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金融業對外開放要“蹄疾”“步穩”

回望過去5年,我國金融業雙向開放取得了長足進展: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SDR貨幣籃子;“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相繼起航;“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資金融通加速推進……

積極穩妥推動金融業對外開放是我國金融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今年7月召開的全國第五次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積極穩妥推動金融業對外開放,合理安排開放順序。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強調,應當更全面地關注金融開放的內容,包括“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還有“一帶一路”相關金融安排等,都擴大了不同市場間的聯通。未來,機構方面的合作以及金融市場准入也將進一步對外開放。

人民幣國際化滿足了外在的、客觀的需要

在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過程中,人民幣國際化加速發展,穩步提升中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影響力。

2009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起步,吹響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號角。2015年8月11日,央行宣佈調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做市商參考上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向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提供中間價報價。這一調整使得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機制進一步市場化。

回望過去5年,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不斷完善,市場供求和參考一籃子貨幣在匯率形成中的作用不斷強化,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進一步加大。

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里程碑。

“2009年以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國外很多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幣存款快速增長,

以人民幣來做投資和貿易結算的業務量在高速增長。中國已經發展了以香港為代表的離岸市場,包括發行人民幣資產等。”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黃益平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說。

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6月,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六大支付貨幣(占比1.9%)、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五大外匯交易貨幣。全球有超過1900家金融機構使用人民幣作為支付貨幣。

約有56個境外央行和貨幣當局在中國境內持有人民幣金融資產並納入其外匯儲備。

“中國的經濟實力現在今非昔比,我們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GDP的規模占到全球15%左右,貿易規模、投資規模也在顯著上升。人民幣國際化實際上是滿足了這樣一種外在的、客觀的期待和需要。”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說。

央行表示,隨著人民幣國際使用範圍進一步擴大,使用管道進一步拓寬,

人民幣國際化將在服務實體經濟、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方面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回顧我國金融業擴大開放路徑,中國人民銀行國際司司長朱雋撰文稱,多年來,我國堅持協同推進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減少資本管制“三駕馬車”,取得了明顯成效。

2001年,我國加入WTO之後,逐步放寬了外資金融機構設立形式限制、地域限制和業務範圍限制,金融業進入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時期。

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年末,外資金融機構在我國共設立37家外商獨資銀行、13家中外合資證券公司、45家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56家外資財產保險公司和合資人身保險公司。

與此同時,中資金融機構“走出去”的步伐也在持續加速。截至2016年年末,22家中資銀行共開設1353家海外分支機搆,覆蓋全球63個國家和地區,網點幾乎遍佈亞太、北美和歐洲。

周小川指出,目前中國有5家金融機構躋身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成為資本金充足、經營穩健的市場化經營主體。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健康化已受到國際債市、新興市場股票指數機構的關注。

“很多金融業務已經‘走出去’,和境外的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對接。中央銀行在國際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也是不遺餘力,國際清算、結算體系等,包括我們在境外的金融機構網點的合理佈局,應該說也是今非昔比。”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時說道。

與此同時,資本市場雙向開放也在不斷加深。

股票市場方面,我國引入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和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並進一步擴容,“滬港通”“深港通”相繼起航,一系列“通道式”的機制鼓勵雙向投資,拓寬了投融資管道,促進了境內外資本市場聯通。A股被正式納入MSCI指數,國際化程度進一步提升。

央行資料顯示,2016年,“滬股通”和“深股通”資金流入總金額為1105.5億元,流出總金額為528.5億元,淨流入577.0億元;“港股通”資金流入276.1億元,流出2287.6億元,淨流出2011.5億元。

債券市場方面,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境外發行主體和投資主體不斷擴大。截至2016年12月末,共有407家境外機構獲准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包括58家境外央行類機構(包括境外央行、國際金融機構和主權財富基金)、112家境外商業銀行、204家金融機構產品類投資者等。截至2016年末,境外發債主體累計發行631億元人民幣熊貓債,同時內地與香港債券市場正式實現互聯互通(債券通)。

目前,人民幣在七大類共40項資本專案交易中,除非居民境內發行股票、貨幣市場工具和衍生品業務3個子項外,已實現可兌換、基本可兌換、部分可兌換的專案共計37項,占全部交易專案的92.5%。

金融業開放不能單兵獨進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指出,“金融服務業是競爭性服務業,受益於對外開放,還要進一步擴大開放。”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國金融開放程度與實現自身發展需要相比,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比如在匯率的靈活性、落實准入前國民待遇、外資機構的持股比例、國際市場規則接軌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從目前看,中國金融開放的程度滯後於實體經濟,也落後於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因此,從保持經濟增長、防控金融風險和參與國際金融治理的角度出發,中國金融業應該進一步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助開放。”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黃益平表示。

積極穩妥推動金融業對外開放仍是我國金融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合理安排開放順序,重視效率與穩定之間的平衡,已成為國際共識。業內人士指出,金融是經營風險的特殊行當,其對外開放水準必須與足夠強大的經濟基礎、市場經驗與監管制度相適應。

