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王煜全:未來10年中國經濟的利弊?

“筆記俠”(ID:Notesman),作者王煜全;36氪經授權發佈。

著名的矽谷投資人、《從0到1》的作者彼得·蒂爾在書中說,“全世界都認為中國將會統治世界,只有中國人堅決不相信。”今時今日,全球經濟正處在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分水嶺上,

我們中國的問題、出路和未來在哪裡?中國如何才能不錯過世界這一波科技創新的機會?

全球科技創新偵察兵王煜全認為,中國國際化就是10年時間,10年之後會很困難。具體情況如何,讓我們跟隨站在行業前端人物的視角一探究竟。

一、焦慮是真實的,我們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時代

我們進入了一個迅速變化的時代,一個很現代的社會。

我們的國人走出去了,

科技走出去了。我們的形象變了。跟人說我們是中國基金都不用解釋“我有錢了”,全世界都知道中國人有錢。

然而,央視最著名的問題來了,“你幸福嗎?”

確實中國經歷了高速的增長,你幸福嗎? 

醫院資源緊張,房價越來越高,找工作越來越難,還有霧霾…… 

動物遇到恐懼的事情會跑,但是我們人類跑了麼?沒跑。 

因為不是真的恐懼,而是焦慮。恐懼和焦慮的區別就是,那個危險到底現在的還是未來的? 

我們因為往上走,所以到現在還不錯。但是未來怎麼樣不知道,到底往上走,還是往下走?不知道。反正沒有人相信未來是保持住的,當你對未來不確定,當然就焦慮了。 

所以當你對未來不確定的時候,你會走不動路,會僵在那裡。

我們希望能克服所有生物本能,因為我們是人,為了打破對未來不確定的焦慮,我們得做點事去改變它。 

因為如果我們不改變,我們持續焦慮,未來肯定不行的。 

當然這個焦慮還真是只屬於我們中國人。 

所以現在包括從0到1的作者,彼得·蒂爾,很著名的矽谷投資人,他這個書裡面都專門寫,“全世界都認為中國將會統治世界,只有中國人堅決不相信。” 

說實話我覺得焦慮感是一個好事,

焦慮感是鞭策我們往前走的最大的動力。只不過要記住不要停在焦慮裡面,要往前走。 

當然也不要覺得這個焦慮是假的,我告訴大家,焦慮是真實的。 

為什麼這麼說? 

巧了,今年是2017年。30年前(1987年),美國著名的雜誌《福布斯》開始做世界富豪排行磅,1987年的經濟,誰是老二?日本。 

所以福布斯當年的前四名都是日本人,但是當年的第一名今天財富縮水95%,肯定是跌出去了;第二名財富縮水80%多,

也跌出去了;第三、第四名更慘,是日本當年的地產富豪,不僅僅跌出去,人都不知道去哪了。

我們國內也有一堆的地產富豪,中國正好占了30年的日本的位置。 

福布斯排行前2000強的公司,美國540家,中國200家,其他是第三名往後。

中國人是全世界的威脅。為什麼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修昔底德陷阱。 

筆記俠注:修昔底德陷阱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此說法源自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他認為,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統治霸主競爭時,雙方面臨的危險多數以戰爭告終。 

這個問題是真實存在的,是什麼呢?

應為“修昔底德陷阱”

當第一經濟體、第二大經濟體相遇,中間缺乏溝通、缺乏瞭解的時候,這種不說是戰爭,至少衝突是不可避免的。

二、歷史展示給我們的規律

我們就是這兩大經濟體,回想我們中國自己也是有責任,我們在國際上沒有多少朋友,我們一直推動中國的國際化,一直帶中國企業家、投資家的團到美國訪問。

每次都會問同樣的問題,在美國有多少企業家朋友?基本上為零。後來我把這個事拿去問美國人,講起這個典故,說中國朋友對美國還是缺乏瞭解。

然後美國朋友說先不要急怪中國人,美國也有很多人做了多年的中國生意,你問那些人有多少中國人朋友,也基本為零。兩個經濟體足夠巨大的,但是中間的交流非常表面化,非常非常少。 

這是非常危險的,我們迅速變得太富有了,但是我們還不夠強大,人家不找你找誰呢?這是我們需要警惕的,但是這是一個好事。 

就是中國迅速崛起的時候,能站在國際上想問題了。我們在國際2000強裡去找排行,現在問題就很知道得清晰。 

能不能讓中國達到強國的位置,或者在國際上一席之地? 

有一個很重要地方就是你要找到崛起的機會。世界上有N多次變革,造成了新的經濟體、新的主權國家的崛起,所以我們要回顧一下歷史,回顧歷史是找到規律,在今天能夠使我們往前走的更好。 

1.歷史中的分水嶺 

人類歷史最大的一次轉折是什麼? 

是科技革命,工業革命。因為工業革命造成了中西方的差距,在工業革命之前中西方的差別很小的。 

在工業革命之前,東方是比西方要領先的,領先了上千年,但是很快就被追上了,這就體現了科技的價值,這個事情人人都知道,就不展開講了。 

伊恩·莫里斯的《西方將主宰多久》書裡有句話說:“英國是工業革命最容易發生的地方,不過並不是註定會發生。”就是說,當時英法在打戰,英國贏了。如果英國輸了,工業革命就發生在法國了。 

人類的歷史像很多座山峰,歷史發生很多事件,相當於從山頂扔一個小球。 

可以往左、也可以往右,左右差異很小,但隨著往穀底滾的時候,就發生了巨大的差異。工業革命之前差距很小,但是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造成中西方的差異被迅速拉大。 

所以人類歷史上有若干個瞬間,一開始只是非常小的,甚至偶然性事件,但事情引發的連鎖反應,造成很大的分野。所以我們遇到分水嶺的時候,要格外的在意,格外的小心,因為很可能就是下一個巨大差異的開端。 

2.新殖民地時代:制度的價值 

還有另一個意義很重大的事情在發生,國外專門有學者有專門的論文講這個事情,講的很透徹。結論是什麼呢? 

英國是後起的全球性的海洋國家,之前是葡萄牙、西班牙,當時他們在全球殖過一次民了。 

等英國殖民地的時候,去的地方就沒有那麼好,相對都是貧瘠的土壤。這就沒有辦法用掠奪的方式去獲取資源,只好在當地建立制度,希望當地人遵紀守法,我好長期的收稅。 

你會發現新老殖民被處置的態度是不同的,老殖民地靠野蠻的掠奪,新殖民地搶不到東西了,建立秩序來慢慢收錢。 

當然這也是英美爭奪的主要原因,因為他們持續收美國人的稅,但是沒有給美國人提供對等的國民待遇,所以美國人就造反了。但是根本起源是沒東西可搶,只好收稅錢。

假設,純地理的假設,假設美國的金礦在東岸,那今天的美國可能還沒有獨立,還是英國的領土。為什麼?

因為英國一定會重兵把守金礦,其他人自生自滅。不用交稅,就沒有矛盾了,所以看到歷史很多很多的偶然性,但是背後也有規律。 

3.美國的領先:市場的價值 

市場要足夠大,才能成長起來。今天美國領先,除了科技的土壤,還因為一戰、二戰的美國是個世外桃源,沒有打起來,所以很多科學家移民到美國去。 

除了制度系統性,因為他們憎恨英國人欺負他們,所以自己建立一套很完善的制度,希望用制度解決問題,而不是用強權解決問題,所以美國是世界上歷史最多的國家。 

很重要的就是有足夠大的市場,假設市場太小的話,也做不起來。

中國學創新不能學以色列,因為以色列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沒有足夠大的市場,創新不可能在本地成長起來,半截的時候就要移到美國去。 

有個對以色列非常熟悉的朋友說:以色列政府也積極支援企業創新,給各種扶植基金,但是要求有一條,這些企業要想拿到以色列的錢,公司裡必須有一位美國的董事或者美國人高管。因為這樣,你才有可能找到出路,最後的大市場才有真正的話語權。

反過來你擁有足夠的大市場,你可以反過來去控制這個科技。

4.矽谷的騰飛:創新的價值

美國已經200年發展歷史了,一切都已經很完備了,但是矽谷依然脫穎而出,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創新的價值。

科技也需要更加靈活的運用,之前有太多的科技被大公司把持,後來互聯網、IT,軟體這些技術突然到了一幫小孩手裡,這種孩子就能玩出來各種特色,結果成就了一番事業。 

5.全球經濟正處在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分水嶺上 

今天我們恰好站在下一個分水嶺,可能不是下一個工業革命,但是它的意義不亞於工業革命。那麼它是什麼? 

