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藏石賞石

古代文人與賞石,余以為石不能言最可人,所以奇石很早就納入了人們的視野。《山海經》中記錄了百餘處礦物奇石的產地。春秋時期孔子又將君子比德于玉,“言念君子,

溫其如玉”,便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浪漫主義詩人屈原,更將奇石作為不離不棄的陪伴,“明月寶璐”嵌為帽飾,“昆侖玉英”佩為衣飾,玉石制為車輪,玉石精粉磨成乾糧,最後竟抱石投江,真與石相隨終身了。

山石厚重而不遷,人們一開始對石懷有崇敬之心,

甚至將山水神格化。但隨著物資的富足,見識的發揚,漸漸從靜觀自得的從容生活態度中體會到了山水的美感。《詩經》即有描繪壯美山河的詩句,如“泰山岩岩,魯邦所詹”、“崧高維嶽,駿極於天”等,天開圖畫即江山,更蘊藏著萬物運行的人間秩序。而《楚辭》則在自然山河中醞釀發抒個人情志,可謂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也。

新昌博物館

山 石 厚 重

南朝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說,人們寄情山林的緣由,是由於諸多客觀條件的限制,人們不能終日徜徉於山水之間,於是“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將崇山峻嶺一一納入畫境,或縮龍成寸,用同質的石頭來模擬大山大水,借“百仞一拳、千里一瞬”的縮景來寄託江湖之思、林泉之意,

開啟後代賞石文化之源流。

東晉末期,詩人陶淵明歸返田園以後,以耕作賞菊賦詩為樂,閒暇之時把酒東籬,身邊有巨石如砥、縱橫丈余,相傳他每醉輒坐臥其上,覺此石有醒腦提神之功效,便鄭重其事地名之為“醒石”,因此被奉為開創賞石先河的鼻祖。後世程師孟曾為詩雲:“誰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淵明入醉鄉”,盡寫旖旎風流之態。

宋 佚名 女孝經圖卷

宋 佚名 女孝經圖卷

雅 石 禪 境

雅石經過魏晉之風的啟迪,又受唐詩的深化,既可以“以小觀大”臥遊山水,又能托情寄閑,廣受歷代文人喜愛。逮至唐代,賞石蔚然成風,在文人士大夫中最有盛名的當屬白居易,堪稱唐代賞石鑒賞之專業人士,日本見村松勇所著的《中國庭園》,讚譽他是真正開闢中國庭園的祖師。

白居易深愛太湖石,曾作《太湖石記》,其存世詩文有多首詠太湖石的詩句。他在《草堂集》中寫道:“聚拳石為山,環鬥水為池,其善山水,疲癡如此。”晚年居住洛陽,更是“閣前疊石,堂中藏石”,曾在杭州得一方“天竺石”,在蘇州得五方“太湖石”,運到香爐峰北遺愛寺西,周遭遍植松竹,作垂暮安身之地。他的摯友牛僧孺,曾題詩奉和白居易的五方太湖石,曰“太湖石奇狀絕倫”。牛亦深諳個中趣味,乃石癡之寫照。

著名詩人柳宗元在柳州任職期間,也喜歡當地的奇石,曾將“柳州八景”之一的“龍壁回瀾”,即柳江河底的一種墨石製成墨硯送給好友劉禹錫。據《素園石譜》介紹,詩聖杜甫也曾收藏一方奇峰突兀、意境幽遠的“小祝融”,而祝融峰本為南嶽七十二峰之最高峰和主峰,可見詩人對奇石的寶愛之心。另外,張祜、陸龜蒙、皮日休、杜牧等文人,也都是奇石愛好者或收藏者,留下了一些贊詠奇石的詩文。張祜當時以收藏太湖石著名,而身後所藏名石風流雲散,自號“天隨子”的“江湖散人”陸龜蒙,還為之哭道:“一林石筍散豪家”,痛惜不已。

