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非常勿擾》中男嘉賓提到的“鄉村婚俗”,你家也有嗎?

先分享給大家這篇文章所涉及到的《非誠勿擾》的這期節目的連結,相關視頻為第一個男嘉賓的內容,如果不想看視頻的朋友可以直接看文字概述。

視頻連結:http://www.iqiyi.com/v_19rreh8qh4.html?vfm=2008_aldbd

《非常勿擾》2017年11月18日的那一期,

一位做婚慶公司的男嘉賓提到了鄉村婚俗的事情,他在VCR中提到,鄉村婚俗既複雜又有意思,普通婚禮都是早上接親,但在他的家鄉不一樣,過了淩晨12點就開始搶親。結婚,分為三種:男孩娶女孩,女孩嫁過來;女孩娶男孩,上門女婿;男女雙反誰都不算,新郎新娘兩頭走。這裡面就涉及到一個彩禮問題,比如小孩的姓氏落戶在哪家,都取決於男方出的彩禮能出到多少,
六萬八、八萬八才是起步,十萬八、十六萬八、二十六萬八、三十萬那就是正常,有時候談判的形勢雙方家長劍拔弩張,火藥味十足,如果女方出得多,那男生就變成上門女婿,小孩姓媽媽姓,管外婆叫奶奶。

聽完男嘉賓的介紹,孟非問:情況真有那麼誇張嗎?

男嘉賓回答:對,很常見。進而引發了現場女嘉賓們對婚俗問題的討論,比如一定要在12點以前把新娘接完,然後辦完婚禮,如果是過了12點,

就會被認為是二婚,也有女嘉賓說到家鄉彩禮的習俗是“移動不動萬紫千紅”,移動指的是車,不動指的房,男嘉賓表示他的家鄉關於彩禮的習俗是“三金一兩”,三金指金戒指耳環項鍊,一兩指百元大鈔稱重。但各地的婚俗不一樣,所以很多年輕人都要辦三場婚禮,女方家、男方家、男女工作地方。

婚俗

其實在我的家鄉,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婚俗和男嘉賓所說的複雜程度,完全可以有的一拼。

1 嫁娶之說?

正如男嘉賓在節目中所介紹的,結婚分為的三種形式,在桐鄉也存在,而且特別被重視。娶媳婦、上門女婿,以及不嫁不娶三種狀態。目前的家庭結構中,獨生子女占大多數,尤其是現在的90後,大多數都生於“只生一個好”“少生優生幸福一生”的宣傳年代,

而父母一輩仍然有很強的“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和“傳宗接代”的觀念,所以這也正是三種婚姻狀態存在的歷史原因。

三種結婚形式主要在以下幾種家庭中出現:娶媳婦,一般來說家裡有兒子的家庭都會希望能娶媳婦回家,也就是說,平時的吃穿住行都在男方家,而女方與娘家的關係就變成了“親戚”,只選擇少數幾個關係很好的親戚繼續來往,

而與娘家的大多數親戚變成了“過客”;上門女婿,一般是女方家庭特別強勢,或者特別有錢或有權,或者男方家庭有兄弟兩人或家庭條件較差甘願做上門女婿,這時候就和娶媳婦完全相反,吃穿住行都在女方家,男方與父母的關係變成了“親戚”等等;不嫁不娶,則是目前桐鄉較為主流的結婚狀態,一般來說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結婚屬於自顧自,不存在嫁娶的區分,婚姻中願意住哪裡就住哪裡,雙方家庭都是自己的家,與各家的親戚仍然來往,除了男女雙方有了親家的關係外,其他都沒有發生改變。

這三種結婚狀態就對應了三種傳宗接代的方式。娶媳婦或者上門女婿,比較符合傳統婚俗習慣,在桐鄉也不例外。娶媳婦,顧名思義,生下來的孩子隨父性,上門女婿,生下來的孩子隨母性,而不嫁不娶,則意味著要替兩個家庭傳宗接代,這就是在桐鄉二胎家庭較多的原因,所以女生要經歷兩次“十月懷胎”,但至於第一個孩子姓誰或者男孩姓氏,都是雙方家庭協商解決的,沒有定數,但一定是一個孩子跟父姓,一個孩子跟母性。

2 彩禮之說?