上一輪工業革命成功者的典型是什麼? 

我們現在有一個詞“極客”,是很好的詞。這個人有極客精神,專注、專業、奮鬥,或者IT很精通。總之你家有一個小孩,你喜歡讓她嫁給一個極客。 

20年前,極客在西方是很負面的詞。 

相當於如果兩個孩子,一個是陽光帥氣,會各種體育活動、文藝活動,一個隻知道貓在家裡面敲鍵盤,沒有任何人喜歡。哪個是極客?第二個。 

實際上極客在美國學校裡面跟失敗者是一樣的,你太失敗了,沒有人理,只能自己在機房裡面。為什麼這麼快就變了?因為其貌不揚的極客改變了世界。 

6.智商?情商?人類機器智商! 

有人說智商高才可以成就事業,智商高能成就事業早被人否了。很多人說情商高才可以成就事業。說情商高的李嘉誠,李嘉誠後來賺的一票錢也是因為投了Facebook。但是蓋茨、約伯斯的情商都很差。 

這樣人為什麼能成功?我們總結原因,不是智商,不是情商,叫做人類機器智商。 

機器智商是一個專有名詞,指的是機器理解人的能力。人類機器智商,就是人理解機器的能力。 

就是因為我們看歷史,為什麼智商曾經能幫助我們做更強大,因為你比別人聰明。你從個體來講,你比別人能力強大,就可以勝出。 

很快進入了情商時代,因為是一個協作的社會,不是靠個體優秀,而是更多人能不能個你一起奮鬥。人人為你服務,你就可以賺錢了,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 

但是比爾·蓋茨那些成功人士都是靠人類機器智商。未來成功取決於你能否駕馭機器,你駕馭的機器越多,就越有成就。 

因為你駕馭機器比駕馭人更好,駕馭人還有人力資源,財務等各種問題,包括富士康公司還有人跳樓,還有心理問題呢。 

如果是機器就不需要了,增加機器的邊際成本非常小,駕馭越多機器越成功。 

上一波的成功者是掌握上一輪創新的本質,就是我讓機器幫我幹活,因為機器可以增加我的競爭力。所以任何一個時代都有那個的時代最本質的問題。 

7.什麼是一個時代最大的問題? 

我們回顧歷史,科技推動社會發展,但是每一輪科技創新的重點是不同的,找到這一輪科技創新的重點,我們才能推動它,領導它。重點是什麼呢? 

科技創新的核心問題:創新的高門檻和公眾普遍參與之間的落差。 

我們理解是60、70、80年代蓋茨、約伯斯那一輪是IT革命,只是一個單的領域,包括互聯網只是一個行業,最初的互聯網門戶都是跟別的行業不相關的。 

但是你發現今天的互聯網跟別人發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很難有純粹的互聯網公司出來了。互聯網變成一個科技,為別人賦能,所以馬化騰講“互聯網+”。 

其實這個時代遠不止互聯網,這個時代是整體科技為全社會,為各個行業賦能的時代。 

這個時代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讓科技為各個行業賦能。 

但是這個過程有個很大的矛盾,而且很難解決。中國對這方面的困難更是預估不足,我們創新的門檻越來越高,並認為創新很容易。 

政府宣傳“大眾創新”,我認為口號是對的,但是要加一句,你首先要獲取創新的資格。就是你想創新可以,今天有這個志向沒有問題,但是今天先不要投入創新行業,先奮鬥個10、20年,有資格再創新。 

大眾創新不是意味著今年開始,你就離創新近了。其實是你離創新遠了,因為牛人都在創新,你不比他牛,你就沒有機會。 

所以我們看國外的創業者,普遍都歲數大,而我們中國,大家一說創業,我們心裡面想像的都是大學剛畢業或者還沒畢業的人。 

國外的創業者中,退休後創業的也多的是,因為有實力。 

實際上創新門檻高,但是“大眾創新”口號又是對的,創新就是希望所有人都參與,更多人參與,我們才可以把創新力量發揮的更加廣泛。

那麼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落差,怎麼解決就是這個時代面臨最大的問題。

8.科學結構的革命:範式轉移 

我們對科研越來越熟悉,有一本書是《科學革命的結構》,專門講科研是怎麼一回事:範式轉移,科技的擴散,思想的擴散等。但是科研不直接推動世界進步,為什麼? 

科研的東西在象牙塔里面,跟我們每個人沒有關係。改變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才可以推動社會進步,實際上是企業家改變,不是科學家改變。

企業家怎麼改變?我們認為是這個時代的特色,叫做科技產業化。就是要有人從高校把科研東西拿出來,做成產品,讓每個人都用上,才可以讓社會進步,效率才可以提升。 

做這件事的人不是科學家,是企業家。做這件事的模式,不是講科研的範式,是講研發、講產品化的範式。我認為這件事對這個社會更重要,因為這個真正推動社會進步。 

9.科技產業化的結構:積木式創新 

我們總結這個時代的特色是積木式創新,叫做“雙長制”,兩個東西聚在一起形成了核聚變,然後再跟其他人合作形成新的機會。 

一個是企業家,一個是科學家,各自有擅長的領域。要有科研沒有錯,但是要有人把科研成果拿出來,推到市場去。 

歷史拐點之拜杜法案: 

1980年美國推出了拜杜法案,這個法案大家都很熟知。我想說的是這個法案最本質的東西倒不是法案本身,中國也有類似的規定,最本質的是它的執行細節。國外有句諺語:“魔鬼藏在細節裡。” 

它有個規定就是高校的科技轉讓的時候,可以不轉讓專利,轉讓的是獨家商業權益,就是智慧財產權還是高校的,但是賺錢的機會歸對方。 

這個獨家商業權益的轉讓,使得科學家願意做轉讓了,非商業的研究可以繼續做,如果專利也轉讓,科學家就不能搞研究了。 

一旦大家都有意願開始轉讓,那麼轉讓的價格就被壓的很低,價格低了之後,突然之間,變化就來臨了。 

什麼變化呢?大公司拿不到好專利了。 

專利轉讓的價格不高,一個大公司和一個小公司同時來談轉讓,大公司不可能讓CEO來,派一個律師來,律師只能公事公辦。 

小公司就是CEO來,跟科學家說,“雖然我是小公司,沒有大公司那麼大的支持,但是我只做這一件事,我所有精力投入把你的產品推入市場。只有成功,我才能賺到錢,我為你專注,而且我更願意跟你長期合作。” 

雖然法律規定專利的擁有權是高校,教授只能分到專利轉讓的一部分費用。但是往往小公司的CEO會找到這個發明人談條件,“我給你20%的股權,你給我做首席科學家,你後續的研究還能支持我的發展”。 

高校也願意做順水人情,因為科學家和企業家高效合作,產品才容易上市,高校才能分到專利轉讓費,而且科學家支持的企業,高校會優先轉讓專利給你,這變成一個良性迴圈。 

這樣一來反而大企業處於不利的地位,因為大企業的律師不能許諾股權、期權,職責有限,所以競爭不過小公司。 

這一下就變了,絕大多數的專利,先進技術掌握在小公司手裡面。而這些小公司正在加速推進先進科技的上市,先進科技的上市速度大大加快了。 

我們一直強調這句話,“掌握前沿科技的企業家才是當代最先進的生產力”。中國對企業家與科技結合方面,支持做的不夠。 

10.這個時代企業家是什麼樣呢? 

美國創業其實是長期積累的,是實實在在讓人受惠的。美國主流投資人的形象,也是不在乎自己多有名,不是去為別人月臺,而是踏踏實實為企業做好服務,最重要的服務是做連接者。 

中國聽說過的美國企業家和投資人幾乎都在西岸,都在矽谷。但其他好的投資人為什麼沒名氣?主要因為矽谷的業務模式創新,這點和中國模式創新很像。 

模式創新來講,可以互相抄襲,比較簡單,就是一層窗戶紙。思路想明白就好,但問題是模式要實現,真正把市場占下來就不簡單了,靠什麼? 

