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今日頭條一文青:在視頻時代深耕圖文創作,徘徊還是砥礪前行?

原創采寫,頭條首發,侵權必究,維權到底!(圖片來自網路)

故事:一個講故事的自媒體

#今日頭條創作者大會#

中文系畢業,自以為左手是思想、右手是文學,正兒八經的一位文學青年,怎麼會去“今日頭條”寫作?

然而,2015年11月,我還是下定決心,開通了頭條號。雖然我一直在關注“今日頭條”這個新事物,可我仍把希望寄託於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人物速寫本”,所以就算開通頭條號後,也只是把發過的文章複製過來,沒有花費太多心思來打理頭條號。

直到我的第二篇《<舌尖>總顧問蔡瀾:我想吃就吃,從來不“養生”》發出,閱讀量竟然過萬,令我十分驚歎,據我所知,擁有10萬粉絲的微信公眾號,閱讀要過萬都不容易。

在此前,“今日頭條”給我的印象都是一些內容胡編亂造、標題配圖誇張博眼球、低俗獵奇的文章,我就算“屈尊”把自認為的高品質稿子發到這個平臺,肯定也無人理睬。當時在一家雜誌社做記者,因工作便利採訪到做客成都的香港美食家蔡瀾先生,

利用採訪手記寫成的一篇小文章,毫不抱希望地發到頭條,卻意外引來圍觀。正是這件事逐漸改變了我對這個平臺的認識。

後來研究了一番發現,今日頭條原來是按用戶的點擊習慣,經過系統分析後,推測使用者興趣,精准推薦內容,所以說“今日頭條”是一面人的鏡子,你是俗是雅,大抵都逃不過系統的照射。所以那些開口就說“今日頭條”低俗的人,

想必是自己習慣點擊那些他下意識渴望觀看的圖、文、視頻。其實今天看來,這個平臺早就跳出了內容的野蠻生長時期,平臺通過一系列監管,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淨化。比如,我喜歡地理、歷史、文學、時政,面經常推出的都是這些內容,看起來還是很高大上。

再說回我運營的帳號,名叫“人物速寫本”,分類為“文學/故事”,目的是書寫身邊的人物,整個帳號就像一個人物速寫本,能夠記錄一些鮮活的人物形象和他們的故事。然而,正當我以“寫故事寫人物,說傳奇說世情,做有溫度的自媒體”為座右銘,充滿熱情去書寫身邊的故事和人物時,閱讀量卻一直上不去,有些稿件就算是首發“今日頭條”也不能得到青睞。更有甚者直接不通過,

理由是:個人自媒體不能發社會類。

這時我到用戶端對比了一下同類“故事”欄目的文章,本是想學習一番,可那些閱讀量高漲的全都是敘述粗糙、思想簡單、標題博眼球的獵奇、刺激的文章。我一下就失去了信心,心想自己根本不可能趕超那些文章,還是老老實實地寫小說投稿,賺點稿費吧。於是,我在“今日頭條”的寫作開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甚至連著十天半個月寂然無聲。

到後來,恰逢頭條原創、頭條廣告、商品等功能開通,在朋友的鼓勵下,我鼓足勇氣再次重返“今日頭條”。這次我放下“文學青年”的清高,從標題、內容全方面作出調整,繼續堅持原創,還花了更多功夫在獨特、看點上。因為有“雙標題”,標題上也可以有更多嘗試,標題黨和自己喜歡的標題可以同時推出來。

另外,因為處在短視頻熱潮時期,我也跟風拍過一些短視頻,也得到過一點甜頭,比如《母親做年夜飯》就收益頗豐,可最後我還是放棄了,畢竟那不是我的長項,我不能顧此失彼。雖然這是一個短視頻爆炸的時代,我還是選擇了自己的長項,深耕圖文創作,或許這也能成為我的一個特色吧。

從此,“人物速寫本”的粉絲數、頭條指數、閱讀量逐月上升,收益也幾百上千不等,畢竟是兼職在做,發文數量也有限,我已經很心滿意足。回看自己的創作既能被讀者認可、給予好評,還能賺一點潤筆的錢,這種樂趣是“今日頭條”給我的獨特回饋。

