自己,而非永遠焦慮:我該在別人眼裡活成什麼樣子?

正如蘇菲.瑪索所說:

“人的外貌會隨著時間改變,我們也沒必要太驚慌。要學會接受自己的改變,學會在光陰流逝中找到與自然的平衡點。其實,皺紋也是在講述人的故事、人生的故事”。

刻著滄桑的臉蛋依然美麗,因為那裡烙印著生活。

徐靜蕾在節目中談及婚姻觀/《魯豫大咖一日行》

刻板偏見中,上了年紀的女人不結婚還放肆去愛,就如同老房子著火,不可救藥。

歌手李健在一次採訪中說:“女性從來都艱難,我很欣賞那些靠自己的能力把生活過得很好的女性。普遍來講,中國的夫妻之間,常常會覺得男的配不上女的。有些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男人就在公共場合光著膀子,大聲講話,讓人覺得……不堪。”

記者問道,那在這樣一個時代中,女性怎麼辦?

李健說:“看自我造化,看運氣。如果運氣不好,為了湊合找一個不堪的人,其實還不如單身自由快樂。”

可就算有好運氣,又能怎樣,總有更苛刻的要求等在不遠的將來。

曾有人提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出不了梅麗爾·斯特裡普那樣偉大的女演員?

2006年,《穿普拉達的女魔頭》中的米蘭達一角,讓57歲的梅麗爾在中國廣為人知。

她將中年女性“風暴中的寂靜”詮釋到極致,一個眼神就讓24歲的安妮·海瑟薇黯然失色。

67歲的梅麗爾·斯特裡普在2016年做客《早安美國》,優雅十足/視覺中國

如今已年近古稀的她依舊活躍在銀幕上,徹底打破了女演員40歲就走下坡路的定律。

“黑天鵝”娜塔莉.波特曼曾說:“我希望成為梅麗爾·斯特裡普那樣的演員,誰都不會介意她是不是太老,因為大家都想看她繼續演戲。”

而國內女演員的標配,年輕的“傻白甜”都等著男主拯救,人到中年的都得歇斯底里為了家庭焦頭爛額。

演員梅婷曾在採訪中說,拍完《父母愛情》,很長一段時間沒戲拍,很迷茫,因為角色都開始變成“媽”字輩的。

《渴望》中的劉慧芳,代表50、60後女性的生活,面對老公的背叛、妯娌的百般刁難,原則只有一個:忍忍就過去了;

《女不強大天不容》中的鄭雨晴,代表70年一代的女性,朝九晚五忙工作,十分努力才能過安穩的日子中,免不了手撕婆婆。

然而從沒有女主角能像《傲骨賢妻》中的Alicia,走出背叛和羞辱,在男人堆中依舊拼得自在精彩,同20歲的哈佛高材生競爭也毫不遜色。

《傲骨賢妻》中的Alicia重回職場/視覺中國

影視劇裡,最害怕變老的中國女人們,幾乎沒人能把命運掌控在自己手中。

市場的需求和娛樂圈的渲染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媒體報導一個女明星狀態較好時通常會提到"少女臉"、“少女氣”。

而女星一旦素顏出街,狀態不好,便要與大媽、婚姻不幸、事業衰落劃上等號。

誰都喜歡美的存在,但是當中國女人的美“不能”被時間侵蝕,她們就是在承受暴政。

作家候文斌曾經說過:“男人的中年危機是自大,女人的中年危機是自卑。”

中國女人的青春好像特別短,過了25歲就要開始緊張了。

沒結婚的焦慮,結了婚的恐慌。

時間流逝使得原本甜蜜的愛情演變成蒼白平淡的“家奴”生活,女人也深陷于自己不被家庭、社會需要的失落當中。

杜海濤曾回憶和母親相處的細節。一次回家吃飯,他隨口說了一句飯不好吃,媽媽就不說話了,在那裡沉默了很久很久。

自那以後,不管媽媽做的飯味道如何,他都說真香。

她們渴望被需要。

變老讓人時刻沉浸在如臨大敵的恐慌中,隨之而來的心理壓力同時又在加速生理上的衰老。

“人老如黃花落葉,無人問津、無人欣賞,那種失落感讓曾經輝煌一陣的妙齡人不寒而慄。”

許鞍華導演的《男人四十》和《女人四十》中則體現出中年男女的對比。

《女人四十》中蕭芳芳飾演的阿娥,不僅面臨著容顏衰老、身體機能退化的問題,還要頂住年輕女同事可能取代自己、婆媳關係複雜、孩子上學不聽話等各種壓力。

電影《女人四十》劇照

而《男人四十》中同樣面對重壓的張學友飾演的語文老師,卻在從高中班上年輕漂亮的女學生那裡尋求慰藉。

心理越脆弱,就越容易生事端,而一旦生事端,就害怕被遺棄。

女人本不必害怕衰老,可現實卻在強調,衰老意味著失去所愛。

比自卑更可怕的,是變得不敢自信。

去年春節,收拾家中舊物,翻出了媽媽年輕時候的照片。

二十出頭的她穿著當時最流行的喇叭褲,上身是一件酒紅色的毛衣,一頭黑色的大波浪,塗著大紅唇,笑得燦爛,驚豔時光。

而現在,媽媽的衣服都是最基本的老年款。給她買了一條新款圍巾,她卻覺得“太花了,不像話”。

理所當然地認為,女人上了歲數,一打扮就會誇張,要被人說是招搖。

“一把年紀了還美什麼呀”,中年女人就以這樣的理由,自然而然地認同自己已然失去了變美的權力。

而國外的女性卻不以年老和皺紋為恥,反而將其當作是一種智慧、成熟的象徵。

美國有個65歲的時尚博主Linda Rodin,滿頭銀髮,可就算與年輕俊美的模特站在一起,也還是氣場滿滿。

沒有做手術讓自己看起來年輕,任憑皺紋增長也毫不畏懼。

如張愛玲所言:“真正的女人只會死,不會老。”

變老,從不該意味缺失的女性魅力,或衰減的存在意義。

《廊橋遺夢》中有一句經典臺詞:

當人漸老,恐懼會漸漸消退,你短暫一生中的真正模樣,才是最重要的值得探尋的事。

伊能靜在日本留學時,曾經遇到過一個70多歲的老太太,老太太開著一家古董店,染著淺紫色頭髮,穿著拖擺蕾絲裙,怡然自得地過著晚年生活。

那種拋卻年齡做自己的人生態度對她的影響很大。

有個人到中年的媽媽曾問伊能靜:“我女兒現在不太願意理我,同事也覺得我的腦力記憶力不行,不把事情交給我,老公平常也不怎麼和我交流,我該怎麼辦?”

她答道:“你已經在花一輩子在照顧子女,你也把你的一生貢獻給這個家。你已經證實過自己的完整,現在就是你該做回你自己,回到青春期做少女的時候啊。如果你青春期放棄了什麼,那現在剛好是去做的時間。”

世界如此之大,在你思考的這一刻,阿拉斯加的鱈魚可能正躍出水面,極圈上的夜空散漫著五彩斑斕,西藏的鷹盤旋雲端。

成熟是有能力純粹地面對生活,不再質疑自己,而非永遠焦慮:我該在別人眼裡活成什麼樣子?

正如蘇菲.瑪索所說:

“人的外貌會隨著時間改變,我們也沒必要太驚慌。要學會接受自己的改變,學會在光陰流逝中找到與自然的平衡點。其實,皺紋也是在講述人的故事、人生的故事”。

刻著滄桑的臉蛋依然美麗,因為那裡烙印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