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佛性的90後,真的就消極頹廢了嗎?

前兩天,新世相一篇名為《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在網路上爆火。

文中提到一堆90後的佛系生活方式,比如——

佛系好友:朋友圈隨緣點贊,都是愛的鼓勵

佛系乘客:您停在那裡不要動,我自己可以走過來

佛系員工:平平安安上班,安安靜靜下班

………

根據文中對佛系的定義: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

作為一個90後,一看到這篇文章,就隱隱約約感到戳到心坎裡了。仔細想想,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著那麼一點佛性,不再執迷於得失,

不再醉心於輸贏。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大概也是說類似的生活態度,一種追求寧靜的出世態度。

這篇文章出來後,“佛系青年”“第一批90後”突然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各種論調頻出。

有人說,90後的佛系青年,“不爭不搶”看似調侃實為逃避。

也有人說,佛系青年是“喪文化”的另一種體現,90後變得消極頹廢,沒主見隨大流。

我就是佛系90後本人,雖說我佛慈悲,但是你們這麼寫,我實在看不下去了。

從90後的角度來看,你們不過是斷章取義,以偏概全罷了。你說我們“看似調侃實為逃避”,

但對於絕大多數的90後而言,我們是“看似逃避實為調侃”。

在我看來,我所理解的“佛系”是“對有些事不過度追求”,或者說是對結果的一種態度:抱最大的希望,做最壞的打算。

比如我在大學時,英語四六級考試,就抱著“佛系”心態。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不做任何準備,一切隨緣。而是在努力備戰之後,對於分數的“佛系”心態:心裡肯定是想考高分的,但如果沒有取得預期成績的話,也不強求,

大不了明年再來。

我們確實在某些層面隨遇而安,不爭不搶,但我們更是明確地知道,我們要什麼,在什麼地方,我們必須願意奮鬥,還要敢於付出,而不是你們所說的消極處世。

實際上,不光是90後,任何人都是一個矛盾體,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佛系”所能夠概括得了的。

也許,一方面我們是佛系乘客,另一方面我們也是奮鬥在大城市追尋理想的熱血青年;也許,一方面我們是不拘小節的佛系食客,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是工作上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的都市白領;也許,我們是朋友圈的佛系好友,但現實中,我們也是雪中送炭的金石之交。

其實,“佛系青年”之所以能火,絕大部分都是90後自己在推波助瀾。這不過是對生活的一種調侃罷了,卻總有人過度誇大,還要指指點點。

我們笑稱我們是“佛系青年”,並不能代表我們消極處世,想方設法逃避。

或許,我們只是覺得 “佛系青年”這個詞用得很形象,在某種特定場景上代表了我們的一種心理;或許,我們只是覺得生活壓力那麼大,挺羡慕那種沒心沒肺的生活狀態;又或許,我們只是欣賞作者獨特的生活視角,竟然能夠透過芸芸眾生,點出“佛系青年”這個有趣的概念…….

90後這個群體,得到的標籤還少嗎?從過去的“非主流”“中二青年”“空巢青年”等等到現在的“佛系青年”,我們或者勉強接受,或者高興承認,那又能怎麼樣呢?這不過是一個無意義的群體代號罷了,畢竟一個群體代號無法代表所有個體,因為我們是個性張揚的一代。

忙碌的生活中,90後通過自嘲來釋放內心的壓力,有錯嗎?

有人的文章標題是《第一批90後已經圓寂了》《第一批90後已經禿了》《第一批90後的眼睛快瞎了》這樣的文章數不勝數,同樣,這不過是文案背後的90後為蹭熱點的自嘲而已,就憑這,你能說90後快要死了嗎?

總之,我們90後,你們是真不懂,就別再過度解讀了,好麼?

卻總有人過度誇大,還要指指點點。

我們笑稱我們是“佛系青年”,並不能代表我們消極處世,想方設法逃避。

或許,我們只是覺得 “佛系青年”這個詞用得很形象,在某種特定場景上代表了我們的一種心理;或許,我們只是覺得生活壓力那麼大,挺羡慕那種沒心沒肺的生活狀態;又或許,我們只是欣賞作者獨特的生活視角,竟然能夠透過芸芸眾生,點出“佛系青年”這個有趣的概念…….

90後這個群體,得到的標籤還少嗎?從過去的“非主流”“中二青年”“空巢青年”等等到現在的“佛系青年”,我們或者勉強接受,或者高興承認,那又能怎麼樣呢?這不過是一個無意義的群體代號罷了,畢竟一個群體代號無法代表所有個體,因為我們是個性張揚的一代。

忙碌的生活中,90後通過自嘲來釋放內心的壓力,有錯嗎?

有人的文章標題是《第一批90後已經圓寂了》《第一批90後已經禿了》《第一批90後的眼睛快瞎了》這樣的文章數不勝數,同樣,這不過是文案背後的90後為蹭熱點的自嘲而已,就憑這,你能說90後快要死了嗎?

總之,我們90後,你們是真不懂,就別再過度解讀了,好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