要靠跑的快,跑得快就需要投資人有錢又有名,需要投資人幫忙月臺,誰聲音大誰贏。 

在這種模式中,錢就比團隊,比業務還重要,就占了上風。 

那錢要退出的時候,資本就會要求企業合併,你們持續血拼燒錢,投資人退不了,所以雖然CEO不願意,還是會被合併掉。因為這個模式裡,資本太重要了。這就是典型的西岸模式,矽谷模式,就是“業務模式+著名投資人”。 

中國也一樣,模式創新和著名投資人,投資人也變身網紅。 

但這種模式只是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大多數企業還是科技創新來做的,這些企業需要一個有名的投資人沒有用,因為先進科技在自己手裡,事情做成需要的是有用的投資人。 

我們原來講過,人工智慧時代,有三種人不會被代替: 

一是領導、看方向的人,幫助你指引方向的人;二是做創新的人;三是做連接的人。 

投資者往往是兼具方向和連接,這些投資人在業外不知名,但在業內非常知名。 

美國天天都在發生這樣的連接,有科學家的成果,有企業家把技術做出產品落地,進而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我們並不介意中國能不能培養出一個約伯斯,而是我們能不能培養出更多的企業家。美國的富強不是因為一個約伯斯,而是因為可以成批地產生企業家。 

我們一直強調科研和研發不一樣,但很多人以為科研結束就可以在市場投入了,其實還遠著呢,可能5到8年才可以上市。這5到8年誰做呢?是企業來做研發,花的錢就是企業研發投入。 

1981年,全美國的產業研發投入是500億美金;2013年,美國的產業研發投入是3000億美金。 

1981年整個美國研發投入70%來之于大於2萬5千人公司投入。 

因為大公司才可以有錢做研究員,才可以做技術轉化,做產品。中國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我們要和世界500強合作,因為他們有全球最先進科技。 

在80前後改革開放前期這個事是對的。但是今天這個事不一樣,因為80年有一個拜杜法案,這個世界迅速變化了。 

這是我想傳遞給大家的,我們的知識在30年裡必須要更新了,不要以為500強有先進科技,先進科技已經不在500強那兒了。

三、中國的問題、出路和未來

中國如何才能不錯過世界這一波科技創新的機會?

1.中國獨一無二的製造能力——複雜產品的、大規模的、開放製造的能力。

中國用巨大的努力和犧牲,完成了工業化,走到了科技升級的路口。在新的十字路口出現的時候,我們要選擇該怎麼走了。 

以前不用問,全世界的趨勢跟我沒有關係,因為我們沒得選擇。現在我們有權利選擇了,因為我們有這三個優勢——製造、市場、資本。 

我們對製造有很大的錯誤認知,全世界都覺得中國人可以改變世界,只有中國人不認為。好在這屆政府比較英明,一直推我們的製造業,不能讓實體虛化,特別對。 

中國真正在世界上有話語權的就是製造,別的是沒有的。 

中國製造能力前加了三個“複雜產品、大規模、開放製造”的定語,我們就是世界唯一,只有中國能做到。 

但是有個重要問題:人家覺得我們強,我們自己不覺得自己強,這就很要命了。但是我們不是美國,美國製造業太貴了,在山頂,它沉不到山腳底下。 

山腰理論:相當於把世界經濟比一個山,美國是從山頂撐死了到山腰。我們中國是從底下到山腰。山腰有一個好處,我們 依然為山腳窮兄弟服務,而山頂是做不到的。 

不要以為我們是賣了廉價的產品到非洲,我們是幫助非洲建立了商業意識。 

有了商品才有買賣,才有商品意識,才可以做公司。非洲人知道做公司的時候,創業意識一點不比我們差。所以我們幫了他們,我們要讓全世界為我們自豪。 

2.問題是我們已經走到全球化的邊緣,我們必須去全球化。 

我們要感謝新上任的總統特朗普,他把對我們中國製造傷害最大的條款(奧巴馬政府的TPP貿易協定)給廢了。 

我們要感謝特朗普更重要的一件事是:條款廢了之後,中國人就想我又可以躺在家裡賣貨到全世界了,我幹嘛出去設廠。但是這條路沒門了,因為特朗普是個不守規則的總統,你要來美國做生意,必須設廠,不然不讓進,這就逼著中國企業必須出海了。 

中國企業能否出海,至關重要。如果我們還像以前一樣賴著,那麼全球化的機會一定會丟了。 

中國人最不怕學新東西,可能一開始有點膽怯,但是我們適應性很好,我們可以跟世界最好的師傅學了之後超越他。 

只要中國人被特朗普逼到美國去,一定能夠落地生根,一定能夠產出一些真正的跨國企業,到時候,我們真的得感謝特朗普。

3.在下一輪全球化之前,我們能否準備好? 

這一輪全球化的背後還是科技在主導,還是以美國為核心,因為先進科技在美國。

在這一輪裡全球化受阻了,不僅特朗普,歐洲也反撲了。因為只看到了科技暫時帶來的困難,沒有看到長期的好處,雖然短期有鎮痛。這在歷史上發生了N多次。

每到鎮痛就有人跳出來阻撓,這一次也不例外。但是趁著這個阻撓,給我們中國一個喘息之機。

全球化一定會來,在下一輪全球化之前,我們能否準備好?

我們怎麼辦?一定要出去。 

我們會出去嗎?不難啊,不就訂機票,訂酒店嘛!那是旅遊沒問題,你會跟人做生意嗎? 

中國人海外投資三大錯誤做法:

一是跑矽谷,認為矽谷是全世界創新中心,紮堆就去了。我打個比方,矽谷跟中國的王府井一樣,充滿著中國遊客;

二是找華人,語言不通;

三是投互聯網。

可惜,中國人錯了,中國人擅長的招都是錯的。 

第一點錯誤:跑矽谷 

從美國的投資分佈圖可以看出來,矽谷早不是創新中心了。 

尤其華盛頓、紐約、波士頓一線城市的創業能量超過了矽谷,其實去年的整個麻塞諸塞州拿到風險投資數就已經超過了加州(矽谷和洛杉磯)。 

因為科技創業向各個基礎行業滲透,不只是一個互聯網了,這樣更強調硬的東西,更強調製造性的東西。論硬貨的製造能力,東岸比西岸強。

美國創業熱度最高的點是哪兒呢?熱度是指平均一千人裡面有多少人創業了。你可能會認為是矽谷或者波士頓,都錯了,是科羅拉多州的丹佛。

這一輪創業是從高校輸出科技,所以哪裡有高校,哪裡就有好公司。矽谷依然有好公司,因為矽谷有斯坦福。但是矽谷變了,以前矽谷不靠斯坦福的,以前的矽谷是靠偏執狂的工程師們。 

第二點錯誤:找華人 

谷歌CEO印度人、微軟CEO印度人,美國的外企高官印度人占30%多,中國人占個零頭。 

中國人在海外商界成功的不多。好不容易有個陸奇升到微軟高級副總裁,還被李彥宏揪回來了。關鍵是中國人圈子沒有混到美國企業的高層圈。 

我們中國在海外開展投資,當然希望在美國多有幾個親人,希望董事會裡多幾個中國人。我們沒有刻意回避有中國人的地方,我們只是挑世界最好的公司去投,但是迄今為止,我目前投的公司裡面沒有中國人高管。 

所以找中國人沒有用,中國人又喜歡自娛自樂。我們發現一個現象,原來在中國組織大會的中國人到矽谷組織大會了,會場上基本還是還是那撥中國人。 

第三點錯誤:投互聯網 

我們總覺得有機會投中下一個Facebook,別想了,投中下一個Facebook的幾率不會比中彩票高。 

第一,本身互聯網模式就是博☆禁☆彩。 

第二這種博☆禁☆彩模式只歡迎有名的人,月臺的錢。這個時候,中國人的錢沒有用。 

一個互聯網公司拿了中國人錢,相當於中國創業者有風險投資的錢不拿,而去拿了煤老闆錢,是不對路的。但硬體不一樣,硬體拿中國人的錢,說明和中國市場對接,和中國的製造能力對接。 

任何投資都是混圈子的,中國在國外沒有任何影響力,想去投到Facebook,機會幾乎為零。

更糟糕的是,除了出海不順,這三條都不管用,中國人去矽谷,把創業公司的價值都炒高了,但是炒高了以後,還是在中國人的圈子中倒手。 

4.我們製造業的科技升級沒有解決。 

我們一直講自主創新,在點上取得創新優勢沒有問題,但是在面上,我們沒有形成國外的完整產業生態,不可能自主解決所有的創新問題,必須跟別人對接,不對接,還會被打回來。國外也需要這種製造能力。 

