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簡單的談下小米的發展

2007年,蘋果公司推出了第一部iPhone手機;2008年,HTC和美國運營商T-Mobile聯合推出了第一款安卓智慧手機,自此兩大智慧手機如排山倒海之勢迅猛發展。而以搭載塞班系統為代表的諾基亞等廠商開始日薄西山,

同時加上3G網路普及,很大程度上意味著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悄然來臨。

彼時,在中國手機市場裡智慧手機幾乎一片空白,儘管當初部分國產手機有一定發展的苗頭,可遺憾的是不斷受到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等國外品牌全面壓制,

以致於國產手機處在雖有市場但無品牌效應的結果。換言之,老牌諾基亞依然具有強勁的號召力。譬如,從2009年諾基亞發佈的一款全觸屏智慧手機5230,由於其千元價位,致使市場需求難以滿足即可看出,這也可以看成是諾基亞手機最後的輝煌吧。

隨著安Android系統的開源、普及,

促發了不少國產手機廠商拿來使用。不過,這個情況和當年的功能機時代並不二致,國產手機廠商繼續遵從拿來主義,未看到太多方面的創新。直到2010年小米公司,2011年小米手機出現,才得以給國內平靜安逸的手機市場注入了新鮮“血液”。

提及創辦小米,筆者認為除了雷軍先生看到國內移動互聯網潛在巨大機會外,還有另外一層原因,有必要給大家聊一聊。

眾所周知,雷軍在1992年作為武大的高材生加盟金山,1998年出任金山CEO,在金山辛辛苦苦工作16年,不得不說他著實獲取了成功,甚至一度被業界人士稱為中關村裡勞模,赫赫有名的風雲人物。但,金山是軟體企業,且錯過了互聯網風口。

如果這個時候,雷軍不出山創辦小米,也就沒有現在的小米了。那麼,雷軍可能會投資一家手機廠商,或許是今天的魅族。假設當年黃章答應雷軍入股,假設雷軍和黃章一起做,目前市場上有性能配置發燒、外觀設計漂亮的魅族手機不足為奇。因此,筆者再大膽推斷他極有可能是一個比現在更專注投資的優秀天使投資人(雷軍自身具備開闊眼光、豐富資源和經驗等常人無法企及的條件),

成績也不一定比現在的小米差。

當然,如果雷軍當年不想著重新創業,小米不會走向公眾面前,MIUI不會是最符合中國用戶習慣的智慧手機OS;不會對國內ROM起著積極作用,讓人們知道何為人性化操作;不會在全球各地擁有億萬米粉發燒友。

筆者將上述一切都是如果的內容彙集一起來分析,也就沒有了小米手機一代的發佈。往深了講,國內智慧手機行業可能還是會一片安逸景象,還是會被中華酷聯等一干廠商左右。它們在面對國外手機品牌諸如蘋果、三星等進攻霸佔市場時或許無反手之力,因為依靠運營商產生的巨大出貨量,不是任何一家願意能夠有勇氣放棄所謂的坐享其成:只管設計生產,銷量也有,利潤還算客觀,為何要去自己砍掉自己的利潤呢?

小編猜測正是看到了不良現象,激起了雷軍內心曾經大學時期的夢想——去做一家偉大的公司來改變它。小米順理成章誕生,歷經幾年發展蛻變如同一條鯰魚攪亂著市場,帶動包括國產手機在內的諸多電子產品崛起,繼而不少廠商為了提高競爭力逐漸走向打磨產品、力拼價格、服務;國際大牌廠商如三星、蘋果被擠下神壇。

聊到這裡,很多人也許會覺得即便沒有雷軍,必定會有其他人來改變攪動這個行業。話是沒錯,但試問其他人改變,能不能勝過小米?之所以筆者要反問,主要源自於當時小米趕上了一個巨大的風口,即換機潮;線上成本低廉;行業一潭死水,最關鍵是雷軍個人號召力優勢:強大資金鏈、深遠戰略佈局、說服行內領軍人物加盟、多年管理經驗,缺一不可。再者還有膽量,雷軍運用互聯網打法,把手機價格做到貼近成本去賣,放在當時手機廠商中無人敢開先河吧?

