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如何培養孩子的這種思維能力,讓他更優秀

前兩天去朋友家做客,她家的寶貝真的是文武全才,才7歲,會的古詩比我都多,另外還很會跳舞,可是她明明對彈鋼琴很感興趣,父母想給她報名專業課程來好好學,她卻一直都很抵觸。

原來有一天,小姑娘去朋友家玩,朋友家有一架鋼琴,黑色的亮漆泛著光,漂亮極了,她不由得伸手摸了摸。朋友看出她的喜歡,於是打開鋼琴蓋,特別自如地演奏了一曲。她崇拜又羡慕地聽著,隨後,朋友說:“我教你吧。”

小朋友不太懂得“傳道授業解惑”的秘訣,自然教得一團糟,所以她學得也一團糟。於是鐵了心認為:“我沒有彈鋼琴的天賦,即便學了,也不能像她彈得那麼好的。

如此優秀的孩子,為什麼會斷定自己肯定學不會一項技能呢?這就是固定型思維搞的鬼。擁有這種思維的人,會認為自己的能力和智力是天生的,再也不會改變。所以,當他們遇到挫折,就會覺得自己沒有這方面的天賦。

相反于固定型思維,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倘若遇到挫折,

會想辦法讓自己強大起來,再去挑戰困難。

1

Carol Dweck是一位心理學家,她通過大量的案例和資料證明,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會更加優秀。

在實驗中他們找來一些10歲左右的孩子,給他們設置了一些對於他們來說偏難的問題。

看到這樣的問題,一些孩子會說:“太棒了,我喜歡挑戰。”或者說,“雖然我沒能完成挑戰,但我知道了……”

另外還有一些孩子會說:“這個太難了,

我做不來。”或者說,“我太失敗了,連這個都做不好,我可能沒有這方面的天賦。”

這兩類孩子,第一類是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第二類則擁有固定型思維。固定型思維的孩子不懂得享受學習的過程,只在乎眼前的成敗。而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則不同,他們喜歡挑戰,喜歡在挑戰中強壯自己。

有一天,我和朋友聊天,她說鄰居家的孩子因為考試作弊被取消了考試資格。她說:“這孩子平時學習成績還可以,只是上一次沒考好,而他又要強,所以才作弊的。”

這是標準的固定型思維的行為方式。對於一個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來說,如果他在考試中失利,他會努力查找原因,更加努力學習,再考出好成績。而對於擁有固定型思維的孩子來說,

他可能會選擇在考試中作弊,而不是去努力學習。或者,乾脆看看誰比自己差,之後尋找一下心理安慰。

2

可是我們該如何讓我們的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呢?

第一,學會誇獎自己的孩子。

誇孩子的正確方式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誇努力不誇天賦,誇勤奮不誇聰明。可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呢?

孩子是非常在乎大人們想法的。你如果說他唱歌好聽,他可能會天天唱給你聽。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當家長說:“寶貝,你真聰明。”時間久了,孩子也會對這個贊許深信不疑——

“原來是我的聰明解決了這個問題”。

“爸爸媽媽喜歡我的聰明。”

直到有一天,出現了一個他暫時還解決不了的難題。這時,孩子就會開始疑惑自己是否真的聰明,是不是具備這方面的天賦。如果失敗了,那就直接給自己判了死刑:“在這方面,我不夠聰明,以後還是不要做這樣的事了。”

但如果我們誇讚一個孩子的努力過程,那就會收穫不一樣的結果。我們讓他們知道了:原來專注、努力和動腦筋想辦法才是值得誇耀的事情,也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這種誇讚,也是在幫助孩子塑造韌性,讓他們敢於接受挑戰,不怕失敗。

第二,告訴他目標在哪裡。

有一句安慰人的話叫做:不要在乎結果,過程最重要。這話雖然已經爛大街了,可真正做到的能有幾個?就比如,當孩子的成績不理想的時候,你會對他說什麼?

“你得努力啊,爭取下次考好。” 還是,

“考試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享受了學習的過程。”

想必90%的家長說的都是第一句吧。之後90%的孩子的人生最大的目標就是考出一個好成績。

我們把目標說得太無聊了。讓孩子失去了生活的樂趣,不是嗎?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說好的詩和遠方呢?我們應該讓孩子說出自己的理想,然後告訴他如何能實現。成績只是遊戲中的技能,並不是最終的Boss。

第三,智慧是能夠鍛煉出來的。

想要實現理想,得豐滿自己的羽翼,才、智兼得。但智慧是怎樣擁有的呢?

