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附子不同配伍的不同藥效(二)

本資料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患者自行用藥的參考!

十四、附子配茯苓

附子辛甘大熱,補火助陽,溫腎散寒止痛;茯苓甘淡而平,健脾利水滲濕。二藥配伍,溫腎健脾利水,溫陽散寒,除濕止痛。茯苓得附子則補火生土,使水有所歸;附子得茯苓則坎陽鼓動而水有所攝。

主要用於:

1、脾腎陽虛,水氣內停之四肢浮腫,小便不利,惡寒脈沉,或腹痛下痢。

2、陽虛寒濕內侵,氣血凝滯而見骨節疼痛,惡寒肢冷,脈微而沉之證。

十五、附子配白術

附子溫腎暖脾,

散寒除濕,補火生土。白術補益脾氣,溫運脾土,燥濕利水。二藥配伍,有溫陽散寒,健脾除濕,利水,通經絡之功,並有脾腎兼治之作用。

張元素:“附子以白術為佐,乃除寒濕之聖藥,濕藥少加之引經。”

主要用於:脾腎陽虛所致之水腫、小便不利、泄瀉、眩暈、便血及風濕關節痹痛等證。(注:術、附並用,若用於除痹,附子量宜大;若用於溫陽,利水止瀉,白術用量宜大。)

十六、附子配甘草

附子辛甘大熱,

能回陽救逆,其性峻烈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經,驅散寒濕之邪。甘草甘平,具甘緩之性,與峻藥配合能起緩和作用;有補中益氣之功,與溫熱藥相配,能增強溫補功能;有解毒功能,能減輕附子的毒性。二藥配伍,取長補短,相得益彰,且甘草有補土伏火之功。實驗證明甘草與熟附子一起煎煮使後者的毒性大為降低。

《景嶽全書66;本草正》:“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後緩;附子性毒,

得甘草而後解;附子之性走,得甘草而後益心脾;附子之性散,得甘草而後調營衛。”《湯液本草》:“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調胃承氣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藥用之非和也,皆緩也。”

主要用於:

1、風濕痹證,骨節疼痛,不得曲伸。

2、四肢厥逆,神疲欲寐。

十七、附子配當歸

附子溫陽散寒止痛,純陽無陰之品。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二藥一散寒一補血,一溫經一調經,一強陽一滋陰,互補為用,具陰陽兼顧、剛柔互濟之妙義,

當歸滋潤可制附子溫燥,並引附子入血分,則溫運之力更宏,附子溫通可助當歸活血通經。二藥配伍,補血而奏溫通之功,溫經而具養血之效,助陽溫經、補血活血、散寒止痛效力顯著。

《湯液本草》:“當歸,入手少陰,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陽,以其脾裹血;入足厥陰,以其肝藏血也。從桂、附、茱萸則熱;從大黃、芒硝則寒。”

主要用於:

1、血海虛之月經不調、後期不行以及血證、痛經之屬虛屬寒者。

2、胸痹,心痛。

十八、附子配生地

附子溫通心陽,而較剛燥,生地養陰,通心脈,而柔潤。二藥合伍,溫陽以生陰,滋陰以化陽,剛柔相濟,陰陽兩調。

主要用於:

1、用於治療心臟疾病。陳蘇生經驗,生地黃強心,兼能清熱養陰,得附子之通利,有利於心臟傳導功能的恢復和心肌炎的消除。二藥剛柔相濟,削減附子之燥烈,發揮附子“是心臟之毒藥,有是心臟之聖藥”的配伍效應。附子溫陽強心、生地滋陰強心,含有益於心臟功能的微量元素,能促進組織複新,恢復某些激素的正常功能。故二藥合伍對多種心臟疾病很是適宜。風心病、冠心病、心律不齊、房室傳導阻滯等屬心陰陽兩虛或心陽不足者均可選用且用為要藥。張伯叟體會心律失常屬寒熱夾雜,陰陽互損之證,用附子配伍地黃、麥冬,常可取效。

2、類風濕關節炎用之頗宜。姜春華認為,生地黃,《本經》稱之有“除痹”、“逐痹”之功。故治頑痹常用大劑量地黃,用至150克,加入溫經通絡複方中,溫痹清營,扶正驅邪,剛柔相濟,療效較激素加抗風濕藥為勝。