“從很多新興國家金融市場開放的例子可以看到,金融業開放時‘蹄疾’還要‘步穩’。直接從發達國家移植經濟發展理論和模式,貿然實施全面的金融自由化、國際化可能造成諸多嚴重後果。金融改革不應該有固定的範本,都需要依據具體的形勢來制定。”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首席經濟學家萬喆表示。

“資本項下開放,先實體後虛擬,先長期後短期,這個節奏是不能出問題的。IMF總結各國的開放過程後認為,資本項下開放,首先是金融體系健康,特別是銀行不能有窟窿,第二是匯率不能高估也不能低估,第三才是穩步推進。”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梁紅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說。

“開放的目標肯定是不變的,還要繼續推進,包括人民幣國際化、匯率更加彈性化,以及資本專案的開放,但是原則有所調整,積極有為,水到渠成。整個對外部門的改革、金融對外開放,要和國內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金融體系改革協調配合,統籌考慮,不能單兵獨進。”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時說。

金融業進入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時期。

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年末,外資金融機構在我國共設立37家外商獨資銀行、13家中外合資證券公司、45家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56家外資財產保險公司和合資人身保險公司。

與此同時,中資金融機構“走出去”的步伐也在持續加速。截至2016年年末,22家中資銀行共開設1353家海外分支機搆,覆蓋全球63個國家和地區,網點幾乎遍佈亞太、北美和歐洲。

周小川指出,目前中國有5家金融機構躋身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成為資本金充足、經營穩健的市場化經營主體。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健康化已受到國際債市、新興市場股票指數機構的關注。

“很多金融業務已經‘走出去’,和境外的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對接。中央銀行在國際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也是不遺餘力,國際清算、結算體系等,包括我們在境外的金融機構網點的合理佈局,應該說也是今非昔比。”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時說道。

與此同時,資本市場雙向開放也在不斷加深。

股票市場方面,我國引入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和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並進一步擴容,“滬港通”“深港通”相繼起航,一系列“通道式”的機制鼓勵雙向投資,拓寬了投融資管道,促進了境內外資本市場聯通。A股被正式納入MSCI指數,國際化程度進一步提升。

央行資料顯示,2016年,“滬股通”和“深股通”資金流入總金額為1105.5億元,流出總金額為528.5億元,淨流入577.0億元;“港股通”資金流入276.1億元,流出2287.6億元,淨流出2011.5億元。

債券市場方面,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境外發行主體和投資主體不斷擴大。截至2016年12月末,共有407家境外機構獲准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包括58家境外央行類機構(包括境外央行、國際金融機構和主權財富基金)、112家境外商業銀行、204家金融機構產品類投資者等。截至2016年末,境外發債主體累計發行631億元人民幣熊貓債,同時內地與香港債券市場正式實現互聯互通(債券通)。

目前,人民幣在七大類共40項資本專案交易中,除非居民境內發行股票、貨幣市場工具和衍生品業務3個子項外,已實現可兌換、基本可兌換、部分可兌換的專案共計37項,占全部交易專案的92.5%。

金融業開放不能單兵獨進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指出,“金融服務業是競爭性服務業,受益於對外開放,還要進一步擴大開放。”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國金融開放程度與實現自身發展需要相比,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比如在匯率的靈活性、落實准入前國民待遇、外資機構的持股比例、國際市場規則接軌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從目前看,中國金融開放的程度滯後於實體經濟,也落後於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因此,從保持經濟增長、防控金融風險和參與國際金融治理的角度出發,中國金融業應該進一步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助開放。”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黃益平表示。

積極穩妥推動金融業對外開放仍是我國金融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合理安排開放順序,重視效率與穩定之間的平衡,已成為國際共識。業內人士指出,金融是經營風險的特殊行當,其對外開放水準必須與足夠強大的經濟基礎、市場經驗與監管制度相適應。

“從很多新興國家金融市場開放的例子可以看到,金融業開放時‘蹄疾’還要‘步穩’。直接從發達國家移植經濟發展理論和模式,貿然實施全面的金融自由化、國際化可能造成諸多嚴重後果。金融改革不應該有固定的範本,都需要依據具體的形勢來制定。”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首席經濟學家萬喆表示。

“資本項下開放,先實體後虛擬,先長期後短期,這個節奏是不能出問題的。IMF總結各國的開放過程後認為,資本項下開放,首先是金融體系健康,特別是銀行不能有窟窿,第二是匯率不能高估也不能低估,第三才是穩步推進。”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梁紅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說。

“開放的目標肯定是不變的,還要繼續推進,包括人民幣國際化、匯率更加彈性化,以及資本專案的開放,但是原則有所調整,積極有為,水到渠成。整個對外部門的改革、金融對外開放,要和國內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金融體系改革協調配合,統籌考慮,不能單兵獨進。”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