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史上最難就業季”今年又雙叒叕來了?|警惕惡意炒作

就業報告頻出

日前,教育部公佈消息,2018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820萬人。與去年的795萬人相比,畢業人數又創新高。當下各地求職季拉開大幕,總有“最難就業季”、“史上最難就業年”這樣的報導字眼不斷進入人們的視線。

某人力資源服務商發佈的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難人群畫像報告》,把一些專業列入“就業難”行列。

某機構2017年9月發佈2017《中國大學生就業難人群畫像報告》

這些就業報告的出爐,加之如此龐大規模的高校畢業生群體,

讓一些畢業生頭冒冷汗,心生恐慌,一些即將畢業的學子看了資料後也“直打哆嗦”,甚至“哭暈了”。

在搜尋引擎中輸入“最難就業季”,可以看到每年都有類似的報導。

這些報導看似有理有據,讓人信服。然而,是不是每一年的畢業生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

找工作難

從資料上看,大學生的就業率並不低。

2017年的政府報告回顧2016年工作時提及:“就業增長超出預期。2016年城鎮新增就業1314萬人。

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人數再創新高。”麥可思研究院發佈的《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6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就業率為91.6%,與2015屆的91.7%基本持平。

近年來,“畢業即工作”的傳統就業觀念開始鬆動,而“慢就業”、“錯峰就業”等新觀念正悄然興起。

據新華社報導,2016年7月,騰訊QQ流覽器發佈的一份畢業季大資料包告顯示,52%的“95後”選擇找一份穩定工作,但剩下48%的人選擇回避就業。選擇“不就業”的“95後”大多集中在一線城市,

其中,北京比例最高,其次是上海,杭州排第三。不可否認,“慢就業”已經成為就業現狀的一部分。

國家職業指導師蔣玉芬分析說,“慢就業”折射出大學生一些新的就業觀。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社會的多樣性和寬容度都在增加,大學生的就業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現在年輕人對自我定位和自身發展有越來越高的追求,思想也越來越開放。他們對於就業的觀念不僅局限於“朝九晚五”,

而是選擇更加多元化的就業方式。

2017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時任貴州大學校長鄭強在接受《新京報》記者訪問時,也提到“大學生就業難是個偽命題”。

新京報:你怎麼看待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鄭強:這實際上是個被渲染、炒作出來的偽命題。考慮下中國的人口基數、國土面積和經濟發達程度,再與目前全國2000多所高校的數量進行對比,就會發現跟美國、日本等存在很大差距,

中國的高校數量反而是嚴重不足的。

新京報:現實中,有企業以經濟下行為由,提高招聘門檻,減少招聘數量,你怎麼看?

鄭強: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下行時,企業提高用工標準是符合市場規律的必然行為。目前中國經濟正在進行結構性調整,企業調整用工標準也是必然行為,所以大學生作為被選擇者,應該調整心態去適應,而不是一味抱怨或者維持高標準。

中國青年報的一則報導中指出“大學生不是找工作難,而是找好工作難。”2017年3月份,全國政協委員、安徽大學原校長黃德寬在接受中青線上記者採訪時說——

每年700多萬大學畢業生,總體就業率還是比較好的。但當你面對大學生跟他們說就業形勢很好,很多學生可能並不認同,一些人的就業狀況並不完全符合他們的願望。

是什麼影響了大學生擇業

薪酬待遇雖重要,但不是最重砝碼

近日,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面向全國高校1049名大學生,對“什麼影響了大學生擇業”進行問卷調查。

84.12%的受訪者認為工資福利是擇業重要因素,67.38%、62.37%、61.52%的受訪者分別認為工作環境、個人興趣、行業前景等因素會影響他們擇業。

從調查資料可見,工資福利目前依舊是影響畢業生擇業的首要因素,但與前幾年的資料相比,眾多因素之間的比例在逐年縮小,工作環境、個人興趣以及行業前景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畢業生們的選擇。

這一判斷,也獲得了業內人士的支持。

分析今年的就業現狀,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經曉峰認為,當代95後畢業生在就業選擇問題上比較自立、自我,與傳統觀念相比,“薪酬絕非他們的第一選擇”。

