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佛山西樵漁耕粵韻文化園捕魚節開漁了,五一假期去捕條大魚回家

身背魚簍,手拿魚罩,看准塘裡的大魚,一個旋罩下去,乖乖,大魚就在裡面。4月27日,南海西樵漁耕粵韻文化園首屆捕魚節正式開漁,首場捕魚活動就吸引了眾多遊客來參加,多項傳統捕魚方式一一亮相,讓遊客當了一回“鄉村漁夫”。

桑基魚塘是珠三角地區最早的農業生態迴圈模式,“池埂種桑、桑葉養蠶、蠶繭繅絲、蠶沙養魚、 魚糞肥桑” 的生態系統一直成為的三角人致富之寶,珠江三角洲有句漁諺說“桑茂、蠶壯、魚肥大,塘肥、基好、蠶繭多”。

今年五一假期,來到西樵山下的漁耕粵韻文化園舉辦首屆捕魚節,讓遊客領略珠三角這古老的生態農業模式的同時,還可以拿起各種古老的捕魚神器,去捕捉桑果魚。

其中一個捕魚神器就是罩魚。罩分為大小兩種,使用方法差不多,形狀酷似農家盛糧的圓囤。

大罩叫“旋”,小罩叫“砍”,漁民管罩魚叫“砍大罩”。

西樵許多漁民家裡都有這種漁具,用起來同旋網一樣簡便。使罩的漁民要能吃苦,

用大罩的還應特別有力氣和技巧。大罩的罩圈直徑一丈二,單憑力氣別想搬動它,所以漁民想到了“旋罩”。如果有幸見到旋罩場景,那才叫飽眼福。發現魚後,將小船搖近,大約離魚三四米光景,開始旋罩。罩是圓的,搬起一邊,借罩滾動的慣力,用盡兩臂之力把罩旋起來,飛蝶似的,斜著飛轉到預定地點。這時船撐得飛快,船到罩落,人也飛身跨上去,按住罩,這一連幾個動作,
組合巧妙,乾淨俐落。罩魚的地方一般水淺草多,人遲到一瞬,魚就會拱罩逃之夭夭。

當天的開漁儀式上,許多遊客身上背一個竹籮,手上拿著魚罩,下到魚塘,開始了“水上吉普賽人”之旅。遊客用的是小罩,便當多了。遊客拿著罩,背著魚簍,不緊不慢地尋找著魚。看准魚的位置後,一罩“砍”下去。“砍”到魚後,魚就在罩裡亂撞。

改革開放後,隨著農耕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西樵很多捕魚習俗與方式都已經失傳了,目前存留下來的只有網魚與釣魚了。在首屆捕魚節上,文化園就恢復了包括罩魚在內的多項傳統捕魚習俗。讓遊客當一回“捕魚達人”與“水上吉普賽人”。

西樵因被北江、西江環抱,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與捕魚相關的習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中罩魚、叉魚就是最具特色的兩項捕魚習俗。西樵漁業資源的豐富衍生了多姿多彩的捕魚習俗與千奇百怪的捕撈方式。就其捕捉工具就有:魚刀、魚叉、魚箭、竹梁、竹筌、竹蝦拔、罩網、魚罾、釣竿、攔江網、竹筏、魚船等。捕魚方式更是五花八門,最簡單是放水捉魚,翻泥巴捉魚,用釣竿釣魚,用魚罩罩魚,拿魚刀砍魚,用魚叉叉魚,撒網捕魚,用罾搬魚,用攔江網攔捕等等。

手上拿著魚罩,下到魚塘,開始了“水上吉普賽人”之旅。遊客用的是小罩,便當多了。遊客拿著罩,背著魚簍,不緊不慢地尋找著魚。看准魚的位置後,一罩“砍”下去。“砍”到魚後,魚就在罩裡亂撞。

改革開放後,隨著農耕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西樵很多捕魚習俗與方式都已經失傳了,目前存留下來的只有網魚與釣魚了。在首屆捕魚節上,文化園就恢復了包括罩魚在內的多項傳統捕魚習俗。讓遊客當一回“捕魚達人”與“水上吉普賽人”。

西樵因被北江、西江環抱,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與捕魚相關的習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中罩魚、叉魚就是最具特色的兩項捕魚習俗。西樵漁業資源的豐富衍生了多姿多彩的捕魚習俗與千奇百怪的捕撈方式。就其捕捉工具就有:魚刀、魚叉、魚箭、竹梁、竹筌、竹蝦拔、罩網、魚罾、釣竿、攔江網、竹筏、魚船等。捕魚方式更是五花八門,最簡單是放水捉魚,翻泥巴捉魚,用釣竿釣魚,用魚罩罩魚,拿魚刀砍魚,用魚叉叉魚,撒網捕魚,用罾搬魚,用攔江網攔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