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3個月融資30億,卻遠未市場化,這個行業為什麼受資本青睞?

2012年起,中國教育資訊化市場規模迅速擴張,傳統教育機構和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

線上教育贏得大量資本的青睞。2015年,中國線上教育用戶達2億,上百個專案拿到融資,最火爆的細分領域是K12和家教O2O。2016年,直播爆發的火焰也引燃了教育行業,網紅教師頻出。今年6月線上教育平臺Coursera在D輪融資後估值達8億美元,7月K12線上教育公司“掌門1對1”完成C+輪融資。可見,線上教育即將迎來嶄新的時代,而在新技術的加持下,未來還會有更多可能性。

傳統線下教育的天花板和瓶頸

教育是社會核心資源之一,是包括相關的知識經驗、技能理念、品牌制度及教育領域內外人際關係的總和。相對來說,早期較為優質的教育資源一般都掌握在體制內,其主要特點是“結果導向”,尤其是在K12領域,最終注重的還是考試分數。

於是貼上各類“重點”標籤的初高中,似乎就成了教學品質的保障,家長們不惜任何代價也要把孩子“塞”進去。察覺到這一點的校方,

也樂於配合,巧立名目打開管道,產生所謂“擇校生”、“借讀生”等等。但對以贊助途徑入校學習的把控逐漸嚴格起來,特別在一些公辦名校,已經不允許專門的此類班級再出現。除此之外,2015年中小學在職教師課外補課被明令禁止。這些都直接導致優質的教學資源更難獲取、更加珍貴、更為稀缺。

與此同時,城市中大大小小教育機構遍地開花,個個都是“金牌講師”“押題高手”,

殊不知其中魚龍混雜,急於見效的家長們或是盲目跟風,或是短期沒有效果就頻繁更換,再或者不求最好但求最貴。最後的結果,往往是學生和家長都心力交瘁。

而那些兼備品控和口碑的品牌機構,價格昂貴,還供不應求,甚至有些要進行准入考試、托人攀關係等等。比如被稱為“中概超級明星股”的好未來教育集團(前身學而思),小班模式饑餓行銷,線上報名場面堪比春運火車搶票,

交起學費來大多都是萬起。

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自然會導致分配不均問題。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教學能力強,理應有更好的平臺更高的酬勞。而對於優秀教師自身來說,其經驗方法原本可以有更廣闊的傳播範圍,但囿於地區、政策等限制,難免導致部分閒置資源的浪費。由地域、貧富差距造成的教育資源配置不平等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三四線城市、鄉鎮、山區,

越是條件艱苦的地區越難吸引教學人才,而沒有人才的長期留存和科學的教育體系,就更難培養出思維能力、行動能力都出類拔萃本地人才,當地發展於是陷入惡性循環。

根據2017年教師工資標準,農村和邊遠地區的教師,應另外給與補貼(約為工資的35%),而最近的一組調查資料顯示,安徽農村教齡五年的中學二級教師,每月打卡工資約1900元;而在廣東地區,佛山一個新的小學教師,工資5600以外每年各種福利2萬多,深圳編制教師薪酬則普遍在1萬以上。中國教育的矛盾點在於強烈的學生需求與不均等的師資。

K12線上教育進入3.0時代

“K12”其實是國際上對基礎教育階段的通稱,指從幼稚園到第十二年級(高三)。最早的線上K12如黃岡網校、北京四中網校等,只是簡單的將教學資源進行資訊化和共用,沒有深入挖掘其中的價值,處於“懂教育但不懂互聯網”狀態。這也就是線上教育的1.0時代,解決了傳統教育上,優質資源難獲得的問題。

而隨著資本進入,科技創業熱潮翻湧,線下培訓機構梯隊也逐漸明朗,以“學而思網校”為代表,線上教育進入2.0時代。這一時期的產品,其主要邏輯是複製線下教學到線上,並開始關注到用戶體驗,如開發各類學習社區以體現互動性。但前期的諸如巨人網校、龍文等,互聯網基因還是太匱乏,始終沒有找到最恰當的發展和盈利模式。

所以接下來,2.0的線上教育就進入了一個野蠻而混沌的時期。隨著技術的迅猛發展,不斷有人嘗試新的模式,比如硬體設備、題庫、語音評測、以及自我調整等等。然而此時擴張速度較快的那部分,往往“懂互聯網但不懂教育”,其重心是放在如何開發一款容易變現的互聯網產品,而非教育產品。對他們來說,講好故事比做好產品更重要。值得慶倖的是,這段時間技術層面的完善,讓早期入局者看到了教學場景轉變的可行性。