3、慢驚風屬陰陽兩敗之證,涼潤有忌,溫補有慮。二藥合伍甚為適宜。程門雪善用附子理中地黃湯治之,可獲良效。

十九、附子配熟地

附子溫腎助陽,性燥烈。熟地黃補陰養血,性滋膩。附子稟純陽而主動,走而不守;熟地黃稟純陰而主靜,守而不走。二藥一溫陽、一補陰,互補協調,陰陽雙益。附子可制熟地黃之滋膩,熟地黃可緩附子燥烈。二藥合用,補而不膩,行而不散,補陽之中寓以陰配,益陰中寓以陽助,為兩補陰陽之妙劑。

《本草經讀》:“仲景用附子之溫有二法:雜於苓、芍、甘草中,雜於地黃、澤瀉中,如冬日可愛,不虛法也;佐以姜、桂之熱,佐以麻、辛之雄,如夏日可畏,救陽之法。……”

主要用於:

1、陰陽兩虧的疾病,祝味菊對此均用附子與熟地,再配合巴戟天、淫羊藿等,頗有效果。

2、陰疽,祝氏曰:陰疽之病,皆緣人體正氣無力抵抗外來之細菌。治療之法必須增加人體之力量,使其由陰轉陽,方為順事。故祝氏治陰疽,每以陽和湯為主,再加附子。

二十、附子配白芍

附子溫陽散寒通經,回陽救逆。白芍養血斂陰,緩急止痛,和營柔肝。附子以溫腎之真陽推動臟腑氣血,助白芍滋養陰血。白芍酸收斂陰,兼緩附子燥烈,使溫陽散寒而不傷陰耗血。二藥一陽一陰,一熱一寒,一散一收,一剛一柔,一動一靜,合用回陽而益陰,溫陽而養血,祛寒而止痛,溫而不燥,養而能通,共奏溫陽散寒,養血和營,養陰和陽,緩急止痛之功。《古今名醫方論》趙羽皇:“……故脾家得附子,則火能生土,而水有所歸矣;腎中得附子,則坎陽鼓動,而水有所攝矣。更得芍藥之酸,以收肝而斂陰氣,陰平陽秘矣。”附子配白芍,見於《傷寒論》附子湯。

主要用於:

1、虛勞裡急,腹痛攣急拘緊屬陽虛血弱者用之頗有效驗。

2、陽虛肝寒脅痛,少腹拘急,痛經等用之也宜。何子淮用附子回陽逐寒,芍藥和營止痛,治寒凝胞宮之痛經,溫陽逐寒而不傷陰動血。

二十一、附子配薏苡仁

附子溫中通陽,散寒止痛;薏苡仁上清肺金之熱,下利腸胃之濕,能舒筋緩急,通利關節,附子配薏苡仁溫陽化濕,除痹止痛。

主要用於:

1、寒濕痹痛,關節痛甚者及小腿腓腸肌痙攣疼痛。

2、現代用薏苡附子敗醬散加味治療慢性闌尾炎、闌尾膿腫、闌尾包塊效果較好。

二十二、附子配蒼術

附子辛甘大熱,補火助陽,散寒止痛。蒼術辛散苦燥,能祛風濕。二藥合用散寒除濕。

主要用於:急慢性關節炎及痛風等。

二十三、附子配虎骨

附子溫陽散寒止痛;虎骨辛通溫補,壯骨強筋,散寒通絡、止痛。相配有強筋骨、散寒止痛作用。

主要用於:風濕痹證之關節筋骨疼痛。

(注:現在虎骨屬於禁用藥品,此藥對列此僅供參考)

二十四、附子配丹參

附子為強心要藥,丹參能入心包絡破淤,二藥合用,可直達心包絡溫陽活血。

主要用於:胸痹心悸脈結代。

二十五、附子配酸棗仁

附子溫通心陽,興奮強壯,強心。酸棗仁滋養陰血,益心肝安心神。二藥辛通酸收,溫陽養陰並施,溫而不燥,養而能通,興奮寓靜養,共奏溫心陽養心陰安神之功。

主要用於:

1、祝味菊經驗,二藥配伍具有強心之效力,勝於西藥之毛地黃,夫毛地黃之強心,固為西醫所推崇,但藥效不能持久,何況毛地黃對有些病人有副作用,而附子、酸棗仁之強心則無此流弊。常於辨證中加用二藥,重用附子18克,酸棗仁30克,有較好溫養強心作用。