宋 蘇漢臣 秋庭戲嬰圖

宋 佚名 (傳蘇漢臣) 冬日戲嬰圖軸

東 坡 藏 石

蘇東坡玩石隨性投入,並形諸文字,頗多趣事。在《前怪石供》中記述道,元豐三年,他在黃州發現江邊多美石,“溫潤如玉,紅黃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愛”,“雖巧者以意繪畫有不能及”,江邊游泳的小孩經常可以摸到,他便“戲以餅餌易之”,不久就“得二百九十又八枚”,“大者兼寸,小者如棗、栗、菱、芡”。隨後在揚州又獲得兩塊罕見的奇石,白色“正白可鑒”,綠色“岡巒迤邐”,質地、文理、色澤均為上乘。禁不住又題詩讚頌,詡之為“稀世之寶”。他善於把手中玩物與自然山川相結合,所思甚遠。他還記錄下了朋友王詵的幾次奪石經歷,表面上頗有微詞,其實描繪出元祐友人之間充滿詼諧機趣的日常交往過程。

蘇軾往惠州,經湖口之時,在李正臣家中看中一塊怪石,其形制宛轉盤旋,如納九華山於壺中,便名之“壺中九華”,題詩曰“念我仇池太孤絕,百金歸買碧玲瓏”。八年後,蘇軾再經湖口,不料“壺中九華”已入他人囊中。東坡歎惋道:“尤物已隨清夢斷”,悵然不已。第二年,黃庭堅過湖口,李正臣持蘇軾詩二首覲見。此時人與石俱已不在,山谷慨歎不已,步蘇詩韻作七律一首,無限悵惘。

東坡的藏石還有雪浪石、小有洞天石、沉香石、石芝等。自認為雪浪石有孫知微的水澗奔湧圖之貌,心下歡喜,當即將書房題名為“雪浪齋”。他首創了以水供養紋理彩石的方法,並提出以盤供石,後世文人多效仿之。東坡還就奇石鑒賞發表了獨特的見解,曰:“石文而醜,一醜字則石之千態萬狀皆從此出。醜而雄,醜而秀也。”關於醜而美的美學理念也被後人一再闡發。

宋 佚名 折椹圖

北宋 趙昌 歲朝圖軸

賞 石 名 家

米芾更可謂“古今第一賞石名家”,他也喜歡醜石。在安徽就任無為軍知州時,米芾初入官署,見署衙庭院中立一塊大石,“狀奇醜”,而“憨然無邪,有君子之氣”。立命僕從更衣長袍,整理帽冠,對著奇石下拜。

蘇東坡也曾對他為一塊收藏的雪浪石賦詩道:“畫師爭摹雪浪勢,天工不見雷斧痕。”雪浪石有石破天驚的形態,雖鬼斧神工亦不能辦也。在東坡的基礎上,米芾更提出“瘦、縐、漏、透”的賞石四要領,至今仍是玩賞太湖石的圭臬。

北宋 趙佶 祥龍石圖卷

趙孟頫的文字交張雨,生平最慕米芾為人,也以蓄石為樂,他的一方“玉恩堂研山”石,“峰巒起伏,岩壑晦明,窈窕窳隆,盤屈秀微”,後為《素園石譜》作者林有麟祖上所得,傳到有麟,珍愛有加,題銘曰:“奇雲潤壁,是石非石,蓄自我祖,寶茲世澤。”

後來宰相杜衍之孫、號稱“雲林居士”的杜綰,在文人賞石、玩石的基礎之上,總結撰寫了品石專著《雲林石譜》,後被收入《四庫全書》,載石品達116種,對每種奇石都說明其出產地區、採集方法,還描繪其形狀、色澤,品評等第高下,在歷代賞石界享有很高聲譽。更加難得的是石譜中還對魚類化石和植物化石的成因作了介紹,充滿大膽的猜測和科學的思維。

明 仇英 漢宮春曉圖卷

元代的文人學士秉承宋人雅好奇石之遺風,賞石既可以用來遙念故國山河,並且藉以抒發積鬱之情,因此廣受知識份子所喜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趙孟頫、管道昇夫婦、倪瓚、朱德潤、張雨等。元四家之一的倪瓚,將丹青之法施用于園林經營,曾參與“獅子園”的規劃工作,以逸筆草草的手法化平淡為神奇,各式“盆景石”畫意宛然,把傳統盆景石創作發揮得淋漓盡致,將中國園林之美,盡納於素盆之中,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玩石者的審美。

