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山本耀司:以命相抵做衣服

以前看山本耀司的書,打開扉頁第一句話便是:以命相抵做衣服。

心裡一震,但又隱隱存疑:這麼說,是否會有自我英雄主義,或者自我憐愛的過度描述。

但每次真的投入一個事物,如果懷有格外的期待,就有強烈的以命相抵的感覺。或許追求非常的東西,以命相抵是必然的條件,因為對抗慣性和庸俗,是場綿延不絕曠日持久的纏鬥。

迄今為止,這場漫長的纏鬥,似乎從未影響過我對夢想的想像。我把設計視作自己的精神故鄉,也曾自問:夢想之於我,是否距離產生美?

當我沿著設計的航線,從象牙塔來到這片現實的叢林,我時刻提防著想像和現實之間的錯位,擔心在某個錯位的時刻尷尬地說,“這是什麼意思?”

而想像和現實的錯位時常發生發生,現實時刻衝擊的,是我已有的生命中從美感到從眾所積攢的無奈。

一天加完班,透過大廈的的落地窗,我看不清城市的模樣,只幸福地確信,在那綿綿不絕的黑色森林裡,不會有太多想要理會世界和他人的想法。

第二天早上從公車聲傾軋過夢境,仿佛是昨天的自己對今天的自己說:“現在,

我們又回到了真實的生活裡。”

我和過去一樣,每天就是做圖,找版,調樣。看著另一台電腦上的測款資料,播放著只需要有耳朵就能聽的音樂—我不確信自己是否回到了真實的生活。

如果現在的生活意味著:只要是上頭有主觀臆想就可以pass你的款式,只需因大貨供應慢就可以夭折的設計, 只要有滑鼠就能掌握的靈感,或者,只要還沒死就算在生活……

在一重重流程裡看不見性命的危險,卻提前宣告設計的各種流產。以命相抵,在發生在我身上的時候,竟然不是設計上的付出,而是流程中對心力無止境的剝奪。

山本耀司說的以命相抵是做設計,我們的以命相抵是做工具!

為什麼這種流程被習以為常,為什麼一件好的作品到產出環節,

還要面臨面料生產週期的酷刑?為什麼不能備好米樣,讓設計師的創意勞動不再落空!

癥結還是在於設計的後勤環節,供應是設計的天敵。我記得另一個熬出點名堂的前輩曾說過:一開始你對供應感覺失望,甚至絕望。週期太長,你想要的總來不及到來。

但慢慢你會發現,那裡就像海浪,對抗它你只會遍體鱗傷,只要縱身投入,你總會找到解決的方法,找到更好的供應商,你將從設計的泥沼裡遊出。

【元素公園】就是這樣一個更好的布料供應平臺,用十年做到成現貨米樣供應,只為設計師找布像翻書一樣簡單。用十年只為供應大貨快一點,再快一點。

找到更好的供應商,你將從設計的泥沼裡遊出。

【元素公園】就是這樣一個更好的布料供應平臺,用十年做到成現貨米樣供應,只為設計師找布像翻書一樣簡單。用十年只為供應大貨快一點,再快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