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歷史上文人死的最悲慘不是袁崇煥的3453刀 而是他的3600刀

而實際上這樣的故事在早三百年前的明朝就已經真實發生過——一個在當時頗負盛名的知識份子被人誣陷後被崇禎皇帝下旨淩遲處死,

他被割下來的肉被市民們瘋搶拿回去做治療瘡癤的良藥。

01

這個悲慘的知識份子,叫鄭鄤(màn)。

鄭鄤,字謙止,號峚(mi)陽,常州橫林人,其父為明朝進士鄭振先,鄭鄤很小的時候就極具才華,19歲中舉,29歲中進士,入翰林院為庶起士,得到了當時的文壇領袖黃道周和文震孟等人的器重,按照常理來說,

年紀輕輕能有如此地位,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但是鄭鄤和他的父親一樣,生來是一個嫉惡如仇眼睛裡容不下一粒沙子的耿直之人。

都知道天啟皇帝即位之初就是東林黨人掌權,但是後宮之內皇帝的奶媽客氏和太監魏忠賢一直勾勾搭搭,已經顯露出干預朝政的跡象,好幾個正直的大臣已經被迫辭職返鄉了。

文震孟的政治眼光是老道的,他很清楚的看到了這一點。

但是說實話,

這不該是他們管的事兒——這時候的文震孟亦只不過是個翰林編修,鄭鄤更不必說,才是剛剛中舉的個小小的庶起士,要一直到三年後才能授予編修的職務,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然而隋唐以後的讀書人總是有一種大小額兼濟天下的情懷,明朝的知識份子更是從來不顧生死要抨擊時局,文震孟和鄭鄤這樣的人更不例外,於是他們和黃道周商量要向皇帝上書,

要他“遠小人,親賢臣”。

02

文震孟是帶頭大哥。

【湛持(文震孟)請先以身先之,死而後繼之。】

意思就是我先上,如果我倒下了,你們繼續沖,此所謂前赴後繼也。

天啟二年(1622),鄭鄤配合文震孟上疏批判閹黨,結果被趕出了朝廷,回鄉候補。

這時候距離鄭鄤當上庶起士還沒多久,剛剛在眼前展現出來的鋪滿鮮花的道路一下子變得荊棘密佈。

而他的父親當年也是因為上疏獲罪,鄭鄤此舉雖然重蹈覆轍但卻因此聲名鵲起。

但是這些得到的好名聲並沒有為他帶來一點好處,相反他卻因此成了魏忠賢的眼中釘,將他視為鐵杆的東林黨人,後來在魏忠賢的黑名單《點將錄》裡,鄭鄤名列天罡星,綽號為“白麵郎君”——可惜不是水泊梁山的那個鄭天壽。

賦閑在家就好好呆著吧,侍弄侍弄花兒,釣釣魚喝喝茶,吹吹牛逼寫寫文章不也挺好的嘛?

偏偏這鄭鄤寫文章也是總想追熱點寫爆款,

結果就又出事了。

天啟五年(1625),楊漣,左光鬥等東林六君子被殺害,賦閑在家的鄭鄤忍不住寫下了《黃芝歌》《六君子傳》,大聲的斥責魏忠賢閹黨的暴行以發洩心中的不滿,文章迅速被轉發刷屏,恨得魏忠賢等人牙根兒癢。

天啟七年,楊漣的兒子在整理楊漣的遺留文稿時又請鄭鄤為之寫序,終於惹下了大麻煩,被削職為民。

為了免遭閹党毒手,鄭鄤不得已浪跡天涯,遠遁江西廣東等地。

是石頭在哪裡都不會發光的,可是鄭鄤不是石頭,鄭鄤是金子。

03

沒過多久,崇禎皇帝上臺了。

崇禎皇帝即位後,第一件事就是果斷剷除了魏忠賢等一干閹黨(至於崇禎消滅了魏忠賢等人是不是導致明朝滅亡的問題,能力有限,分析不了。)

朝政重新開始復蘇,鄭鄤也接到了皇帝的詔書被重新起用。

可是命運總是在無意之間捉弄人,鄭鄤還沒上任呢,他老爹鄭振先死了,按照規制必須守孝三年;

好不容易守孝期滿他媽又去世了,沒辦法接著守孝,不知道這是不是上天在冥冥中提醒著鄭鄤:就在家吧,老實待著哪也別去,去了是禍,可惜他沒有乾爹乾媽。

就連他的妻子周氏都強烈反對反對他進京:你只當了三個月的庶起士就出事了,在家裡閑了十四年,當初帶你玩的文震孟都已經入閣拜相了,你現在去還從頭做起嗎?情何以堪?何以報國?還是在家裡了此一生不好嗎?

