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個昆明家庭的帆船航海日誌

楊焓與他的帆船“天天號”。航海是他少年時代就有的夢想 受訪者供圖

昆明資訊港訊·都市時報 記者何惠子 辭去工作,賣掉房子,買下帆船,一個昆明的三口之家拋下柴米油鹽的寡淡日子,駕駛以女兒名字命名的帆船,去擁抱海洋。

雖然生活的重壓逼迫他們回到陸地,但他們還保有那個蔚藍色的夢想。

“她很需要我。”

每說這句話,楊焓的語調就變得堅毅起來,眼神也會變得犀利,隱含著無所畏懼。這是“父親”這個角色賦予他的力量。

3年前,這股力量促使他辭職、賣房,換來一艘12.6米長、5米寬的單體雙桅遠洋帆船,以及和女兒天天相伴的時光。孩子成長時光短暫且寶貴,他想抓住。

帆船就取名“天天號”。他們數過泰國灣上空的星星,看過澳大利亞聖靈群島的珊瑚,楊焓還帶著天天在斯里蘭卡打了個耳洞。楊焓計畫,3年內駕駛帆船環球世界。

“天天號”在2016年10月13日駛入大海,4個月後,2017年2月底,停泊於斯里蘭卡加勒港,

而楊焓一家回到昆明。經濟困境來得猝不及防,無法繼續航行了。

楊焓還在堅持,他希望找到合夥人,一起完成這段航行。“如果這次放棄錯過,我們一家人就再也沒有機會揚帆環球了。”

一家三口

海德拉,是楊焓最喜歡的島嶼。

一個下午,在如詩如夢的陽光下,

騎驢上坡,穿過白牆紅頂的房子。房子裡和房子之間,有人在喝咖啡,有人在逛商店。平日裡,這些人都生活在櫃檯、凳子、寫字臺和牆壁之間,而現在,他們來到了這個陸地邊緣。

爬上海德拉的大山坡,可以看到夕陽下的港口和蔚藍的愛琴海。圓弧形的港口包裹著海水、船隻和水手,炮臺前的防浪堤被海浪沖刷了數百年,建築、碼頭和炮樓都還維持著中世紀的模樣。帆船、漁船彼此擁擠,

滿滿當當。觀海的人們遠遠地散著步,入迷地欣賞著開進開出的大小船舶。西邊,海天相接之處,紅橙黃紫,變幻無窮,宛如童話。

但是,時間往前推3年,這個童話被一片烏雲遮蔽,不見天日。

和許多生活于城市的年輕人一樣,楊焓和陳媛有職業夢想——成為建築師。但同樣,他們也被生活壓迫,上有老下有小,要養房子車子。他們曾每天天不亮就從新亞洲體育城出發,穿過整座昆明城,

將女兒天天送到親戚家。晚上7點下班,回到親戚家,吃過飯,再把天天帶回家。

他們也曾將孩子送到陳媛的娘家安徽。一家三口,每天通過視頻相聚。看到爸爸媽媽,天天很開心,但她很快發現爸爸媽媽“碰不到,摸不著”,便哭著鬧著要從螢幕那一頭鑽過來。

那是一種折磨。對孩子,對陳媛,對楊焓都是。

孩子沒有安全感,怕生,情緒不穩定,這不是陳媛和楊焓願意看到的。他們覺得,為了那套沒有生命的房子,一家人各自為政、心力交瘁,一點也不快樂。

女兒天天在“天天號”上。對於孩子來說,航海是一段非常神奇的經歷

要不,去環球旅行吧?

