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唐代就有相撲,北宋鼎盛不亞於世界盃,現在為啥是日本的?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相撲是日本的民族性標誌,提起相撲,只能想到兩個大胖子幾乎一絲不掛地搏鬥。阿裡巴巴馬先生在《功守道》中與相撲選手朝青龍曠世一戰,相撲儼然已經成為日本標誌。

然而,在中國早就有“相撲”的存在了,而且,老早就出現了女子相撲,一度成為不亞於今天世界盃的賽事,華夏老祖先可也是戰鬥民族出身。

王小米 | 文

日本“國技”相撲,也許來自中國

近期馬雲爸爸又拍電影了,為了弘揚傳統文化的《功守道》在放出的電影海報中,

相撲選手朝青龍對弈馬雲。

朝青龍,22歲就升為最高級別的“橫綱”職業相撲選手,在29歲如日中天的職業生涯中突然退役,但威名赫赫,他是日本史上首度達成七連霸、一年六場所賽事全稱霸的選手,被譽為“平成大橫綱”。

二十分鐘的電影,收放自如,太極對戰“平成大橫綱”,中國功夫博大精深,朝青龍一身勁力碰上太極也被繞得出不去。

為什麼馬爸爸偏偏把相撲作為值得一戰的對手?因為相撲似乎跟中國功夫有那麼一些聯繫。

大胖子,丁字褲,推來推去,這是許多人對相撲初始的印象,尤其對日本相撲,更無法理解。

在日本,相撲被譽為“國技”。相撲運動員是國民英雄一樣的存在,相撲比賽在日本國民心中的地位是外人難以想像的。

橫綱級別的相撲運動員月俸是280萬日元(約14.28萬人民幣)、大關級別是230萬日元(約11.73萬人民幣)、關脅和小結170萬日元(約8.67萬人民幣)。

這樣的國民性比賽,卻的確只有在日本才能看到,而且相撲在日本,具有外人無法理解的神秘性。

雖然類似於摔跤,

但這已經脫離了格鬥的範圍了。

一個普通的相撲運動員的體重大概在300多斤左右,曾經有個叫小錦的夏威夷出身的力士更是達到了驚人的550斤。

這樣的前提下的比賽,首先得有噸位才能談技巧。因為當一個300多斤的胖子沖過來的時候,如果沒有相應的體重,唯一的可能就是被“piaji”一下撞飛。

西方人認為相撲是一種荒唐的遊戲。他們無法理解,一些少年因體格超常被專門挑選出來,

離群而居,像填鴨似地被催肥,就是為了從事這樣一種枯燥乏味的比賽。

對很多人來說,相撲是一項野蠻而神秘的運動。

但一開始,相撲並不是這樣的。或者說,他在古代的中國,並不是這樣的。

就像和服原身是中國“吳服”,日本茶道是宋朝傳過去的,相撲這項日本“國技”據專家講是大陸由朝鮮半島傳至日本的。

開封女子赤裸摔跤

場面一度十分黃暴

唐朝的時候,中國就出現了正規的組織“相撲棚”,這時候 “相撲”已經是酒宴慶典、招待來賓時的一項不可缺少的表演內容,往往在活動或表演最後,作為壓軸戲,把氣氛推向高☆禁☆潮。

上至皇帝,下至行夫走卒,都很喜歡看這種摔跤的戲碼。

而日本相撲出現大概是在奈良時代,唐代比奈良時代要早,皇帝祭祀天地之前,一般都要先看看相撲。“文宗將有事於南郊,祀前,本司進相撲之人。”這時候就已經有專業相撲手了。

後來日本天皇719年也設了“相撲司”管理相撲,每年七月都要觀看相撲活動。

比較靠譜的一種說法相撲就是在唐朝傳過去的,畢竟,日本在向中國唐朝學習的時候,“把整個唐朝搬到了日本”。從日本相撲的有種儀式感來看,跟唐朝的皇帝用相撲來占卜也異曲同工。

中國宋代相撲達到巔峰時期,這種運動幾乎已經是全民娛樂。北宋首都開封每年都舉行一兩次相撲比賽。

《摔跤吧爸爸》中的“有傷風化”的女子摔跤,在北宋就已經出現了,難以想像的是,場面還曾一度十分黃暴!

從上面來看,相撲這種野蠻運動似乎是純爺們才能打比賽的,這件事情說起來可能你不相信,古代的相撲跟現在日本相撲穿的也差不多,就算是女人也是那樣。

女子相撲在當時堪稱京城開封的一絕,是最能吸引看客眼球的一項娛樂表演。“賽關索”、“囂三娘”、“黑四姐”……只這些香豔加粗獷的藝名就足以引人好奇,再加上碩大無比的玉體相互角力,而且是赤膊上陣,在那個絕無今日開化的時代,想不叫座都難。

正月十八上元節,首都開封有“婦人裸☆禁☆體相撲”。 那時候趙禎偕後妃到宣德門廣場與民同樂。皇帝對民間的玩樂很感興趣,無意中發現了火爆進行中的女子相撲表演,一下來了興致,很投入很著魔地觀看起來。

皇帝也是個好事的,看完了還賞賜了銀絹給女選手們,這是莫大的榮耀了。

女相撲手穿的衣服到底有多裸☆禁☆露史書並沒有記載,但可以想見肯定活色生香的。

皇帝此舉激怒了保守派的司馬光,老先生火速上書,在這麼神聖的地方這麼黃這麼暴力就算了,皇上你居然還帶頭看!