明清時期由於園林藝術的發展,推動了奇石文化的繁榮,並在文獻整理與理論研究上漸趨成熟。最有代表性的著述有明代林有麟的《素園石譜》、文震亨《長物志》的相關章節、毛奇齡《後觀石錄》、諸九鼎《石譜》等,以及清代宋犖《怪石贊》、沈心《怪石錄》、梁九圖《談石》、周棠《石譜》等。

陳洪綬 雜畫圖冊 蘭花柱石圖頁

林有麟家世代藏石,到他這一代已數量頗豐。他尤喜變化多姿的“六合石”(即雨花石)等卵石,並一一惠以嘉名,甚至將奇石“青蓮舫”的名字作為自己的齋名。過眼奇石既多,又廣搜博討,他的著述《素園石譜》堪稱最完備的一本圖文並茂的石譜。內容上起南北朝而止於明代,囊括明前書籍中有關於雅石的各種記錄。一方面保留原圖的風貌,並且詳細轉敘雅石的產地、採石狀況、命名由來、造型特徵,以及文人墨客間的贊詠詞句等。

明代愛石文人之中,大名鼎鼎的有“千古奇人”徐霞客。這位志存高遠的旅行家在用雙腳丈量大地的行程中,也對所遇的奇石情有獨鍾,並形諸文字。大理石即因他的記述傳播久遠,名揚至今。他讚歎奇石上的天然風景:“從此丹青一家皆為俗筆,而畫苑可廢矣。”

一些愛石的畫家亦將畫筆用到實處,如清代大畫家石濤,與前輩畫家倪瓚一樣,將畫法與園林構造之法融會貫通,在揚州用太湖石親手疊成一個章法奇好的“萬石園”,雖由人作,宛若天工。而“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亦劍走偏鋒,才情過人。他深諳“厲與西施,道通為一”的辯證之理,對於米芾的賞石四則首先做了肯定,認為他已“盡石之妙”“知好之為好”。同時又指出他“不知陋劣中有至好也”,進一步發展了蘇東坡和米芾等人的“醜石觀”。認為石醜,“醜而雄,醜而秀”,方臻佳品,從而“一塊元氣結而石成”,看似凹凸不平,崎嶇險怪,卻是“陋劣之中有至妙也”,絕難以尋常審美觀視之,如同現世之奇人。

南宋 周季常 應身觀音

文 學 與 石

清代文人最值得一提的是曹雪芹和蒲松齡。曹雪芹的《自題畫石》,書中涉及不少關於“玲瓏山石”的專業描繪,說明作者本身也是奇石研究者與收藏者。史載曹雪芹還會畫石,其好友敦敏留下一首《題芹圃畫石》詩:“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見此支離;醉餘奮掃如椽筆,寫出胸中傀儡時!”想來畫筆與文筆,都是殊途同歸的吧。

蒲松齡一生寫下賞石詩存40餘首,並將他摯愛的10方佳石稱為“十友”。他的聊齋名篇《《聊齋志異》》就描寫了人與石的一番奇情:一位愛石之人邢雲飛,在捕魚時偶獲一奇石,四面玲瓏,峰巒疊秀,便日日供諸案頭,以命相許。可是後來屢屢遭豪強達官搶奪,邢雲飛矢志不移,終於覓石歸家。蒲松齡為此歎道:“卒之石與人相終始,誰謂石無情哉?古語雲:‘士為知己者死。’非過也!石猶如此,何況於人!”把人與石融為一體,撥響絕妙的石文化樂章。蒲松齡曾長期在故鄉同裡,畢際有家設館教書,畢家有石隱園,奇石林列,蒲松齡稱“石丈擾堪文字友”,並效仿米芾,“我具衣冠為瞻拜,爽氣入抱痊沉屙”。