2014年春節,正處於事業上升期的夫妻兩人辭了職,去了美國——楊焓的父母定居于此。他們開著車,帶著帳篷,窮遊美國。在黃石公園,他們爬山、漂流、穿越小徑;晚上搭個帳篷,生個火堆,談天論地,其樂融融。

從美國回來,楊焓賣掉了房子,開始學習駕駛帆船。2015年初,他租船帶著中國人去國外旅行。2016年8月,楊焓和合夥人在馬來西亞蘭卡威買了船,取名“天天號”。

奔向新生活的速度太快,陳媛有些措手不及。在走向那艘買來的帆船之前,他們將所有需要帶上的東西一一鋪陳,未來幾年,這些東西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無數可能。將那些東西打包之後,陳媛、楊焓跟過去的生活徹底揮手告別了。

2016年10月13日,“天天號”起錨,揚帆。當站在船頭遙望茫茫無際的大海,眼看著與陸地越來越遠時,楊焓幾乎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動,這是他少年時代的夢想——在“大航海時代”遊戲裡,中世紀的年輕水手們踏上一艘船,穿越大洋,探索未知的彼岸。這讓楊焓無比嚮往,他想像終有一日,他會成為一個船長,以船為家,開疆擴土。

此刻,他眼前天高海闊,一碧如洗,但內心多少有點忐忑。他們要和這條船一起揚帆入海,可以說他們的生命,在幾年之中就完全交給這條船了。

一家三口在船上的日子

大部分時間,“天天號”行駛在溫暖的海域裡。船頭劈開一望無際的蔚藍大海,船尾留下長長的水痕,像一大縷白綢,在陽光下閃耀。它好似一位忠實信徒,帆船行至哪兒,它就跟到哪兒。

偶爾,會有其他族群加入追隨者的行列。從泰國駛往印尼的第二天下午,船尾船側突然出現了數隻海豚,它們一路呼朋喚友,最多時聚集了20多隻。小海豚大都活躍,興奮地跳躍,“噗噗”地大聲換氣,越喝彩,越興奮。成年海豚大多穩重,沉默地遊弋,背脊時不時露出水面,像一塊塊光滑的石頭。海豚的出現,消解了航海的孤寂,天天特別興奮,她喜歡站在船頭,給海豚們唱歌。

彼此相伴30小時後,帆船即將進入印尼,視線裡出現了貨輪、漁船。楊焓和天天不斷朝海豚們揮手:“不要再跟著我們了,前面很危險,回去吧!”海豚們追隨了一段路後,轉身潛入大海。

和海豚們揮手作別之時,他們迎來了2017年的新年。

在海上,一切都是新的,好像這世界才剛剛被創造出來。這樣的新奇,讓人浮想聯翩,特別在月色美好的夜晚。這是楊焓最喜歡的時刻。舉目望天,星辰璀璨,銀河直落而下。茫茫大海籠罩在月光、星空之下,似乎世間萬物都被月光普照。

但大風刮起,大海一改往日的溫順慈祥,變得猙獰。風浪多在三五米高,很容易應付。但是,楊焓依然懷有隱憂——只要出了海,隨時都有危險。自人類踏入大海,就有這樣的疑懼。在大航海時代,航海是一個“將頭拴在腰上”的行業,但是遠在大洋那端的土地、財富,讓航海家們甘願冒險。

現在的航海者有足夠的知識和經驗,他們遊刃有餘地解決小問題,能知道最近一個星期的天氣狀況,甚至是近十年這片海域的氣象規律。

但是,冒險所需要的勇氣,和“天天號”的淡水、食物一樣,是必備品,也是消耗品,不可隨意浪費。“天天號”總是航行在熱帶、亞熱帶海域,相比好望角、合恩角,這裡風平浪靜,很安全。

“天天號”也刻意避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之間的“三不管”區域,那裡偶爾會有海盜和武裝分子活動。倒是在斯里蘭卡海域,“天天號”被一艘具有遠航能力的漁船尾隨了20分鐘。一船人異常驚惶。待駛近,方知漁民只是想討點煙酒——在斯里蘭卡,煙酒受到嚴格管控。漁民看到船上有孩子,丟來一包餅乾。船上沒有香煙,就拿了一瓶啤酒,漁民伸來漁網接了過去。

