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新生兒常見疾病有哪些?該如何護理?

剛出生的寶寶身體非常嬌弱,免疫系統不完善,因此容易遭受一些疾病的困擾。家長需要瞭解一些新生兒常見疾病的常識,才能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一、新生兒發燒

人體正常體溫平均在36-37℃之間,37.5-38℃是低熱,39℃以上是高熱。在一般情況下,新生兒體溫下午比上午稍高(0.5以內)這是正常現象,那麼怎樣知道新生兒是否發燒呢?

新生兒發燒的症狀

發現孩子面紅、唇幹、出汗、煩鬧、呼吸氣粗、吃奶時口鼻出熱氣;

用手背捫額、背部,以及手腳發燙;

體溫表測定更準確,測腋下溫3-5分鐘;

護理方法

新生兒發燒,應以物理降溫為主,不可隨便使用退燒熱藥,以防止產生毒性反應。

溫度不超過38℃,無需服藥,注意觀察,多喂溫開水,幾個小時以後,體溫就能降至正常範圍;

調節室溫,室溫應保持在15-25℃之間,若室溫高於25℃,減少或鬆開嬰兒的衣服和包被,以便散熱降溫;

體溫超過39℃,可用溫水擦浴,用溫濕毛巾,要求水溫30-34℃,主要擦浴前額、頸部、腋下、四肢和大腿跟部,

經上述處理後,應立即去醫院檢查治療;

PS:新生兒、嬰兒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保溫、出汗、散熱功能都比較差,當患病或環境改變時,過分"捂"或喂水不足,都可以引起發熱,一般不需要吃退燒藥,新生兒更不能使用,否則,會招來大禍,退熱藥可能會把新生兒致於死地。

二、新生兒腹瀉

一般來說,母乳餵養的新生兒很少發生腹瀉,這是因為母乳不僅營養成分比例恰當,適合於新生兒的需要,而且其中含有多種抗體可以防止腹瀉的發生。人工餵養的新生兒,常因牛奶放置時放過長變質或食具消毒不嚴而造成消化道感染,導致腹瀉的發生,氣候聚變、奶粉沖配不當造成新生兒消化功能紊亂,發生腹瀉。

輕度腹瀉

大便為黃綠色,

可帶有少量粘液,有酸臭味,呈薄糊狀,每天大便約6次以下。

重度腹瀉

大便次數增多,每天多達10次以上,出現明顯脫水,小兒哭聲低微,體重銳減、尿少,如不及時治療危及生命。因此新生兒發生腹瀉時應及時治療。

三、新生兒嘔吐

溢奶

有很多正常新生兒,

出生後的頭幾個星期常常在吃奶後從口角邊流出一些奶液,每天可有多次,這種情況叫"溢奶"多見於餵奶後不久改變體位或給嬰兒換尿布,除溢奶外,一般情況良好,小兒發育不受影響,這是正常現象。生後6個月內自然消失。

嘔吐

是新生兒期常見的想像,他和溢奶不同,嘔吐時由於消化道賀其它有關臟器受到某些異常刺激而引起的神經反射性動作,嘔吐時奶水多是噴射性地從嘴裡湧出。

新生兒嘔吐,一般是新生兒生理特點所決定:

(1)胃容量極小,胃的功能發育不夠成熟;

(2)胃呈水準狀,胃底平直,奶水容易反流,引起嘔吐;

(3)患病引嘔吐;

生理性嘔吐主要表現:

(1)餵養姿勢不對、餵養不當、喂得過飽、餵奶時啼哭、吸空奶瓶、乳☆禁☆頭過大或凹陷引起大量氣體進入嘔吐;

(2)奶瓶餵養時橡皮乳☆禁☆頭孔眼過大、吸奶過急和過快,餵奶後平臥或過多、過早翻動嬰兒,引起嘔吐;

護理方法

注意餵養姿勢,不要喂的過飽,嬰兒啼哭時不急於餵奶,不吸空奶瓶,喂完奶後,將新生兒抱伏在母親的肩上,輕拍背部,讓新生兒將吞入胃內的空氣呃出,然後將嬰兒右側臥位放下。