想必大家都能感同身受到困難使人想要放棄的感覺。當困難出現,大腦裡一個小人兒說:“放棄吧,你不行,你不是這塊料。”另外一個小人兒說:“他說的對。”於是我們情緒低落,感覺自己很笨。

但如果我們知道了大腦的工作情況,就不會這樣認為了。在我們的大腦中有無數個神經元,它們連接的越多,越緊密,我們就會越聰明。而困難和努力可以讓大腦中的神經元得以形成新的連接,腦突觸的連接也會得到不斷的強化。

也就是說,挑戰自己的過程,就是讓我們變聰明的過程。每經歷一件讓你覺得困難的事情,你就會變聰明一點,所以說智慧是能夠鍛煉出來的。

把這個理論告訴給你的孩子,孩子們會很欣喜自己又有了一次變聰明的機會,從而真正地去享受挑戰的過程。

在前文中提到的Carol Dweck博士,她也曾把這個科學研究告訴給一些“落後”的學生,她對他們說:“每當你們迫使自己走出舒適區,學習新知識,迎接新挑戰,大腦中的神經元會形成新的更強的連結。你們會逐漸變得越來越聰明。”結果在1年之後,那些“落後”的學生真的成為了佼佼者。通過成千上萬個孩子的實例證明,在被灌輸成長型思維後,一切都有了很大的不同。

第四,讓自己充滿自信。

當成年人面對挑戰時,都難免會失落,緊張,甚至對自己失去信心,更何況是孩子。所以,調節心態是重中之重。

首先,用最快速的技巧讓自己樂觀起來。

我記得在看《櫻桃小丸子》的時候,小丸子在還沒開始比賽前,就寫好了獲獎感言,並且一遍遍演習。當時只覺得她可笑,現在看來,編劇也是有大智慧的人,畢竟這種方式能讓人最快地找回自信。

其次,平日裡就培養成長型思維方式。

一次投籃沒有進,兩次投籃沒有進,那麼經過一百次,一萬次訓練,投籃的準確率會從1%,上升到90%,甚至更高。

思維方式也像肌肉一樣,是可以鍛煉的。家長可以利用吃晚飯的時間幫孩子做這樣的鍛煉。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坐在一起,很自然地聊天,問問孩子:

“今天有沒有遇到讓你特別想去挑戰的事情?”

“學校裡有沒有新鮮好玩的事情,你參加了嗎?”

類似這樣的問題都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詢問他的新點子,好主意。讓他習慣于用成長型思維考慮問題。

第五,鍛煉失敗。

接受失敗,因為失敗並不代表什麼。

小仲馬和JK羅琳這樣的大作家,想當初也是頻頻被出版社退稿。小仲馬是不放棄,繼續創作,最後寫出了被奉為經典的《茶花女》。JK羅琳在被拒絕12次之後,終於有人願意出版《哈利波特》,最終火到沒朋友。

愛迪生,用了6000多種纖維材料,才最終找到了鎢絲,發明了電燈,並且很酷地說:“我沒有失敗過,我只是發現了一千種行不通的方法。”

我們可以用成功者的真實故事來鼓勵孩子勇敢地面對失敗,用很酷的名人名言激勵他們繼續前行。或者把這句話列印出來,貼在他們的課桌前:沒有失敗,一切挑戰都是為了讓自己更加聰明,我在成長!

在文章的開始,我提到的那個小姑娘,她在知道能力不是固定不變的科學理論後,已經躍躍欲試地想要學鋼琴了。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就好比一位圍棋高手,他看的絕對不是眼前的失利,而是欲擒故縱後的絕地反擊。為了能讓孩子勇敢地迎接未來的風雨,我們除了給他們提供一個溫暖的家,還要豐滿他們的羽翼,教會他們抵抗風暴的能力。讓孩子看到更遠的美好,所以才有勇氣前行。

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當家長說:“寶貝,你真聰明。”時間久了,孩子也會對這個贊許深信不疑——

“原來是我的聰明解決了這個問題”。

“爸爸媽媽喜歡我的聰明。”

直到有一天,出現了一個他暫時還解決不了的難題。這時,孩子就會開始疑惑自己是否真的聰明,是不是具備這方面的天賦。如果失敗了,那就直接給自己判了死刑:“在這方面,我不夠聰明,以後還是不要做這樣的事了。”

但如果我們誇讚一個孩子的努力過程,那就會收穫不一樣的結果。我們讓他們知道了:原來專注、努力和動腦筋想辦法才是值得誇耀的事情,也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這種誇讚,也是在幫助孩子塑造韌性,讓他們敢於接受挑戰,不怕失敗。

第二,告訴他目標在哪裡。

有一句安慰人的話叫做:不要在乎結果,過程最重要。這話雖然已經爛大街了,可真正做到的能有幾個?就比如,當孩子的成績不理想的時候,你會對他說什麼?