這樣的相遇總讓人有些無所適從,但到達港口,和水手們相遇,就變得極為美妙。

水手大都熱忱。

在茫茫大海上航行,幾乎行至天涯海角,除了自己之外,數日累月地不見其它船隻。即便視線裡出現同行的船隻,也相隔甚遠。到了港灣,那種興奮無以言表。

2017年1月,“天天號”在斯里蘭卡加勒港停留了一個月,見證著船隻和水手們的來來去去。每每駛入一條帆船,他們都會站在船頭彼此揮手致意,再尋個時機去拜訪“新鄰居”,遇到問題就搭把手,交換彼此的資訊,互通沿岸風土人情。

他們曾遇到一位美國老人,他將自己變成了一條下了海的船,一下就是40多年。他曾帶著4歲的兒子下了海,在船上相依為命近10年。這個在海上長大的孩子現在很有成就,給老人換了一艘船。老爺爺希望楊焓一家堅持航行:“孩子的時間非常寶貴,失去了就永遠失去了。”

還有一位80歲的老人。初遇時,老人穿著橙色襯衫,看著很洋氣,只不過胸口裂了道大口子。老人的船同樣破舊——船是他自己造的。陳媛很難想像,這艘老舊的船,這個頭髮花白、脊背略略佝僂的老人可以航行那麼久。不管從哪裡去斯里蘭卡,至少需要長航7天。老人和他的船,在加勒港停留了十多天。他哪也沒去,就待在船上。他不會使用電子設備,無法預訂酒店,容易迷路,哪也去不了。某個下午,老人船前聚集了很多水手,還有海軍士兵——他要走了。他高興地跟人揮手作別,然後和他的老船一起,慢慢地駛向大海。

那一刻,陳媛很心酸。

這位老人,和同樣停留在加勒港的65歲的法國女船長關係不錯。大抵因為他們都獨自航海,帆船同樣很舊。女船長1986年第一次接觸帆船,至今已經31年。她曾是醫學院的學生,夢想當一名醫生。但在那時,她要當一名醫生異常艱難。有一次,她得知一艘船需要一個隨船醫生,便跟著那艘船出海了。她曾經因為醫生的夢想出海,但是現在,大海成為她的夢想。經年累月,她將自己放逐在大海之上。

靠港停泊,重回陸地

茫茫大海沒有削弱這位法國女船長對人類社會的熱忱。她時常停留在法屬島嶼,工作賺錢。用賺來的錢去航行,或者買醫療用品、藥品。她的船艙裡專門有個擺放這些東西的小房間,各種繃帶、醫用工具、藥品堆得滿滿當當。她時常駕駛著她的帆船去東非、去東南亞的小島為人義診。

女船長的經歷和精神,讓她身上散發一種神奇的光澤,這種光澤不會被她身上樸素的T恤蓋住,不會被那頭曬得黃白的頭髮湮沒,也不會因為她瘦削的身體有所削減。她質樸無華的外表裡有一種洞穿世事的光輝。

陳媛深深地被她的氣質打動,“她整個人都是發光的”。

風浪、黑暗、人,“天天號”給楊焓一家人的生活帶來了無限的可能。這裡是他們的家,裝著愛、歡笑和幸福;但同時,又像一個孤島,切斷了與陸地生活的一切聯繫。在12米長、5米寬的船隻上,他們只能面對彼此,以及自己。

2017年新年剛過不久,“天天號”穿過麻六甲海峽,駛向印度洋。自古以來,不管是東西方的船隻,還是環遊世界的魚類,都從這裡穿行,航道異常繁忙。穿行於此的船隻大都是超級巨獸,長可達300米。看到這些像一座山或者像一座島似的龐然大物,“天天號”就遠遠避開,遙看它們慢慢飄過。

