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寧夏須彌山石窟留給我們的是精神,唯有精神不死

作者:王德華

中國有一個寧夏,寧夏有一個固原,固原有一個須彌山。

須彌山不但有石窟,還有一個石門關。感謝固原市網信辦的邀請,筆者有幸參加“網路達人浪固原”第三季,先是飛機後是汽車,於4月28日來到須彌山,尋訪石門關這個絲綢之路古戰場,探尋1000多年前先人的足跡。

須彌山是典型的西北地貌,黃土高坡,溝壑縱橫。白居易說,“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我想說,“湖北四月桃花盡,固原桃花始盛開”。紅的、白的、黃的,各種能叫出名和不能叫出名的花,

讓我領略了祖國的地大物博和寧夏的美麗。

我曾於2014年參加“全國網路名人絲路行”,從西安出發,一路向西,一路是沙漠、戈壁。站在玉門關,默念“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感受張騫出使西域的艱辛和詩人王維送別朋友的悲涼。

其實,從昔日的唐都長安西行,寧夏固原須彌山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更是兵家必爭之地。須彌山東段北道上有一處軍事要塞叫石門關。石門關建在須彌山上,山下是一條驛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保衛著長安帝都的安全。

隋唐時期尤其重要,

影響較大的如隋開皇三年(583),突厥可汗帶兵40萬南下石門關越過六盤山而侵入內地的。宋、夏對峙時期,石門關以東築有平夏城,後改為懷德軍,仍是西夏軍隊進入固原的要道,宋、夏曾在這裡多次發生過戰爭。

歲月揉碎了古人的國仇家恨,黃沙掩埋了古人的金戈鐵馬。留給我們的,是須彌山上的一個個石窟,一尊尊佛像,向後人訴說著先人開拓絲綢之路那不屈的精神。

佛教石窟寺,中國十大石窟之一。它始建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明等朝代繼續營造修繕,長期以來是自長安西行之路上第一個規模最大的佛寺遺址,被譽為“寧夏敦煌”。先人們用原始的工具,把山鑿空,建成160餘窟石像,那可是“世紀工程”呀。

經過歲月的風化,一些佛像顯得有些斑駁,但仍抹去不了先人的當年的虔誠,還有歷史的年輪、戰爭的刀光劍影、絲路的繁華盛景。

瞿秋白說,人愛自己的歷史好比鳥愛自己的翅膀,請勿撕破我的翅膀!不能深刻感觸過去,怎麼獲得騰飛的翅膀?須彌山石窟留給我們的正是精神,唯有精神不死。今天的我們,正在進行“一路一帶”偉大工程,實現民族的復興,正需要的就是這種精神。

唯有精神不死。今天的我們,正在進行“一路一帶”偉大工程,實現民族的復興,正需要的就是這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