2、陳蘇生經驗,二藥合用能調節心血管系統植物神經功能之紊亂,治心動過速,脈來早搏有效。從中醫辨證應以心陰陽兩虛,陽虛無以溫陽心神,心陰血不足無以柔養而虛煩不寐,心悸,心動過速,脈細數或脈律不齊者為宜。

3、藥理研究認為,二藥各自有導致心律不齊或心搏停止的可能。臨床雖然多配伍應用,但仍需注意觀察。

二十六、附子配磁石

附子藥性剛燥,氣雄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陽以通脈,中溫脾陽以健運,下補腎陽以益火,回陽救逆,散寒止痛,為溫裡扶陽要藥。磁石辛寒,為重鎮安神、益腎納氣、潛陽要藥。二藥合用,一主興奮主強壯,一主靜主抑制,動靜相合,溫陽不失升浮燥烈,鎮靜不失于沉降鬱遏,共奏溫陽鎮靜安心神之功。附子得磁石之使,功擅溫腎潛陽,有溫下之力,而無熱上之弊。用磁石之重鎮,制附子票悍不守之性,令其直趨下焦溫腎陽,益命火。

此藥對祝味菊善用之,並稱之為溫潛法,並雲:“附子興奮,磁石鎮靜,興奮伍鎮靜,則失其興奮鎮靜而為強壯矣。” “氣虛而興奮特甚者,宜與溫潛之藥”, “神經衰弱者,易於疲勞,又易於興奮”;章次公、陳蘇生也善用二藥配伍。章氏謂:“有些失眠患者,單純用養陰安神、鎮靜藥物不佳時,適當加入桂、附一類興奮藥,每獲佳效。”陳氏稱:“附子加磁石,興奮加鎮靜,具強壯之功,能抑制虛性興奮。”

主要用於:

1、用治心腎陽虛,虛陽上浮,擾心神而心悸心慌、不寐、耳鳴耳聾、眩暈、咳嗽、咯血、口糜等有良好溫養鎮潛之功。陳蘇生善用二藥相伍治心悸、失眠等神經衰弱症有卓效,但有房室傳導阻滯不用磁石。陳氏用二藥又配棗仁,體會有安撫調節作用,對長期失眠,形神具憊之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心動過速,脈來早搏有較好效驗。朱良春對失眠久治不愈,疊進養陰鎮靜藥無效時,恒用溫補鎮攝選磁石配仙靈脾收效較佳。

2、徐仲才經驗,高血壓病人脈細,夜尿頻多者,特別是第二、三期的病人,常表現為上盛下虛。附子配伍磁石、石決明、二至丸,或黃芩、地龍。以溫下引火歸原,鎮靜平肝,取得較好療效。

3、程門雪則喜用附子與牡蠣、石決明、地骨皮、白薇配伍,有纈抗緩和之義。胡國俊也用附子配牡蠣交通心腎治心腎不交諸證。

4、祝味菊治感冒正虛陽浮,邪氣外幹者,取桂枝、白芍、杏仁加附子、磁石、石決明等。

二十七、附子配羚羊角

附子回陽救逆,溫陽散寒,通絡止痛。羚羊角清熱散血解毒,平肝熄風。二藥一動一靜,一溫一寒,合用具有兩大作用:1、交濟陰陽肝旺於上,腎虧於下,肝腎不交,母子分離。今用羚羊角鎮肝逆,使其從上達下,附子鼓動腎陽,蒸發腎水,使其從下涵上,二者得交,則肝腎同歸于平矣。2、扶陽長陰 “陽無陰則不長,陰無陽則不生。”在育陰滋水的同時,可兼用扶陽以促進腎水的蒸發,因此,古人亦多用附子配合滋腎藥中。且羚羊角能制肝木之剛,附子能固腎中之陽,兩者並用,即扶陽長陰之義。

主要用於:

