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位虧損百萬的老股民揮淚:原來中國股市是這樣的……

今天是2017年11月14日,2017年即將逝去,一年又要過去了,我們的股齡也隨之增長了一歲,回首過去,您在A股市場拼搏幾年了?

如果您是在2008年之前入市的,那麼恭喜您,您已經在這個市場中博弈十年了,十年是個很美好的經歷,但您的炒股生涯,美好嗎?

最近身邊多了很多股民朋友,深聊之後,才發現很多很多人,都經過A股輝煌的6124點,這說明他們已經在股市中兜兜轉轉十年之久了,但是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沒有賺到太多錢……

有個股民給我講了個笑話,

他炒股有兩年了,一直賺不到錢,心裡很鬱悶,遂去找大師算命,問虧損原因為何?大師看了看他的手相和面相,說道:“施主你炒股兩年,不得其法,不知其勢,不懂其因,所以帳戶慘澹,盈利無望啊……您需要再忍受八年。”

股民算了算,自己炒股兩年,再忍受八年,就可以了?遂問:您的意思是說,當我股齡十年,我就可以告別虧損,然後開始盈利了嗎?

大師說:不是的,十年以後,

你就習慣了……

雖然是個笑話,但卻道出了很多老股民的心酸與眼淚,十年的經歷換來的知識“習慣虧損”,聽起來很諷刺,但又是血淋淋的事實。

所以今天,我們就說說大家最不喜歡談論的問題,也是必須要正視的問題:作為一個十年的老股民,您為何還是不賺錢?

十年,是人生事業的分水嶺,更是股市的分水嶺;一個人在一個行業裡摸爬滾打十年,相信這個人一定會小有成就(簡單重複性的工作除外),但在股市中,十年的老股民卻很多賺不到錢。

在這裡,我也想問問這些老股民,您在股市的這十年,都學到了些什麼?

做股票的朋友,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你們炒股的真正目的什麼?

許多人會說,賺錢。但我想大部分人最後的結果不是賺錢,

而是想著怎麼解套吧?

所以到現在為止,我非常能理解那些喜歡看股評的散戶,原因是:

1。技術分析的理論知識少得可憐,想從股評中充實自己的理論水準。

2。每天面對一千多檔股票的漲跌,眼花繚亂,看不出主線,只是一團亂麻。心裡著急,想找只"慧眼”。

3。沒時間去翻一千多檔股票的走勢圖,所以就不能全面客觀地總結出股票的漲跌情況。希望專家用三言兩語告訴我們。

4。對自己選的股票沒有把握,心裡沒底。手中的股票不漲甚至下跌時更是覺得缺乏繼續持有的理論依據。而專家的股票有理有據,而且正在漲,左看右看都完美。

5。市場上有無數的專家,買入其中一個的股票,發覺漲得慢或不漲甚至還下跌,其他專家的股票漲得很好,所以希望找到更好的專家,於是天天在尋找,反復比較。

6。對未來大盤或個股的走勢沒有把握,希望從股評中看出方向。或者當前的上漲或下跌出乎自己的預料,自己從感情上不能接受,希望從股評中找到依據,找到是外界原因而非自身原因導致下跌的理由,使自己的心理達到平衡。

7。總想找到提示我們何種價位賣出的股評,可總是找不到。

股評屬於事後總結的類型,其實任何事情都需要總結,沒有總結就沒有反思,沒有反思就沒有糾正,沒有糾正就沒有進步。雖然是“事後諸葛亮”,但它是必需的。問題的關鍵是反思後的出的結論是什麽,是怨別人還是怨自己,這一點很重要。批評別人很容易。自我批評很困難。不承認這一點我們永遠無法進步。

而我現在的進步,不僅僅是看股評學到的,更多的是經驗的積累。確切的說,我非常感謝6000點跌到1600點的那半年時間。那是中國A股,甚至世界股票史上百年不遇的超級股災。幸運的是,我現在對資金安全異常的重視就是那段暴跌的經歷培養出來的。沒有經歷過真正大熊市的人,是無法真正成熟的。我現在考慮的前三個因素是,資金安全,資金安全,資金安全。

假設你有20萬,你只有資金安全的時候才能去考慮複利。比如不說多吧,做一個波段賺了20%,資金20萬到24萬。那麼,你下個目標不是考慮24萬再來個20%。而是考慮24萬資金不要縮水,不要做電梯再跌回到20萬去。可更多的人,別說20萬到24萬了。進場的第一開始就沒把資金安全守住。結果20萬跌個20%,到16萬了。當你20萬到16萬的時候,你是沒有資格去考慮複利的。你得考慮怎麼回本。你得考慮如何賺25%回到20萬。中國股票的大起大落,大部分散戶是沒有辦法持續從股市裡賺到錢的。十炒九賠說的太輕微了。