5.中國信用系統的搭建。 

但是國外和中國對接的時候,嚴重不順暢,中外文化差異巨大。假設有一個老外創業者設計了一個產品,想在中國實現量產。 

國外的把需求拿來,我們就說能,然後簽了合同,收了定金,耗了半年一年說做不出來。關鍵不是錢的問題,你把創業公司的時間耽誤了。國外創業公司對中國製造愛恨交加,每一個在中國成功的產品背後都有血淚史。 

我們確實需要信用系統的搭建過程,讓中國真正懂得西方信用系統、能用商務邏輯操作的人,能和他們順利對接。中外硬的特別互補,軟的特別不互補。國外習慣一種商務邏輯,我們習慣另外一套商務邏輯,中間大量的誤解。 

因為這種痛苦,人家一定會想辦法,能不能代替中國的製造業。我跟你合作不順,但又需要這種能力,那怎麼辦?我自己搞吧。 

所以我說這10年美國大力推進先進製造,未來10年,是有很大可能解決製造問題的。如果解決了,就真的不帶中國人玩了。 

我覺得中國國際化就是10年時間,10年之後會很困難。但是你解決方案可以搬過來,到深圳可以更好為你遠端服務,當然別人也會願意。 

所以我們往前走一步,我們還是全球化製造基地,而且升級為智慧化的製造基地。往後走一步,我們以前成績會丟失。 

中國人今天要國際化,一定不要犯同樣的錯誤。只盯著眼前,那麼先進技術來的時候,就又落後了,會讓我們以前製造業所有優勢又都喪失了。所以我們這次中國人一定要看到世界最前沿,而且要和最前沿結合在一起。

6.中國製造業科技升級的問題不是怎麼造,而是造什麼? 

要發展先進製造,關鍵是要對接先進產品。而不是一個外人告訴你要上先進設備,這是巨大的坑,中國有太多這樣的例子,為了讓當地企業發展,弩著勁去上高科技。 

但是,實際怎麼造是具體的操作,如果我手工又便宜又好能造出iphone來,你就讓我用手工造就好了,真正要指導的是大方向,到底往哪走。 

當然大方向也不容易。我們呼籲做規劃的時候,能不能讓企業家進來?但是企業家要爭氣,掌握最先進科技的企業家才是生產力。 

我們希望培訓中國企業家瞭解最前沿的科技,扶植懂科技的企業家,幫助政府制定真正的科技產業政策。科技沒有產業支持,其實是做不大的。 

7.從失敗到成功很難,從成功到成功更難。 

總結起來其實我們的困難非常大,為什麼這麼說呢? 

現在有一種現象,中國人帶團出去都充斥著:“我們成功,我們很牛”這樣的觀點,“我有的是錢,我就應該並購”。但是,有錢,真的行嗎? 

現在的挑戰更難,雖然我們用30年努力走到下一個分水嶺,有機會在世界的未來有一席之地,但是難度更大了。因為至少我們以前是謙虛的,現在我們不謙虛了,從成功到成功更難。 

希望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前沿,希望我們沉下心來,再謙虛一下,向世界最好的師傅再學30年,中國那時候一定是世界最棒的。

當然這個轉換很難,有兩點: 

一個難是硬的東西,要知道變化的具體狀況: 

原來向500強學,現在向創新小企業學。科技企業有著高速的成長性,中國人千萬不要給科技企業冠一個“大企業小企業”的名號。在這個時代,大小沒有意義,關鍵是你的優勢,關鍵是成長性。 

另一個是硬的東西是很容易傳播的,軟的更重要。 

我們的知識是盈餘的,但是我們的見識是匱乏的,就是認知升級,我們要先正確的思維方式,有正確的做事方式,然後堅持去做。 

人絕大多數行為是僵化的,所以巴拉巴西《爆發》說:人類行為93%是可以預測的,因為關鍵點就那麼幾步。 

比如我決定往哪兒走,前兩步是不容易預測的。第一步是往東還是往西,一旦第一步邁出去了,往東走了,那後續的就容易預測了。 

實際上你也不用害怕93%可以預測,我們沒有機會改變了。改變我們命運的,其實只有少數幾個關鍵時刻,剩下就是堅持再堅持。關鍵點走對了,就不怕,就算99%可以預測,你依然可以掌握自己命運的。 

8.科技創新產品的“跨越裂谷”理論同樣適用於認知。 

一個社會當中,一開始先進思想很少人實現、傳播、接受,公眾是觀望的。 

慢慢有了成功案例,公眾發現這個潮流來了,你看人家已經成功了,大家紛紛湧入進來。但是在早期介入者和公眾有之間有個鴻溝,這個鴻溝就決定了成敗。 

所以雷軍說“颱風來了,豬都會飛”,前提是你在颱風來之前已經站在風口。很多人不是這樣,是看到很多早期介入者已經做出了成績之後,發現是機會才進入,但那裡已經擠滿人了。 

做思想引領者,不要做思想跟隨者。 

(1)面向未來思維的三中心 

實證性思維: 

任何東西不去預設。人是天生的會超級模式化的動物,但是我們會過度模式化。過度模式化會造成我們理解世界的偏差。 

複雜性思維:

比如之前講的把人當成一個生態系統,甚至不是一個人,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站在一個複雜、系統的角度看問題。 

概率性思維:

所有的東西都有概率,沒有任何事情是絕對的。 

(2)未來成功企業特徵 

協作型領導者

清晰戰略目標

顯著特色優勢

生態組織能力 

未來成功的企業需要協作,需要清晰戰略目標。有領導者,有獨特的優勢我們叫做長板,其實個人和企業是一樣的。 

因為我們主張積木式創新,主張長板對長板的合作,就是新木桶理論,關鍵不是所有木桶都搞起來,而是作為一個長板跟別人合作。 

有人問沒長板怎麼辦?說實話,在這個世界沒有長板,真的沒有機會。 

當然長板種類很多,會社交也是長板。我沒有社交的能力,但是我能把有能力的人圈在一起,其實是很長的長板。 

所以你一定要下工夫找到自己的長板,而且當你找到長板時,你會覺得有樂趣。因為你之後做事情是你感興趣的,是自我實現的東西。人類最後的動力一定是自我實現。 

未來人與人不是從屬關係了,人與人之間全是聯盟。你不要認為你是老闆,你是雇員。你是雇員覺著老闆給工資少了,你是老闆你擔心雇員要太多了,都不重要。你們是聯盟,聯盟就是如何長期實現共贏。 

你前期捨得付出,後期才有機會,因為最大的機會是成長的機會。你初出茅廬的員工,老闆能給你多少錢,但是你職位連升兩級你會多掙多少錢? 

你創業成功了,你的財富積累會高多少?真正的財富積累是要把握住機會,機會是自己爭取來的。一開始機會少的時候,是要犧牲別的東西去獲取機會的。然後,認清楚之後,就是堅持。 

還有一點,唯手熟爾的前提是姿勢要正確。拉弓射箭,正確的姿勢重複一萬遍你就成專家了,不正確的姿勢重複一萬遍你就把自己拉傷了。 

(3)首先認知升級沒有錯,但只認識升級還不夠。 

當你進入一個新的領域,還從認知升級開始去進行論證?黃花菜都已經涼了。 

因為進入一個行業領域的時候,就需要把已經比較先進的思維固化到行業的實踐當中,是對這個行業得到了真知灼見,可以直接在行業裡做事了,而不是現去思考。 

大的諮詢公司,因為牌子大,什麼行業都可以諮詢。任何一個行業派最優秀的哈佛畢業生,把你行業研究兩個月,就可以對這個行業這麼大公司做報告,分析戰略趨勢。坦白說我一律都不認可。 

因為即使你再有基本功,對認知升級也輕車熟路,有強大的思維邏輯,但理解一個產業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且這個產業背後有很多東西是潛在的,水下的,不深入進去是根本看不到的。 

