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兩個老外打出的乒乓球界的巔峰對決!孔令輝等國乒選手也輸他們!

1997年曼徹斯特世乒賽男單決賽堪稱橫板兩面反膠打法的教科書式表,

儘管決賽雙方分別是來自瑞典的瓦爾德內爾和來自白俄羅斯的薩姆索諾夫,都是歐洲人,沒有國乒選手,但這並不代表決賽的水準有所降低。

恰恰相反,那屆世乒賽的情況確確實實是歐洲人全面壓制中國乒乓球選手,因為當年國乒派出了9名男選手參賽,分別是:劉國梁、孔令輝、馬文革、王濤、丁松、閆森、王勵勤、馬琳、熊柯,結果除馬文革內耗輸給孔令輝、熊柯情況不明外(這位元前輩因為總決賽贏了老瓦,

所以被安排去世乒賽當清道夫,但很早就輸了,只是查不到資料,歡迎知情的朋友能留言告訴我一下,非常感謝),其餘全敗在了歐洲人之手。所以當年的世乒賽,確實是歐洲人的大狂歡。

老瓦和老薩決賽前的比賽已經說過不少了,老瓦一人七個3:0剃所有對手光頭奪冠,老薩(當年還是小薩)則一人淘汰了四個中國人進入決賽,

都給乒壇製造了巨大的轟動。決賽上更是精彩球不斷,下面就舉幾個例子出來,供老球迷們回憶。

1、瓦爾德內爾發球,薩姆索諾夫拉起,兩人正手位對拉斜線,接著老瓦正手拉到薩姆索諾夫反手,薩姆索諾夫把球“撩”到瓦爾德內爾反手,角度非常大。這時,

老瓦憑藉豐富的經驗精確預判到了該球的位置,迅速跑到了反手位,然後直接打薩姆索諾夫正手,小薩則跑不回去了。

點評:所謂步法,要的就是讓選手跑到最合適的位置進行擊球。而步法快不代表一切,能提前預判,從容不迫地到合適擊球點才是最棒的。老運動員其實最大的問題不是手上的感覺差,而是腳步跟不上,反應不到家,不然你說職業生涯晚年的王勵勤體力會比王皓差?馬琳的手感會比張繼科差?不見得。

但他們總是沒到該到的位置,總是反應慢了半拍,這才是輸球的主要原因。

2、老瓦和小薩兩人正手位對拉斜線,瓦爾德內爾同樣是變線到薩姆索諾夫反手,可是這次大家的回球有了變化:薩姆索諾夫是反手半放高球的回來,

想避免正手出現空檔;而老瓦看出了小薩想進行放半高球後反擊的戰術,於是猛地抽殺他反手,結果薩姆索諾夫的半高回球成了完全高球。就在薩姆索諾夫第二板高球回來之後,老瓦居然正手吸了板短球!薩姆索諾夫猝不及防,回來救球,結果沒救成功。

點評:各位請去看各級重大比賽,真正敢在大賽中放短球的有幾人?能在大型比賽裡面經常性做吸短球並且能贏的,絕對可以冠上乒壇藝術家的稱號。近二十年來有三個人敢這樣做,他們分別是瓦爾德內爾、施拉格和馬琳,三人都能成為世界冠軍、奧運冠軍,其中以老瓦膽子最大,在各種大賽,包括團體賽、雙打賽、單打賽,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半決賽決賽裡面都敢放短;馬琳次之;施拉格本來進決賽半決賽次數就不多,而且老是放得半長不短,對方總能被救回去。最後老瓦成績最好,馬琳次之,施拉格再次,看起來挺“匹配”的。

3、薩姆索諾夫發球,瓦爾德內爾反手捅長到小薩反手,然後小薩搶攻直線,結果老瓦直接正手順勢一擋,啪,球回到了薩姆索諾夫的正手大角。

點評:這招確實可以算計好,就是看准對方的發球是半出臺的下旋,然後反手使勁搓,捅一個不好沖起來的長球給對方,對方沖不起,又想沖,於是過來的球品質就不高,品質不高,那你就想怎麼防怎麼防了。不過更多的時候是直接被對方沖死,所以風險是很大的。

4、老瓦搶攻小薩中間,小薩回了一個超級高的球,然後老瓦從容不迫地拍打到他正手位,還是側拐著出去的。

點評:這個球只是好看,沒啥好點評的。不過老瓦的側拐確實是真拐,完全夠不著的節奏。這一方面是源自他強大的手腕力量,一方面也只能在小球時代打出來。大球時代後球變重了,手腕製造不出這樣大的動能和旋轉了。

