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釣魚時的釣組靈與頓,一個公式輕鬆解決

釣魚時的釣組靈與頓,也許一個公式就能輕鬆解決。這不,愛釣網小編就來和各位嘮嘮。垂釣過程中,根據魚口來使釣組具備不同的靈頓性質是個基本的技術。而決定釣組靈頓的精髓就是懸浮。

即鉤餌的水下狀態。而對於判斷鉤餌的水下狀態來說,釣懸浮是容易的,釣過底也是簡單的。但是如何從漂目變化數值上來判斷兩鉤兩餌誰到底了誰還懸浮著,甚至某個鉤或者餌有多少份量還懸浮著,或者鉤餌一體的總重量裡有多大比重是懸浮著,就相對複雜而難以判斷。或者,怎麼根據想要達到的鉤餌的水下狀態來確定調目和釣目。

請看下面的全調目公式:

T=D-yG+xE

(此為雙空鉤半水調漂情況下。x為兩餌的懸浮係數,y為兩鉤的到底係數。x取值1到2時,y取值0到1;x取值0到1時,y取值1到2。x和y的取值實質上就是唯一確定了鉤餌的水下狀態。T為根據預設的鉤餌水下狀態來調漂需要達到的目數,就是調目。D為事先自行設定的釣目,

G為一個鉤壓漂的目數。E為一個餌壓漂的目數。)此公式突破了台釣的限制,適用于從全懸浮到全到底而不過底的所有調目確定。

而這個公式的基礎,就是得出了達到飽和彎曲的子線必須彎曲到使兩端縮短十分之一個子線長度,達到飽和彎曲成為四分之一圓弧狀態之後,才具備頂漂性能的結論。而短子線在彎曲到如此程度之前,頂鉤頂餌已經完全到底了。

(即使短子線未達到飽和彎曲長度,按照普遍的子線使用長度,短子線在捏住一端讓另一端垂直上舉,自由端都會向側向彎移,就是具備了在一定程度上即使彎曲也不會頂漂的不使漂目發生變化的漂鉛下降距離。――――我想沒有人用3號子線,長度卻只用幾釐米,一點也不會彎曲,以讓它象一根又粗又短又直又硬的棍子拿來釣魚。)

使用全調目公式時,要注意x和y的取值範圍。比如,你不能在x大於1時,取y值也大於1。因為x大於1的含義就是底餌也有部分懸浮,此時頂餌頂鉤處於懸浮狀態,你就不能要求同時頂鉤也有部分到底。同理,在x取值小於1時,y的取值不能也小於1。因為x小於1的含義是頂餌有部分到底,此時底鉤底餌全到底,如果y取值小於1,

就是同時還要求底鉤部分懸浮,這就是難為死底鉤它也辦不到的事。

鉤目G和餌目E作為釣目D變化的放大器,也有其取值範圍。鉤目G一般取值1到3,餌目E一般取值2到4。這樣的漂鉤餌搭配起來才是比較合理的,使魚口清晰易辨。取值如果過小,就是大漂帶小鉤餌,鉤餌到底與否在漂目上的變化範圍很小,就無法從漂目變化來判斷鉤餌的水下狀態。取值如果過大,就是小漂帶大鉤餌,極易使釣組過靈或者鉤餌陷入淤泥。(有釣友與愛釣網小編反映,本來用中等鯽魚漂上魚正常,想再釣靈點,就換了個尾更細的漂,卻沒有魚口了。就是細尾漂承擔不住鉤餌重量,鉤餌入泥,魚難吸食入嘴。可見,線組的靈頓不僅僅與漂目處的粗細有關,漂鉤餌的合理搭配才是關鍵。)