此外,雷軍後續把這種先河拓展到了別的行業,做了小米電視、小米路由器,又通過投資、扶持構建了米家生態鏈。關於米家生態鏈,簡單講就是走高質、低價的路線,用批量化生產降低成本,電商等管道砍掉中間環節,讓消費者受益。鑒於此,小米被不少人嘲諷為雜貨鋪,說實話有點誇張,筆者認為未來小米可能是一家科技界的無印良品,影響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雖然最近兩年小米遇到一些問題,但作為一位極具有眼光的戰略者,雷軍或許早已經有許多佈局。比如,三年前佈局的手機晶片;2016年發佈的小米MIX也是提前計畫之中;2015年開始嘗試線下,2016年全面轉型迅速補齊短板升級門店搭建小米之家。同時,提出講究效率的新零售模式,某種意義上解決了資訊不對稱的弊端,算是小米的第二次顛覆吧。

總體而言,無論是小米還是雷軍,兩者做了傳統廠商們不願冒險或難以狠下心去做的事情,未來有理由相信小米能做到米粉們心中最酷的公司,畢竟小米還在路上。

筆者將上述一切都是如果的內容彙集一起來分析,也就沒有了小米手機一代的發佈。往深了講,國內智慧手機行業可能還是會一片安逸景象,還是會被中華酷聯等一干廠商左右。它們在面對國外手機品牌諸如蘋果、三星等進攻霸佔市場時或許無反手之力,因為依靠運營商產生的巨大出貨量,不是任何一家願意能夠有勇氣放棄所謂的坐享其成:只管設計生產,銷量也有,利潤還算客觀,為何要去自己砍掉自己的利潤呢?

小編猜測正是看到了不良現象,激起了雷軍內心曾經大學時期的夢想——去做一家偉大的公司來改變它。小米順理成章誕生,歷經幾年發展蛻變如同一條鯰魚攪亂著市場,帶動包括國產手機在內的諸多電子產品崛起,繼而不少廠商為了提高競爭力逐漸走向打磨產品、力拼價格、服務;國際大牌廠商如三星、蘋果被擠下神壇。

聊到這裡,很多人也許會覺得即便沒有雷軍,必定會有其他人來改變攪動這個行業。話是沒錯,但試問其他人改變,能不能勝過小米?之所以筆者要反問,主要源自於當時小米趕上了一個巨大的風口,即換機潮;線上成本低廉;行業一潭死水,最關鍵是雷軍個人號召力優勢:強大資金鏈、深遠戰略佈局、說服行內領軍人物加盟、多年管理經驗,缺一不可。再者還有膽量,雷軍運用互聯網打法,把手機價格做到貼近成本去賣,放在當時手機廠商中無人敢開先河吧?

此外,雷軍後續把這種先河拓展到了別的行業,做了小米電視、小米路由器,又通過投資、扶持構建了米家生態鏈。關於米家生態鏈,簡單講就是走高質、低價的路線,用批量化生產降低成本,電商等管道砍掉中間環節,讓消費者受益。鑒於此,小米被不少人嘲諷為雜貨鋪,說實話有點誇張,筆者認為未來小米可能是一家科技界的無印良品,影響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雖然最近兩年小米遇到一些問題,但作為一位極具有眼光的戰略者,雷軍或許早已經有許多佈局。比如,三年前佈局的手機晶片;2016年發佈的小米MIX也是提前計畫之中;2015年開始嘗試線下,2016年全面轉型迅速補齊短板升級門店搭建小米之家。同時,提出講究效率的新零售模式,某種意義上解決了資訊不對稱的弊端,算是小米的第二次顛覆吧。

總體而言,無論是小米還是雷軍,兩者做了傳統廠商們不願冒險或難以狠下心去做的事情,未來有理由相信小米能做到米粉們心中最酷的公司,畢竟小米還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