於是嚴令進行了一次掃黃打非活動。

然而,女相撲表演並沒有因此被限制,還進行類似現在商業性比賽的活動,先讓你免費看一會勁爆的女相撲熱熱場子,用來招徠顧客,下面是男相撲比賽,想看就要收錢了。

原來咱開封人老早就會行銷了。

水滸傳中對相撲也有很多的描寫,鬥雞走狗的X二代高俅,除了足球踢得好,還是個相撲高手。

《水滸傳》第七十九回高俅被捉到梁山,揚言:“自小學得一身相撲,天下無對”。不想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撞上了燕青。倆人本來心中有氣,脫了衣裳就打起來,結果燕青一把就把高俅幹翻了。

相撲居然在中國古代這麼火爆,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中國早就有丁字褲了

戰鬥民族很牛逼

日本體育百科全書記載:“日本的相撲與中國的角抵和拳法有相互關係。”

相撲在中國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黃帝時代。這時候打仗什麼的,全靠人和實打實的力量,蚩尤的部隊在與黃帝軍打仗時,頭上裝備著角狀物,打仗時手腳並用,以頭上之角抵人,非常勇猛。

這時候叫做“角力”,春秋戰國時期,徒手肉搏,十分刺激的“角力”非常受歡迎,民間常常用來玩樂。

秦朝時候,角力改成角抵,那個有名的暴君胡亥,就喜歡看這種肉體碰撞的原始比賽,狂熱程度就跟現在人看球賽差不多,丞相李斯想談公務,也得先排著。

“角抵戲”,漢朝的許多皇帝都喜歡這種比賽,特別是漢哀帝,對其他的歌舞馬戲都沒興趣,唯獨喜歡看“角抵戲”。

1960年河南密縣打虎亭出土的東漢末期漢墓壁畫,其中有幅“角抵”圖:高臺之上,兩角手髮髻高束,僅著短兜襠,徒手相搏。打扮酷似當今日本相撲,狀似後來打擂。

可見這墓主人是有多喜歡相撲,死了都要帶著畫進去啊。

僅僅是摔跤各國都有類似的運動,關鍵在於這倆力士穿的三角褲。他們穿的叫“犢鼻褌”,今天日本相撲選手身下所穿的“兜襠布”,在日語裡仍寫作“褌”。

王力還在《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書裡圖解丁字褲的纏法…….

這當然不是一種巧合。

至於中國摔跤為什麼沒有變成相撲在日本的樣子,這個說不準,估計是因為中國摔跤一直注重實戰性,摔跤在中國古代屬於徒手搏鬥的範圍,是軍事作戰的一種技能。

統治元朝的蒙古族和統治清朝的滿族入主中原,一直保持著尚武崇戰的風氣,摔跤是蒙古族男子必備的三項技能之一。

在現在的日本相撲界是可以看出來的,蒙古的相撲手幾乎占了半壁江山,前橫綱朝青龍就是蒙古國的選手,被譽為蒙古的國民英雄。

從秦到清,相撲有這麼多名字,但基本上的套路是不怎麼變的,中國是民族融合的大國,不同民族的語言不同,自然稱呼也不同。

曾經的相撲在中國消亡,但在日本卻延續下來。

在日本的社會中,對於傳統的保留很重視,從延續至此的相撲文化可見一斑。希望我們越來越多的人不要看到漢服說是和服,越來越重視傳承吧。

(圖片來源於網路)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相撲這項日本“國技”據專家講是大陸由朝鮮半島傳至日本的。

開封女子赤裸摔跤

場面一度十分黃暴

唐朝的時候,中國就出現了正規的組織“相撲棚”,這時候 “相撲”已經是酒宴慶典、招待來賓時的一項不可缺少的表演內容,往往在活動或表演最後,作為壓軸戲,把氣氛推向高☆禁☆潮。

上至皇帝,下至行夫走卒,都很喜歡看這種摔跤的戲碼。

而日本相撲出現大概是在奈良時代,唐代比奈良時代要早,皇帝祭祀天地之前,一般都要先看看相撲。“文宗將有事於南郊,祀前,本司進相撲之人。”這時候就已經有專業相撲手了。

後來日本天皇719年也設了“相撲司”管理相撲,每年七月都要觀看相撲活動。

比較靠譜的一種說法相撲就是在唐朝傳過去的,畢竟,日本在向中國唐朝學習的時候,“把整個唐朝搬到了日本”。從日本相撲的有種儀式感來看,跟唐朝的皇帝用相撲來占卜也異曲同工。

中國宋代相撲達到巔峰時期,這種運動幾乎已經是全民娛樂。北宋首都開封每年都舉行一兩次相撲比賽。

《摔跤吧爸爸》中的“有傷風化”的女子摔跤,在北宋就已經出現了,難以想像的是,場面還曾一度十分黃暴!