1、祝味菊經驗,羚羊角治腦,附子強心,體虛而有腦症狀者最宜。對陽虛而沉寒痼冷滯於脈絡所致頑固性偏正頭痛如掣,畏寒喜包裹等用之甚宜。

2、陽虛型高血壓,頭眩頭痛肢麻而冷用為要藥。對中風閉脫互見者,程門雪善用二藥配伍與人參、竹瀝、姜汁、至寶丹、導痰湯同服,頗收效驗。

二十八、附子配石決明

制附子能鼓動命門之陽,蒸發腎水,使其從下濟上。石決明能鎮肝陽之上逆,使其從上達下,二藥寒熱並用,水火交濟,可促使陰平陽秘。

主要用於:水火不交之心悸、怔忡;肝陽夾痰熱上犯清竅之頭目昏痛;腎陽衰微,肝火亢盛之失眠、癲狂等神志病,每獲良效。徐小圃用附子配磁石、龍齒育陰潛陽,亦與此法相同。

二十九、附子配代赭石

張錫純雲:代赭石“能生血兼能涼血,其質重墜”,苦而微寒,主入肺經,和辛熱又走而不守的附子相配,一寒一熱,一靜一動,有調燮陰陽,固澀沖任之效。

主要用於:

1、崩漏,胡翹武認為凡體素虛寒或陰病及陽,血分有熱之崩漏者,如用止血劑少效,可試用赭石配附子。

2、近人還有將二藥共配甘松、藜蘆、淩霄花、石菖蒲治癲癇的報導。

三十、附子配生石膏

附子溫通心陽,回陽救逆。生石膏清宣肺熱平喘,清透陽明氣分邪熱,生津除煩。二藥辛寒辛熱並行,溫陽清泄並施,相輔相成,清不傷陽,溫不傷陰,陰陽互化。

主要用於:

1、姜春華經驗生石膏有減弱心力的副作用,與附配伍,互制互濟,溫陽清熱,各展其長。溫熱病,氣分邪熱熾盛,耗傷心陽,心力不支而致虛脫、休克、心力不足用為要藥。如肺熱壅盛之肺炎合併心衰,可用麻杏石甘湯合附子,甚者又加人參龍牡,有溫陽救脫,清宣肺熱之功。

2、近代祝味菊先生以附子配石膏治高熱,認為二藥同用,一以制炎而解熱,一以扶陽而固本。附子之溫,固可減低石膏之寒涼,然不能消除其制止分泌之功;石膏之寒,已是抵消附子之溫,然附雖失其熱,而不減其強心之作用。體質虛弱而炎熱不過盛,可重附而輕膏;體質略虧而炎熱頗盛,又可重膏而輕附。

3、徐小圃先生治小兒暑熱症(又曰夏季熱)有以附子、石膏同用者。此病主症為發熱、頭額幹灼、煩躁、口渴多飲,但又兩足不溫、小便頻多且清。徐先生認為是元陽虛於下,邪熱淫於上,故創制清上溫下方來治療。清上用黃連,溫下用附子,又伍以磁石、龍齒、覆盆子、菟絲子、桑螵蛸、縮泉丸、蛤粉、天花粉等,有時也加石膏清熱。徐氏哲嗣徐仲才先生也曾治很多小兒暑熱症,主用清上溫下法,清上用石膏、黃連、蓮子心等,溫下主要用附子效果良好。又如走馬牙疳重症,症見唇腐齒脫,腮穿齶破,一般總以為胃火熾盛,徐小圃先生治此,也以清胃泄熱為主,但遇兼見腎陽虛徵象者敢用附子於清熱藥中。

4、用於陽熱在上,陰寒在下,心煩發熱,肢冷腹痛,屬陽明厥陰二經同病者及重症消渴證。如清代舒馳遠治天慶班小生患痢,其症上身發熱,下身作冷,認為陽熱在上,陰寒在下,心中煩熱為陽明裡熱,用石膏;口苦咽幹為少陽腑證,用黃芩;食不下屬太陰用黃芪、白術、半夏、砂仁;身重多汗為少陰亡陽,用熟附子、炮薑、破故紙;厥逆腹痛為厥陰裡寒,用生附子、吳茱萸,一劑病減。又如譚一松治一口渴患者,主訴口幹欲冷飲,多飲多尿,尿色清,納呆,畏寒,舌苔黃厚白膩,舌質淡。證屬上熱下寒,氣不布津,擬升清降濁,清上溫下。其方用石膏20g配附子2g,意在借附子的辛熱,推動石膏發揮止渴作用。