然而此時的鄭鄤決心已下,或者說文人骨子裡那種為國為民的夢想一直沒有丟掉,最終,鄭鄤還是決定入朝,儘管此一去山高水長,溝壑縱橫。

崇禎八年(1635)年,躊躇滿志的鄭鄤抵達京城,準備為“聖主龍飛”的崇禎皇帝肝腦塗地鞠躬盡瘁,但是他卻不知道,就在他一隻腳踏上帝都的那一刻起,他的另一隻腳已經踩到了死神為他畫好的圈圈裡。

【君來誤矣】

這是鄭鄤進京之後文震孟送給他的第一句話:你不該回來——多年的政治生涯已經讓當年的熱血沸騰的大哥成了一個成熟的政客,這個時候你不該回來啊,你都不知道現在的政治鬥爭有多複雜?

這是當年的老大哥善意的提醒和警告,然而已經被熱血刺激的渾身發熱的鄭鄤根本沒當回事:沉寂了十幾年,如今幸蒙皇帝英明召我回來,我怎麼可能不為皇帝出力而躲在偏遠鄉下呢?

既然重新入仕,那肯定得拜見一下領導。

當時的首相是溫體仁,說實話,鄭鄤對於溫體仁的印象並不壞,所以說起話來也就無所顧忌,慷慨激昂唾沫星子濺了溫體仁一臉。直言當今時局是:

【有君無臣】

很好理解:當今聖上那是有道明君啊,可惜手下這些幹活的都是草包飯桶嘛!

其實談話的內容很多,但是這四個字卻像一根鋼針一樣一下子就戳進了溫體仁那流淌著高傲血液的肺管子裡去了:你這特麼叫什麼話?我是當朝首輔誒,哦,大臣都不行哈,那我這首輔自然也是不合格了的咯?你特麼神馬玩意玩兒 啊,你也太不會說話了吧?你也太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吧?

首輔一生氣,後果很嚴重。

當時溫體仁就拂袖而去:嗯,是的,都不行,就你和文震孟你們行,以後的事兒你們來辦吧,我早就想退休回家抱孫子了!

本來溫體仁心裡就忌憚著當年鄭鄤和文震孟一起上疏彈劾魏忠賢的事兒,在心裡就把他當成文震孟的同黨,這次實在是憋不住了,終於把內心的真實想法迸了出來,鄭鄤又加了一句:承蒙大人看得起我跟我說了這麼多,我不能不跟大人說說心裡話啊!

得,談話就這樣收場了,一根刺已經深深的紮在了當朝首輔的心裡。

不久,溫體仁便借機發揮對鄭鄤下手了。

可是對鄭鄤下手實在也沒什麼好的素材可以利用:當年他只幹了三個月的庶起士就滾蛋回老家了,整整在鄉下呆了十四年,能有什麼把柄能被捏住呢?

放心吧,咱們的前輩在整人這方面絲毫不次於現在的我們。溫首輔的手下馬仔翻箱倒櫃掘地三尺把鄭鄤的家史翻了個底朝天,終於還是找到了收拾他的鐵證——杖母;奸妹。

我擦,這還是人嗎?這還是飽讀詩書的知識份子嗎?這簡直就是悖逆人倫禽獸不如的畜生啊。自己的親生母親你都能下得去手棍棒交加?自己的同胞妹妹你都能伸出鹹豬手?

最終,溫體仁先生一紙彈劾將鄭鄤送進了監獄——十月十三日進京,十一月十二日入獄,前後剛好一個月。

04

【君來誤矣】

只可惜,熱血彭拜的鄭鄤就算想回頭也無路可退了。

在獄中,鄭鄤受盡了酷刑,什麼辣椒水老虎凳嘗了個遍,但是鄭鄤拒不認罪——怎麼認罪?又如何能忍?無中生有的罪名,且是天理不容的罪名?