他們更看重是否適合、有無興趣等,往往將多重因素視為考量依據。

比如——

95後可能對企業領導人十分看重,認為“找好找對老闆”很重要,因為這是企業文化的標誌所在。

在新一代求職者眼中,用人單位是否具有品牌效應,甚至有無偶像氣質,乃至能否人文關懷等,都對就業具有決定性意義。

“總之,比起薪酬,情懷、感情等軟性要素同樣不可或缺——這其實也是關於就業更為成熟的思維和想法。”

不再唯北上廣深論,有工作也要有生活

很多年裡,北上廣深等一線大城市一直是畢業生們求職時的第一工作地選擇。

近幾年,因為很多現實原因,“逃離北上廣”的現象漸漸增多,“不當北漂、滬漂,回家鄉施展抱負”成為很多畢業生的真實想法。

在中國高校傳媒聯盟推出的“什麼影響了大學生擇業”問卷調查裡,80.11%的受訪者表示擇業時會關注工作所在地與家鄉的距離。

通過對比就業資料,經曉峰也給出了同樣的判斷:應屆生將上海等一線城市作為就業首選地的比例正在下降。一方面,國家西部計畫等一系列政策激勵,促進更多大學生奔赴基層建功立業;另一方面,長三角、中西部等地區的二三線城市發展很快,出臺人才計畫和方案也頗具吸引力。

的確,國家的產業梯度結構、人才培養結構、地域分佈結構都在轉變,隨著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競爭成本增高,人才溢出不可避免,與此同時,其他城市通過發揮自身優勢,為青年發展提供包括落戶、住房等在內的多重優質保障,自然,溢出的人才就會向那些脫穎而出的二三線城市轉移。

理性擇業、務實從業,才能實現“高品質的充分就業”。跟著專業走,跟著生活走,更理性考慮自身對於未來生活的期望,成為年輕人選擇“地點”時的重要參考。

去廣闊基層就業創業,成為很多人的新選擇

在12月6日召開的2018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路視訊會議上,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林蕙青強調,要唱響基層就業“主旋律”,積極引導畢業生到基層一線就業創業。曾經,畢業後去大企業大公司是很多人的選擇。

這幾年,這一趨勢發生改變,大型企業的就業率有所回落,去基層一線就業創業的比例逐年增長。

這一趨勢在全國多個省份得到體現。

廣東省教育廳連續兩年發佈資料顯示,

2015年,廣東省共有49.35萬名高校畢業生參加就業,到基層就業39.01萬人,占畢業生數的79.06%。

2016年,廣東省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53.5萬人,超過八成在基層和非公有制單位就業。

這幾年,包括湖北、山西在內的多個省份,通過出臺多項優惠政策,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

在湖北,縣以下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高校畢業生,新錄用為公務員的,試用期工資可直接按試用期滿後工資確定,到艱苦邊遠地區的可以高定級別工資。

到農村基層急需緊缺專業、行業就業的高校畢業生按照規定給予一次性安家費補貼等。

在山西,到農村急需緊缺專業補貼。在創業期間,根據貸款的額度、招用失業人員的數量,可以享受全額或50%的貸款貼息。

多地出臺的豐富多樣的創業優惠政策,為高校畢業生實現創業夢提供了堅實保障。

在今年9月8日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介紹,我國大學畢業生創業率已達到3%,超過發達國家1.6%的水準近一倍。面對就業大潮,如果你有夢想有點子有熱情有幹勁,去嘗試創業,也是不錯的選擇。

又是一年就業季,在龐大的報告資料面前,廣大畢業生要保持自己的獨立判斷和理性分析。同時,也要放下身段,正確對待,勇敢踏出就業的第一步。

就業,你準備好了嗎?

中國青年報的一則報導中指出“大學生不是找工作難,而是找好工作難。”2017年3月份,全國政協委員、安徽大學原校長黃德寬在接受中青線上記者採訪時說——

每年700多萬大學畢業生,總體就業率還是比較好的。但當你面對大學生跟他們說就業形勢很好,很多學生可能並不認同,一些人的就業狀況並不完全符合他們的願望。

是什麼影響了大學生擇業

薪酬待遇雖重要,但不是最重砝碼

近日,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面向全國高校1049名大學生,對“什麼影響了大學生擇業”進行問卷調查。