蒲松齡曾感慨“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那青眼知己,或在紛紛擾擾的紅塵之外,別有天地非人間。那裡還有扶蘇的草木,靜穆的山水,有如奇遇一般的奇石,不離不棄,快慰人心。石不能言最可人。

素 園 石 譜

《素園石譜》載賞石十二種

《素園石譜》成書于萬曆年間,共採錄宣和以後典籍中所載名石百數種,始於蜀中永 甯石,終於松江普照寺達摩石,計二百四十九幅大小石畫。所錄各石俱一一繪圖,綴 以前人題詠,使後人可以直觀地領略包括蘇軾雪浪石、米芾研山等在內的名石風采神 韻。同時還對其用途,如疊制假山或池石盆景作了幫助。所撰文字多闡幽發微,頗多 品賞心得。因此,無論是從內容方面還是從規模方面來看,《素園石譜》在明代奇石專著中都是頗具代表性的。

© 版權聲明

本文內容均由《一畫》提供,特此鳴謝!

❤每天都有超值名家紫砂作品等你圍觀,請關注微信公眾號:zishachina

逮至唐代,賞石蔚然成風,在文人士大夫中最有盛名的當屬白居易,堪稱唐代賞石鑒賞之專業人士,日本見村松勇所著的《中國庭園》,讚譽他是真正開闢中國庭園的祖師。

白居易深愛太湖石,曾作《太湖石記》,其存世詩文有多首詠太湖石的詩句。他在《草堂集》中寫道:“聚拳石為山,環鬥水為池,其善山水,疲癡如此。”晚年居住洛陽,更是“閣前疊石,堂中藏石”,曾在杭州得一方“天竺石”,在蘇州得五方“太湖石”,運到香爐峰北遺愛寺西,周遭遍植松竹,作垂暮安身之地。他的摯友牛僧孺,曾題詩奉和白居易的五方太湖石,曰“太湖石奇狀絕倫”。牛亦深諳個中趣味,乃石癡之寫照。

著名詩人柳宗元在柳州任職期間,也喜歡當地的奇石,曾將“柳州八景”之一的“龍壁回瀾”,即柳江河底的一種墨石製成墨硯送給好友劉禹錫。據《素園石譜》介紹,詩聖杜甫也曾收藏一方奇峰突兀、意境幽遠的“小祝融”,而祝融峰本為南嶽七十二峰之最高峰和主峰,可見詩人對奇石的寶愛之心。另外,張祜、陸龜蒙、皮日休、杜牧等文人,也都是奇石愛好者或收藏者,留下了一些贊詠奇石的詩文。張祜當時以收藏太湖石著名,而身後所藏名石風流雲散,自號“天隨子”的“江湖散人”陸龜蒙,還為之哭道:“一林石筍散豪家”,痛惜不已。

宋 蘇漢臣 秋庭戲嬰圖

宋 佚名 (傳蘇漢臣) 冬日戲嬰圖軸

東 坡 藏 石

蘇東坡玩石隨性投入,並形諸文字,頗多趣事。在《前怪石供》中記述道,元豐三年,他在黃州發現江邊多美石,“溫潤如玉,紅黃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愛”,“雖巧者以意繪畫有不能及”,江邊游泳的小孩經常可以摸到,他便“戲以餅餌易之”,不久就“得二百九十又八枚”,“大者兼寸,小者如棗、栗、菱、芡”。隨後在揚州又獲得兩塊罕見的奇石,白色“正白可鑒”,綠色“岡巒迤邐”,質地、文理、色澤均為上乘。禁不住又題詩讚頌,詡之為“稀世之寶”。他善於把手中玩物與自然山川相結合,所思甚遠。他還記錄下了朋友王詵的幾次奪石經歷,表面上頗有微詞,其實描繪出元祐友人之間充滿詼諧機趣的日常交往過程。

