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白馬之戰,為什麼斬殺顏良的是關羽,而不是張遼?原因很簡單

三國時期,是一個真正的亂世,在那個時代,湧現出了很多真正的猛將,他們都能在亂軍之中,來去自如。例如趙雲在漢水之戰中,先救老將黃忠,再救部將張著,兩度沖散曹軍的陣型;曹仁率幾十騎,

在數千人中,救援部將牛金,獲“飛人”之稱;文鴦在司馬師大軍之中, 七進七出,驚死一代權臣。可惜的是,這些真正的猛將,很少有機會出現在同一戰場上,無法為我們上演真正的強強對決。然而凡事皆有例外,在天下三分之前,兩個絕對驍勇的大將,出現在了同一戰場上,只不過他們當時屬於同一陣營。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紹遣大將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西元200年,曹操東征,打敗了劉備,於是劉備自己跑路,

投奔了袁紹,一生忠於他的大將關羽,卻遭到了曹操的生擒。曹操是一個愛才之人,他擒獲關羽之後,待關羽非常優厚,並將其拜為偏將軍。當時袁紹派自己的大將顏良,圍困了白馬。曹操派張遼和關羽為先鋒,前來迎戰顏良。關羽看到顏良的麾蓋之後,直接策馬而出,不但斬殺了顏良,還帶回了其首級。

從這一戰中,我們不難看出關羽的武藝高超,三國名將中,能夠闖入敵軍之中的有很多,能夠在敵軍之中殺進殺出的,也不是唯他一人。但是能夠取敵將首級,並達到“諸將莫能當者”這一效果的,只有關羽。所以他的戰績,驚豔的不僅是戰場上的眾人,以及後世的我們,還有一代梟雄曹操。他刺死顏良之後,曹操立刻就上表,請封他為漢壽亭侯。

不過我們在驚歎關羽的武藝時,也不能忽略掉與他同為先鋒的張遼。建安二十年,即西元215年,孫權趁曹操在漢中與劉備開戰,親率十萬大軍,攻打合肥。當時張遼、樂進、李典三人,手下僅有七千守兵。但是張遼僅憑八百步卒,就殺到了孫權的麾旗之下,

被大軍包圍之後,憑藉自己的武藝,殺出了重圍。得知還有士兵被困于陣中,他再次殺入殺出,創下了以八百破十萬的傳說。張遼生於169年,合肥之戰的時候,他已經四十六歲,還能有如此戰績,那麼解白馬之圍時,才三十歲左右的他,應該更威猛。可是為什麼最終斬顏良的人,是關羽,而不是他呢?小編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關羽急於立功,搶先出手

關羽一直忠於劉備,在曹操手下時,他曾對張遼說:“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意思是說,他雖然感激曹操的厚待,但是誓死追隨劉備,想在報答曹操之後離開。被派去解白馬之圍,對他來說,是一個絕佳的立功機會,所以他剛剛望見顏良的麾蓋,就直接沖了出去,張遼就算有同樣的想法,也來不及出手。

二、兩人性格有差別

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得不承認,關羽是一個性矜高的人,他能力高強,也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所以他看到顏良的麾蓋之後,直接就策馬而出了。張遼雖然也是一員猛將,也曾直接殺到孫權的麾蓋之下,但是他的性格是偏穩重的,畢竟專門為形容他而生的成語,“中軍而立”一詞,現在還在流傳。由此可見,張遼不出手,不是因為能力問題,而是性格原因。畢竟在合肥之戰的時候,如果不是兵力差距太大,又有曹操的來信提醒破敵之法,他也不一定會犯險。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一、關羽急於立功,搶先出手

關羽一直忠於劉備,在曹操手下時,他曾對張遼說:“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意思是說,他雖然感激曹操的厚待,但是誓死追隨劉備,想在報答曹操之後離開。被派去解白馬之圍,對他來說,是一個絕佳的立功機會,所以他剛剛望見顏良的麾蓋,就直接沖了出去,張遼就算有同樣的想法,也來不及出手。

二、兩人性格有差別

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得不承認,關羽是一個性矜高的人,他能力高強,也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所以他看到顏良的麾蓋之後,直接就策馬而出了。張遼雖然也是一員猛將,也曾直接殺到孫權的麾蓋之下,但是他的性格是偏穩重的,畢竟專門為形容他而生的成語,“中軍而立”一詞,現在還在流傳。由此可見,張遼不出手,不是因為能力問題,而是性格原因。畢竟在合肥之戰的時候,如果不是兵力差距太大,又有曹操的來信提醒破敵之法,他也不一定會犯險。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