從上面來看,相撲這種野蠻運動似乎是純爺們才能打比賽的,這件事情說起來可能你不相信,古代的相撲跟現在日本相撲穿的也差不多,就算是女人也是那樣。

女子相撲在當時堪稱京城開封的一絕,是最能吸引看客眼球的一項娛樂表演。“賽關索”、“囂三娘”、“黑四姐”……只這些香豔加粗獷的藝名就足以引人好奇,再加上碩大無比的玉體相互角力,而且是赤膊上陣,在那個絕無今日開化的時代,想不叫座都難。

正月十八上元節,首都開封有“婦人裸☆禁☆體相撲”。 那時候趙禎偕後妃到宣德門廣場與民同樂。皇帝對民間的玩樂很感興趣,無意中發現了火爆進行中的女子相撲表演,一下來了興致,很投入很著魔地觀看起來。

皇帝也是個好事的,看完了還賞賜了銀絹給女選手們,這是莫大的榮耀了。

女相撲手穿的衣服到底有多裸☆禁☆露史書並沒有記載,但可以想見肯定活色生香的。

皇帝此舉激怒了保守派的司馬光,老先生火速上書,在這麼神聖的地方這麼黃這麼暴力就算了,皇上你居然還帶頭看!

於是嚴令進行了一次掃黃打非活動。

然而,女相撲表演並沒有因此被限制,還進行類似現在商業性比賽的活動,先讓你免費看一會勁爆的女相撲熱熱場子,用來招徠顧客,下面是男相撲比賽,想看就要收錢了。

原來咱開封人老早就會行銷了。

水滸傳中對相撲也有很多的描寫,鬥雞走狗的X二代高俅,除了足球踢得好,還是個相撲高手。

《水滸傳》第七十九回高俅被捉到梁山,揚言:“自小學得一身相撲,天下無對”。不想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撞上了燕青。倆人本來心中有氣,脫了衣裳就打起來,結果燕青一把就把高俅幹翻了。

相撲居然在中國古代這麼火爆,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中國早就有丁字褲了

戰鬥民族很牛逼

日本體育百科全書記載:“日本的相撲與中國的角抵和拳法有相互關係。”

相撲在中國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黃帝時代。這時候打仗什麼的,全靠人和實打實的力量,蚩尤的部隊在與黃帝軍打仗時,頭上裝備著角狀物,打仗時手腳並用,以頭上之角抵人,非常勇猛。

這時候叫做“角力”,春秋戰國時期,徒手肉搏,十分刺激的“角力”非常受歡迎,民間常常用來玩樂。

秦朝時候,角力改成角抵,那個有名的暴君胡亥,就喜歡看這種肉體碰撞的原始比賽,狂熱程度就跟現在人看球賽差不多,丞相李斯想談公務,也得先排著。

“角抵戲”,漢朝的許多皇帝都喜歡這種比賽,特別是漢哀帝,對其他的歌舞馬戲都沒興趣,唯獨喜歡看“角抵戲”。

1960年河南密縣打虎亭出土的東漢末期漢墓壁畫,其中有幅“角抵”圖:高臺之上,兩角手髮髻高束,僅著短兜襠,徒手相搏。打扮酷似當今日本相撲,狀似後來打擂。

可見這墓主人是有多喜歡相撲,死了都要帶著畫進去啊。

僅僅是摔跤各國都有類似的運動,關鍵在於這倆力士穿的三角褲。他們穿的叫“犢鼻褌”,今天日本相撲選手身下所穿的“兜襠布”,在日語裡仍寫作“褌”。

王力還在《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書裡圖解丁字褲的纏法…….

這當然不是一種巧合。

至於中國摔跤為什麼沒有變成相撲在日本的樣子,這個說不準,估計是因為中國摔跤一直注重實戰性,摔跤在中國古代屬於徒手搏鬥的範圍,是軍事作戰的一種技能。

統治元朝的蒙古族和統治清朝的滿族入主中原,一直保持著尚武崇戰的風氣,摔跤是蒙古族男子必備的三項技能之一。

在現在的日本相撲界是可以看出來的,蒙古的相撲手幾乎占了半壁江山,前橫綱朝青龍就是蒙古國的選手,被譽為蒙古的國民英雄。

從秦到清,相撲有這麼多名字,但基本上的套路是不怎麼變的,中國是民族融合的大國,不同民族的語言不同,自然稱呼也不同。

曾經的相撲在中國消亡,但在日本卻延續下來。

在日本的社會中,對於傳統的保留很重視,從延續至此的相撲文化可見一斑。希望我們越來越多的人不要看到漢服說是和服,越來越重視傳承吧。

(圖片來源於網路)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