於是,一批教育×互聯網的跨界人才逐漸嶄露頭角,由他們開啟的“既懂教育又懂互聯網”的3.0時代,其產品已經從各個方面體現出了優勢。

首先是成本的降低:CNNIC報告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手機線民規模達7.24億。事實上,移動互聯網和智慧設備的迅猛發展,帶來的除卻豐富日常生活的各種娛樂和服務外,最重要的是優化了資訊的傳遞方式。相對來說,學生時期最寶貴的就是時間成本。而線上教育的即時性、不受場地限制等優勢, 比起線下能大大減少時間上的浪費。同時,隨時隨地學習也是部分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價格上,同樣是1對1輔導,線下一節課一般需要400-500元,而線上則約為100-200元/堂,一定程度上來講線上是更為經濟的選擇。

接著是資源品質和資訊透明度的提高:線下補習機構一個很大的隱患就是資訊不對等,無論機構說什麼家長都只能選擇相信,所謂經驗豐富的名師,很可能只是在校大學生。但現在很多線上教育產品,學歷、資質認證和審核都線上上由機器完成,最大程度上保障師資背景的真實性。比如自有教師儲備超過2萬名的“掌門一對一”,在大學生輔導方面,進行資訊登記時只能選擇清單中的清華北大等25所名校。

最後是個性化定制的實現。優秀和精英之間最主要差距,是獨立思考的能力。但現實中,對每個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輔導,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而最終方案又未必合適。但像從線下做到線上的掌門1對1這種,分工明確、資源齊備的平臺,對於不同學習水準和學習習慣的學生,會定制一條“課程顧問——制定計劃——授課解惑——效果回饋”的專屬教育鏈。在學校,是一個老師對一群學生負責,而線上教育則實現了一群人對一個學生負責。此外,因為專注教育領域12年,掌門擁有2萬多套自主研發的教材教案,供新老教師迅速高效利用起來,以最大化授課者的價值,保障教學效果。

線上教育的發展還在路上

教育永遠是個強需求和不斷更新的領域,因此與教育有關的一切都應該是不斷反覆運算的。這些年來在K12線上教育領域,湧現了很多模式,從錄播課、MOOC慕課、題庫再到直播、線上真人一對一等等,模式伴隨著技術的發展不斷演變。

現在已經有利用AI技術判斷學生知識點掌握情況的先例,稱為“自我調整學習”,可以理解為機器判斷下的因材施教。其流程原理是通過系列的線上測評,發現學生薄弱環節,進而更精准的安排溫故、知新,以完成知識的積累。滬江網的“大學英語(精品課)四級全程智慧簽約課程”就是利用這種技術來提供學習方案的。近期由於資本的頻繁示好,“AI+教育”的方向格外引人注目。比如今年 3月初上線了“松鼠 AI ”的乂學,教育創業圈兩大巨頭都是它的資方,可見業內對這種模式的前景寄予了厚望。

而隨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概念進一步為人們所熟知和接受,其在教育方面的應用也就擁有了無限可能性。目前存在的一些對線上教育的質疑,到時可能都會得到解決。比如遠端授課互動性不強的問題,就可以利用傳感技術收集學生上課時的各項身體指標,由AI判斷學生的聽課狀態,並及時同步給遠程授課的教師,使其得以科學調整授課節奏等等。而教學品質方面,則可以利用大資料分析優質課堂音訊,得出最佳語調語速、內容密集度等,以此為標準來考量和招收新人教師,以及延伸出各種相關培訓。

據相關媒體統計,僅2017年第一季度,教育行業一級市場發生的投資事件就達到62起,金額超過30億元。正如專注於線上教育的投資人張泰倫說的那樣:“任何一個熱點都逃不出互聯網的天網恢恢,尤其是教育這樣一個遠未市場化、存在巨大互聯網化潛力的領域。”

南七道:南七道新媒創始人&CEO,關注互聯網和科技創業。公號南七道。

工資5600以外每年各種福利2萬多,深圳編制教師薪酬則普遍在1萬以上。中國教育的矛盾點在於強烈的學生需求與不均等的師資。

K12線上教育進入3.0時代

“K12”其實是國際上對基礎教育階段的通稱,指從幼稚園到第十二年級(高三)。最早的線上K12如黃岡網校、北京四中網校等,只是簡單的將教學資源進行資訊化和共用,沒有深入挖掘其中的價值,處於“懂教育但不懂互聯網”狀態。這也就是線上教育的1.0時代,解決了傳統教育上,優質資源難獲得的問題。