隨著帆船逐漸遠離麻六甲海峽和印尼群島離,儀錶盤上和視線裡的船隻越來越少,放眼望向印度洋,海面上仿佛只剩下了“天天號”。

設備和航向正常,一路還有東北季風的護持,風帆飽滿,桅杆和支索緊繃著,充滿張力。楊焓看著帆船乘風破浪,對一望無際的大洋充滿新奇感,風是新的,浪是新的,笑聲是新的,心情也是新的。

第三天,疲倦感漸漸襲來。風平淡無奇地吹著,船隻平穩地行駛在規矩的浪濤之上,唯一變幻的就只有雲。這種漫長的空曠,讓他們失去了說話的體力,進而孤獨、沉默地航行著。與此同時,船艙裡卻彌漫著奇異的溫馨感。看書的看書,做家務的做家務,畫畫的畫畫……在海上,在“天天號”這座孤島上,他們相依為命。

航行之初,“天天號”就遇上了麻煩:發動機熄火了。這意味著,“天天號”只能指望老天,若是遇到無風天氣,帆船將被禁錮在海上。給油箱加油,沒用;將零件更新,沒用。

楊焓翻箱倒櫃,一言不發,船艙內焦慮又壓抑。陳媛默默地拿起滿篇英文的說明書讀起來。就在那一瞬間,楊焓覺得:“太感激了,那時候她在我身邊,分擔我的憂慮,真的是一種慰藉。”他們平心靜氣地排查原因:發動機沒有問題,只是兩個油箱之間的閥門沒有打開。

相比大人,孩子們對孤獨的感受更為敏感。

學習帆船技能,買了帆船,設備更新,每月船隻維護、泊船費、旅遊開支、家庭生活開支,當初賣房的錢所剩無幾了。即便途中有學員、遊客加入,解決的也僅是一段時間的問題。航行依然漫長。

大人要考慮賺錢,要焦慮生計,要拍圖片視頻、招募船員;要看天氣,要觀察維護帆船,入港要處理國籍問題……異常忙碌。唯有長航之時,才有時間彼此打量和相伴。

天天得學會和自己獨處。她成長得很快,不再公主病,不再孤僻,變得強壯、開朗,也成為陳媛“期待中的樣子”。她跟楊焓說:“爸爸,我要航海,我要幫你完成你的夢想。”但另一方面,她告訴陳媛:“媽媽,我不想航海了,我想在昆明,跟幼稚園的小朋友一起玩。”她不排斥航海,但是她渴望回到小夥伴中間。

人類社會,與天天,甚至與陳媛、楊焓之間,保持著種種羈絆。

人類和水有天然的聯繫,對大海也有本能的嚮往。但陸地,依然是人最大的依靠。

他們曾聽聞,在上世紀80年代,兩個有孩子的家庭,各自駕駛一艘帆船海航。他們通過VFH甚高頻保持固定的通話頻率,特別是兩家的孩子彼此通過VFH聊天解悶。但突然有一天,在彼此通話1小時後,其中一艘船就再聯繫不上了。沒有任何徵兆,那艘船消失在茫茫大海上。

當“天天號”行駛在印度洋的中心,導航表顯示水深已達6000米,周圍不見一道帆影,不見任何人類、鳥類的痕跡時。陳媛就想,這是一個可以將整座白馬雪山放進去的深度,可能包藏著摧毀、覆葬的禍心。她的內心充滿恐懼。

每當此時,他們就會想念陸地。陸地給人以安全感。

在這個家,陳媛就是那片陸地。3年前的美國之旅後,楊焓有了出海當航海人的夢想,天天有了上天做宇航員的夢想。只有作為母親、作為妻子的陳媛,願意安穩地生活在陸地上。

在出海以前,甚至在更早之前,她的夢想是當一名建築師,使念想中美好的建築得以拔地而起。她後來也實現了“建築師”的夢想,卻不是她想像的那個樣子。“複製太多,沒有什麼設計。你看這城市的樓房,外形、戶型都是一樣的。”

後來,她有了孩子,中斷了事業。她明白,當女人結了婚,有了孩子,就真的不像年輕時那般熱血澎湃。愛人的事業,孩子的教育,家庭的關係等等,瑣碎又無形的事情充斥了她的整個生活。

某一天,她在QQ上與楊焓聊天,突然說:“我怎麼現在都沒有夢想了?”

