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二戰時日軍引以為傲的白刃戰只能在中國用,到其他戰場上就是自殺

我們現在看抗戰題材的影視劇時,幾乎都會看到白刃戰,這點倒是符合史實的。當時的日軍特別注重刺刀訓練,因此白刃戰經常在中國戰場上上演,很多關於中國軍民與日本侵略者之間的白刃戰故事也有很多。

二戰時的日軍並不只是跟中國軍人交手,還有美軍、蘇軍、英軍等等,但是日軍的白刃戰基本上只能在中國戰場上用,到了別的戰場上就幾乎放棄了,這是為何?

其實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也被日軍的白刃戰威懾到過:一陣炮火之後,硝煙中衝鋒而來的日軍抱著必死的心態對美軍展開近戰,無論殺傷力還是威懾力都是非常到位的。但是,在美軍弄清楚日軍的白刃戰術後,便開始大規模裝備霰彈槍或是雙管獵槍等近距離武器。在面對島上會突然竄出來的日軍特別管用,

這些槍的聲音特殊,近距離殺傷力特別恐怖,往往幾槍就能讓衝鋒中的日軍冷靜下來。

日軍在面對蘇軍時更不用說了,很難使出刺刀。蘇軍裝備的基本武器就是衝鋒槍,威力大,射程又遠。在蘇軍士兵面對衝鋒過來的日軍時很不解,

難倒是過來送人頭的?

當時中國軍隊的裝備遠不如日軍,戰鬥中能用命去填了,因為近距離的戰鬥經常爆發,此時日軍引以為傲的刺刀就有用了。在抗戰初期時,白刃戰幾乎都是日軍大勝,因為最早時候的日軍作戰能力最強,而且三八大蓋加上刺刀後的長度都一米八了,

正所謂“一寸長一寸強”,中國軍隊在白刃戰中吃虧不少。即便如此,還是很多抗日英雄會在被刺中的時候,依然忍住痛苦將手中刺刀送進日軍士兵身體之中,雙方同歸於盡。

為了能在白刃戰中取得勝利,中國軍隊也是想盡辦法。

比如平型關戰役中,八路軍就是採用“三五個戰士對付一個鬼子”的方式,將人數優勢放大,盡可能以多打少。中國軍隊也會在平時加強刺殺訓練的強度,因此大刀和紅纓槍在我軍中也是常見的。

到了抗戰後期,八路軍絲毫不畏懼跟日軍拼刺刀。在二戰中規模最大的白刃戰——1943年的石牌保衛戰中,曾有三個小時聽不到槍聲,倒不是雙方在休息,而是白刃戰已經進行到無法開槍的程度了。敵我兩軍扭作一團展開肉搏戰,日軍每奪取一寸土地都得付出同等血肉之代價。我軍浴血奮戰,擊斃日軍近2000人,陣地前沿敵軍屍體呈金字塔形。

《中國國家地理》曾這樣描寫在這場白刃戰中戰死的少年:“那時候,中國農民家的孩子營養普遍不好,十六七歲的小兵,大多還沒有上了刺刀的步槍高。他們就端著比自己還長的槍上陣拼命。如果他們活著,都已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了。他們也會在自家的橘園裡吸著小口的香茶,悠閒地看著兒孫,溫暖地頤養天年。可他們為了別的中國人能有這一切,死掉了。”

曾有三個小時聽不到槍聲,倒不是雙方在休息,而是白刃戰已經進行到無法開槍的程度了。敵我兩軍扭作一團展開肉搏戰,日軍每奪取一寸土地都得付出同等血肉之代價。我軍浴血奮戰,擊斃日軍近2000人,陣地前沿敵軍屍體呈金字塔形。

《中國國家地理》曾這樣描寫在這場白刃戰中戰死的少年:“那時候,中國農民家的孩子營養普遍不好,十六七歲的小兵,大多還沒有上了刺刀的步槍高。他們就端著比自己還長的槍上陣拼命。如果他們活著,都已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了。他們也會在自家的橘園裡吸著小口的香茶,悠閒地看著兒孫,溫暖地頤養天年。可他們為了別的中國人能有這一切,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