雖身陷囹圄,然鄭鄤意志堅定咬牙寫下《痛瀝奇冤疏》:【疾痛呼天,一字一血,字字溢格。】就這樣,鄭鄤把監獄當成了招待所住了下來。

崇禎十一年七月,一件很意外的事兒,將幾乎已經被人忘記還在監獄喝稀飯的鄭鄤又一次被人提起來了——因為鄭鄤的好朋友黃道周跟政敵楊嗣昌的一次激烈爭辯。

本來為政見各抒己見沒有什麼不妥,可是老道的政治家會在你不經意的一個口誤上抓到小辮子並且咬住不鬆口的,楊嗣昌就是這樣的人。

黃道周很欣賞鄭鄤,說自己的文章寫的不如鄭鄤好,就是這句話被楊嗣昌抓住了,斷章取義添油加醋說黃道周自己說的:

【謂不如鄭鄤】

老天爺,人家說的只是學問好不好,卻被你上綱上線到黃道周這個人整個就不行了,還不如鄭鄤。

這就是高明之處:鄭鄤不是在牢裡快被人忘記了嗎?他的罪名不是落實不了嗎?好吧,拿來打壓一下政治對手也還是可以的嗎?

崇禎被來就對黃道周不怎麼感冒,一直想趕走他不過苦於沒有藉口,現在好了:你特麼還不如一個罪大惡極的敗類?你什麼玩意兒你?先把那個鄭鄤弄死再來收收你!

崇禎十二年(1639)八月二十六日,鄭鄤的生命走到了終點。

當日淩晨:

【臠割之旨乃下】

崇禎皇帝下令將衣冠禽獸淩遲處死。

受刑之過程,血腥殘暴,時至今日仍能透過文字感受到讓人脊背發涼。

【歸途所見,買生肉以瘡癤藥料者,遍長安市。二十年前文章氣節,功名顯赫,竟與參術甘皮同奏功效】

嗚呼,一個當年名滿天下的書生,經過一個上午的劊子手的精心切割,在挨了3600刀之後變成了一條條一縷縷一塊塊藥引子,比之魯迅先生筆下的“人血饅頭”都有過之而無不及呵!

鄭鄤卒年,四十六歲。

05

明朝崇禎年間,兩大淩遲酷刑,一為袁崇煥,一為鄭鄤。

袁崇煥身受3453刀,不過好在後來有人給他平反了——雖然時至今日對他的爭論依然不絕於耳;

而鄭鄤在《明史》基本上沒有記載,只是在溫體仁黃道周文震孟等人的傳記中提到過他,不過歷史是不會淹沒的,塵封再久的往事總有浮出水面的時候。

北京大學辛德勇教授曾經說過鄭鄤的案子:千古奇冤,一腔悲情所系,三百多年來若隱若現,不絕如縷。

崇禎十七年的冬天,大明王朝已經滅亡,黃道周受南明小朝廷的任用,經過毗陵看望鄭鄤的墓地,為鄭鄤撰寫墓誌銘,緬懷好友,感慨萬端。他說:

【乃殺餘者遂欲先殺峚陽以成其案,己卯八月之故,余心欲解之,不意其速之也。】

黃道周很清楚,殺鄭鄤的人,其實是想殺他。誰想殺他呢?表面上是楊嗣昌,骨子裡是崇禎皇帝。他又說:

【余惟峚陽忠孝而遭顯禍,文士而蒙惡聲,自古有之,而未有如是之甚者也。】

從古以來,受到冤枉的人不少,但是象鄭鄤這樣突出的例子卻是從來沒有的。

這是黃道周的認知。

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後來到毗陵實地考察瞭解,遍訪鄉里,調查真相,為鄭鄤撰寫《鄭峚陽先生墓表》。他說:

【從來縉紳受禍之慘,未有如是之甚者也。】

然而,正如歷史上的很多人物一樣,有人這樣說,就會有人那樣說,同為明末清初思想家的顧炎武,認為鄭鄤品行不端,他寫詩譏刺鄭鄤,詩名很長:《陸貢士來複述昔年代許舍人曦草疏攻鄭鄤事》,詩中他稱鄭鄤是阿附于東林的“宵人”。

唉,不知道你怎麼評價?

老王:這個世界沒有最慘,只有更慘!