她需要一場新的奔走,找尋自己。這場奔走以賣掉房子、辭掉工作為代價,作為女性,她有天然的不安全感:“這對我,很嚴重。我沒有家了,沒有收入了,沒有了很多東西,從此要居無定所、顛沛流離。”

海上的天氣好極了。蒼穹無限深遠,周圍一片安詳,大船緩緩前行,一切都像夢境。船艙內,天天畫著畫,楊焓讀著聖經,她忙著家務,一片靜謐安詳。曾經奔波于昆明城內的慌亂,曾經一家三口各自為政的狂躁,還有此刻身處大洋中心的憂慮,徹底化沒。

既無所求,也無所懼。陳媛突然明白:“我們終其一生,都是在茫茫大海上航行。”

在印度洋的中心,在“天天號”這個孤島之上,她有過很多恐懼,卻從來不害怕迷失,因為“船上有好幾個導航,指明方向”。而在夫妻、孩子、父母組成的家庭裡,幸福,就是導航。她已經找到了。

3月27日那天,從幼稚園接下天天,他們一家三口在滂沱大雨中,從北市區出發,穿越昆明城,回到東郊。周圍擁擠的車流,複製的建築群,焦慮的面孔,都與他們無關。緊閉車窗,父親開車,孩子哭鬧,母親輕撫。

這一刻,他們突然覺得,沒有哪一刻比這個時刻更好了。

為了那套沒有生命的房子,一家人各自為政、心力交瘁,一點也不快樂。

女兒天天在“天天號”上。對於孩子來說,航海是一段非常神奇的經歷

要不,去環球旅行吧?

2014年春節,正處於事業上升期的夫妻兩人辭了職,去了美國——楊焓的父母定居于此。他們開著車,帶著帳篷,窮遊美國。在黃石公園,他們爬山、漂流、穿越小徑;晚上搭個帳篷,生個火堆,談天論地,其樂融融。

從美國回來,楊焓賣掉了房子,開始學習駕駛帆船。2015年初,他租船帶著中國人去國外旅行。2016年8月,楊焓和合夥人在馬來西亞蘭卡威買了船,取名“天天號”。

奔向新生活的速度太快,陳媛有些措手不及。在走向那艘買來的帆船之前,他們將所有需要帶上的東西一一鋪陳,未來幾年,這些東西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無數可能。將那些東西打包之後,陳媛、楊焓跟過去的生活徹底揮手告別了。

2016年10月13日,“天天號”起錨,揚帆。當站在船頭遙望茫茫無際的大海,眼看著與陸地越來越遠時,楊焓幾乎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動,這是他少年時代的夢想——在“大航海時代”遊戲裡,中世紀的年輕水手們踏上一艘船,穿越大洋,探索未知的彼岸。這讓楊焓無比嚮往,他想像終有一日,他會成為一個船長,以船為家,開疆擴土。

此刻,他眼前天高海闊,一碧如洗,但內心多少有點忐忑。他們要和這條船一起揚帆入海,可以說他們的生命,在幾年之中就完全交給這條船了。

一家三口在船上的日子

大部分時間,“天天號”行駛在溫暖的海域裡。船頭劈開一望無際的蔚藍大海,船尾留下長長的水痕,像一大縷白綢,在陽光下閃耀。它好似一位忠實信徒,帆船行至哪兒,它就跟到哪兒。

偶爾,會有其他族群加入追隨者的行列。從泰國駛往印尼的第二天下午,船尾船側突然出現了數隻海豚,它們一路呼朋喚友,最多時聚集了20多隻。小海豚大都活躍,興奮地跳躍,“噗噗”地大聲換氣,越喝彩,越興奮。成年海豚大多穩重,沉默地遊弋,背脊時不時露出水面,像一塊塊光滑的石頭。海豚的出現,消解了航海的孤寂,天天特別興奮,她喜歡站在船頭,給海豚們唱歌。