蘇軾往惠州,經湖口之時,在李正臣家中看中一塊怪石,其形制宛轉盤旋,如納九華山於壺中,便名之“壺中九華”,題詩曰“念我仇池太孤絕,百金歸買碧玲瓏”。八年後,蘇軾再經湖口,不料“壺中九華”已入他人囊中。東坡歎惋道:“尤物已隨清夢斷”,悵然不已。第二年,黃庭堅過湖口,李正臣持蘇軾詩二首覲見。此時人與石俱已不在,山谷慨歎不已,步蘇詩韻作七律一首,無限悵惘。

東坡的藏石還有雪浪石、小有洞天石、沉香石、石芝等。自認為雪浪石有孫知微的水澗奔湧圖之貌,心下歡喜,當即將書房題名為“雪浪齋”。他首創了以水供養紋理彩石的方法,並提出以盤供石,後世文人多效仿之。東坡還就奇石鑒賞發表了獨特的見解,曰:“石文而醜,一醜字則石之千態萬狀皆從此出。醜而雄,醜而秀也。”關於醜而美的美學理念也被後人一再闡發。

宋 佚名 折椹圖

北宋 趙昌 歲朝圖軸

賞 石 名 家

米芾更可謂“古今第一賞石名家”,他也喜歡醜石。在安徽就任無為軍知州時,米芾初入官署,見署衙庭院中立一塊大石,“狀奇醜”,而“憨然無邪,有君子之氣”。立命僕從更衣長袍,整理帽冠,對著奇石下拜。

蘇東坡也曾對他為一塊收藏的雪浪石賦詩道:“畫師爭摹雪浪勢,天工不見雷斧痕。”雪浪石有石破天驚的形態,雖鬼斧神工亦不能辦也。在東坡的基礎上,米芾更提出“瘦、縐、漏、透”的賞石四要領,至今仍是玩賞太湖石的圭臬。

北宋 趙佶 祥龍石圖卷

趙孟頫的文字交張雨,生平最慕米芾為人,也以蓄石為樂,他的一方“玉恩堂研山”石,“峰巒起伏,岩壑晦明,窈窕窳隆,盤屈秀微”,後為《素園石譜》作者林有麟祖上所得,傳到有麟,珍愛有加,題銘曰:“奇雲潤壁,是石非石,蓄自我祖,寶茲世澤。”

後來宰相杜衍之孫、號稱“雲林居士”的杜綰,在文人賞石、玩石的基礎之上,總結撰寫了品石專著《雲林石譜》,後被收入《四庫全書》,載石品達116種,對每種奇石都說明其出產地區、採集方法,還描繪其形狀、色澤,品評等第高下,在歷代賞石界享有很高聲譽。更加難得的是石譜中還對魚類化石和植物化石的成因作了介紹,充滿大膽的猜測和科學的思維。

明 仇英 漢宮春曉圖卷

元代的文人學士秉承宋人雅好奇石之遺風,賞石既可以用來遙念故國山河,並且藉以抒發積鬱之情,因此廣受知識份子所喜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趙孟頫、管道昇夫婦、倪瓚、朱德潤、張雨等。元四家之一的倪瓚,將丹青之法施用于園林經營,曾參與“獅子園”的規劃工作,以逸筆草草的手法化平淡為神奇,各式“盆景石”畫意宛然,把傳統盆景石創作發揮得淋漓盡致,將中國園林之美,盡納於素盆之中,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玩石者的審美。

明清時期由於園林藝術的發展,推動了奇石文化的繁榮,並在文獻整理與理論研究上漸趨成熟。最有代表性的著述有明代林有麟的《素園石譜》、文震亨《長物志》的相關章節、毛奇齡《後觀石錄》、諸九鼎《石譜》等,以及清代宋犖《怪石贊》、沈心《怪石錄》、梁九圖《談石》、周棠《石譜》等。

陳洪綬 雜畫圖冊 蘭花柱石圖頁

林有麟家世代藏石,到他這一代已數量頗豐。他尤喜變化多姿的“六合石”(即雨花石)等卵石,並一一惠以嘉名,甚至將奇石“青蓮舫”的名字作為自己的齋名。過眼奇石既多,又廣搜博討,他的著述《素園石譜》堪稱最完備的一本圖文並茂的石譜。內容上起南北朝而止於明代,囊括明前書籍中有關於雅石的各種記錄。一方面保留原圖的風貌,並且詳細轉敘雅石的產地、採石狀況、命名由來、造型特徵,以及文人墨客間的贊詠詞句等。

