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他為明朝續命二百年,被稱為“救時宰相”,最後冤死在宮鬥之中

大家都知道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的土木堡之變,是明朝中央軍隊在立國之後第一次失敗戰役。失敗的原因除了軍事指揮錯誤以外,與長期以來明朝北方邊防被破壞有密切關係,

是北方邊防廢弛的必然結果。土木堡之變發生後,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太師也先俘獲,此時朝中大臣分為兩派,一派建議遷都南京以避瓦剌鋒芒,另一派以民族英雄于謙為首主張堅守北京抗擊瓦剌。最終在於謙的率領下,成功保衛北京城,擊退了瓦剌軍隊的進攻,避免了明王朝重蹈北宋滅亡的覆轍,為明王朝續命近二百年。

據《明史》卷170記載,於謙,字廷益,錢塘人(今浙江杭州)。於謙七歲的時候,就有一位僧人預言他是“救時宰相”。成年後於謙累朝為官,正統十三年(1448年),于謙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瓦剌部也先率兵大舉進犯,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決定親征。于謙和兵部尚書鄺野極力勸諫,但英宗不聽。

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師大為震驚,群臣都不知道該怎麼辦。

當時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監國,命令群臣討論作戰和防守的方略。侍講徐有貞說星象有變化,應當遷都南京。於謙厲聲說:“主張南遷的,該殺。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一搖動則國家大計完了,難道沒有看見宋朝南渡的情況嗎!”郕王肯定了他的說法,防守的決策就這樣定下來了。當時京師最有戰鬥力的部隊、精銳的騎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

剩下疲憊的士卒不到十萬,人心震驚惶恐,朝廷上下都沒有堅定的信心。於謙請調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馬上開赴京師,依然策劃部署,人心稍為安定。沒有給瓦剌也先可乘之機,成功保衛了北京城。

當初,大臣擔憂國家沒有君主,太子年幼,敵寇將至,請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郕王一再推辭。於謙大聲說:"我們完全是為國家考慮,不是為個人打算。"於是郕王朱祁鈺即帝位,就是明代宗景泰帝。明英宗朱祁鎮被也先俘虜一年多,也先見明朝立了新皇帝,手上的這個俘虜沒有什麼利用價值了,就想與明朝講和,提出把明英宗送回。

大臣王直等商議派使者前往迎接,此時的景泰帝不高興地說:“朕本來不想登大位,當時是被推上來的。”于謙從容地說:“帝位已經定了,不會再有更改,只是從情理上應該趕快把他接回來罷了。萬一他真有什麼陰謀,我就有話說了。”景泰帝這才派使臣把明英宗接了回來,這些是於謙的功勞。

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趁著景泰帝生病休朝之機,發動奪門之變,迎接明英宗恢復了帝位。此後石亨等人誣陷於謙謀逆,請求明英宗殺了於謙。明英宗猶豫地說:“於謙實在是有功勞的。”徐有貞說:“不殺於謙,您復辟這件事就成了出師無名。”於是於謙在鬧市被處死並棄屍街頭。《明史》稱讚于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後世評價說,於謙不但才能過人,品德上也幾乎無可挑剔,所謂德才兼備者,千古又有幾人!

明英宗復辟後,所有幫助他奪回帝位的功臣,如石亨、徐有貞與曹吉祥等人都被封為大官,政權逐漸陷入混亂,各個派別文官相互爭鬥,一些官吏在激烈的派別鬥爭中遭到貶斥,武官的地位逐步低下,政治也繼續腐敗和混亂下去。從此,明朝的統治危機便一天天加重起來。

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趁著景泰帝生病休朝之機,發動奪門之變,迎接明英宗恢復了帝位。此後石亨等人誣陷於謙謀逆,請求明英宗殺了於謙。明英宗猶豫地說:“於謙實在是有功勞的。”徐有貞說:“不殺於謙,您復辟這件事就成了出師無名。”於是於謙在鬧市被處死並棄屍街頭。《明史》稱讚于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後世評價說,於謙不但才能過人,品德上也幾乎無可挑剔,所謂德才兼備者,千古又有幾人!

明英宗復辟後,所有幫助他奪回帝位的功臣,如石亨、徐有貞與曹吉祥等人都被封為大官,政權逐漸陷入混亂,各個派別文官相互爭鬥,一些官吏在激烈的派別鬥爭中遭到貶斥,武官的地位逐步低下,政治也繼續腐敗和混亂下去。從此,明朝的統治危機便一天天加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