彼此相伴30小時後,帆船即將進入印尼,視線裡出現了貨輪、漁船。楊焓和天天不斷朝海豚們揮手:“不要再跟著我們了,前面很危險,回去吧!”海豚們追隨了一段路後,轉身潛入大海。

和海豚們揮手作別之時,他們迎來了2017年的新年。

在海上,一切都是新的,好像這世界才剛剛被創造出來。這樣的新奇,讓人浮想聯翩,特別在月色美好的夜晚。這是楊焓最喜歡的時刻。舉目望天,星辰璀璨,銀河直落而下。茫茫大海籠罩在月光、星空之下,似乎世間萬物都被月光普照。

但大風刮起,大海一改往日的溫順慈祥,變得猙獰。風浪多在三五米高,很容易應付。但是,楊焓依然懷有隱憂——只要出了海,隨時都有危險。自人類踏入大海,就有這樣的疑懼。在大航海時代,航海是一個“將頭拴在腰上”的行業,但是遠在大洋那端的土地、財富,讓航海家們甘願冒險。

現在的航海者有足夠的知識和經驗,他們遊刃有餘地解決小問題,能知道最近一個星期的天氣狀況,甚至是近十年這片海域的氣象規律。

但是,冒險所需要的勇氣,和“天天號”的淡水、食物一樣,是必備品,也是消耗品,不可隨意浪費。“天天號”總是航行在熱帶、亞熱帶海域,相比好望角、合恩角,這裡風平浪靜,很安全。

“天天號”也刻意避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之間的“三不管”區域,那裡偶爾會有海盜和武裝分子活動。倒是在斯里蘭卡海域,“天天號”被一艘具有遠航能力的漁船尾隨了20分鐘。一船人異常驚惶。待駛近,方知漁民只是想討點煙酒——在斯里蘭卡,煙酒受到嚴格管控。漁民看到船上有孩子,丟來一包餅乾。船上沒有香煙,就拿了一瓶啤酒,漁民伸來漁網接了過去。

這樣的相遇總讓人有些無所適從,但到達港口,和水手們相遇,就變得極為美妙。

水手大都熱忱。

在茫茫大海上航行,幾乎行至天涯海角,除了自己之外,數日累月地不見其它船隻。即便視線裡出現同行的船隻,也相隔甚遠。到了港灣,那種興奮無以言表。

2017年1月,“天天號”在斯里蘭卡加勒港停留了一個月,見證著船隻和水手們的來來去去。每每駛入一條帆船,他們都會站在船頭彼此揮手致意,再尋個時機去拜訪“新鄰居”,遇到問題就搭把手,交換彼此的資訊,互通沿岸風土人情。

他們曾遇到一位美國老人,他將自己變成了一條下了海的船,一下就是40多年。他曾帶著4歲的兒子下了海,在船上相依為命近10年。這個在海上長大的孩子現在很有成就,給老人換了一艘船。老爺爺希望楊焓一家堅持航行:“孩子的時間非常寶貴,失去了就永遠失去了。”

還有一位80歲的老人。初遇時,老人穿著橙色襯衫,看著很洋氣,只不過胸口裂了道大口子。老人的船同樣破舊——船是他自己造的。陳媛很難想像,這艘老舊的船,這個頭髮花白、脊背略略佝僂的老人可以航行那麼久。不管從哪裡去斯里蘭卡,至少需要長航7天。老人和他的船,在加勒港停留了十多天。他哪也沒去,就待在船上。他不會使用電子設備,無法預訂酒店,容易迷路,哪也去不了。某個下午,老人船前聚集了很多水手,還有海軍士兵——他要走了。他高興地跟人揮手作別,然後和他的老船一起,慢慢地駛向大海。