但我給大家一個建議,大家可以學學我。比如去年吧。我每次全倉買進股票後,資金餘額總會有個1,2千元。換了新手,這1,2千元空在那是熬不住的,哪怕餘額就500元。也要買個100股工商銀行。不是麼?但後來,我是徹底的享受股市了。每次買進股票後,餘額無論是6,7百,還是2,3千。我都提出來。

提出來幹什麼呢?零用啊。消費啊。朋友吃飯買單,買衣服,買球拍,膠皮等等。每次提現一次,我都記一下帳。結果到年底,我算了下,我累計提了6萬元。也就是,我平時的所有開支,都是我從股票裡的餘額裡不斷拿出來積累的。

你們要這樣想,6,7百,2,3千,就算買個股票來個漲停又有什麼意思?3千元來個漲停也不過是3百元。那還不如拿出來消費。這樣時間久了,積累的數字很可觀。

有朋友可能會問,我不能拿啊。我資金被套著呢。我40萬炒到現在還有20萬呢。但你要這樣想,每次餘額放那又不能買股票,放那也沒意思,也許到年底,你也和我一樣,拿了6萬消費了。哪怕年底20萬資金依然是20萬。你也等於賺了6萬,不是麼?你如果連續3年資金都保持在20萬,同時這3年,每年都能零散的拿出餘額6萬。你也等於回本了。

如果非要熬到把20萬炒到40萬才考慮拿錢出來用。你的心態會徹底壞掉。心態一旦壞掉,你越想賺錢越賺不到錢。因為,你根本就不會選擇空倉,你覺得空倉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浪費資金周轉的利用率!結果,因為你的不會空倉,市場來一次大級別的調整,你那20萬可能向15萬進軍了。你就徹底崩潰了。

其實,這只是對於資金管理的一種辦法,在整個股市的環境中,我們更需要清楚理解:做好股票交易,這6個問題必須解決,否則只有虧錢的份!

1、買不買——入市時機問題。

1)先辨勢:現在面臨的是個什麼趨勢,上昇中?下跌中?可上可下的位置?辨不清的位置?是大週期下跌中的小週期反彈?還是大週期反轉?處於歷史高位?低位?山腰?這些問題足以研究很多書才能弄明白。最簡單的,就是跟隨,比如下跌中起碼的N字形沒走完,就得等。等的時候注意點別是個三角形就行了。其實就算是三角形,裡面也嵌套著N字形。如果弄不明白當前是個什麼趨勢,就等弄明白了再說。有人會說,等弄明白了就晚了,那就研究先知先覺的技術。

2)定策略:策略建立在辨勢的基礎上。大週期底部——持有;大週期頂部——清倉;辨不清——超級短線或者觀望。

2、買什麼——選股問題。

辨勢、定策略之後才牽涉到選股問題。選股大致分兩種思路:板塊選股(包含題材、概念)和條件海選。

1)板塊:板塊選股一般都是做波段趨勢時候用的。這個板塊是廣義的,細分起來,按權重分,可分為二八;按行業、地域分,種類繁多;按概念分、按題材分,也各有分法。其中我比較常用的是板塊輪動。按以前,大底是題材、超跌、中小板先動,然後是大權重。當周線劃分的第七波到達,權重是重頭戲。

2)條件海選:條件海選一般用於超級短線。趨勢不是任何時候都能辨認清楚的,更何況還有個辨認錯誤的問題,這時候就需要做一把超級短線。網上有海量的條件選股公式,測一測成功率,再看看都是在大勢的哪個階段容易成功,自然就形成了條件選股的系統。做短線也要考慮大勢,比如在一段時間的暴跌之後,可以用超跌反彈選股法;在上昇途中的調整中,可以用二陰選股法;在震盪橫盤中,可以用突破選股法;大盤見階段底的時候,預期有個階段反彈,那就用先於大盤見底的方法選股。最好學習一下編公式,這樣就能把自己的思路檢驗一下了。

3、預期持有的時間——時間問題。

這個問題牽涉到了具體的技術,自己看書吧,一時半會兒寫不明白。波浪理論對時間測算也有方法,馮雷老師的書非常實用。我只能說,這個問題必須考慮。

4、預期的空間——空間問題。

空間測算方法多如牛毛。需要注意的是,股票走了什麼形態,就用什麼辦法測量。比如波浪尺,只適用於波浪形走勢,一個三角形走勢用波浪尺量,非暈了不可。重要的是,你必須有一個把握最大的測量方法,這個方法必須能讓你臨盤交易時下定決心!最忌諱此方法量完,覺得另一個方法量的空間更大,於是猶豫不決。錯誤,就在猶豫中產生。還有一點,好幾個人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看著大盤做個股放棄了好多牛股。這個問題,要分清楚什麼是正確、什麼是錯誤。按我的體系,按計劃交易了,就是正確的交易;沒按計劃交易,就是錯誤的交易,跟賠賺無關!