病理性嘔吐

主要表現:

(1)嘔吐奶水頻繁,嘔吐物位奶瓣或綠色膽汁,嘔吐量多;

(2)生下來就嘔吐,無胎便排出,並伴有腹脹;

(3)2-3周開始,呈進行性、持續性吐奶;

(4)嘔吐呈噴射性,吐奶為奶凝塊,不含膽嗔;

(5)大便量較少,吐後饑餓感很強。

護理方法

上述嘔吐表現可能是胃腸道感染、顱內病變,先天性腸道畸形(閉鎖或狹窄)引起,應立即去醫院診治,否則會延誤病情而帶來嚴重的後果。

四、新生兒濕疹

濕疹又名奶癬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一般由蛋白質過敏、母親吃魚蝦引起。分佈:在嬰兒的臉部、眉毛之間、耳後、頸部、四肢。

新生兒濕疹的症狀

很小的斑點紅疹,散在或密集在一起,流黃水、癢重、哭鬧、搓、搔可致出血或感染,乾燥時則結成黃瘩。此病在1-2歲後自愈。

護理方法

(1)穿寬大的衣服,衣料應無刺激性最好是棉布,避免毛衣接觸皮膚;

(2)不用熱水或肥皂洗,不曬太陽;

(3)局部不應隨便上藥,在急性期2-4%硼酸水濕敷,然後用氧化鋅軟膏外塗,輕症用爐甘石洗劑外用,慢性期用可得松軟膏類藥物;

(4)不要亂抓,剪指甲,紗布包手。

五、新生兒臍炎

一般新生兒臍帶4-10天干脫,臍炎是指:因斷臍消毒不好,護理不當,過早脫落後污染,發生臍輪臍窩紅腫伴少量分泌物。

護理方法

出生後每天早晨75%酒精塗臍帶,用消毒紗布包好,臍輪紅,有分泌物可無75%的酒精,再用龍膽紫塗臍部,保持乾燥,膿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嗎,應請醫生處理。

六、鵝口瘡

鵝口瘡是指嬰兒口腔粘膜、牙齦、嘴唇等處,長出大大小小的白色斑點。

長鵝口瘡等原因

(1)母親乳☆禁☆頭或奶瓶假乳☆禁☆頭不乾淨引起;

(2)用不清潔的紗布洗口腔,使一種叫真菌的黴菌繁殖蔓延引起的。

症狀:不發熱,症狀一發展,嬰兒不吃奶,沒有精神。

護理方法

(1)應儘快找醫生看,塗上藥物很快就好了;

(2)為防止鵝口瘡,餵奶時母親乳☆禁☆頭、奶瓶、奶嘴要消毒,保持清潔;

(3)嬰兒嘴裡粘有奶渣用乾淨的棉簽輕輕擦掉;

(4)發生鵝口瘡,不要用抗生素,局部以2%-3%小蘇打溶液清洗,再塗1%龍膽紫液,每日2-3次,大一點的嬰兒可口服維生素C、B,以增強對真菌的抵抗力。

七、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出生後2-3天,有1/2-2/3的新生兒皮膚漸漸發黃,到出生第7天發黃最明顯,這叫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的原因

胎兒在母親體內時,氧氣的來源靠母體的血液提供,由於血液中氧的濃度有一定限量,胎兒在宮內處於低氧環境,刺激紅細胞生成素的產生,增加了紅細胞的數量,出生後,新生兒監理了外呼吸,從大氣吸收氧氣,血液中氧濃度提高,過多的紅細胞被破壞後,造成血液中膽紅素的增加,又因正常的腸道各種菌群關係還沒有建立,肝臟功能又不健全,不能及時處理這次增加的膽紅素。這種膽紅素像黃色的染料一樣,將新生兒的皮膚、粘膜和肌膜染黃,出現黃疸。

觀察護理

(1)新生兒生理性黃疸,一般很輕微,7-10天自行消退,不需治療,可食些葡萄糖水即可;