84.12%的受訪者認為工資福利是擇業重要因素,67.38%、62.37%、61.52%的受訪者分別認為工作環境、個人興趣、行業前景等因素會影響他們擇業。

從調查資料可見,工資福利目前依舊是影響畢業生擇業的首要因素,但與前幾年的資料相比,眾多因素之間的比例在逐年縮小,工作環境、個人興趣以及行業前景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畢業生們的選擇。

這一判斷,也獲得了業內人士的支持。

分析今年的就業現狀,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經曉峰認為,當代95後畢業生在就業選擇問題上比較自立、自我,與傳統觀念相比,“薪酬絕非他們的第一選擇”。

他們更看重是否適合、有無興趣等,往往將多重因素視為考量依據。

比如——

95後可能對企業領導人十分看重,認為“找好找對老闆”很重要,因為這是企業文化的標誌所在。

在新一代求職者眼中,用人單位是否具有品牌效應,甚至有無偶像氣質,乃至能否人文關懷等,都對就業具有決定性意義。

“總之,比起薪酬,情懷、感情等軟性要素同樣不可或缺——這其實也是關於就業更為成熟的思維和想法。”

不再唯北上廣深論,有工作也要有生活

很多年裡,北上廣深等一線大城市一直是畢業生們求職時的第一工作地選擇。

近幾年,因為很多現實原因,“逃離北上廣”的現象漸漸增多,“不當北漂、滬漂,回家鄉施展抱負”成為很多畢業生的真實想法。

在中國高校傳媒聯盟推出的“什麼影響了大學生擇業”問卷調查裡,80.11%的受訪者表示擇業時會關注工作所在地與家鄉的距離。

通過對比就業資料,經曉峰也給出了同樣的判斷:應屆生將上海等一線城市作為就業首選地的比例正在下降。一方面,國家西部計畫等一系列政策激勵,促進更多大學生奔赴基層建功立業;另一方面,長三角、中西部等地區的二三線城市發展很快,出臺人才計畫和方案也頗具吸引力。

的確,國家的產業梯度結構、人才培養結構、地域分佈結構都在轉變,隨著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競爭成本增高,人才溢出不可避免,與此同時,其他城市通過發揮自身優勢,為青年發展提供包括落戶、住房等在內的多重優質保障,自然,溢出的人才就會向那些脫穎而出的二三線城市轉移。

理性擇業、務實從業,才能實現“高品質的充分就業”。跟著專業走,跟著生活走,更理性考慮自身對於未來生活的期望,成為年輕人選擇“地點”時的重要參考。

去廣闊基層就業創業,成為很多人的新選擇

在12月6日召開的2018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路視訊會議上,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林蕙青強調,要唱響基層就業“主旋律”,積極引導畢業生到基層一線就業創業。曾經,畢業後去大企業大公司是很多人的選擇。

這幾年,這一趨勢發生改變,大型企業的就業率有所回落,去基層一線就業創業的比例逐年增長。

這一趨勢在全國多個省份得到體現。

廣東省教育廳連續兩年發佈資料顯示,

2015年,廣東省共有49.35萬名高校畢業生參加就業,到基層就業39.01萬人,占畢業生數的79.06%。

2016年,廣東省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53.5萬人,超過八成在基層和非公有制單位就業。

這幾年,包括湖北、山西在內的多個省份,通過出臺多項優惠政策,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

在湖北,縣以下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高校畢業生,新錄用為公務員的,試用期工資可直接按試用期滿後工資確定,到艱苦邊遠地區的可以高定級別工資。

到農村基層急需緊缺專業、行業就業的高校畢業生按照規定給予一次性安家費補貼等。

在山西,到農村急需緊缺專業補貼。在創業期間,根據貸款的額度、招用失業人員的數量,可以享受全額或50%的貸款貼息。

多地出臺的豐富多樣的創業優惠政策,為高校畢業生實現創業夢提供了堅實保障。

在今年9月8日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介紹,我國大學畢業生創業率已達到3%,超過發達國家1.6%的水準近一倍。面對就業大潮,如果你有夢想有點子有熱情有幹勁,去嘗試創業,也是不錯的選擇。

又是一年就業季,在龐大的報告資料面前,廣大畢業生要保持自己的獨立判斷和理性分析。同時,也要放下身段,正確對待,勇敢踏出就業的第一步。

就業,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