5、胡翹武認為二藥性味功用殊異,但不論時病或雜病,凡本虛標實或寒熱相雜出現下列三種情況之一者,即可放手運用:①肺經蘊熱,腎氣虛寒;②裡熱熾盛,表虛自汗;③風熱上受,寒水下搏。

6、治風水、咳喘、疹出難透、外科癰腫、痹證(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表現為局部關節紅腫熱痛,卻又畏寒喜暖即是)等。如張伯臾先生治一慢支繼感、肺心病患者,症見咳嗽、氣急、口渴,四肢不溫,兩足浮腫,寒熱錯雜,治頗棘手。因之擬麻、杏、石、甘、魚腥草、開金鎖清熱豁痰以治標,附子、黨參固本扶陽以治本,剿撫同施,頗獲效果。相類似的如孟澍江先生治一慢支、肺心病患者,初診投以麻杏石甘湯3劑。藥後身熱減退,咳喘較平,但心悸、胸悶頗甚,氣不接續,下肢浮腫,小溲短少。二診于上方中加入附子、澤瀉,5劑後諸症悉平。病家一面新感外邪,痰熱較盛,一面素體不足,心腎陽虛,初診急者治其標,複診則標本兼顧,清熱扶陽同施,起到了清而不損陽,溫而不助熱的效果。又如何紹奇先生治一患兒,4歲,麻疹5日尚未出齊,疹色紫紅而黯,神昏譫妄,手足抽搐,咳喘痰鳴,體溫38.7℃,面色蒼白,額汗不溫,手足發涼,山根發青,心率128次/分,脈細數,舌質紅,苔薄黃膩。認為是痰熱壅肺,熱入心營,引動肝風,邪實於內,而正已不支,為內閉外脫之危症。方用麻杏石甘、羚、鉤、銀、翹等味,配合參、附、龍、牡,3日後痊癒出院。

附子溫陽強心、生地滋陰強心,含有益於心臟功能的微量元素,能促進組織複新,恢復某些激素的正常功能。故二藥合伍對多種心臟疾病很是適宜。風心病、冠心病、心律不齊、房室傳導阻滯等屬心陰陽兩虛或心陽不足者均可選用且用為要藥。張伯叟體會心律失常屬寒熱夾雜,陰陽互損之證,用附子配伍地黃、麥冬,常可取效。

2、類風濕關節炎用之頗宜。姜春華認為,生地黃,《本經》稱之有“除痹”、“逐痹”之功。故治頑痹常用大劑量地黃,用至150克,加入溫經通絡複方中,溫痹清營,扶正驅邪,剛柔相濟,療效較激素加抗風濕藥為勝。

3、慢驚風屬陰陽兩敗之證,涼潤有忌,溫補有慮。二藥合伍甚為適宜。程門雪善用附子理中地黃湯治之,可獲良效。

十九、附子配熟地

附子溫腎助陽,性燥烈。熟地黃補陰養血,性滋膩。附子稟純陽而主動,走而不守;熟地黃稟純陰而主靜,守而不走。二藥一溫陽、一補陰,互補協調,陰陽雙益。附子可制熟地黃之滋膩,熟地黃可緩附子燥烈。二藥合用,補而不膩,行而不散,補陽之中寓以陰配,益陰中寓以陽助,為兩補陰陽之妙劑。

《本草經讀》:“仲景用附子之溫有二法:雜於苓、芍、甘草中,雜於地黃、澤瀉中,如冬日可愛,不虛法也;佐以姜、桂之熱,佐以麻、辛之雄,如夏日可畏,救陽之法。……”

主要用於:

1、陰陽兩虧的疾病,祝味菊對此均用附子與熟地,再配合巴戟天、淫羊藿等,頗有效果。

2、陰疽,祝氏曰:陰疽之病,皆緣人體正氣無力抵抗外來之細菌。治療之法必須增加人體之力量,使其由陰轉陽,方為順事。故祝氏治陰疽,每以陽和湯為主,再加附子。

二十、附子配白芍

附子溫陽散寒通經,回陽救逆。白芍養血斂陰,緩急止痛,和營柔肝。附子以溫腎之真陽推動臟腑氣血,助白芍滋養陰血。白芍酸收斂陰,兼緩附子燥烈,使溫陽散寒而不傷陰耗血。二藥一陽一陰,一熱一寒,一散一收,一剛一柔,一動一靜,合用回陽而益陰,溫陽而養血,祛寒而止痛,溫而不燥,養而能通,共奏溫陽散寒,養血和營,養陰和陽,緩急止痛之功。《古今名醫方論》趙羽皇:“……故脾家得附子,則火能生土,而水有所歸矣;腎中得附子,則坎陽鼓動,而水有所攝矣。更得芍藥之酸,以收肝而斂陰氣,陰平陽秘矣。”附子配白芍,見於《傷寒論》附子湯。