那一刻,陳媛很心酸。

這位老人,和同樣停留在加勒港的65歲的法國女船長關係不錯。大抵因為他們都獨自航海,帆船同樣很舊。女船長1986年第一次接觸帆船,至今已經31年。她曾是醫學院的學生,夢想當一名醫生。但在那時,她要當一名醫生異常艱難。有一次,她得知一艘船需要一個隨船醫生,便跟著那艘船出海了。她曾經因為醫生的夢想出海,但是現在,大海成為她的夢想。經年累月,她將自己放逐在大海之上。

靠港停泊,重回陸地

茫茫大海沒有削弱這位法國女船長對人類社會的熱忱。她時常停留在法屬島嶼,工作賺錢。用賺來的錢去航行,或者買醫療用品、藥品。她的船艙裡專門有個擺放這些東西的小房間,各種繃帶、醫用工具、藥品堆得滿滿當當。她時常駕駛著她的帆船去東非、去東南亞的小島為人義診。

女船長的經歷和精神,讓她身上散發一種神奇的光澤,這種光澤不會被她身上樸素的T恤蓋住,不會被那頭曬得黃白的頭髮湮沒,也不會因為她瘦削的身體有所削減。她質樸無華的外表裡有一種洞穿世事的光輝。

陳媛深深地被她的氣質打動,“她整個人都是發光的”。

風浪、黑暗、人,“天天號”給楊焓一家人的生活帶來了無限的可能。這裡是他們的家,裝著愛、歡笑和幸福;但同時,又像一個孤島,切斷了與陸地生活的一切聯繫。在12米長、5米寬的船隻上,他們只能面對彼此,以及自己。

2017年新年剛過不久,“天天號”穿過麻六甲海峽,駛向印度洋。自古以來,不管是東西方的船隻,還是環遊世界的魚類,都從這裡穿行,航道異常繁忙。穿行於此的船隻大都是超級巨獸,長可達300米。看到這些像一座山或者像一座島似的龐然大物,“天天號”就遠遠避開,遙看它們慢慢飄過。

隨著帆船逐漸遠離麻六甲海峽和印尼群島離,儀錶盤上和視線裡的船隻越來越少,放眼望向印度洋,海面上仿佛只剩下了“天天號”。

設備和航向正常,一路還有東北季風的護持,風帆飽滿,桅杆和支索緊繃著,充滿張力。楊焓看著帆船乘風破浪,對一望無際的大洋充滿新奇感,風是新的,浪是新的,笑聲是新的,心情也是新的。

第三天,疲倦感漸漸襲來。風平淡無奇地吹著,船隻平穩地行駛在規矩的浪濤之上,唯一變幻的就只有雲。這種漫長的空曠,讓他們失去了說話的體力,進而孤獨、沉默地航行著。與此同時,船艙裡卻彌漫著奇異的溫馨感。看書的看書,做家務的做家務,畫畫的畫畫……在海上,在“天天號”這座孤島上,他們相依為命。

航行之初,“天天號”就遇上了麻煩:發動機熄火了。這意味著,“天天號”只能指望老天,若是遇到無風天氣,帆船將被禁錮在海上。給油箱加油,沒用;將零件更新,沒用。

楊焓翻箱倒櫃,一言不發,船艙內焦慮又壓抑。陳媛默默地拿起滿篇英文的說明書讀起來。就在那一瞬間,楊焓覺得:“太感激了,那時候她在我身邊,分擔我的憂慮,真的是一種慰藉。”他們平心靜氣地排查原因:發動機沒有問題,只是兩個油箱之間的閥門沒有打開。

相比大人,孩子們對孤獨的感受更為敏感。

學習帆船技能,買了帆船,設備更新,每月船隻維護、泊船費、旅遊開支、家庭生活開支,當初賣房的錢所剩無幾了。即便途中有學員、遊客加入,解決的也僅是一段時間的問題。航行依然漫長。