桐鄉的婚俗十分複雜,一般來說結婚要經歷兩個步驟:訂婚和結婚。兩個步驟中所涉及到的禮金僅限於娶媳婦和上門女婿兩種,因為不嫁不娶不涉及禮金。

如果涉及到嫁娶的,在訂婚階段就要將彩禮送到對方家,一般來說,彩禮也沒有固定的標準,很多時候都看家庭實力,但也會在市場價格上下徘徊,不過近兩年來我所聽說的彩禮跨度很大,去年(2016),地點桐鄉,除了金銀首飾外,男方拿出十八萬八的彩禮,在結婚時拿出十萬八的禮金,而女方則在結婚當天將嫁妝送往男方家,包括現金、車、傢俱等,現金的金額每個家庭也不一定,但這筆錢是給女生的,一般來說,嫁車的家庭現金會配置少些,而沒有車的家庭則會配置更多的現金。

彩禮

雖然現在有銀行卡、支付寶、微信等多種支付方式,但彩禮或禮金一般來說,都需要實打實的現金,即使要借,都需要將一打打的現金拿到對方家,而女方的嫁妝裡,一般都放置現金或者支票,支票上必須是女方的姓名,結婚當天,很多人都會睜大了眼睛看清楚支票上的金額,然後開始明裡暗裡地說三道四。

一般來說,在桐鄉的農村地區,訂婚是一頓,主要邀請關係較近的親戚,說到底,這部分人是來“送人情”的,也就是紅包較大,而結婚則涉及到三天,第一天主要是中飯和晚飯,中飯主要是關係較近的親戚,晚上則會叫上所有的親朋好友,這一天叫做“進場”,而第二天才是真正的結婚之日,一般叫做“正日”,全天都會邀請親朋好友,而這一天的晚上則是最重要的一頓飯,因為新娘和新郎會分喜糖或敬酒,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會有機會見到新郎新娘,並送上自己的祝福,而新郎新娘則會借此認識一下家裡的親友,其實大多數人都不認識。第三天則是“謝宴”,感謝這幾天幫忙的鄰居、親戚等,是小範圍的宴席。

酒席

3 能不能不辦婚禮?

年紀到了適婚年齡,很多時候朋友之間都會談起結婚這件事,大家紛紛表示“結婚太麻煩,可以不辦婚禮嗎”,大多數人都很嚮往旅行結婚,但我的父母明確表示:不行。

原因很多。

比如,儀式感。在桐鄉的農村裡,婚禮才是真正結婚的象徵,結婚證並沒有什麼象徵性的意義。因為只有婚禮,所有的親朋好友才知道兩個人的婚姻開始了,兩個人結為夫妻了。儀式感往往是對生活的重視,把一件單調普通的事變得不一樣,婚禮的儀式感不僅存在于外人眼中,也往往是兩個當事人可以在未來的日子裡對這一天有所回味。除了婚禮,情人節的禮物,生日的驚喜,這些都可以稱之為儀式感,它往往是平淡生活裡總要有的調味品,來感受日常生活裡的珍貴。

儀式

比如,習俗。從古至今,婚禮就是兩個人結合為一個家庭必須要經歷的步驟,是中國人的一種習慣,打破習俗意味著打破習慣,這不僅不能被大多數長輩所接受,而且還可能要忍受很多“長舌婦”的七嘴八舌,他們會在暗地裡討論:這戶人家是窮得辦不起婚禮嗎?這戶人家是看不起媳婦或者女婿,竟然連婚禮都不辦?……因此,婚禮在很多中國人眼中不僅是兩個人的結合,更關乎面子等等一系列的問題,一個人往往受不得身邊人的指指點點,因為“要臉”或“要面子”。

比如,交往的價值。婚禮往往是親朋好友相聚一堂的一個機會,是檢驗是否為好朋友的重要節點,這就是朋友之間“紅包炸彈”存在的原因。有時候,你會不自覺地將“婚禮請不請我”作為兩個人親疏遠近的一個重要依據,如果邀請了,則被認為關係得到肯定,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價值往往也體現在婚禮是否被邀請這件事上,想來也不無道理。

婚禮這件事素來已久,想要打破傳統觀念,至少在我們這一代中不太可能實現,我們的父母依舊深受傳統思想影響。但隨著我們年輕一代漸漸成為父母,或許,婚禮這件傳統意義上必辦不可的事情,會受到衝擊,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嚮往旅行結婚,越來越多的人嚮往簡單,但要完全打破,我想,並不能在短時間實現。

婚姻中願意住哪裡就住哪裡,雙方家庭都是自己的家,與各家的親戚仍然來往,除了男女雙方有了親家的關係外,其他都沒有發生改變。

這三種結婚狀態就對應了三種傳宗接代的方式。娶媳婦或者上門女婿,比較符合傳統婚俗習慣,在桐鄉也不例外。娶媳婦,顧名思義,生下來的孩子隨父性,上門女婿,生下來的孩子隨母性,而不嫁不娶,則意味著要替兩個家庭傳宗接代,這就是在桐鄉二胎家庭較多的原因,所以女生要經歷兩次“十月懷胎”,但至於第一個孩子姓誰或者男孩姓氏,都是雙方家庭協商解決的,沒有定數,但一定是一個孩子跟父姓,一個孩子跟母性。

2 彩禮之說?