主要用於:

1、虛勞裡急,腹痛攣急拘緊屬陽虛血弱者用之頗有效驗。

2、陽虛肝寒脅痛,少腹拘急,痛經等用之也宜。何子淮用附子回陽逐寒,芍藥和營止痛,治寒凝胞宮之痛經,溫陽逐寒而不傷陰動血。

二十一、附子配薏苡仁

附子溫中通陽,散寒止痛;薏苡仁上清肺金之熱,下利腸胃之濕,能舒筋緩急,通利關節,附子配薏苡仁溫陽化濕,除痹止痛。

主要用於:

1、寒濕痹痛,關節痛甚者及小腿腓腸肌痙攣疼痛。

2、現代用薏苡附子敗醬散加味治療慢性闌尾炎、闌尾膿腫、闌尾包塊效果較好。

二十二、附子配蒼術

附子辛甘大熱,補火助陽,散寒止痛。蒼術辛散苦燥,能祛風濕。二藥合用散寒除濕。

主要用於:急慢性關節炎及痛風等。

二十三、附子配虎骨

附子溫陽散寒止痛;虎骨辛通溫補,壯骨強筋,散寒通絡、止痛。相配有強筋骨、散寒止痛作用。

主要用於:風濕痹證之關節筋骨疼痛。

(注:現在虎骨屬於禁用藥品,此藥對列此僅供參考)

二十四、附子配丹參

附子為強心要藥,丹參能入心包絡破淤,二藥合用,可直達心包絡溫陽活血。

主要用於:胸痹心悸脈結代。

二十五、附子配酸棗仁

附子溫通心陽,興奮強壯,強心。酸棗仁滋養陰血,益心肝安心神。二藥辛通酸收,溫陽養陰並施,溫而不燥,養而能通,興奮寓靜養,共奏溫心陽養心陰安神之功。

主要用於:

1、祝味菊經驗,二藥配伍具有強心之效力,勝於西藥之毛地黃,夫毛地黃之強心,固為西醫所推崇,但藥效不能持久,何況毛地黃對有些病人有副作用,而附子、酸棗仁之強心則無此流弊。常於辨證中加用二藥,重用附子18克,酸棗仁30克,有較好溫養強心作用。

2、陳蘇生經驗,二藥合用能調節心血管系統植物神經功能之紊亂,治心動過速,脈來早搏有效。從中醫辨證應以心陰陽兩虛,陽虛無以溫陽心神,心陰血不足無以柔養而虛煩不寐,心悸,心動過速,脈細數或脈律不齊者為宜。

3、藥理研究認為,二藥各自有導致心律不齊或心搏停止的可能。臨床雖然多配伍應用,但仍需注意觀察。

二十六、附子配磁石

附子藥性剛燥,氣雄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陽以通脈,中溫脾陽以健運,下補腎陽以益火,回陽救逆,散寒止痛,為溫裡扶陽要藥。磁石辛寒,為重鎮安神、益腎納氣、潛陽要藥。二藥合用,一主興奮主強壯,一主靜主抑制,動靜相合,溫陽不失升浮燥烈,鎮靜不失于沉降鬱遏,共奏溫陽鎮靜安心神之功。附子得磁石之使,功擅溫腎潛陽,有溫下之力,而無熱上之弊。用磁石之重鎮,制附子票悍不守之性,令其直趨下焦溫腎陽,益命火。

此藥對祝味菊善用之,並稱之為溫潛法,並雲:“附子興奮,磁石鎮靜,興奮伍鎮靜,則失其興奮鎮靜而為強壯矣。” “氣虛而興奮特甚者,宜與溫潛之藥”, “神經衰弱者,易於疲勞,又易於興奮”;章次公、陳蘇生也善用二藥配伍。章氏謂:“有些失眠患者,單純用養陰安神、鎮靜藥物不佳時,適當加入桂、附一類興奮藥,每獲佳效。”陳氏稱:“附子加磁石,興奮加鎮靜,具強壯之功,能抑制虛性興奮。”