遠遁江西廣東等地。

是石頭在哪裡都不會發光的,可是鄭鄤不是石頭,鄭鄤是金子。

03

沒過多久,崇禎皇帝上臺了。

崇禎皇帝即位後,第一件事就是果斷剷除了魏忠賢等一干閹黨(至於崇禎消滅了魏忠賢等人是不是導致明朝滅亡的問題,能力有限,分析不了。)

朝政重新開始復蘇,鄭鄤也接到了皇帝的詔書被重新起用。

可是命運總是在無意之間捉弄人,鄭鄤還沒上任呢,他老爹鄭振先死了,按照規制必須守孝三年;

好不容易守孝期滿他媽又去世了,沒辦法接著守孝,不知道這是不是上天在冥冥中提醒著鄭鄤:就在家吧,老實待著哪也別去,去了是禍,可惜他沒有乾爹乾媽。

就連他的妻子周氏都強烈反對反對他進京:你只當了三個月的庶起士就出事了,在家裡閑了十四年,當初帶你玩的文震孟都已經入閣拜相了,你現在去還從頭做起嗎?情何以堪?何以報國?還是在家裡了此一生不好嗎?

然而此時的鄭鄤決心已下,或者說文人骨子裡那種為國為民的夢想一直沒有丟掉,最終,鄭鄤還是決定入朝,儘管此一去山高水長,溝壑縱橫。

崇禎八年(1635)年,躊躇滿志的鄭鄤抵達京城,準備為“聖主龍飛”的崇禎皇帝肝腦塗地鞠躬盡瘁,但是他卻不知道,就在他一隻腳踏上帝都的那一刻起,他的另一隻腳已經踩到了死神為他畫好的圈圈裡。

【君來誤矣】

這是鄭鄤進京之後文震孟送給他的第一句話:你不該回來——多年的政治生涯已經讓當年的熱血沸騰的大哥成了一個成熟的政客,這個時候你不該回來啊,你都不知道現在的政治鬥爭有多複雜?

這是當年的老大哥善意的提醒和警告,然而已經被熱血刺激的渾身發熱的鄭鄤根本沒當回事:沉寂了十幾年,如今幸蒙皇帝英明召我回來,我怎麼可能不為皇帝出力而躲在偏遠鄉下呢?

既然重新入仕,那肯定得拜見一下領導。

當時的首相是溫體仁,說實話,鄭鄤對於溫體仁的印象並不壞,所以說起話來也就無所顧忌,慷慨激昂唾沫星子濺了溫體仁一臉。直言當今時局是:

【有君無臣】

很好理解:當今聖上那是有道明君啊,可惜手下這些幹活的都是草包飯桶嘛!

其實談話的內容很多,但是這四個字卻像一根鋼針一樣一下子就戳進了溫體仁那流淌著高傲血液的肺管子裡去了:你這特麼叫什麼話?我是當朝首輔誒,哦,大臣都不行哈,那我這首輔自然也是不合格了的咯?你特麼神馬玩意玩兒 啊,你也太不會說話了吧?你也太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吧?

首輔一生氣,後果很嚴重。

當時溫體仁就拂袖而去:嗯,是的,都不行,就你和文震孟你們行,以後的事兒你們來辦吧,我早就想退休回家抱孫子了!

本來溫體仁心裡就忌憚著當年鄭鄤和文震孟一起上疏彈劾魏忠賢的事兒,在心裡就把他當成文震孟的同黨,這次實在是憋不住了,終於把內心的真實想法迸了出來,鄭鄤又加了一句:承蒙大人看得起我跟我說了這麼多,我不能不跟大人說說心裡話啊!

得,談話就這樣收場了,一根刺已經深深的紮在了當朝首輔的心裡。

不久,溫體仁便借機發揮對鄭鄤下手了。

可是對鄭鄤下手實在也沒什麼好的素材可以利用:當年他只幹了三個月的庶起士就滾蛋回老家了,整整在鄉下呆了十四年,能有什麼把柄能被捏住呢?

放心吧,咱們的前輩在整人這方面絲毫不次於現在的我們。溫首輔的手下馬仔翻箱倒櫃掘地三尺把鄭鄤的家史翻了個底朝天,終於還是找到了收拾他的鐵證——杖母;奸妹。

我擦,這還是人嗎?這還是飽讀詩書的知識份子嗎?這簡直就是悖逆人倫禽獸不如的畜生啊。自己的親生母親你都能下得去手棍棒交加?自己的同胞妹妹你都能伸出鹹豬手?

最終,溫體仁先生一紙彈劾將鄭鄤送進了監獄——十月十三日進京,十一月十二日入獄,前後剛好一個月。

04

【君來誤矣】

只可惜,熱血彭拜的鄭鄤就算想回頭也無路可退了。

在獄中,鄭鄤受盡了酷刑,什麼辣椒水老虎凳嘗了個遍,但是鄭鄤拒不認罪——怎麼認罪?又如何能忍?無中生有的罪名,且是天理不容的罪名?