而隨著資本進入,科技創業熱潮翻湧,線下培訓機構梯隊也逐漸明朗,以“學而思網校”為代表,線上教育進入2.0時代。這一時期的產品,其主要邏輯是複製線下教學到線上,並開始關注到用戶體驗,如開發各類學習社區以體現互動性。但前期的諸如巨人網校、龍文等,互聯網基因還是太匱乏,始終沒有找到最恰當的發展和盈利模式。

所以接下來,2.0的線上教育就進入了一個野蠻而混沌的時期。隨著技術的迅猛發展,不斷有人嘗試新的模式,比如硬體設備、題庫、語音評測、以及自我調整等等。然而此時擴張速度較快的那部分,往往“懂互聯網但不懂教育”,其重心是放在如何開發一款容易變現的互聯網產品,而非教育產品。對他們來說,講好故事比做好產品更重要。值得慶倖的是,這段時間技術層面的完善,讓早期入局者看到了教學場景轉變的可行性。

於是,一批教育×互聯網的跨界人才逐漸嶄露頭角,由他們開啟的“既懂教育又懂互聯網”的3.0時代,其產品已經從各個方面體現出了優勢。

首先是成本的降低:CNNIC報告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手機線民規模達7.24億。事實上,移動互聯網和智慧設備的迅猛發展,帶來的除卻豐富日常生活的各種娛樂和服務外,最重要的是優化了資訊的傳遞方式。相對來說,學生時期最寶貴的就是時間成本。而線上教育的即時性、不受場地限制等優勢, 比起線下能大大減少時間上的浪費。同時,隨時隨地學習也是部分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價格上,同樣是1對1輔導,線下一節課一般需要400-500元,而線上則約為100-200元/堂,一定程度上來講線上是更為經濟的選擇。

接著是資源品質和資訊透明度的提高:線下補習機構一個很大的隱患就是資訊不對等,無論機構說什麼家長都只能選擇相信,所謂經驗豐富的名師,很可能只是在校大學生。但現在很多線上教育產品,學歷、資質認證和審核都線上上由機器完成,最大程度上保障師資背景的真實性。比如自有教師儲備超過2萬名的“掌門一對一”,在大學生輔導方面,進行資訊登記時只能選擇清單中的清華北大等25所名校。

最後是個性化定制的實現。優秀和精英之間最主要差距,是獨立思考的能力。但現實中,對每個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輔導,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而最終方案又未必合適。但像從線下做到線上的掌門1對1這種,分工明確、資源齊備的平臺,對於不同學習水準和學習習慣的學生,會定制一條“課程顧問——制定計劃——授課解惑——效果回饋”的專屬教育鏈。在學校,是一個老師對一群學生負責,而線上教育則實現了一群人對一個學生負責。此外,因為專注教育領域12年,掌門擁有2萬多套自主研發的教材教案,供新老教師迅速高效利用起來,以最大化授課者的價值,保障教學效果。

線上教育的發展還在路上

教育永遠是個強需求和不斷更新的領域,因此與教育有關的一切都應該是不斷反覆運算的。這些年來在K12線上教育領域,湧現了很多模式,從錄播課、MOOC慕課、題庫再到直播、線上真人一對一等等,模式伴隨著技術的發展不斷演變。

現在已經有利用AI技術判斷學生知識點掌握情況的先例,稱為“自我調整學習”,可以理解為機器判斷下的因材施教。其流程原理是通過系列的線上測評,發現學生薄弱環節,進而更精准的安排溫故、知新,以完成知識的積累。滬江網的“大學英語(精品課)四級全程智慧簽約課程”就是利用這種技術來提供學習方案的。近期由於資本的頻繁示好,“AI+教育”的方向格外引人注目。比如今年 3月初上線了“松鼠 AI ”的乂學,教育創業圈兩大巨頭都是它的資方,可見業內對這種模式的前景寄予了厚望。

而隨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概念進一步為人們所熟知和接受,其在教育方面的應用也就擁有了無限可能性。目前存在的一些對線上教育的質疑,到時可能都會得到解決。比如遠端授課互動性不強的問題,就可以利用傳感技術收集學生上課時的各項身體指標,由AI判斷學生的聽課狀態,並及時同步給遠程授課的教師,使其得以科學調整授課節奏等等。而教學品質方面,則可以利用大資料分析優質課堂音訊,得出最佳語調語速、內容密集度等,以此為標準來考量和招收新人教師,以及延伸出各種相關培訓。

據相關媒體統計,僅2017年第一季度,教育行業一級市場發生的投資事件就達到62起,金額超過30億元。正如專注於線上教育的投資人張泰倫說的那樣:“任何一個熱點都逃不出互聯網的天網恢恢,尤其是教育這樣一個遠未市場化、存在巨大互聯網化潛力的領域。”

南七道:南七道新媒創始人&CEO,關注互聯網和科技創業。公號南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