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提起林徽因,我們不該只關注她的美貌和緋聞,其實她是個建築學家

提起林徽因,我們不該只關注她的美貌和緋聞,其實她是個建築學家

一提起民國才女,首先印入我們眼前的可能就是林徽因吧,這位寫出《你是人間四月天》的曠世才女,不但才華橫溢,

思維開明,而且在建築學方面是個不折不扣的專家。

如果今天問及林徽因在建築學專業上的貢獻,我們似乎總難以自信地如談她的詩、文那般一一數來,往往難免將她與梁思成混為一談,也極易使讀者得到“夫唱婦隨”的聯想。

筆者以為,這種境況與林徽因對中國建築學術的重大貢獻很不相符。

比如這本《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

在這本書裡,林徽因運用了由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所定義的,也是國際所共認的建築審美三項基本原則——“實用、堅固、美觀”,來評價中國的傳統建築體系。並明確聲明,“中國建築,不容疑義的,曾經包含過以上三種要素。”這是首次運用這一國際建築學共認的原則來評審中國建築,

其次,林徽因以藝術發展史的基本階段理論來討論中國建築。認為中國建築也有其“嘗試”、“成熟”以及“因襲”、“墮落”,並在“清式營造則例”的“緒論”裡已經提出了關於中國建築大約在唐朝已經達到最為成熟時期,而宋後至清朝趨向於退化。這種基本的中國建築歷史發展定義,

顯然在梁思成的“圖像中國建築史”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

並且,林徽因首次在理論上定義了中國建築的木框架結構體系的基本特徵。這一點的意義是更為重大的。以此可見林徽因對建築的專業知識的深入瞭解,至今為止,這一基本認識仍然被證明是十分正確的,並不斷被發揚光大。其實僅僅憑這一點,我們足以將林徽因定為中國建築歷史與理論的奠基者與先驅者。

林徽因在文章中還分別論述了中國建築卓有特色的幾個要素,分別為“屋頂”、“斗拱”、“台基”、“平面佈置”這幾個方面,這些論述以後都成為了中國建築的形式構成的基本要素,多見於各種研究和論述之中。在此基礎之上,林徽因還分析了她所認為的中國建築的幾個弱點:主要集中在對木料的斷面比例合理性;梁架體系的缺乏三角形受力關係;以及中國木構的地基浮淺的問題。

在書中,運用長年累月積累的知識和觀點,她這樣寫到:

在原則上,一種好建築必含有以下三要點:實用;堅固;美觀。實用者:切合於當時當地人民生活習慣,適合於當地地理環境。堅固者:不違背其主要材料之合理的結構原則,在尋常環境之下,含有相當永久性的。美觀者:具有合理的權衡(不是上重下輕巍然欲傾,上大下小勢不能支;或孤聳高峙或細長突出等等違背自然律的狀態),要呈現穩重,舒適,自然的外表,更要誠實的呈露全部及部分的功用,不事掩飾,不矯揉造作,勉強堆砌。美觀,也可以說,即是綜合實用、堅穩,兩點之自然結果。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築學家的科學精神和作家的文學氣質糅合得渾然一體。她的學術論文和調查報告,不僅有嚴謹的科學內容,而且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和讚美祖國古建築在技術和藝術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

而這一切,都來源於大量的艱苦的四處奔波,系統的堅韌的調查測繪,林徽因在建築學上的成就斐然,也得到了大家的讚賞和認同,建國以後的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改造傳統景泰藍工藝,保護奈良古建築,這些成就讓我們驚歎,也讓我們知道,她不是風花雪月的民國象徵,而是腳踏實地的學者和改造世界的藝術家。

要呈現穩重,舒適,自然的外表,更要誠實的呈露全部及部分的功用,不事掩飾,不矯揉造作,勉強堆砌。美觀,也可以說,即是綜合實用、堅穩,兩點之自然結果。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築學家的科學精神和作家的文學氣質糅合得渾然一體。她的學術論文和調查報告,不僅有嚴謹的科學內容,而且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和讚美祖國古建築在技術和藝術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

而這一切,都來源於大量的艱苦的四處奔波,系統的堅韌的調查測繪,林徽因在建築學上的成就斐然,也得到了大家的讚賞和認同,建國以後的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改造傳統景泰藍工藝,保護奈良古建築,這些成就讓我們驚歎,也讓我們知道,她不是風花雪月的民國象徵,而是腳踏實地的學者和改造世界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