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兩封中學生的來信,讓莘莘學子的高考夢化為泡影

動亂歲月,高考廢止,知識青年出路何在?鄧小平整頓教育的努力為何會被一張白卷化為泡影?歷經沉浮的鄧小平為何主動請纓,要當科技與教育的“後勤部長”?

1949年之前,高考由各大學自主命題,

學生可以選擇報考多所大學,也可能同時被多所大學錄取。1952年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建立起了統一的高校招生考試制度。

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通過高考進入大學深造,是那個時代每個年輕人最為嚮往的人生之路。可是,誰也沒有想到,

1966年,兩封中學生的來信,讓這一切瞬間就化成泡影。

1966年6月18日,《人民日報》刊登了兩封北京中學生致毛主席的信,信中對當時的高考制度提出了尖銳的批判,認為它培養的是資產階級接班人,嚴重束縛了革命青年的思想,呼籲立即予以廢除!同一天,

中國決定1966年的高考推遲半年舉行。

1963至1965年入學的三屆初中、高中學生,因為無法升學,全部積壓在學校。這批學生,也有了一個歷史上的專屬名稱,“老三屆”。

1968年12月,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運動正式登場。“老三屆”幾乎全部前往農村下鄉插隊。在上山下鄉運動正式終止前,到農村勞動插隊的知識青年超過了1600萬。比起身體的勞累,真正讓當時年輕人開始消沉的,是無論多麼認真和辛苦的勞作,卻始終看不到未來的出路和前途。

1970年6月,中共中央決定實行“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複審”相結合的辦法,招收一批大學新生。推薦入學的招生形式,是中國高等教育特定時期的特定產物,它不可避免有著明顯的時代局限性。以推薦、審查為基礎招收的大學生,在文化水準上差異巨大,這導致當時高校的正常教學工作難以開展,教學品質急劇下滑。

1972年,北京市對11所高等學校當年招收的新學員做了一個調查:

1973年,涉及教育改革的好消息傳了出來,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 關於高等學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見》,意見要求各地在推薦和審查的基礎上,在招收學員時要增加文化考試的內容。

同年6月,在物理化學考試時只會做3道小題的張鐵生在卷子背面寫了《給尊敬領導的一封信》,說自己為了“不耽誤集體的工作”而放棄了複習,並不服氣那些“不務正業的書呆子”,雖然考試成績差,但“希望各級領導在招生時能加以考慮”。

這封為自己辯解和求情的信,被陰謀者利用大做文章,恢復文化考試被視為資產階級教育思想回潮,剛剛閃現的一絲轉機石沉大海。

1975年冬,一場關於“教育革命的大辯論”愈演愈烈,在“四人幫”的陰謀煽動下,最終蔓延成一場席捲全國的“批鄧反右傾翻案風”運動。鄧小平被撤銷了黨內外一切職務,不得不放下所領導的工作,賦閑在家。

1977年5月,那個時候尚未複出的鄧小平便主動向中共中央提出分管科技、教育工作的請求,他自願擔負科學和教育的“總後勤部長”。

回到北京四年之後,鄧小平又一次站到中國的政治舞臺上。在十屆三中全會上,他吐露了自己的心聲。

我出來工作,可以有兩種態度,一個是做官,一個是做點工作,我想,既然是共產黨員,既然當了,就不能夠做官,不能夠有私心雜念,不能夠有別的選擇。

針對當時高等教育的現狀,鄧小平又提出了哪兩條重要的意見?敬請收看今晚(12月4日)20:00,CCTV-4《國家記憶》之《高考一九七七 停廢高考》。

文字&編輯:白仲虹 主編:姜黎

同年6月,在物理化學考試時只會做3道小題的張鐵生在卷子背面寫了《給尊敬領導的一封信》,說自己為了“不耽誤集體的工作”而放棄了複習,並不服氣那些“不務正業的書呆子”,雖然考試成績差,但“希望各級領導在招生時能加以考慮”。

這封為自己辯解和求情的信,被陰謀者利用大做文章,恢復文化考試被視為資產階級教育思想回潮,剛剛閃現的一絲轉機石沉大海。

1975年冬,一場關於“教育革命的大辯論”愈演愈烈,在“四人幫”的陰謀煽動下,最終蔓延成一場席捲全國的“批鄧反右傾翻案風”運動。鄧小平被撤銷了黨內外一切職務,不得不放下所領導的工作,賦閑在家。

1977年5月,那個時候尚未複出的鄧小平便主動向中共中央提出分管科技、教育工作的請求,他自願擔負科學和教育的“總後勤部長”。

回到北京四年之後,鄧小平又一次站到中國的政治舞臺上。在十屆三中全會上,他吐露了自己的心聲。

我出來工作,可以有兩種態度,一個是做官,一個是做點工作,我想,既然是共產黨員,既然當了,就不能夠做官,不能夠有私心雜念,不能夠有別的選擇。

針對當時高等教育的現狀,鄧小平又提出了哪兩條重要的意見?敬請收看今晚(12月4日)20:00,CCTV-4《國家記憶》之《高考一九七七 停廢高考》。

文字&編輯:白仲虹 主編:姜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