(2)黃疸出現過早,即在24小時內,並且迅速發展,或黃疸消退過遲,或消退後又出現,屬病理性黃疸,應及早去醫院診治。

八、新生兒臀紅

臀紅又稱"尿布皮疹"。因濕尿布刺激而引起的皮疹,是新生兒和1歲前小兒常見的皮膚病,多發生在兜尿布部位,潮濕尿布長時間接觸的地方,局部皮膚爬小紅丘疹或發紅、腫脹,重者皮膚脫落或皮膚糜爛。發生臀紅後每次大小便時,因為新生兒皮膚柔嫩,疼痛厲害,故新生兒哭鬧不安,同時影響睡眠和飲食。

預防方法:

(1)尿布要勤換,尿布濕後要立刻更換乾淨的。換下的尿布要放入盆裡(不要亂扔在地上),用肥皂盒開水燙洗,用清水漂淨。在日光下曬乾,以保持尿布清潔和柔軟,絕不可把尿濕的尿布不經沖洗,直接晾乾就用。

(2)每次大小便後,要用溫水洗淨小兒臀部和會陰處,再用軟布輕輕擦乾,撲上少量滑石粉或局部塗以5-10%鞣酸軟膏,使尿、便酸堿物質不直接刺激皮膚,已達到預防臀部的目的。

(3)最好不用塑膠或者橡皮布包外面,以利濕熱散發,減少對皮膚的刺激。

PS:若發生了臀紅,除注意以上幾方面外,應保持新生兒局部乾燥,最好不再包裹,可以穿褲子(放腳),同時用紫早油塗患部。另外,若已發生臀紅,不要用肥皂洗,以免刺激小兒疼痛,可用溫水洗乾淨。

新生兒嘔吐,一般是新生兒生理特點所決定:

(1)胃容量極小,胃的功能發育不夠成熟;

(2)胃呈水準狀,胃底平直,奶水容易反流,引起嘔吐;

(3)患病引嘔吐;

生理性嘔吐主要表現:

(1)餵養姿勢不對、餵養不當、喂得過飽、餵奶時啼哭、吸空奶瓶、乳☆禁☆頭過大或凹陷引起大量氣體進入嘔吐;

(2)奶瓶餵養時橡皮乳☆禁☆頭孔眼過大、吸奶過急和過快,餵奶後平臥或過多、過早翻動嬰兒,引起嘔吐;

護理方法

注意餵養姿勢,不要喂的過飽,嬰兒啼哭時不急於餵奶,不吸空奶瓶,喂完奶後,將新生兒抱伏在母親的肩上,輕拍背部,讓新生兒將吞入胃內的空氣呃出,然後將嬰兒右側臥位放下。

病理性嘔吐

主要表現:

(1)嘔吐奶水頻繁,嘔吐物位奶瓣或綠色膽汁,嘔吐量多;

(2)生下來就嘔吐,無胎便排出,並伴有腹脹;

(3)2-3周開始,呈進行性、持續性吐奶;

(4)嘔吐呈噴射性,吐奶為奶凝塊,不含膽嗔;

(5)大便量較少,吐後饑餓感很強。

護理方法

上述嘔吐表現可能是胃腸道感染、顱內病變,先天性腸道畸形(閉鎖或狹窄)引起,應立即去醫院診治,否則會延誤病情而帶來嚴重的後果。

四、新生兒濕疹

濕疹又名奶癬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一般由蛋白質過敏、母親吃魚蝦引起。分佈:在嬰兒的臉部、眉毛之間、耳後、頸部、四肢。

新生兒濕疹的症狀

很小的斑點紅疹,散在或密集在一起,流黃水、癢重、哭鬧、搓、搔可致出血或感染,乾燥時則結成黃瘩。此病在1-2歲後自愈。

護理方法

(1)穿寬大的衣服,衣料應無刺激性最好是棉布,避免毛衣接觸皮膚;

(2)不用熱水或肥皂洗,不曬太陽;

(3)局部不應隨便上藥,在急性期2-4%硼酸水濕敷,然後用氧化鋅軟膏外塗,輕症用爐甘石洗劑外用,慢性期用可得松軟膏類藥物;

