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紀錄片《講究》第二季完美落幕 講述八個匠人八種人生

網友給出的評價大多是大氣、細節真實,尤其是服化道具,

非常良心!

前兩集主劇情在草原,孩子們身上的配飾,頭頂的羽毛,臉上的彩繪,完美的展示了我們心中部落生活的樣子。

後面劇情切換到宮中,皇帝嬪妃的服裝,一針一線都相當考究。

包括裡面出現的兵器,也是完完全全的滿足了細節控。

甚至有許多都是純手工製作。

一部影視劇的成功,除了劇本、演員等方面,服化道具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優秀的影視劇會特別注重細節的刻畫,

這是導演對自己作品的負責,也是每一個製作者對於自己作品的一種“講究”。

然而當我們對這些精美事物大加讚歎時,有沒有想過它們背後到底承載了什麼?

紀錄片《講究》第二季給出了答案:這是匠人“追求不妥協”的“講究”哲學。

用時光打磨品質,用歲月沉澱情懷,心懷講究、砥礪前行。

近日,由金道集團榮譽出品的紀錄片《講究》第二季在一片好評中落下帷幕,豆瓣評分8.2分,

紀錄片以平實樸素的鏡頭語言,聚焦匠人對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堅守傳承,傾聽他們的內心獨白。

天為道,地為金

《講究》第二季以“地為金”為主題,恰好承接第一季的“天為道”。對此,總導演苟博解釋道:“天地人是中國人的傳統概念,而且是一個大的哲學概念,這樣的話題永遠也不會過時,地為金是因為萬事萬物都離不開土地,我們都是在地上才能生根成長。”而“金”也有兩層含義,

“第一,代表著堅實,第二,代表著堅持。就像匠人對自己手藝的堅持一樣,他有堅實的信念才會堅持。”

用講究的精神,做講究的事。《講究》第二季八個匠人故事聚焦于八樣器物,牽引出八段人生。在選題上,第二季《鎧甲》《竹隱》《銅壺》等很好地印證了本季的主題。

內蒙古小夥葉思泰和他的朋友們執著於鎧甲的製作。

一件鎧甲重40斤,包括1032個零件,200米皮繩,需要耗費這6個小夥子35天的時間製作完成。但他們從不覺得枯燥,堅持做著這樣的事情。

他們通過音樂演出籌措路費,他們在傳承的路上無怨無悔,誓要將這被忽視的甲胄製作工藝發揚光大。

油紙傘大師余索叻他尼,跨越1800公里“背井離鄉”,只為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油紙傘製作技藝。

最初月收入只有2000,如今收入仍寥寥無幾,但余索叻他尼與妻子依然堅持,為瀘州油紙傘技藝爭取更廣闊的天地。

在《銅壺》中,同為銅藝大師的父子倆朱炳仁、朱軍岷就有著很大的不同。父親執著于銅藝古老的傳統延續,而兒子朱軍岷則更執著于創新,夢想著讓銅製品重新回到中國人的生活當中。

金屬、竹子均取之於大地,而匠人心中對於傳統手工藝的堅定信念便是對於“金”的含義最好的詮釋。

除卻《鎧甲》《竹隱》《銅壺》,其他幾期節目同樣完美詮釋了“金”的含義

《繪青》中御用攝影師跨界做青花瓷匠人,險因燒瓷毀容卻依舊潛心恢復百年龍窯技術。

《馬鞍》中蒙鑲匠人那份關於草原關於馬鞍的記憶。

《雕版》中放棄萬貫家財,到不惑之年從零開始意欲找回家傳木刻精髓的雕版名家。

《葫蘆》中堅持十年只為復原清廷舊藝的六旬老人。

《銀爐》中不在意他人眼光,用最年輕的方式堅守著最傳統工藝的90後金工設計師。

愛藝成癡、精益求精的匠人世界,在導演原汁原味的鏡頭下,顯得更加動人,引領觀眾沉下心來,靜靜聆聽匠人的內心獨白。

文化不死,精神不息

八期節目中的匠人對技藝有著不同的理念,但無論理念如何不同,八期節目中幾代匠人對於技藝的執著和專注卻是一致的。尤其是年輕一代人對於傳統工藝的堅持,更是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的未來。從古至今,無論老少,匠心如一!

但我們在欣賞這些傳統技藝的同時,也不難發現它們存在的共同問題——後繼無人。正如朱軍岷在接受採訪時說的那樣:匠人是要耐得住寂寞的。

現在的節奏太快了,人們都太浮躁了,沒有人能靜得下來心來,花費幾十日甚至是幾十年去打磨一樣物件。

當流水線取代了手工藝,傳統工藝在逐漸失去地位,匠人精神逐漸成為過去。我們在歲月的洗禮中,丟失了原來的那份“講究”。

幸好《講究》誕生了。它告訴我們哪怕日漸式微,依然有普通的匠人在堅持延續著中國傳統的手工藝。

用一生的時間做好一件事情,於孤獨中提煉一份精華。

得此匠人,文化之幸也。

油紙傘大師余索叻他尼,跨越1800公里“背井離鄉”,只為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油紙傘製作技藝。

最初月收入只有2000,如今收入仍寥寥無幾,但余索叻他尼與妻子依然堅持,為瀘州油紙傘技藝爭取更廣闊的天地。

在《銅壺》中,同為銅藝大師的父子倆朱炳仁、朱軍岷就有著很大的不同。父親執著于銅藝古老的傳統延續,而兒子朱軍岷則更執著于創新,夢想著讓銅製品重新回到中國人的生活當中。

金屬、竹子均取之於大地,而匠人心中對於傳統手工藝的堅定信念便是對於“金”的含義最好的詮釋。

除卻《鎧甲》《竹隱》《銅壺》,其他幾期節目同樣完美詮釋了“金”的含義

《繪青》中御用攝影師跨界做青花瓷匠人,險因燒瓷毀容卻依舊潛心恢復百年龍窯技術。

《馬鞍》中蒙鑲匠人那份關於草原關於馬鞍的記憶。

《雕版》中放棄萬貫家財,到不惑之年從零開始意欲找回家傳木刻精髓的雕版名家。

《葫蘆》中堅持十年只為復原清廷舊藝的六旬老人。

《銀爐》中不在意他人眼光,用最年輕的方式堅守著最傳統工藝的90後金工設計師。

愛藝成癡、精益求精的匠人世界,在導演原汁原味的鏡頭下,顯得更加動人,引領觀眾沉下心來,靜靜聆聽匠人的內心獨白。

文化不死,精神不息

八期節目中的匠人對技藝有著不同的理念,但無論理念如何不同,八期節目中幾代匠人對於技藝的執著和專注卻是一致的。尤其是年輕一代人對於傳統工藝的堅持,更是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的未來。從古至今,無論老少,匠心如一!

但我們在欣賞這些傳統技藝的同時,也不難發現它們存在的共同問題——後繼無人。正如朱軍岷在接受採訪時說的那樣:匠人是要耐得住寂寞的。

現在的節奏太快了,人們都太浮躁了,沒有人能靜得下來心來,花費幾十日甚至是幾十年去打磨一樣物件。

當流水線取代了手工藝,傳統工藝在逐漸失去地位,匠人精神逐漸成為過去。我們在歲月的洗禮中,丟失了原來的那份“講究”。

幸好《講究》誕生了。它告訴我們哪怕日漸式微,依然有普通的匠人在堅持延續著中國傳統的手工藝。

用一生的時間做好一件事情,於孤獨中提煉一份精華。

得此匠人,文化之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