什麼是專家?就是把先進的思維固化到某個行業之中,形成行業洞察。 

坦克是英國人發明的,但閃電戰是德國人打出來的。全球的科技都在高校,但用科技改造世界的任務在企業家手裡。如果我們會用全球科技,這些科技都是你的武器。

(4)要會判斷黑科技的真假 

這個判斷沒有一個標準,全憑個人經驗,要千錘百煉自己的經驗,甚至形成一種直覺,去避免“以為找了個核武器,其實只是個故事”的事情發生。 

時點也很重要,有些科技是可以實現的,只是時點沒到,基礎支持還不夠,未來是可以做到的,也要學會判斷。 

不說產業化時點的黑科技都是耍流氓,什麼時候能產業化才是真的。 

9.從認知升級到競爭力升級 

你懂科技、會用科技,就成為你的長板,構成競爭力,而不是講故事了。 

要自信。美國是明確的樂觀、中國是明確的悲觀,不自信。但是不一定需要不自信,我們可以自信,因為有時候明確的樂觀會創造奇跡,因為你樂觀這個事就做成了。 

我們認為相信未來,掌握科技、而且重複去鍛煉自己、積極樂觀的相信未來,主動出擊改變,是特別特別必要的。

四、國外投資的三點建議

第一點,投資公司講的是你能幫我什麼,不是我能幫你什麼。

甚至錢對有一些公司沒有那麼重要,特別是好的科技公司來說,好的科技是有價無市的,甚至你不能證明你的價值,他是不賣的。

好的科技公司都是有門檻的,不是誰的錢都要,你要獲得做投資的資格。

第二點你學會跟別人交流的時候,別人是願意為你背書的,要學會攢信用。 

別人認同你,才會給你背書,有人給你背書,你才會很順利。這是為什麼我做投資的時候會做很多超出投資的事情,去幫助他們。這樣他們會對我們有真正的認同,可以更長期合作,打開更多的合作之門。 

第三點非常重要,這些科技企業正在進入中國,都是非常了不起的科技企業,我們需要認識到這點。 

歷史是由人創造的,我們很幸運,我們在過去30年通過漫長攀登,能達到世界競爭舞臺上,我們在臥薪嚐膽30年再學習,希望我們行為激勵很多人奮鬥。 

謝謝大家!

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此說法源自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他認為,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統治霸主競爭時,雙方面臨的危險多數以戰爭告終。 

這個問題是真實存在的,是什麼呢?

應為“修昔底德陷阱”

當第一經濟體、第二大經濟體相遇,中間缺乏溝通、缺乏瞭解的時候,這種不說是戰爭,至少衝突是不可避免的。

二、歷史展示給我們的規律

我們就是這兩大經濟體,回想我們中國自己也是有責任,我們在國際上沒有多少朋友,我們一直推動中國的國際化,一直帶中國企業家、投資家的團到美國訪問。

每次都會問同樣的問題,在美國有多少企業家朋友?基本上為零。後來我把這個事拿去問美國人,講起這個典故,說中國朋友對美國還是缺乏瞭解。

然後美國朋友說先不要急怪中國人,美國也有很多人做了多年的中國生意,你問那些人有多少中國人朋友,也基本為零。兩個經濟體足夠巨大的,但是中間的交流非常表面化,非常非常少。 

這是非常危險的,我們迅速變得太富有了,但是我們還不夠強大,人家不找你找誰呢?這是我們需要警惕的,但是這是一個好事。 

就是中國迅速崛起的時候,能站在國際上想問題了。我們在國際2000強裡去找排行,現在問題就很知道得清晰。 

能不能讓中國達到強國的位置,或者在國際上一席之地? 

有一個很重要地方就是你要找到崛起的機會。世界上有N多次變革,造成了新的經濟體、新的主權國家的崛起,所以我們要回顧一下歷史,回顧歷史是找到規律,在今天能夠使我們往前走的更好。 

1.歷史中的分水嶺 

人類歷史最大的一次轉折是什麼? 

是科技革命,工業革命。因為工業革命造成了中西方的差距,在工業革命之前中西方的差別很小的。 

在工業革命之前,東方是比西方要領先的,領先了上千年,但是很快就被追上了,這就體現了科技的價值,這個事情人人都知道,就不展開講了。 

伊恩·莫里斯的《西方將主宰多久》書裡有句話說:“英國是工業革命最容易發生的地方,不過並不是註定會發生。”就是說,當時英法在打戰,英國贏了。如果英國輸了,工業革命就發生在法國了。 

人類的歷史像很多座山峰,歷史發生很多事件,相當於從山頂扔一個小球。 

可以往左、也可以往右,左右差異很小,但隨著往穀底滾的時候,就發生了巨大的差異。工業革命之前差距很小,但是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造成中西方的差異被迅速拉大。 

所以人類歷史上有若干個瞬間,一開始只是非常小的,甚至偶然性事件,但事情引發的連鎖反應,造成很大的分野。所以我們遇到分水嶺的時候,要格外的在意,格外的小心,因為很可能就是下一個巨大差異的開端。 

2.新殖民地時代:制度的價值 

還有另一個意義很重大的事情在發生,國外專門有學者有專門的論文講這個事情,講的很透徹。結論是什麼呢? 

英國是後起的全球性的海洋國家,之前是葡萄牙、西班牙,當時他們在全球殖過一次民了。 

等英國殖民地的時候,去的地方就沒有那麼好,相對都是貧瘠的土壤。這就沒有辦法用掠奪的方式去獲取資源,只好在當地建立制度,希望當地人遵紀守法,我好長期的收稅。 

你會發現新老殖民被處置的態度是不同的,老殖民地靠野蠻的掠奪,新殖民地搶不到東西了,建立秩序來慢慢收錢。 

當然這也是英美爭奪的主要原因,因為他們持續收美國人的稅,但是沒有給美國人提供對等的國民待遇,所以美國人就造反了。但是根本起源是沒東西可搶,只好收稅錢。

假設,純地理的假設,假設美國的金礦在東岸,那今天的美國可能還沒有獨立,還是英國的領土。為什麼?

因為英國一定會重兵把守金礦,其他人自生自滅。不用交稅,就沒有矛盾了,所以看到歷史很多很多的偶然性,但是背後也有規律。 

3.美國的領先:市場的價值 

市場要足夠大,才能成長起來。今天美國領先,除了科技的土壤,還因為一戰、二戰的美國是個世外桃源,沒有打起來,所以很多科學家移民到美國去。 

除了制度系統性,因為他們憎恨英國人欺負他們,所以自己建立一套很完善的制度,希望用制度解決問題,而不是用強權解決問題,所以美國是世界上歷史最多的國家。 

很重要的就是有足夠大的市場,假設市場太小的話,也做不起來。

中國學創新不能學以色列,因為以色列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沒有足夠大的市場,創新不可能在本地成長起來,半截的時候就要移到美國去。 

有個對以色列非常熟悉的朋友說:以色列政府也積極支援企業創新,給各種扶植基金,但是要求有一條,這些企業要想拿到以色列的錢,公司裡必須有一位美國的董事或者美國人高管。因為這樣,你才有可能找到出路,最後的大市場才有真正的話語權。

反過來你擁有足夠的大市場,你可以反過來去控制這個科技。

4.矽谷的騰飛:創新的價值

美國已經200年發展歷史了,一切都已經很完備了,但是矽谷依然脫穎而出,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創新的價值。

科技也需要更加靈活的運用,之前有太多的科技被大公司把持,後來互聯網、IT,軟體這些技術突然到了一幫小孩手裡,這種孩子就能玩出來各種特色,結果成就了一番事業。 

5.全球經濟正處在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分水嶺上 

今天我們恰好站在下一個分水嶺,可能不是下一個工業革命,但是它的意義不亞於工業革命。那麼它是什麼? 

上一輪工業革命成功者的典型是什麼? 

我們現在有一個詞“極客”,是很好的詞。這個人有極客精神,專注、專業、奮鬥,或者IT很精通。總之你家有一個小孩,你喜歡讓她嫁給一個極客。 

20年前,極客在西方是很負面的詞。 

相當於如果兩個孩子,一個是陽光帥氣,會各種體育活動、文藝活動,一個隻知道貓在家裡面敲鍵盤,沒有任何人喜歡。哪個是極客?第二個。 

實際上極客在美國學校裡面跟失敗者是一樣的,你太失敗了,沒有人理,只能自己在機房裡面。為什麼這麼快就變了?因為其貌不揚的極客改變了世界。 

6.智商?情商?人類機器智商! 