對於固定的漂和鉤和餌,只需要做一次實驗,就可以確定鉤目G和餌目E,比如G=3,E=4。並且你垂釣時習慣看漂露幾目就是釣目D也是可以確定的,比如2目。即D=2。而且你喜歡的覺得上魚率比較高的鉤餌狀態即x和y也是可以確定的。比如底鉤底餌到底,頂鉤頂餌懸浮,即A狀態,就是餌的懸浮係數x=1,鉤的到底係數y=1。將資料代入全調目公式,得調目T=3。意即,這種鉤餌重量搭配情況下,調3目釣2目,就會使鉤餌在水下呈現A狀態。如果你想釣頓點,讓頂餌的一半也到底,頂餌的另一半和頂鉤懸浮,即B狀態,就是x=0.5,y=1。如果你想釣離底全懸浮,就是x=2,y=0。如果想釣雙鉤雙餌全到底,就是x=0,y=2。一個極端的例子,如果想讓頂餌的四分之一到底,同時頂鉤的一半也到底,就是x=0.75,y=1.5。

當然,實際垂釣中因為餌料的形態及掛餌方式的不同,按照全釣目公式代入這些資料無法完全確定地讓鉤餌就是具備了它數值含義的水下狀態。但是如果將底鉤底餌看做一個整體,頂鉤頂餌也看做一個整體,則按照全調目公式確定的鉤餌狀態在整體上就確定了到底還是懸浮的比重。就完全具備了從水面之上來判斷水下鉤餌狀態的作用。比如,預想的狀態是底鉤和底餌的一半到底,底餌的另一半懸浮,頂鉤和頂餌懸浮。如果G=3,E=4,就是想讓壓漂3目的鉤全到底,而壓漂4目的餌還有一半是懸浮。而如果用料餌垂釣,底鉤是完全被底餌包住的。實際的情形很可能就是4目的底餌全到底,1目重量的底鉤也到底,2目重量的底鉤懸浮。意即,底鉤和底餌壓漂7目的總重量裡,有壓漂5目的重量是到底的,有壓漂2目的重量是懸浮的。而頂鉤頂餌是懸浮的。對於垂釣來說,能根據全調目公式確定到如此程度,就完全滿足了判斷水下鉤餌狀態的要求了。當然,如果是麥子或者玉米穿過鉤到鉤柄之上的子線上,則判斷是鉤還是餌到底就清楚多了。

需要指出的是,以前的調目公式,是現在的全調目公式的特例。即限定了底鉤到底頂鉤懸浮,即全調目公式裡的兩鉤的到底係數y=1時的特殊情況。

如果全調目公式僅僅是拿來確定調目,就不值得愛釣網小編這麼費心神了。雖然根據設想的水下鉤餌狀態來確定調目已經是解決了垂釣活動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問題。其實,全調目公式最大的作用在於,你可以多途徑來改變鉤餌的水下狀態,以達到針對不同物件魚及底麵條件來做出有針對性的確定性的調釣搭配及調整,具備更大範圍的適應性和有效性。具體的用處有以下幾個方面:

1、根據想要達到的鉤餌狀態來確定調目T。

2、根據實際的釣目D來判斷鉤餌的水下狀態。如果實際釣目與設想的相同,則說明鉤餌的水下狀態與設想的一致。如果不同,則可方便地作出調整。比如,你本來想釣兩目,計算出調目後掛餌入水,卻發現實際釣目為三目,就是比預想的頓了點。而鉤目餌目已經是確定了的,那麼頓的原因在於鉤餌的水下狀態沒有達到你的預期,就是有一部分你原計劃不讓到底的鉤或者餌到底了。具體是鉤還是餌的原因呢?很簡單,一般來說,鉤是在餌內包著的,所以就是餌到底的多了些。就是實際的x值比預想的小了。那麼,你就有多種途徑來調整,使實際的釣目與預想的鉤餌狀態符合。最簡單的辦法當然是往下捋漂,使釣目為2。如果不想捋漂,想乾脆就釣3目,還保持原來預想的鉤餌狀態,就將新的釣目D=3代入公式,算出新的調目(即也增加1)。通過增減鉛皮使調目變為新的調目,然後按新的釣目來垂釣,則水下的鉤餌狀態與原預想的一致。如果是用麥子掛鉤尖,則很可能是鉤到底多了,就是y值比預想的大了。調整的方法與x值比預想的小了時相同。

