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湖北農民河邊挖沙,撿到2000年前國寶,上交後國家禁止向社會公開

導讀:在3500年前的商朝時期,中國的古代匠人就製造出了能夠演奏音樂的編鐘。編鐘的出現,完全是為了滿足當時上層社會的享樂需求,代表著等級和權力。在商朝時,編鐘多為3枚一套,

後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到了西周中晚期時,已經發展為8枚為一套。這時的一套編鐘已經可以發出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兩個音級。

編鐘自誕生之日起,就是宮廷和王公貴族的專屬品,一般只用於宮廷宴會和祭祀,在民間很難見到。由於編鐘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所以在商周時期,很多貴族的死後都在墓中陪葬大量的編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編鐘,一共有65枚,被稱為我國古代編鐘之王。與曾侯乙編鐘一樣,湖北一位農民在河邊挖沙的時候,發現了同樣的4件合瓦形編鐘,

湖北省浠水縣團陂鎮鳳形地村村民王小元,是一位普通的挖沙工人,他的工作就是在離家不遠的上巴河段開挖沙船進行挖沙。

9月份的一天,上了一晚夜班的王小元準備下班,在路過河邊昨夜夜篩出的一堆堆砂子與石頭時,他突然看見在石頭堆中有幾個“石頭”形狀有些怪,而且發出淡淡的綠光,非常奇怪。

當時天剛濛濛亮,王小元也看不清到底是什麼東西,

於是決定上前查看清楚。在走過去的過程中,王小元心中也開始打鼓,擔心這是河中挖出來的地雷,因為附近河中曾經有人挖出過廢棄的地雷,在查看時被炸傷的消息。小心翼翼的走到跟前,王小元找來一根樹枝,遠遠地捅了幾下“綠石頭”,看到沒有動靜後才大膽地走到跟前,一看是4個長滿綠鏽的銅器。

四個銅器裡面都塞滿了河沙,而且還有不同程度的破損,農名出身的王小元也不知道這四件東西的來頭,他只是認為這是銅的,按照當時市價一斤銅也可以賣幾十塊錢,這四件東西少說也有10多斤,於是他決定將四件銅器帶回家。王小元試了半天,自己也拿不走,於是他找來了同村老鄉王伯英,

將銅器裝入一個麻袋中,一起抬著往家走。

兩人在回村的路上,正好遇到了村中一位年輕人,三人閒聊起來正好說道麻袋中的銅器,於是兩人將裡面的銅器向這位年輕人展示,沒想到對方看過之後,說這四件銅器並不是廢銅爛鐵,而是國寶級文物編鐘。這可嚇壞了王小元二人,他們立刻將四件編鐘裝進麻袋,拿回了家中,王小元拿了其中三件,王伯英拿了一件。

王小元挖出國寶的消息立刻在村中流傳開來,當天晚上村主任就帶領浠水縣博物館、浠水縣文化站的相關工作人員趕到現場,向王小元、王伯英宣傳國家法律和文物保護政策,勸說王小元交出四件編鐘。最後,王小元、王伯英一起將四件編鐘上交了當地博物館,而按照規定博物館給予兩人1500元獎金和兩本大紅收藏證書。在王小元上交國寶之後的半個月,新華社還特意發佈一條消息,稱 “浠水縣發現4件周代編鐘!”,一時間又引起軒然大波。

眾多記者前往浠水縣博物館,希望見到這4件國寶級編鐘,但是博物館工作人員始終不願拿出4件編鐘,他們解釋說根據上級規定,編鐘目前不能公之於眾,處於嚴密保管狀態中,拍照則更是不允許。就編鐘的價值問題,工作人員說 4件編鐘目前正在進行分級鑒定中,其到底價值幾何,仍需等待最後的鑒定結果出爐。

王小元挖出國寶的消息立刻在村中流傳開來,當天晚上村主任就帶領浠水縣博物館、浠水縣文化站的相關工作人員趕到現場,向王小元、王伯英宣傳國家法律和文物保護政策,勸說王小元交出四件編鐘。最後,王小元、王伯英一起將四件編鐘上交了當地博物館,而按照規定博物館給予兩人1500元獎金和兩本大紅收藏證書。在王小元上交國寶之後的半個月,新華社還特意發佈一條消息,稱 “浠水縣發現4件周代編鐘!”,一時間又引起軒然大波。

眾多記者前往浠水縣博物館,希望見到這4件國寶級編鐘,但是博物館工作人員始終不願拿出4件編鐘,他們解釋說根據上級規定,編鐘目前不能公之於眾,處於嚴密保管狀態中,拍照則更是不允許。就編鐘的價值問題,工作人員說 4件編鐘目前正在進行分級鑒定中,其到底價值幾何,仍需等待最後的鑒定結果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