5、買入的倉位——倉位問題。

一般用風險收益比確定倉位。比如一支10元股票,通過空間測量的方法預期的收益是16元,但該股一旦跌破某個位置,原來的空間測量方法就失效了,那個有可能被跌破的位置即防守位比如是9元,那麼風險為1元,收益為6元(最好換算成百分比,這裡圖省事),倉位就可以定出來了。問題是,你的風險預期、收益預期到底對不對?這完全看技術水準,絕不能抱有僥倖心理把風險和收益按主觀判斷來確定,那叫幻想,不叫預期。

6、應變——止盈止損問題。

股市不是咱們家開的,即便是主力資金(我喜歡稱為主力資金而不是主力,主力帶有坐莊的意思,退一步說,即便有莊,它也不是神)本身,也會修改計畫,所以必須對走勢保持警惕。我的習慣是,即便預測它百分之九十九要漲,也存了百分之一的小心。在交易計畫中,必須對各種可能的變化了然於胸,並且制定相應的應變規則。決不可僥倖,跌了期望反彈再賣、漲了期望更漲。最早我看了一本書,說如果股票跌了,要等反彈再賣,這個觀念讓我在08年吃虧不小:一支股,從10元當天跌到9.3元,不捨得賣,等著反彈,然後第二天又跌到8.8元,還等反彈,最後等到反彈了,是從6元反彈到7.9元,你說是什麼時候賣好?觸發應變規則了,就趕緊賣!

或者當前的上漲或下跌出乎自己的預料,自己從感情上不能接受,希望從股評中找到依據,找到是外界原因而非自身原因導致下跌的理由,使自己的心理達到平衡。

7。總想找到提示我們何種價位賣出的股評,可總是找不到。

股評屬於事後總結的類型,其實任何事情都需要總結,沒有總結就沒有反思,沒有反思就沒有糾正,沒有糾正就沒有進步。雖然是“事後諸葛亮”,但它是必需的。問題的關鍵是反思後的出的結論是什麽,是怨別人還是怨自己,這一點很重要。批評別人很容易。自我批評很困難。不承認這一點我們永遠無法進步。

而我現在的進步,不僅僅是看股評學到的,更多的是經驗的積累。確切的說,我非常感謝6000點跌到1600點的那半年時間。那是中國A股,甚至世界股票史上百年不遇的超級股災。幸運的是,我現在對資金安全異常的重視就是那段暴跌的經歷培養出來的。沒有經歷過真正大熊市的人,是無法真正成熟的。我現在考慮的前三個因素是,資金安全,資金安全,資金安全。

假設你有20萬,你只有資金安全的時候才能去考慮複利。比如不說多吧,做一個波段賺了20%,資金20萬到24萬。那麼,你下個目標不是考慮24萬再來個20%。而是考慮24萬資金不要縮水,不要做電梯再跌回到20萬去。可更多的人,別說20萬到24萬了。進場的第一開始就沒把資金安全守住。結果20萬跌個20%,到16萬了。當你20萬到16萬的時候,你是沒有資格去考慮複利的。你得考慮怎麼回本。你得考慮如何賺25%回到20萬。中國股票的大起大落,大部分散戶是沒有辦法持續從股市裡賺到錢的。十炒九賠說的太輕微了。

但我給大家一個建議,大家可以學學我。比如去年吧。我每次全倉買進股票後,資金餘額總會有個1,2千元。換了新手,這1,2千元空在那是熬不住的,哪怕餘額就500元。也要買個100股工商銀行。不是麼?但後來,我是徹底的享受股市了。每次買進股票後,餘額無論是6,7百,還是2,3千。我都提出來。

提出來幹什麼呢?零用啊。消費啊。朋友吃飯買單,買衣服,買球拍,膠皮等等。每次提現一次,我都記一下帳。結果到年底,我算了下,我累計提了6萬元。也就是,我平時的所有開支,都是我從股票裡的餘額裡不斷拿出來積累的。

你們要這樣想,6,7百,2,3千,就算買個股票來個漲停又有什麼意思?3千元來個漲停也不過是3百元。那還不如拿出來消費。這樣時間久了,積累的數字很可觀。

有朋友可能會問,我不能拿啊。我資金被套著呢。我40萬炒到現在還有20萬呢。但你要這樣想,每次餘額放那又不能買股票,放那也沒意思,也許到年底,你也和我一樣,拿了6萬消費了。哪怕年底20萬資金依然是20萬。你也等於賺了6萬,不是麼?你如果連續3年資金都保持在20萬,同時這3年,每年都能零散的拿出餘額6萬。你也等於回本了。

如果非要熬到把20萬炒到40萬才考慮拿錢出來用。你的心態會徹底壞掉。心態一旦壞掉,你越想賺錢越賺不到錢。因為,你根本就不會選擇空倉,你覺得空倉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浪費資金周轉的利用率!結果,因為你的不會空倉,市場來一次大級別的調整,你那20萬可能向15萬進軍了。你就徹底崩潰了。

其實,這只是對於資金管理的一種辦法,在整個股市的環境中,我們更需要清楚理解:做好股票交易,這6個問題必須解決,否則只有虧錢的份!