3、通過改變釣目D來改變鉤餌的水下狀態。比如,本來想釣稍微頓點,找底過程中發現底面淤泥很厚,就可以通過減少釣目讓鉤餌離地懸浮。

4、可以通過改變兩餌的懸浮係數x或者兩鉤的到底係數y來方便地改變鉤餌的水下狀態,以適應變化的水情魚情及釣點環境的改變。

5、必要情況下,通過換鉤或者換餌,即改變鉤目G或者餌目E,來改變鉤餌的水下狀態,使線組具備不同的針對性和靈敏度。

以前說天氣變換莫測,只是在大規模電腦發展起來之前,人們只能靠經驗用肉眼來觀察雲朵天色,並根據經驗來預判明天可能會是什麼天氣。而現在,科學和技術的進步使得天氣預報在兩三天內具備了足夠的可信度,天氣的變換情況在幾天內就不再是個莫測的事。而所謂的“釣無定法”也是如此。在探究出彎曲的子線的頂漂機理之前,僅僅根據調目和釣目(比如如雷貫耳的“調4釣2”)來判斷鉤餌的水下狀態就只能靠成年累月積累的經驗。而這些經驗由於不同的漂、不同的鉤、不同的餌而具備了紛繁複雜的幾乎不可捉摸的不確定性。現在,子線的彎曲頂漂機理已經完全掌握,鉤餌到底與否在漂目的變化數值上就具備完全的唯一的確定性。不但根據“四目”(鉤目,餌目,調目,釣目)來判斷鉤餌大致的水下狀態成為可能,更是根據“兩數”(兩餌的懸浮係數x,兩鉤的到底係數y)來精確地確定鉤餌的水下狀態就成為必然。使鉤餌的水下狀態不但可測,更是可控。

極易使釣組過靈或者鉤餌陷入淤泥。(有釣友與愛釣網小編反映,本來用中等鯽魚漂上魚正常,想再釣靈點,就換了個尾更細的漂,卻沒有魚口了。就是細尾漂承擔不住鉤餌重量,鉤餌入泥,魚難吸食入嘴。可見,線組的靈頓不僅僅與漂目處的粗細有關,漂鉤餌的合理搭配才是關鍵。)

對於固定的漂和鉤和餌,只需要做一次實驗,就可以確定鉤目G和餌目E,比如G=3,E=4。並且你垂釣時習慣看漂露幾目就是釣目D也是可以確定的,比如2目。即D=2。而且你喜歡的覺得上魚率比較高的鉤餌狀態即x和y也是可以確定的。比如底鉤底餌到底,頂鉤頂餌懸浮,即A狀態,就是餌的懸浮係數x=1,鉤的到底係數y=1。將資料代入全調目公式,得調目T=3。意即,這種鉤餌重量搭配情況下,調3目釣2目,就會使鉤餌在水下呈現A狀態。如果你想釣頓點,讓頂餌的一半也到底,頂餌的另一半和頂鉤懸浮,即B狀態,就是x=0.5,y=1。如果你想釣離底全懸浮,就是x=2,y=0。如果想釣雙鉤雙餌全到底,就是x=0,y=2。一個極端的例子,如果想讓頂餌的四分之一到底,同時頂鉤的一半也到底,就是x=0.75,y=1.5。

當然,實際垂釣中因為餌料的形態及掛餌方式的不同,按照全釣目公式代入這些資料無法完全確定地讓鉤餌就是具備了它數值含義的水下狀態。但是如果將底鉤底餌看做一個整體,頂鉤頂餌也看做一個整體,則按照全調目公式確定的鉤餌狀態在整體上就確定了到底還是懸浮的比重。就完全具備了從水面之上來判斷水下鉤餌狀態的作用。比如,預想的狀態是底鉤和底餌的一半到底,底餌的另一半懸浮,頂鉤和頂餌懸浮。如果G=3,E=4,就是想讓壓漂3目的鉤全到底,而壓漂4目的餌還有一半是懸浮。而如果用料餌垂釣,底鉤是完全被底餌包住的。實際的情形很可能就是4目的底餌全到底,1目重量的底鉤也到底,2目重量的底鉤懸浮。意即,底鉤和底餌壓漂7目的總重量裡,有壓漂5目的重量是到底的,有壓漂2目的重量是懸浮的。而頂鉤頂餌是懸浮的。對於垂釣來說,能根據全調目公式確定到如此程度,就完全滿足了判斷水下鉤餌狀態的要求了。當然,如果是麥子或者玉米穿過鉤到鉤柄之上的子線上,則判斷是鉤還是餌到底就清楚多了。