有人說智商高才可以成就事業,智商高能成就事業早被人否了。很多人說情商高才可以成就事業。說情商高的李嘉誠,李嘉誠後來賺的一票錢也是因為投了Facebook。但是蓋茨、約伯斯的情商都很差。 

這樣人為什麼能成功?我們總結原因,不是智商,不是情商,叫做人類機器智商。 

機器智商是一個專有名詞,指的是機器理解人的能力。人類機器智商,就是人理解機器的能力。 

就是因為我們看歷史,為什麼智商曾經能幫助我們做更強大,因為你比別人聰明。你從個體來講,你比別人能力強大,就可以勝出。 

很快進入了情商時代,因為是一個協作的社會,不是靠個體優秀,而是更多人能不能個你一起奮鬥。人人為你服務,你就可以賺錢了,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 

但是比爾·蓋茨那些成功人士都是靠人類機器智商。未來成功取決於你能否駕馭機器,你駕馭的機器越多,就越有成就。 

因為你駕馭機器比駕馭人更好,駕馭人還有人力資源,財務等各種問題,包括富士康公司還有人跳樓,還有心理問題呢。 

如果是機器就不需要了,增加機器的邊際成本非常小,駕馭越多機器越成功。 

上一波的成功者是掌握上一輪創新的本質,就是我讓機器幫我幹活,因為機器可以增加我的競爭力。所以任何一個時代都有那個的時代最本質的問題。 

7.什麼是一個時代最大的問題? 

我們回顧歷史,科技推動社會發展,但是每一輪科技創新的重點是不同的,找到這一輪科技創新的重點,我們才能推動它,領導它。重點是什麼呢? 

科技創新的核心問題:創新的高門檻和公眾普遍參與之間的落差。 

我們理解是60、70、80年代蓋茨、約伯斯那一輪是IT革命,只是一個單的領域,包括互聯網只是一個行業,最初的互聯網門戶都是跟別的行業不相關的。 

但是你發現今天的互聯網跟別人發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很難有純粹的互聯網公司出來了。互聯網變成一個科技,為別人賦能,所以馬化騰講“互聯網+”。 

其實這個時代遠不止互聯網,這個時代是整體科技為全社會,為各個行業賦能的時代。 

這個時代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讓科技為各個行業賦能。 

但是這個過程有個很大的矛盾,而且很難解決。中國對這方面的困難更是預估不足,我們創新的門檻越來越高,並認為創新很容易。 

政府宣傳“大眾創新”,我認為口號是對的,但是要加一句,你首先要獲取創新的資格。就是你想創新可以,今天有這個志向沒有問題,但是今天先不要投入創新行業,先奮鬥個10、20年,有資格再創新。 

大眾創新不是意味著今年開始,你就離創新近了。其實是你離創新遠了,因為牛人都在創新,你不比他牛,你就沒有機會。 

所以我們看國外的創業者,普遍都歲數大,而我們中國,大家一說創業,我們心裡面想像的都是大學剛畢業或者還沒畢業的人。 

國外的創業者中,退休後創業的也多的是,因為有實力。 

實際上創新門檻高,但是“大眾創新”口號又是對的,創新就是希望所有人都參與,更多人參與,我們才可以把創新力量發揮的更加廣泛。

那麼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落差,怎麼解決就是這個時代面臨最大的問題。

8.科學結構的革命:範式轉移 

我們對科研越來越熟悉,有一本書是《科學革命的結構》,專門講科研是怎麼一回事:範式轉移,科技的擴散,思想的擴散等。但是科研不直接推動世界進步,為什麼? 

科研的東西在象牙塔里面,跟我們每個人沒有關係。改變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才可以推動社會進步,實際上是企業家改變,不是科學家改變。

企業家怎麼改變?我們認為是這個時代的特色,叫做科技產業化。就是要有人從高校把科研東西拿出來,做成產品,讓每個人都用上,才可以讓社會進步,效率才可以提升。 

做這件事的人不是科學家,是企業家。做這件事的模式,不是講科研的範式,是講研發、講產品化的範式。我認為這件事對這個社會更重要,因為這個真正推動社會進步。 

9.科技產業化的結構:積木式創新 

我們總結這個時代的特色是積木式創新,叫做“雙長制”,兩個東西聚在一起形成了核聚變,然後再跟其他人合作形成新的機會。 

一個是企業家,一個是科學家,各自有擅長的領域。要有科研沒有錯,但是要有人把科研成果拿出來,推到市場去。 

歷史拐點之拜杜法案: 

1980年美國推出了拜杜法案,這個法案大家都很熟知。我想說的是這個法案最本質的東西倒不是法案本身,中國也有類似的規定,最本質的是它的執行細節。國外有句諺語:“魔鬼藏在細節裡。” 

它有個規定就是高校的科技轉讓的時候,可以不轉讓專利,轉讓的是獨家商業權益,就是智慧財產權還是高校的,但是賺錢的機會歸對方。 

這個獨家商業權益的轉讓,使得科學家願意做轉讓了,非商業的研究可以繼續做,如果專利也轉讓,科學家就不能搞研究了。 

一旦大家都有意願開始轉讓,那麼轉讓的價格就被壓的很低,價格低了之後,突然之間,變化就來臨了。 

什麼變化呢?大公司拿不到好專利了。 

專利轉讓的價格不高,一個大公司和一個小公司同時來談轉讓,大公司不可能讓CEO來,派一個律師來,律師只能公事公辦。 

小公司就是CEO來,跟科學家說,“雖然我是小公司,沒有大公司那麼大的支持,但是我只做這一件事,我所有精力投入把你的產品推入市場。只有成功,我才能賺到錢,我為你專注,而且我更願意跟你長期合作。” 

雖然法律規定專利的擁有權是高校,教授只能分到專利轉讓的一部分費用。但是往往小公司的CEO會找到這個發明人談條件,“我給你20%的股權,你給我做首席科學家,你後續的研究還能支持我的發展”。 

高校也願意做順水人情,因為科學家和企業家高效合作,產品才容易上市,高校才能分到專利轉讓費,而且科學家支持的企業,高校會優先轉讓專利給你,這變成一個良性迴圈。 

這樣一來反而大企業處於不利的地位,因為大企業的律師不能許諾股權、期權,職責有限,所以競爭不過小公司。 

這一下就變了,絕大多數的專利,先進技術掌握在小公司手裡面。而這些小公司正在加速推進先進科技的上市,先進科技的上市速度大大加快了。 

我們一直強調這句話,“掌握前沿科技的企業家才是當代最先進的生產力”。中國對企業家與科技結合方面,支持做的不夠。 

10.這個時代企業家是什麼樣呢? 

美國創業其實是長期積累的,是實實在在讓人受惠的。美國主流投資人的形象,也是不在乎自己多有名,不是去為別人月臺,而是踏踏實實為企業做好服務,最重要的服務是做連接者。 

中國聽說過的美國企業家和投資人幾乎都在西岸,都在矽谷。但其他好的投資人為什麼沒名氣?主要因為矽谷的業務模式創新,這點和中國模式創新很像。 

模式創新來講,可以互相抄襲,比較簡單,就是一層窗戶紙。思路想明白就好,但問題是模式要實現,真正把市場占下來就不簡單了,靠什麼? 

要靠跑的快,跑得快就需要投資人有錢又有名,需要投資人幫忙月臺,誰聲音大誰贏。 

在這種模式中,錢就比團隊,比業務還重要,就占了上風。 

那錢要退出的時候,資本就會要求企業合併,你們持續血拼燒錢,投資人退不了,所以雖然CEO不願意,還是會被合併掉。因為這個模式裡,資本太重要了。這就是典型的西岸模式,矽谷模式,就是“業務模式+著名投資人”。 

中國也一樣,模式創新和著名投資人,投資人也變身網紅。 

但這種模式只是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大多數企業還是科技創新來做的,這些企業需要一個有名的投資人沒有用,因為先進科技在自己手裡,事情做成需要的是有用的投資人。 

我們原來講過,人工智慧時代,有三種人不會被代替: 

一是領導、看方向的人,幫助你指引方向的人;二是做創新的人;三是做連接的人。 

投資者往往是兼具方向和連接,這些投資人在業外不知名,但在業內非常知名。 

美國天天都在發生這樣的連接,有科學家的成果,有企業家把技術做出產品落地,進而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我們並不介意中國能不能培養出一個約伯斯,而是我們能不能培養出更多的企業家。美國的富強不是因為一個約伯斯,而是因為可以成批地產生企業家。 

我們一直強調科研和研發不一樣,但很多人以為科研結束就可以在市場投入了,其實還遠著呢,可能5到8年才可以上市。這5到8年誰做呢?是企業來做研發,花的錢就是企業研發投入。 

1981年,全美國的產業研發投入是500億美金;2013年,美國的產業研發投入是3000億美金。 

1981年整個美國研發投入70%來之于大於2萬5千人公司投入。 

因為大公司才可以有錢做研究員,才可以做技術轉化,做產品。中國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我們要和世界500強合作,因為他們有全球最先進科技。 

在80前後改革開放前期這個事是對的。但是今天這個事不一樣,因為80年有一個拜杜法案,這個世界迅速變化了。 

這是我想傳遞給大家的,我們的知識在30年裡必須要更新了,不要以為500強有先進科技,先進科技已經不在500強那兒了。

三、中國的問題、出路和未來

中國如何才能不錯過世界這一波科技創新的機會?