1、買不買——入市時機問題。

1)先辨勢:現在面臨的是個什麼趨勢,上昇中?下跌中?可上可下的位置?辨不清的位置?是大週期下跌中的小週期反彈?還是大週期反轉?處於歷史高位?低位?山腰?這些問題足以研究很多書才能弄明白。最簡單的,就是跟隨,比如下跌中起碼的N字形沒走完,就得等。等的時候注意點別是個三角形就行了。其實就算是三角形,裡面也嵌套著N字形。如果弄不明白當前是個什麼趨勢,就等弄明白了再說。有人會說,等弄明白了就晚了,那就研究先知先覺的技術。

2)定策略:策略建立在辨勢的基礎上。大週期底部——持有;大週期頂部——清倉;辨不清——超級短線或者觀望。

2、買什麼——選股問題。

辨勢、定策略之後才牽涉到選股問題。選股大致分兩種思路:板塊選股(包含題材、概念)和條件海選。

1)板塊:板塊選股一般都是做波段趨勢時候用的。這個板塊是廣義的,細分起來,按權重分,可分為二八;按行業、地域分,種類繁多;按概念分、按題材分,也各有分法。其中我比較常用的是板塊輪動。按以前,大底是題材、超跌、中小板先動,然後是大權重。當周線劃分的第七波到達,權重是重頭戲。

2)條件海選:條件海選一般用於超級短線。趨勢不是任何時候都能辨認清楚的,更何況還有個辨認錯誤的問題,這時候就需要做一把超級短線。網上有海量的條件選股公式,測一測成功率,再看看都是在大勢的哪個階段容易成功,自然就形成了條件選股的系統。做短線也要考慮大勢,比如在一段時間的暴跌之後,可以用超跌反彈選股法;在上昇途中的調整中,可以用二陰選股法;在震盪橫盤中,可以用突破選股法;大盤見階段底的時候,預期有個階段反彈,那就用先於大盤見底的方法選股。最好學習一下編公式,這樣就能把自己的思路檢驗一下了。

3、預期持有的時間——時間問題。

這個問題牽涉到了具體的技術,自己看書吧,一時半會兒寫不明白。波浪理論對時間測算也有方法,馮雷老師的書非常實用。我只能說,這個問題必須考慮。

4、預期的空間——空間問題。

空間測算方法多如牛毛。需要注意的是,股票走了什麼形態,就用什麼辦法測量。比如波浪尺,只適用於波浪形走勢,一個三角形走勢用波浪尺量,非暈了不可。重要的是,你必須有一個把握最大的測量方法,這個方法必須能讓你臨盤交易時下定決心!最忌諱此方法量完,覺得另一個方法量的空間更大,於是猶豫不決。錯誤,就在猶豫中產生。還有一點,好幾個人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看著大盤做個股放棄了好多牛股。這個問題,要分清楚什麼是正確、什麼是錯誤。按我的體系,按計劃交易了,就是正確的交易;沒按計劃交易,就是錯誤的交易,跟賠賺無關!

5、買入的倉位——倉位問題。

一般用風險收益比確定倉位。比如一支10元股票,通過空間測量的方法預期的收益是16元,但該股一旦跌破某個位置,原來的空間測量方法就失效了,那個有可能被跌破的位置即防守位比如是9元,那麼風險為1元,收益為6元(最好換算成百分比,這裡圖省事),倉位就可以定出來了。問題是,你的風險預期、收益預期到底對不對?這完全看技術水準,絕不能抱有僥倖心理把風險和收益按主觀判斷來確定,那叫幻想,不叫預期。

6、應變——止盈止損問題。

股市不是咱們家開的,即便是主力資金(我喜歡稱為主力資金而不是主力,主力帶有坐莊的意思,退一步說,即便有莊,它也不是神)本身,也會修改計畫,所以必須對走勢保持警惕。我的習慣是,即便預測它百分之九十九要漲,也存了百分之一的小心。在交易計畫中,必須對各種可能的變化了然於胸,並且制定相應的應變規則。決不可僥倖,跌了期望反彈再賣、漲了期望更漲。最早我看了一本書,說如果股票跌了,要等反彈再賣,這個觀念讓我在08年吃虧不小:一支股,從10元當天跌到9.3元,不捨得賣,等著反彈,然後第二天又跌到8.8元,還等反彈,最後等到反彈了,是從6元反彈到7.9元,你說是什麼時候賣好?觸發應變規則了,就趕緊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