5、兩人反手相持對拉(或者說對撥),然後老瓦加力,猛彈薩姆索諾夫正手空檔。

點評:比較好看,但實際技術難度一般。有時候觀賞性和難度係數是兩碼事,所以各行各業都有所謂的“看門道”和“看熱鬧”的劃分。

6、老瓦發球,啪,直接到薩姆索諾夫正手大角,小薩卻側身去了。然後老瓦很霸氣地朝教練席看了一眼……等等,貌似看錯了,看到自己教練這邊了。後來老瓦的哥哥回憶(也在教練席),老瓦轉頭後是做了個鬼臉。我有時候打了個好球喜歡背對著對手偷笑,八成老瓦也是這樣。

點評:發球的最高境界不是發得多麼多麼轉,而是能夠神出鬼沒地迷惑對手。不過,如果你的發球偷襲沒有老瓦這板一樣出去還帶逆旋轉側拐的話,偷襲直線還是要慎重,對方基本功好的話這幾乎就是個送分球。

之所以在這研究老瓦這麼多,而且後面的連載還會繼續研究,是因為老瓦的這些都是戰術意識是各個水準的乒乓球愛好者都能學的。你說大家業餘球友去學王勵勤的正手弧圈球,人家oc、狂王+四十幾度的狂飆二能板板透板,怎麼學?學張繼科的反手擰拉,人家反手擰出來的球能像射出去的一樣,你怎麼學?

所以研究老瓦既是一種視覺享受,也兼具極強的實用價值,這就是我的觀點。

原標題:《乒壇二十四年(174):曼徹斯特世乒賽決賽精彩球點評》

絕對可以冠上乒壇藝術家的稱號。近二十年來有三個人敢這樣做,他們分別是瓦爾德內爾、施拉格和馬琳,三人都能成為世界冠軍、奧運冠軍,其中以老瓦膽子最大,在各種大賽,包括團體賽、雙打賽、單打賽,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半決賽決賽裡面都敢放短;馬琳次之;施拉格本來進決賽半決賽次數就不多,而且老是放得半長不短,對方總能被救回去。最後老瓦成績最好,馬琳次之,施拉格再次,看起來挺“匹配”的。

3、薩姆索諾夫發球,瓦爾德內爾反手捅長到小薩反手,然後小薩搶攻直線,結果老瓦直接正手順勢一擋,啪,球回到了薩姆索諾夫的正手大角。

點評:這招確實可以算計好,就是看准對方的發球是半出臺的下旋,然後反手使勁搓,捅一個不好沖起來的長球給對方,對方沖不起,又想沖,於是過來的球品質就不高,品質不高,那你就想怎麼防怎麼防了。不過更多的時候是直接被對方沖死,所以風險是很大的。

4、老瓦搶攻小薩中間,小薩回了一個超級高的球,然後老瓦從容不迫地拍打到他正手位,還是側拐著出去的。

點評:這個球只是好看,沒啥好點評的。不過老瓦的側拐確實是真拐,完全夠不著的節奏。這一方面是源自他強大的手腕力量,一方面也只能在小球時代打出來。大球時代後球變重了,手腕製造不出這樣大的動能和旋轉了。

5、兩人反手相持對拉(或者說對撥),然後老瓦加力,猛彈薩姆索諾夫正手空檔。

點評:比較好看,但實際技術難度一般。有時候觀賞性和難度係數是兩碼事,所以各行各業都有所謂的“看門道”和“看熱鬧”的劃分。

6、老瓦發球,啪,直接到薩姆索諾夫正手大角,小薩卻側身去了。然後老瓦很霸氣地朝教練席看了一眼……等等,貌似看錯了,看到自己教練這邊了。後來老瓦的哥哥回憶(也在教練席),老瓦轉頭後是做了個鬼臉。我有時候打了個好球喜歡背對著對手偷笑,八成老瓦也是這樣。

點評:發球的最高境界不是發得多麼多麼轉,而是能夠神出鬼沒地迷惑對手。不過,如果你的發球偷襲沒有老瓦這板一樣出去還帶逆旋轉側拐的話,偷襲直線還是要慎重,對方基本功好的話這幾乎就是個送分球。

之所以在這研究老瓦這麼多,而且後面的連載還會繼續研究,是因為老瓦的這些都是戰術意識是各個水準的乒乓球愛好者都能學的。你說大家業餘球友去學王勵勤的正手弧圈球,人家oc、狂王+四十幾度的狂飆二能板板透板,怎麼學?學張繼科的反手擰拉,人家反手擰出來的球能像射出去的一樣,你怎麼學?

所以研究老瓦既是一種視覺享受,也兼具極強的實用價值,這就是我的觀點。

原標題:《乒壇二十四年(174):曼徹斯特世乒賽決賽精彩球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