(4)不要亂抓,剪指甲,紗布包手。

五、新生兒臍炎

一般新生兒臍帶4-10天干脫,臍炎是指:因斷臍消毒不好,護理不當,過早脫落後污染,發生臍輪臍窩紅腫伴少量分泌物。

護理方法

出生後每天早晨75%酒精塗臍帶,用消毒紗布包好,臍輪紅,有分泌物可無75%的酒精,再用龍膽紫塗臍部,保持乾燥,膿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嗎,應請醫生處理。

六、鵝口瘡

鵝口瘡是指嬰兒口腔粘膜、牙齦、嘴唇等處,長出大大小小的白色斑點。

長鵝口瘡等原因

(1)母親乳☆禁☆頭或奶瓶假乳☆禁☆頭不乾淨引起;

(2)用不清潔的紗布洗口腔,使一種叫真菌的黴菌繁殖蔓延引起的。

症狀:不發熱,症狀一發展,嬰兒不吃奶,沒有精神。

護理方法

(1)應儘快找醫生看,塗上藥物很快就好了;

(2)為防止鵝口瘡,餵奶時母親乳☆禁☆頭、奶瓶、奶嘴要消毒,保持清潔;

(3)嬰兒嘴裡粘有奶渣用乾淨的棉簽輕輕擦掉;

(4)發生鵝口瘡,不要用抗生素,局部以2%-3%小蘇打溶液清洗,再塗1%龍膽紫液,每日2-3次,大一點的嬰兒可口服維生素C、B,以增強對真菌的抵抗力。

七、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出生後2-3天,有1/2-2/3的新生兒皮膚漸漸發黃,到出生第7天發黃最明顯,這叫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的原因

胎兒在母親體內時,氧氣的來源靠母體的血液提供,由於血液中氧的濃度有一定限量,胎兒在宮內處於低氧環境,刺激紅細胞生成素的產生,增加了紅細胞的數量,出生後,新生兒監理了外呼吸,從大氣吸收氧氣,血液中氧濃度提高,過多的紅細胞被破壞後,造成血液中膽紅素的增加,又因正常的腸道各種菌群關係還沒有建立,肝臟功能又不健全,不能及時處理這次增加的膽紅素。這種膽紅素像黃色的染料一樣,將新生兒的皮膚、粘膜和肌膜染黃,出現黃疸。

觀察護理

(1)新生兒生理性黃疸,一般很輕微,7-10天自行消退,不需治療,可食些葡萄糖水即可;

(2)黃疸出現過早,即在24小時內,並且迅速發展,或黃疸消退過遲,或消退後又出現,屬病理性黃疸,應及早去醫院診治。

八、新生兒臀紅

臀紅又稱"尿布皮疹"。因濕尿布刺激而引起的皮疹,是新生兒和1歲前小兒常見的皮膚病,多發生在兜尿布部位,潮濕尿布長時間接觸的地方,局部皮膚爬小紅丘疹或發紅、腫脹,重者皮膚脫落或皮膚糜爛。發生臀紅後每次大小便時,因為新生兒皮膚柔嫩,疼痛厲害,故新生兒哭鬧不安,同時影響睡眠和飲食。

預防方法:

(1)尿布要勤換,尿布濕後要立刻更換乾淨的。換下的尿布要放入盆裡(不要亂扔在地上),用肥皂盒開水燙洗,用清水漂淨。在日光下曬乾,以保持尿布清潔和柔軟,絕不可把尿濕的尿布不經沖洗,直接晾乾就用。

(2)每次大小便後,要用溫水洗淨小兒臀部和會陰處,再用軟布輕輕擦乾,撲上少量滑石粉或局部塗以5-10%鞣酸軟膏,使尿、便酸堿物質不直接刺激皮膚,已達到預防臀部的目的。

(3)最好不用塑膠或者橡皮布包外面,以利濕熱散發,減少對皮膚的刺激。

PS:若發生了臀紅,除注意以上幾方面外,應保持新生兒局部乾燥,最好不再包裹,可以穿褲子(放腳),同時用紫早油塗患部。另外,若已發生臀紅,不要用肥皂洗,以免刺激小兒疼痛,可用溫水洗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