大人要考慮賺錢,要焦慮生計,要拍圖片視頻、招募船員;要看天氣,要觀察維護帆船,入港要處理國籍問題……異常忙碌。唯有長航之時,才有時間彼此打量和相伴。

天天得學會和自己獨處。她成長得很快,不再公主病,不再孤僻,變得強壯、開朗,也成為陳媛“期待中的樣子”。她跟楊焓說:“爸爸,我要航海,我要幫你完成你的夢想。”但另一方面,她告訴陳媛:“媽媽,我不想航海了,我想在昆明,跟幼稚園的小朋友一起玩。”她不排斥航海,但是她渴望回到小夥伴中間。

人類社會,與天天,甚至與陳媛、楊焓之間,保持著種種羈絆。

人類和水有天然的聯繫,對大海也有本能的嚮往。但陸地,依然是人最大的依靠。

他們曾聽聞,在上世紀80年代,兩個有孩子的家庭,各自駕駛一艘帆船海航。他們通過VFH甚高頻保持固定的通話頻率,特別是兩家的孩子彼此通過VFH聊天解悶。但突然有一天,在彼此通話1小時後,其中一艘船就再聯繫不上了。沒有任何徵兆,那艘船消失在茫茫大海上。

當“天天號”行駛在印度洋的中心,導航表顯示水深已達6000米,周圍不見一道帆影,不見任何人類、鳥類的痕跡時。陳媛就想,這是一個可以將整座白馬雪山放進去的深度,可能包藏著摧毀、覆葬的禍心。她的內心充滿恐懼。

每當此時,他們就會想念陸地。陸地給人以安全感。

在這個家,陳媛就是那片陸地。3年前的美國之旅後,楊焓有了出海當航海人的夢想,天天有了上天做宇航員的夢想。只有作為母親、作為妻子的陳媛,願意安穩地生活在陸地上。

在出海以前,甚至在更早之前,她的夢想是當一名建築師,使念想中美好的建築得以拔地而起。她後來也實現了“建築師”的夢想,卻不是她想像的那個樣子。“複製太多,沒有什麼設計。你看這城市的樓房,外形、戶型都是一樣的。”

後來,她有了孩子,中斷了事業。她明白,當女人結了婚,有了孩子,就真的不像年輕時那般熱血澎湃。愛人的事業,孩子的教育,家庭的關係等等,瑣碎又無形的事情充斥了她的整個生活。

某一天,她在QQ上與楊焓聊天,突然說:“我怎麼現在都沒有夢想了?”

她需要一場新的奔走,找尋自己。這場奔走以賣掉房子、辭掉工作為代價,作為女性,她有天然的不安全感:“這對我,很嚴重。我沒有家了,沒有收入了,沒有了很多東西,從此要居無定所、顛沛流離。”

海上的天氣好極了。蒼穹無限深遠,周圍一片安詳,大船緩緩前行,一切都像夢境。船艙內,天天畫著畫,楊焓讀著聖經,她忙著家務,一片靜謐安詳。曾經奔波于昆明城內的慌亂,曾經一家三口各自為政的狂躁,還有此刻身處大洋中心的憂慮,徹底化沒。

既無所求,也無所懼。陳媛突然明白:“我們終其一生,都是在茫茫大海上航行。”

在印度洋的中心,在“天天號”這個孤島之上,她有過很多恐懼,卻從來不害怕迷失,因為“船上有好幾個導航,指明方向”。而在夫妻、孩子、父母組成的家庭裡,幸福,就是導航。她已經找到了。

3月27日那天,從幼稚園接下天天,他們一家三口在滂沱大雨中,從北市區出發,穿越昆明城,回到東郊。周圍擁擠的車流,複製的建築群,焦慮的面孔,都與他們無關。緊閉車窗,父親開車,孩子哭鬧,母親輕撫。

這一刻,他們突然覺得,沒有哪一刻比這個時刻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