主要用於:

1、用治心腎陽虛,虛陽上浮,擾心神而心悸心慌、不寐、耳鳴耳聾、眩暈、咳嗽、咯血、口糜等有良好溫養鎮潛之功。陳蘇生善用二藥相伍治心悸、失眠等神經衰弱症有卓效,但有房室傳導阻滯不用磁石。陳氏用二藥又配棗仁,體會有安撫調節作用,對長期失眠,形神具憊之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心動過速,脈來早搏有較好效驗。朱良春對失眠久治不愈,疊進養陰鎮靜藥無效時,恒用溫補鎮攝選磁石配仙靈脾收效較佳。

2、徐仲才經驗,高血壓病人脈細,夜尿頻多者,特別是第二、三期的病人,常表現為上盛下虛。附子配伍磁石、石決明、二至丸,或黃芩、地龍。以溫下引火歸原,鎮靜平肝,取得較好療效。

3、程門雪則喜用附子與牡蠣、石決明、地骨皮、白薇配伍,有纈抗緩和之義。胡國俊也用附子配牡蠣交通心腎治心腎不交諸證。

4、祝味菊治感冒正虛陽浮,邪氣外幹者,取桂枝、白芍、杏仁加附子、磁石、石決明等。

二十七、附子配羚羊角

附子回陽救逆,溫陽散寒,通絡止痛。羚羊角清熱散血解毒,平肝熄風。二藥一動一靜,一溫一寒,合用具有兩大作用:1、交濟陰陽肝旺於上,腎虧於下,肝腎不交,母子分離。今用羚羊角鎮肝逆,使其從上達下,附子鼓動腎陽,蒸發腎水,使其從下涵上,二者得交,則肝腎同歸于平矣。2、扶陽長陰 “陽無陰則不長,陰無陽則不生。”在育陰滋水的同時,可兼用扶陽以促進腎水的蒸發,因此,古人亦多用附子配合滋腎藥中。且羚羊角能制肝木之剛,附子能固腎中之陽,兩者並用,即扶陽長陰之義。

主要用於:

1、祝味菊經驗,羚羊角治腦,附子強心,體虛而有腦症狀者最宜。對陽虛而沉寒痼冷滯於脈絡所致頑固性偏正頭痛如掣,畏寒喜包裹等用之甚宜。

2、陽虛型高血壓,頭眩頭痛肢麻而冷用為要藥。對中風閉脫互見者,程門雪善用二藥配伍與人參、竹瀝、姜汁、至寶丹、導痰湯同服,頗收效驗。

二十八、附子配石決明

制附子能鼓動命門之陽,蒸發腎水,使其從下濟上。石決明能鎮肝陽之上逆,使其從上達下,二藥寒熱並用,水火交濟,可促使陰平陽秘。

主要用於:水火不交之心悸、怔忡;肝陽夾痰熱上犯清竅之頭目昏痛;腎陽衰微,肝火亢盛之失眠、癲狂等神志病,每獲良效。徐小圃用附子配磁石、龍齒育陰潛陽,亦與此法相同。

二十九、附子配代赭石

張錫純雲:代赭石“能生血兼能涼血,其質重墜”,苦而微寒,主入肺經,和辛熱又走而不守的附子相配,一寒一熱,一靜一動,有調燮陰陽,固澀沖任之效。

主要用於:

1、崩漏,胡翹武認為凡體素虛寒或陰病及陽,血分有熱之崩漏者,如用止血劑少效,可試用赭石配附子。

2、近人還有將二藥共配甘松、藜蘆、淩霄花、石菖蒲治癲癇的報導。

三十、附子配生石膏

附子溫通心陽,回陽救逆。生石膏清宣肺熱平喘,清透陽明氣分邪熱,生津除煩。二藥辛寒辛熱並行,溫陽清泄並施,相輔相成,清不傷陽,溫不傷陰,陰陽互化。

主要用於:

1、姜春華經驗生石膏有減弱心力的副作用,與附配伍,互制互濟,溫陽清熱,各展其長。溫熱病,氣分邪熱熾盛,耗傷心陽,心力不支而致虛脫、休克、心力不足用為要藥。如肺熱壅盛之肺炎合併心衰,可用麻杏石甘湯合附子,甚者又加人參龍牡,有溫陽救脫,清宣肺熱之功。