直到今天,“人物速寫本”粉絲數直逼3萬,頭條指數直逼700,單篇閱讀量幾萬、幾十萬常有,累計閱讀量早已經超越1000萬。雖然跟同期建立的帳號,這個成績並不值得誇耀,原因在於過去總共將近一年時間的猶豫、徘徊,止步不前,差點中途放棄——不過我也不太為此感到遺憾,畢竟有些彎路是早遲要走的,這也能使我今後更好地找准方向,砥礪前行。

我的計畫是今後,在堅持原創、獨特、首發的基礎上,再拓展一下寫作的趣味性、可讀性和思想性,做好一個講故事的人。如能像聊齋先生、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先生那樣產生在講“奇趣”故事的同時,還能產生社會意義就再好不過。以至於有一天,我還在想,要是蒲松齡先生是當代人,是不是也會開個頭條號,以“寫鬼寫怪、刺貪刺虐”呢?

最後,就是我不得不提的就,雖然頭條有商品功能等很多可以帶來收益的方式,可是我還是不習慣寫商品文,我覺得那樣很難保證文章品質。因此,最近便開了一個小店,準備附在文末“瞭解更多”,希望能在寫作空隙賺一點潤筆費。正文就不再染指商品文,只做純粹的文字,只講純粹的故事。

感謝評、贊、轉、收支持;

歡迎點擊“瞭解更多”,進入“人物速寫本的小店”。

還是老老實實地寫小說投稿,賺點稿費吧。於是,我在“今日頭條”的寫作開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甚至連著十天半個月寂然無聲。

到後來,恰逢頭條原創、頭條廣告、商品等功能開通,在朋友的鼓勵下,我鼓足勇氣再次重返“今日頭條”。這次我放下“文學青年”的清高,從標題、內容全方面作出調整,繼續堅持原創,還花了更多功夫在獨特、看點上。因為有“雙標題”,標題上也可以有更多嘗試,標題黨和自己喜歡的標題可以同時推出來。

另外,因為處在短視頻熱潮時期,我也跟風拍過一些短視頻,也得到過一點甜頭,比如《母親做年夜飯》就收益頗豐,可最後我還是放棄了,畢竟那不是我的長項,我不能顧此失彼。雖然這是一個短視頻爆炸的時代,我還是選擇了自己的長項,深耕圖文創作,或許這也能成為我的一個特色吧。

從此,“人物速寫本”的粉絲數、頭條指數、閱讀量逐月上升,收益也幾百上千不等,畢竟是兼職在做,發文數量也有限,我已經很心滿意足。回看自己的創作既能被讀者認可、給予好評,還能賺一點潤筆的錢,這種樂趣是“今日頭條”給我的獨特回饋。

直到今天,“人物速寫本”粉絲數直逼3萬,頭條指數直逼700,單篇閱讀量幾萬、幾十萬常有,累計閱讀量早已經超越1000萬。雖然跟同期建立的帳號,這個成績並不值得誇耀,原因在於過去總共將近一年時間的猶豫、徘徊,止步不前,差點中途放棄——不過我也不太為此感到遺憾,畢竟有些彎路是早遲要走的,這也能使我今後更好地找准方向,砥礪前行。

我的計畫是今後,在堅持原創、獨特、首發的基礎上,再拓展一下寫作的趣味性、可讀性和思想性,做好一個講故事的人。如能像聊齋先生、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先生那樣產生在講“奇趣”故事的同時,還能產生社會意義就再好不過。以至於有一天,我還在想,要是蒲松齡先生是當代人,是不是也會開個頭條號,以“寫鬼寫怪、刺貪刺虐”呢?

最後,就是我不得不提的就,雖然頭條有商品功能等很多可以帶來收益的方式,可是我還是不習慣寫商品文,我覺得那樣很難保證文章品質。因此,最近便開了一個小店,準備附在文末“瞭解更多”,希望能在寫作空隙賺一點潤筆費。正文就不再染指商品文,只做純粹的文字,只講純粹的故事。

感謝評、贊、轉、收支持;

歡迎點擊“瞭解更多”,進入“人物速寫本的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