明代愛石文人之中,大名鼎鼎的有“千古奇人”徐霞客。這位志存高遠的旅行家在用雙腳丈量大地的行程中,也對所遇的奇石情有獨鍾,並形諸文字。大理石即因他的記述傳播久遠,名揚至今。他讚歎奇石上的天然風景:“從此丹青一家皆為俗筆,而畫苑可廢矣。”

一些愛石的畫家亦將畫筆用到實處,如清代大畫家石濤,與前輩畫家倪瓚一樣,將畫法與園林構造之法融會貫通,在揚州用太湖石親手疊成一個章法奇好的“萬石園”,雖由人作,宛若天工。而“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亦劍走偏鋒,才情過人。他深諳“厲與西施,道通為一”的辯證之理,對於米芾的賞石四則首先做了肯定,認為他已“盡石之妙”“知好之為好”。同時又指出他“不知陋劣中有至好也”,進一步發展了蘇東坡和米芾等人的“醜石觀”。認為石醜,“醜而雄,醜而秀”,方臻佳品,從而“一塊元氣結而石成”,看似凹凸不平,崎嶇險怪,卻是“陋劣之中有至妙也”,絕難以尋常審美觀視之,如同現世之奇人。

南宋 周季常 應身觀音

文 學 與 石

清代文人最值得一提的是曹雪芹和蒲松齡。曹雪芹的《自題畫石》,書中涉及不少關於“玲瓏山石”的專業描繪,說明作者本身也是奇石研究者與收藏者。史載曹雪芹還會畫石,其好友敦敏留下一首《題芹圃畫石》詩:“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見此支離;醉餘奮掃如椽筆,寫出胸中傀儡時!”想來畫筆與文筆,都是殊途同歸的吧。

蒲松齡一生寫下賞石詩存40餘首,並將他摯愛的10方佳石稱為“十友”。他的聊齋名篇《《聊齋志異》》就描寫了人與石的一番奇情:一位愛石之人邢雲飛,在捕魚時偶獲一奇石,四面玲瓏,峰巒疊秀,便日日供諸案頭,以命相許。可是後來屢屢遭豪強達官搶奪,邢雲飛矢志不移,終於覓石歸家。蒲松齡為此歎道:“卒之石與人相終始,誰謂石無情哉?古語雲:‘士為知己者死。’非過也!石猶如此,何況於人!”把人與石融為一體,撥響絕妙的石文化樂章。蒲松齡曾長期在故鄉同裡,畢際有家設館教書,畢家有石隱園,奇石林列,蒲松齡稱“石丈擾堪文字友”,並效仿米芾,“我具衣冠為瞻拜,爽氣入抱痊沉屙”。

蒲松齡曾感慨“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那青眼知己,或在紛紛擾擾的紅塵之外,別有天地非人間。那裡還有扶蘇的草木,靜穆的山水,有如奇遇一般的奇石,不離不棄,快慰人心。石不能言最可人。

素 園 石 譜

《素園石譜》載賞石十二種

《素園石譜》成書于萬曆年間,共採錄宣和以後典籍中所載名石百數種,始於蜀中永 甯石,終於松江普照寺達摩石,計二百四十九幅大小石畫。所錄各石俱一一繪圖,綴 以前人題詠,使後人可以直觀地領略包括蘇軾雪浪石、米芾研山等在內的名石風采神 韻。同時還對其用途,如疊制假山或池石盆景作了幫助。所撰文字多闡幽發微,頗多 品賞心得。因此,無論是從內容方面還是從規模方面來看,《素園石譜》在明代奇石專著中都是頗具代表性的。

© 版權聲明

本文內容均由《一畫》提供,特此鳴謝!

❤每天都有超值名家紫砂作品等你圍觀,請關注微信公眾號:zisha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