1.中國獨一無二的製造能力——複雜產品的、大規模的、開放製造的能力。

中國用巨大的努力和犧牲,完成了工業化,走到了科技升級的路口。在新的十字路口出現的時候,我們要選擇該怎麼走了。 

以前不用問,全世界的趨勢跟我沒有關係,因為我們沒得選擇。現在我們有權利選擇了,因為我們有這三個優勢——製造、市場、資本。 

我們對製造有很大的錯誤認知,全世界都覺得中國人可以改變世界,只有中國人不認為。好在這屆政府比較英明,一直推我們的製造業,不能讓實體虛化,特別對。 

中國真正在世界上有話語權的就是製造,別的是沒有的。 

中國製造能力前加了三個“複雜產品、大規模、開放製造”的定語,我們就是世界唯一,只有中國能做到。 

但是有個重要問題:人家覺得我們強,我們自己不覺得自己強,這就很要命了。但是我們不是美國,美國製造業太貴了,在山頂,它沉不到山腳底下。 

山腰理論:相當於把世界經濟比一個山,美國是從山頂撐死了到山腰。我們中國是從底下到山腰。山腰有一個好處,我們 依然為山腳窮兄弟服務,而山頂是做不到的。 

不要以為我們是賣了廉價的產品到非洲,我們是幫助非洲建立了商業意識。 

有了商品才有買賣,才有商品意識,才可以做公司。非洲人知道做公司的時候,創業意識一點不比我們差。所以我們幫了他們,我們要讓全世界為我們自豪。 

2.問題是我們已經走到全球化的邊緣,我們必須去全球化。 

我們要感謝新上任的總統特朗普,他把對我們中國製造傷害最大的條款(奧巴馬政府的TPP貿易協定)給廢了。 

我們要感謝特朗普更重要的一件事是:條款廢了之後,中國人就想我又可以躺在家裡賣貨到全世界了,我幹嘛出去設廠。但是這條路沒門了,因為特朗普是個不守規則的總統,你要來美國做生意,必須設廠,不然不讓進,這就逼著中國企業必須出海了。 

中國企業能否出海,至關重要。如果我們還像以前一樣賴著,那麼全球化的機會一定會丟了。 

中國人最不怕學新東西,可能一開始有點膽怯,但是我們適應性很好,我們可以跟世界最好的師傅學了之後超越他。 

只要中國人被特朗普逼到美國去,一定能夠落地生根,一定能夠產出一些真正的跨國企業,到時候,我們真的得感謝特朗普。

3.在下一輪全球化之前,我們能否準備好? 

這一輪全球化的背後還是科技在主導,還是以美國為核心,因為先進科技在美國。

在這一輪裡全球化受阻了,不僅特朗普,歐洲也反撲了。因為只看到了科技暫時帶來的困難,沒有看到長期的好處,雖然短期有鎮痛。這在歷史上發生了N多次。

每到鎮痛就有人跳出來阻撓,這一次也不例外。但是趁著這個阻撓,給我們中國一個喘息之機。

全球化一定會來,在下一輪全球化之前,我們能否準備好?

我們怎麼辦?一定要出去。 

我們會出去嗎?不難啊,不就訂機票,訂酒店嘛!那是旅遊沒問題,你會跟人做生意嗎? 

中國人海外投資三大錯誤做法:

一是跑矽谷,認為矽谷是全世界創新中心,紮堆就去了。我打個比方,矽谷跟中國的王府井一樣,充滿著中國遊客;

二是找華人,語言不通;

三是投互聯網。

可惜,中國人錯了,中國人擅長的招都是錯的。 

第一點錯誤:跑矽谷 

從美國的投資分佈圖可以看出來,矽谷早不是創新中心了。 

尤其華盛頓、紐約、波士頓一線城市的創業能量超過了矽谷,其實去年的整個麻塞諸塞州拿到風險投資數就已經超過了加州(矽谷和洛杉磯)。 

因為科技創業向各個基礎行業滲透,不只是一個互聯網了,這樣更強調硬的東西,更強調製造性的東西。論硬貨的製造能力,東岸比西岸強。

美國創業熱度最高的點是哪兒呢?熱度是指平均一千人裡面有多少人創業了。你可能會認為是矽谷或者波士頓,都錯了,是科羅拉多州的丹佛。

這一輪創業是從高校輸出科技,所以哪裡有高校,哪裡就有好公司。矽谷依然有好公司,因為矽谷有斯坦福。但是矽谷變了,以前矽谷不靠斯坦福的,以前的矽谷是靠偏執狂的工程師們。 

第二點錯誤:找華人 

谷歌CEO印度人、微軟CEO印度人,美國的外企高官印度人占30%多,中國人占個零頭。 

中國人在海外商界成功的不多。好不容易有個陸奇升到微軟高級副總裁,還被李彥宏揪回來了。關鍵是中國人圈子沒有混到美國企業的高層圈。 

我們中國在海外開展投資,當然希望在美國多有幾個親人,希望董事會裡多幾個中國人。我們沒有刻意回避有中國人的地方,我們只是挑世界最好的公司去投,但是迄今為止,我目前投的公司裡面沒有中國人高管。 

所以找中國人沒有用,中國人又喜歡自娛自樂。我們發現一個現象,原來在中國組織大會的中國人到矽谷組織大會了,會場上基本還是還是那撥中國人。 

第三點錯誤:投互聯網 

我們總覺得有機會投中下一個Facebook,別想了,投中下一個Facebook的幾率不會比中彩票高。 

第一,本身互聯網模式就是博☆禁☆彩。 

第二這種博☆禁☆彩模式只歡迎有名的人,月臺的錢。這個時候,中國人的錢沒有用。 

一個互聯網公司拿了中國人錢,相當於中國創業者有風險投資的錢不拿,而去拿了煤老闆錢,是不對路的。但硬體不一樣,硬體拿中國人的錢,說明和中國市場對接,和中國的製造能力對接。 

任何投資都是混圈子的,中國在國外沒有任何影響力,想去投到Facebook,機會幾乎為零。

更糟糕的是,除了出海不順,這三條都不管用,中國人去矽谷,把創業公司的價值都炒高了,但是炒高了以後,還是在中國人的圈子中倒手。 

4.我們製造業的科技升級沒有解決。 

我們一直講自主創新,在點上取得創新優勢沒有問題,但是在面上,我們沒有形成國外的完整產業生態,不可能自主解決所有的創新問題,必須跟別人對接,不對接,還會被打回來。國外也需要這種製造能力。 

5.中國信用系統的搭建。 

但是國外和中國對接的時候,嚴重不順暢,中外文化差異巨大。假設有一個老外創業者設計了一個產品,想在中國實現量產。 

國外的把需求拿來,我們就說能,然後簽了合同,收了定金,耗了半年一年說做不出來。關鍵不是錢的問題,你把創業公司的時間耽誤了。國外創業公司對中國製造愛恨交加,每一個在中國成功的產品背後都有血淚史。 

我們確實需要信用系統的搭建過程,讓中國真正懂得西方信用系統、能用商務邏輯操作的人,能和他們順利對接。中外硬的特別互補,軟的特別不互補。國外習慣一種商務邏輯,我們習慣另外一套商務邏輯,中間大量的誤解。 

因為這種痛苦,人家一定會想辦法,能不能代替中國的製造業。我跟你合作不順,但又需要這種能力,那怎麼辦?我自己搞吧。 

所以我說這10年美國大力推進先進製造,未來10年,是有很大可能解決製造問題的。如果解決了,就真的不帶中國人玩了。 

我覺得中國國際化就是10年時間,10年之後會很困難。但是你解決方案可以搬過來,到深圳可以更好為你遠端服務,當然別人也會願意。 

所以我們往前走一步,我們還是全球化製造基地,而且升級為智慧化的製造基地。往後走一步,我們以前成績會丟失。 

中國人今天要國際化,一定不要犯同樣的錯誤。只盯著眼前,那麼先進技術來的時候,就又落後了,會讓我們以前製造業所有優勢又都喪失了。所以我們這次中國人一定要看到世界最前沿,而且要和最前沿結合在一起。

6.中國製造業科技升級的問題不是怎麼造,而是造什麼? 