桐鄉的婚俗十分複雜,一般來說結婚要經歷兩個步驟:訂婚和結婚。兩個步驟中所涉及到的禮金僅限於娶媳婦和上門女婿兩種,因為不嫁不娶不涉及禮金。

如果涉及到嫁娶的,在訂婚階段就要將彩禮送到對方家,一般來說,彩禮也沒有固定的標準,很多時候都看家庭實力,但也會在市場價格上下徘徊,不過近兩年來我所聽說的彩禮跨度很大,去年(2016),地點桐鄉,除了金銀首飾外,男方拿出十八萬八的彩禮,在結婚時拿出十萬八的禮金,而女方則在結婚當天將嫁妝送往男方家,包括現金、車、傢俱等,現金的金額每個家庭也不一定,但這筆錢是給女生的,一般來說,嫁車的家庭現金會配置少些,而沒有車的家庭則會配置更多的現金。

彩禮

雖然現在有銀行卡、支付寶、微信等多種支付方式,但彩禮或禮金一般來說,都需要實打實的現金,即使要借,都需要將一打打的現金拿到對方家,而女方的嫁妝裡,一般都放置現金或者支票,支票上必須是女方的姓名,結婚當天,很多人都會睜大了眼睛看清楚支票上的金額,然後開始明裡暗裡地說三道四。

一般來說,在桐鄉的農村地區,訂婚是一頓,主要邀請關係較近的親戚,說到底,這部分人是來“送人情”的,也就是紅包較大,而結婚則涉及到三天,第一天主要是中飯和晚飯,中飯主要是關係較近的親戚,晚上則會叫上所有的親朋好友,這一天叫做“進場”,而第二天才是真正的結婚之日,一般叫做“正日”,全天都會邀請親朋好友,而這一天的晚上則是最重要的一頓飯,因為新娘和新郎會分喜糖或敬酒,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會有機會見到新郎新娘,並送上自己的祝福,而新郎新娘則會借此認識一下家裡的親友,其實大多數人都不認識。第三天則是“謝宴”,感謝這幾天幫忙的鄰居、親戚等,是小範圍的宴席。

酒席

3 能不能不辦婚禮?

年紀到了適婚年齡,很多時候朋友之間都會談起結婚這件事,大家紛紛表示“結婚太麻煩,可以不辦婚禮嗎”,大多數人都很嚮往旅行結婚,但我的父母明確表示:不行。

原因很多。

比如,儀式感。在桐鄉的農村裡,婚禮才是真正結婚的象徵,結婚證並沒有什麼象徵性的意義。因為只有婚禮,所有的親朋好友才知道兩個人的婚姻開始了,兩個人結為夫妻了。儀式感往往是對生活的重視,把一件單調普通的事變得不一樣,婚禮的儀式感不僅存在于外人眼中,也往往是兩個當事人可以在未來的日子裡對這一天有所回味。除了婚禮,情人節的禮物,生日的驚喜,這些都可以稱之為儀式感,它往往是平淡生活裡總要有的調味品,來感受日常生活裡的珍貴。

儀式

比如,習俗。從古至今,婚禮就是兩個人結合為一個家庭必須要經歷的步驟,是中國人的一種習慣,打破習俗意味著打破習慣,這不僅不能被大多數長輩所接受,而且還可能要忍受很多“長舌婦”的七嘴八舌,他們會在暗地裡討論:這戶人家是窮得辦不起婚禮嗎?這戶人家是看不起媳婦或者女婿,竟然連婚禮都不辦?……因此,婚禮在很多中國人眼中不僅是兩個人的結合,更關乎面子等等一系列的問題,一個人往往受不得身邊人的指指點點,因為“要臉”或“要面子”。

比如,交往的價值。婚禮往往是親朋好友相聚一堂的一個機會,是檢驗是否為好朋友的重要節點,這就是朋友之間“紅包炸彈”存在的原因。有時候,你會不自覺地將“婚禮請不請我”作為兩個人親疏遠近的一個重要依據,如果邀請了,則被認為關係得到肯定,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價值往往也體現在婚禮是否被邀請這件事上,想來也不無道理。

婚禮這件事素來已久,想要打破傳統觀念,至少在我們這一代中不太可能實現,我們的父母依舊深受傳統思想影響。但隨著我們年輕一代漸漸成為父母,或許,婚禮這件傳統意義上必辦不可的事情,會受到衝擊,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嚮往旅行結婚,越來越多的人嚮往簡單,但要完全打破,我想,並不能在短時間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