“你得努力啊,爭取下次考好。” 還是,

“考試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享受了學習的過程。”

想必90%的家長說的都是第一句吧。之後90%的孩子的人生最大的目標就是考出一個好成績。

我們把目標說得太無聊了。讓孩子失去了生活的樂趣,不是嗎?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說好的詩和遠方呢?我們應該讓孩子說出自己的理想,然後告訴他如何能實現。成績只是遊戲中的技能,並不是最終的Boss。

第三,智慧是能夠鍛煉出來的。

想要實現理想,得豐滿自己的羽翼,才、智兼得。但智慧是怎樣擁有的呢?

想必大家都能感同身受到困難使人想要放棄的感覺。當困難出現,大腦裡一個小人兒說:“放棄吧,你不行,你不是這塊料。”另外一個小人兒說:“他說的對。”於是我們情緒低落,感覺自己很笨。

但如果我們知道了大腦的工作情況,就不會這樣認為了。在我們的大腦中有無數個神經元,它們連接的越多,越緊密,我們就會越聰明。而困難和努力可以讓大腦中的神經元得以形成新的連接,腦突觸的連接也會得到不斷的強化。

也就是說,挑戰自己的過程,就是讓我們變聰明的過程。每經歷一件讓你覺得困難的事情,你就會變聰明一點,所以說智慧是能夠鍛煉出來的。

把這個理論告訴給你的孩子,孩子們會很欣喜自己又有了一次變聰明的機會,從而真正地去享受挑戰的過程。

在前文中提到的Carol Dweck博士,她也曾把這個科學研究告訴給一些“落後”的學生,她對他們說:“每當你們迫使自己走出舒適區,學習新知識,迎接新挑戰,大腦中的神經元會形成新的更強的連結。你們會逐漸變得越來越聰明。”結果在1年之後,那些“落後”的學生真的成為了佼佼者。通過成千上萬個孩子的實例證明,在被灌輸成長型思維後,一切都有了很大的不同。

第四,讓自己充滿自信。

當成年人面對挑戰時,都難免會失落,緊張,甚至對自己失去信心,更何況是孩子。所以,調節心態是重中之重。

首先,用最快速的技巧讓自己樂觀起來。

我記得在看《櫻桃小丸子》的時候,小丸子在還沒開始比賽前,就寫好了獲獎感言,並且一遍遍演習。當時只覺得她可笑,現在看來,編劇也是有大智慧的人,畢竟這種方式能讓人最快地找回自信。

其次,平日裡就培養成長型思維方式。

一次投籃沒有進,兩次投籃沒有進,那麼經過一百次,一萬次訓練,投籃的準確率會從1%,上升到90%,甚至更高。

思維方式也像肌肉一樣,是可以鍛煉的。家長可以利用吃晚飯的時間幫孩子做這樣的鍛煉。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坐在一起,很自然地聊天,問問孩子:

“今天有沒有遇到讓你特別想去挑戰的事情?”

“學校裡有沒有新鮮好玩的事情,你參加了嗎?”

類似這樣的問題都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詢問他的新點子,好主意。讓他習慣于用成長型思維考慮問題。

第五,鍛煉失敗。

接受失敗,因為失敗並不代表什麼。

小仲馬和JK羅琳這樣的大作家,想當初也是頻頻被出版社退稿。小仲馬是不放棄,繼續創作,最後寫出了被奉為經典的《茶花女》。JK羅琳在被拒絕12次之後,終於有人願意出版《哈利波特》,最終火到沒朋友。

愛迪生,用了6000多種纖維材料,才最終找到了鎢絲,發明了電燈,並且很酷地說:“我沒有失敗過,我只是發現了一千種行不通的方法。”

我們可以用成功者的真實故事來鼓勵孩子勇敢地面對失敗,用很酷的名人名言激勵他們繼續前行。或者把這句話列印出來,貼在他們的課桌前:沒有失敗,一切挑戰都是為了讓自己更加聰明,我在成長!

在文章的開始,我提到的那個小姑娘,她在知道能力不是固定不變的科學理論後,已經躍躍欲試地想要學鋼琴了。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就好比一位圍棋高手,他看的絕對不是眼前的失利,而是欲擒故縱後的絕地反擊。為了能讓孩子勇敢地迎接未來的風雨,我們除了給他們提供一個溫暖的家,還要豐滿他們的羽翼,教會他們抵抗風暴的能力。讓孩子看到更遠的美好,所以才有勇氣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