2、近代祝味菊先生以附子配石膏治高熱,認為二藥同用,一以制炎而解熱,一以扶陽而固本。附子之溫,固可減低石膏之寒涼,然不能消除其制止分泌之功;石膏之寒,已是抵消附子之溫,然附雖失其熱,而不減其強心之作用。體質虛弱而炎熱不過盛,可重附而輕膏;體質略虧而炎熱頗盛,又可重膏而輕附。

3、徐小圃先生治小兒暑熱症(又曰夏季熱)有以附子、石膏同用者。此病主症為發熱、頭額幹灼、煩躁、口渴多飲,但又兩足不溫、小便頻多且清。徐先生認為是元陽虛於下,邪熱淫於上,故創制清上溫下方來治療。清上用黃連,溫下用附子,又伍以磁石、龍齒、覆盆子、菟絲子、桑螵蛸、縮泉丸、蛤粉、天花粉等,有時也加石膏清熱。徐氏哲嗣徐仲才先生也曾治很多小兒暑熱症,主用清上溫下法,清上用石膏、黃連、蓮子心等,溫下主要用附子效果良好。又如走馬牙疳重症,症見唇腐齒脫,腮穿齶破,一般總以為胃火熾盛,徐小圃先生治此,也以清胃泄熱為主,但遇兼見腎陽虛徵象者敢用附子於清熱藥中。

4、用於陽熱在上,陰寒在下,心煩發熱,肢冷腹痛,屬陽明厥陰二經同病者及重症消渴證。如清代舒馳遠治天慶班小生患痢,其症上身發熱,下身作冷,認為陽熱在上,陰寒在下,心中煩熱為陽明裡熱,用石膏;口苦咽幹為少陽腑證,用黃芩;食不下屬太陰用黃芪、白術、半夏、砂仁;身重多汗為少陰亡陽,用熟附子、炮薑、破故紙;厥逆腹痛為厥陰裡寒,用生附子、吳茱萸,一劑病減。又如譚一松治一口渴患者,主訴口幹欲冷飲,多飲多尿,尿色清,納呆,畏寒,舌苔黃厚白膩,舌質淡。證屬上熱下寒,氣不布津,擬升清降濁,清上溫下。其方用石膏20g配附子2g,意在借附子的辛熱,推動石膏發揮止渴作用。

5、胡翹武認為二藥性味功用殊異,但不論時病或雜病,凡本虛標實或寒熱相雜出現下列三種情況之一者,即可放手運用:①肺經蘊熱,腎氣虛寒;②裡熱熾盛,表虛自汗;③風熱上受,寒水下搏。

6、治風水、咳喘、疹出難透、外科癰腫、痹證(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表現為局部關節紅腫熱痛,卻又畏寒喜暖即是)等。如張伯臾先生治一慢支繼感、肺心病患者,症見咳嗽、氣急、口渴,四肢不溫,兩足浮腫,寒熱錯雜,治頗棘手。因之擬麻、杏、石、甘、魚腥草、開金鎖清熱豁痰以治標,附子、黨參固本扶陽以治本,剿撫同施,頗獲效果。相類似的如孟澍江先生治一慢支、肺心病患者,初診投以麻杏石甘湯3劑。藥後身熱減退,咳喘較平,但心悸、胸悶頗甚,氣不接續,下肢浮腫,小溲短少。二診于上方中加入附子、澤瀉,5劑後諸症悉平。病家一面新感外邪,痰熱較盛,一面素體不足,心腎陽虛,初診急者治其標,複診則標本兼顧,清熱扶陽同施,起到了清而不損陽,溫而不助熱的效果。又如何紹奇先生治一患兒,4歲,麻疹5日尚未出齊,疹色紫紅而黯,神昏譫妄,手足抽搐,咳喘痰鳴,體溫38.7℃,面色蒼白,額汗不溫,手足發涼,山根發青,心率128次/分,脈細數,舌質紅,苔薄黃膩。認為是痰熱壅肺,熱入心營,引動肝風,邪實於內,而正已不支,為內閉外脫之危症。方用麻杏石甘、羚、鉤、銀、翹等味,配合參、附、龍、牡,3日後痊癒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