要發展先進製造,關鍵是要對接先進產品。而不是一個外人告訴你要上先進設備,這是巨大的坑,中國有太多這樣的例子,為了讓當地企業發展,弩著勁去上高科技。 

但是,實際怎麼造是具體的操作,如果我手工又便宜又好能造出iphone來,你就讓我用手工造就好了,真正要指導的是大方向,到底往哪走。 

當然大方向也不容易。我們呼籲做規劃的時候,能不能讓企業家進來?但是企業家要爭氣,掌握最先進科技的企業家才是生產力。 

我們希望培訓中國企業家瞭解最前沿的科技,扶植懂科技的企業家,幫助政府制定真正的科技產業政策。科技沒有產業支持,其實是做不大的。 

7.從失敗到成功很難,從成功到成功更難。 

總結起來其實我們的困難非常大,為什麼這麼說呢? 

現在有一種現象,中國人帶團出去都充斥著:“我們成功,我們很牛”這樣的觀點,“我有的是錢,我就應該並購”。但是,有錢,真的行嗎? 

現在的挑戰更難,雖然我們用30年努力走到下一個分水嶺,有機會在世界的未來有一席之地,但是難度更大了。因為至少我們以前是謙虛的,現在我們不謙虛了,從成功到成功更難。 

希望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前沿,希望我們沉下心來,再謙虛一下,向世界最好的師傅再學30年,中國那時候一定是世界最棒的。

當然這個轉換很難,有兩點: 

一個難是硬的東西,要知道變化的具體狀況: 

原來向500強學,現在向創新小企業學。科技企業有著高速的成長性,中國人千萬不要給科技企業冠一個“大企業小企業”的名號。在這個時代,大小沒有意義,關鍵是你的優勢,關鍵是成長性。 

另一個是硬的東西是很容易傳播的,軟的更重要。 

我們的知識是盈餘的,但是我們的見識是匱乏的,就是認知升級,我們要先正確的思維方式,有正確的做事方式,然後堅持去做。 

人絕大多數行為是僵化的,所以巴拉巴西《爆發》說:人類行為93%是可以預測的,因為關鍵點就那麼幾步。 

比如我決定往哪兒走,前兩步是不容易預測的。第一步是往東還是往西,一旦第一步邁出去了,往東走了,那後續的就容易預測了。 

實際上你也不用害怕93%可以預測,我們沒有機會改變了。改變我們命運的,其實只有少數幾個關鍵時刻,剩下就是堅持再堅持。關鍵點走對了,就不怕,就算99%可以預測,你依然可以掌握自己命運的。 

8.科技創新產品的“跨越裂谷”理論同樣適用於認知。 

一個社會當中,一開始先進思想很少人實現、傳播、接受,公眾是觀望的。 

慢慢有了成功案例,公眾發現這個潮流來了,你看人家已經成功了,大家紛紛湧入進來。但是在早期介入者和公眾有之間有個鴻溝,這個鴻溝就決定了成敗。 

所以雷軍說“颱風來了,豬都會飛”,前提是你在颱風來之前已經站在風口。很多人不是這樣,是看到很多早期介入者已經做出了成績之後,發現是機會才進入,但那裡已經擠滿人了。 

做思想引領者,不要做思想跟隨者。 

(1)面向未來思維的三中心 

實證性思維: 

任何東西不去預設。人是天生的會超級模式化的動物,但是我們會過度模式化。過度模式化會造成我們理解世界的偏差。 

複雜性思維:

比如之前講的把人當成一個生態系統,甚至不是一個人,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站在一個複雜、系統的角度看問題。 

概率性思維:

所有的東西都有概率,沒有任何事情是絕對的。 

(2)未來成功企業特徵 

協作型領導者

清晰戰略目標

顯著特色優勢

生態組織能力 

未來成功的企業需要協作,需要清晰戰略目標。有領導者,有獨特的優勢我們叫做長板,其實個人和企業是一樣的。 

因為我們主張積木式創新,主張長板對長板的合作,就是新木桶理論,關鍵不是所有木桶都搞起來,而是作為一個長板跟別人合作。 

有人問沒長板怎麼辦?說實話,在這個世界沒有長板,真的沒有機會。 

當然長板種類很多,會社交也是長板。我沒有社交的能力,但是我能把有能力的人圈在一起,其實是很長的長板。 

所以你一定要下工夫找到自己的長板,而且當你找到長板時,你會覺得有樂趣。因為你之後做事情是你感興趣的,是自我實現的東西。人類最後的動力一定是自我實現。 

未來人與人不是從屬關係了,人與人之間全是聯盟。你不要認為你是老闆,你是雇員。你是雇員覺著老闆給工資少了,你是老闆你擔心雇員要太多了,都不重要。你們是聯盟,聯盟就是如何長期實現共贏。 

你前期捨得付出,後期才有機會,因為最大的機會是成長的機會。你初出茅廬的員工,老闆能給你多少錢,但是你職位連升兩級你會多掙多少錢? 

你創業成功了,你的財富積累會高多少?真正的財富積累是要把握住機會,機會是自己爭取來的。一開始機會少的時候,是要犧牲別的東西去獲取機會的。然後,認清楚之後,就是堅持。 

還有一點,唯手熟爾的前提是姿勢要正確。拉弓射箭,正確的姿勢重複一萬遍你就成專家了,不正確的姿勢重複一萬遍你就把自己拉傷了。 

(3)首先認知升級沒有錯,但只認識升級還不夠。 

當你進入一個新的領域,還從認知升級開始去進行論證?黃花菜都已經涼了。 

因為進入一個行業領域的時候,就需要把已經比較先進的思維固化到行業的實踐當中,是對這個行業得到了真知灼見,可以直接在行業裡做事了,而不是現去思考。 

大的諮詢公司,因為牌子大,什麼行業都可以諮詢。任何一個行業派最優秀的哈佛畢業生,把你行業研究兩個月,就可以對這個行業這麼大公司做報告,分析戰略趨勢。坦白說我一律都不認可。 

因為即使你再有基本功,對認知升級也輕車熟路,有強大的思維邏輯,但理解一個產業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且這個產業背後有很多東西是潛在的,水下的,不深入進去是根本看不到的。 

什麼是專家?就是把先進的思維固化到某個行業之中,形成行業洞察。 

坦克是英國人發明的,但閃電戰是德國人打出來的。全球的科技都在高校,但用科技改造世界的任務在企業家手裡。如果我們會用全球科技,這些科技都是你的武器。

(4)要會判斷黑科技的真假 

這個判斷沒有一個標準,全憑個人經驗,要千錘百煉自己的經驗,甚至形成一種直覺,去避免“以為找了個核武器,其實只是個故事”的事情發生。 

時點也很重要,有些科技是可以實現的,只是時點沒到,基礎支持還不夠,未來是可以做到的,也要學會判斷。 

不說產業化時點的黑科技都是耍流氓,什麼時候能產業化才是真的。 

9.從認知升級到競爭力升級 

你懂科技、會用科技,就成為你的長板,構成競爭力,而不是講故事了。 

要自信。美國是明確的樂觀、中國是明確的悲觀,不自信。但是不一定需要不自信,我們可以自信,因為有時候明確的樂觀會創造奇跡,因為你樂觀這個事就做成了。 

我們認為相信未來,掌握科技、而且重複去鍛煉自己、積極樂觀的相信未來,主動出擊改變,是特別特別必要的。

四、國外投資的三點建議

第一點,投資公司講的是你能幫我什麼,不是我能幫你什麼。

甚至錢對有一些公司沒有那麼重要,特別是好的科技公司來說,好的科技是有價無市的,甚至你不能證明你的價值,他是不賣的。

好的科技公司都是有門檻的,不是誰的錢都要,你要獲得做投資的資格。

第二點你學會跟別人交流的時候,別人是願意為你背書的,要學會攢信用。 

別人認同你,才會給你背書,有人給你背書,你才會很順利。這是為什麼我做投資的時候會做很多超出投資的事情,去幫助他們。這樣他們會對我們有真正的認同,可以更長期合作,打開更多的合作之門。 

第三點非常重要,這些科技企業正在進入中國,都是非常了不起的科技企業,我們需要認識到這點。 

歷史是由人創造的,我們很幸運,我們在過去30年通過漫長攀登,能達到世界競爭舞臺上,我們在臥薪嚐膽30年再學習,希望我們行為激勵很多人奮鬥。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