需要指出的是,以前的調目公式,是現在的全調目公式的特例。即限定了底鉤到底頂鉤懸浮,即全調目公式裡的兩鉤的到底係數y=1時的特殊情況。

如果全調目公式僅僅是拿來確定調目,就不值得愛釣網小編這麼費心神了。雖然根據設想的水下鉤餌狀態來確定調目已經是解決了垂釣活動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問題。其實,全調目公式最大的作用在於,你可以多途徑來改變鉤餌的水下狀態,以達到針對不同物件魚及底麵條件來做出有針對性的確定性的調釣搭配及調整,具備更大範圍的適應性和有效性。具體的用處有以下幾個方面:

1、根據想要達到的鉤餌狀態來確定調目T。

2、根據實際的釣目D來判斷鉤餌的水下狀態。如果實際釣目與設想的相同,則說明鉤餌的水下狀態與設想的一致。如果不同,則可方便地作出調整。比如,你本來想釣兩目,計算出調目後掛餌入水,卻發現實際釣目為三目,就是比預想的頓了點。而鉤目餌目已經是確定了的,那麼頓的原因在於鉤餌的水下狀態沒有達到你的預期,就是有一部分你原計劃不讓到底的鉤或者餌到底了。具體是鉤還是餌的原因呢?很簡單,一般來說,鉤是在餌內包著的,所以就是餌到底的多了些。就是實際的x值比預想的小了。那麼,你就有多種途徑來調整,使實際的釣目與預想的鉤餌狀態符合。最簡單的辦法當然是往下捋漂,使釣目為2。如果不想捋漂,想乾脆就釣3目,還保持原來預想的鉤餌狀態,就將新的釣目D=3代入公式,算出新的調目(即也增加1)。通過增減鉛皮使調目變為新的調目,然後按新的釣目來垂釣,則水下的鉤餌狀態與原預想的一致。如果是用麥子掛鉤尖,則很可能是鉤到底多了,就是y值比預想的大了。調整的方法與x值比預想的小了時相同。

3、通過改變釣目D來改變鉤餌的水下狀態。比如,本來想釣稍微頓點,找底過程中發現底面淤泥很厚,就可以通過減少釣目讓鉤餌離地懸浮。

4、可以通過改變兩餌的懸浮係數x或者兩鉤的到底係數y來方便地改變鉤餌的水下狀態,以適應變化的水情魚情及釣點環境的改變。

5、必要情況下,通過換鉤或者換餌,即改變鉤目G或者餌目E,來改變鉤餌的水下狀態,使線組具備不同的針對性和靈敏度。

以前說天氣變換莫測,只是在大規模電腦發展起來之前,人們只能靠經驗用肉眼來觀察雲朵天色,並根據經驗來預判明天可能會是什麼天氣。而現在,科學和技術的進步使得天氣預報在兩三天內具備了足夠的可信度,天氣的變換情況在幾天內就不再是個莫測的事。而所謂的“釣無定法”也是如此。在探究出彎曲的子線的頂漂機理之前,僅僅根據調目和釣目(比如如雷貫耳的“調4釣2”)來判斷鉤餌的水下狀態就只能靠成年累月積累的經驗。而這些經驗由於不同的漂、不同的鉤、不同的餌而具備了紛繁複雜的幾乎不可捉摸的不確定性。現在,子線的彎曲頂漂機理已經完全掌握,鉤餌到底與否在漂目的變化數值上就具備完全的唯一的確定性。不但根據“四目”(鉤目,餌目,調目,釣目)來判斷鉤餌大致的水下狀態成為可能,更是根據“兩數”(兩餌的懸浮係數x,兩鉤的到底係數y)來精確地確定鉤餌的水下狀態就成為必然。使鉤餌的水下狀態不但可測,更是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