雖身陷囹圄,然鄭鄤意志堅定咬牙寫下《痛瀝奇冤疏》:【疾痛呼天,一字一血,字字溢格。】就這樣,鄭鄤把監獄當成了招待所住了下來。

崇禎十一年七月,一件很意外的事兒,將幾乎已經被人忘記還在監獄喝稀飯的鄭鄤又一次被人提起來了——因為鄭鄤的好朋友黃道周跟政敵楊嗣昌的一次激烈爭辯。

本來為政見各抒己見沒有什麼不妥,可是老道的政治家會在你不經意的一個口誤上抓到小辮子並且咬住不鬆口的,楊嗣昌就是這樣的人。

黃道周很欣賞鄭鄤,說自己的文章寫的不如鄭鄤好,就是這句話被楊嗣昌抓住了,斷章取義添油加醋說黃道周自己說的:

【謂不如鄭鄤】

老天爺,人家說的只是學問好不好,卻被你上綱上線到黃道周這個人整個就不行了,還不如鄭鄤。

這就是高明之處:鄭鄤不是在牢裡快被人忘記了嗎?他的罪名不是落實不了嗎?好吧,拿來打壓一下政治對手也還是可以的嗎?

崇禎被來就對黃道周不怎麼感冒,一直想趕走他不過苦於沒有藉口,現在好了:你特麼還不如一個罪大惡極的敗類?你什麼玩意兒你?先把那個鄭鄤弄死再來收收你!

崇禎十二年(1639)八月二十六日,鄭鄤的生命走到了終點。

當日淩晨:

【臠割之旨乃下】

崇禎皇帝下令將衣冠禽獸淩遲處死。

受刑之過程,血腥殘暴,時至今日仍能透過文字感受到讓人脊背發涼。

【歸途所見,買生肉以瘡癤藥料者,遍長安市。二十年前文章氣節,功名顯赫,竟與參術甘皮同奏功效】

嗚呼,一個當年名滿天下的書生,經過一個上午的劊子手的精心切割,在挨了3600刀之後變成了一條條一縷縷一塊塊藥引子,比之魯迅先生筆下的“人血饅頭”都有過之而無不及呵!

鄭鄤卒年,四十六歲。

05

明朝崇禎年間,兩大淩遲酷刑,一為袁崇煥,一為鄭鄤。

袁崇煥身受3453刀,不過好在後來有人給他平反了——雖然時至今日對他的爭論依然不絕於耳;

而鄭鄤在《明史》基本上沒有記載,只是在溫體仁黃道周文震孟等人的傳記中提到過他,不過歷史是不會淹沒的,塵封再久的往事總有浮出水面的時候。

北京大學辛德勇教授曾經說過鄭鄤的案子:千古奇冤,一腔悲情所系,三百多年來若隱若現,不絕如縷。

崇禎十七年的冬天,大明王朝已經滅亡,黃道周受南明小朝廷的任用,經過毗陵看望鄭鄤的墓地,為鄭鄤撰寫墓誌銘,緬懷好友,感慨萬端。他說:

【乃殺餘者遂欲先殺峚陽以成其案,己卯八月之故,余心欲解之,不意其速之也。】

黃道周很清楚,殺鄭鄤的人,其實是想殺他。誰想殺他呢?表面上是楊嗣昌,骨子裡是崇禎皇帝。他又說:

【余惟峚陽忠孝而遭顯禍,文士而蒙惡聲,自古有之,而未有如是之甚者也。】

從古以來,受到冤枉的人不少,但是象鄭鄤這樣突出的例子卻是從來沒有的。

這是黃道周的認知。

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後來到毗陵實地考察瞭解,遍訪鄉里,調查真相,為鄭鄤撰寫《鄭峚陽先生墓表》。他說:

【從來縉紳受禍之慘,未有如是之甚者也。】

然而,正如歷史上的很多人物一樣,有人這樣說,就會有人那樣說,同為明末清初思想家的顧炎武,認為鄭鄤品行不端,他寫詩譏刺鄭鄤,詩名很長:《陸貢士來複述昔年代許舍人曦草疏攻鄭鄤事》,詩中他稱鄭鄤是阿附于東林的“宵人”。

唉,不知道你怎麼評價?

老王:這個世界沒有最慘,只有更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