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此人是南宋最傑出的大臣,文武全才,連毛主席也高度讚揚他

宋孝宗北伐失敗,宋金和議達成,雙方暫時罷兵。但是孝宗並沒有放棄繼續北伐的打算。他和高宗對和議的感覺完全是不一樣的,他沒有輕鬆,沒有安寧,有的只是一種屈辱。他甚至在一些細節上和金國糾纏不休。

金國派使節到來,他不想按紹興和議時皇帝親自站起來從金使手中接國書的做法,希望按完顏亮入侵後,由閤門轉呈的方式。金使不同意,一定要嚴格按照紹興和議後的舊禮執行。雙方僵持了幾天,最後還是高宗出面把他迫了下去。

接著,他又派人出使金國,要求改變受書儀式並歸還開封的祖宗陵寢之地。金國不許。孝宗再派人使金,

說不改變受書儀式也可以,請歸還祖宗陵寢地。金世宗諷刺他說,同意歸還!不但同意,還將派三十萬鐵騎前來一起奉送。

這些屈辱的事情一直積攢在孝宗心裡,讓他食不甘味,夜不成寐。他籌畫著繼續北伐,把希望寄託在了虞允文身上。虞允文是文臣,不是武將。但是他實在已經沒有武將可以遣派,虞雖說是文臣,畢竟在採石之戰中表現出過驚人的作戰天賦。而且虞允文是堅決的主戰派,

採石之戰後,還曾入川,輔佐吳璘奪得秦、鳳等路所轄十六州。當孝宗被逼在宋金和議中放棄海、泗、唐、鄧、四州時,守護唐、鄧的虞允文堅決反對,拒不退出。當時孝宗迫於壓力,撤了虞允文的職,降他為平江府知州。

(虞允文畫像)

宋金和議達成後,

孝宗立刻于乾道元年(1165年)把虞允文調到臨安,升為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讓虞給他謀劃繼續北伐的事宜。乾道三年(1167年),吳璘在四川病逝。孝宗認識到,四川是他將來北伐的一個重要戰場,於是又把虞允文派到四川任宣撫使,讓他去穩住四川政局,鞏固大後方,避免金軍乘亂入侵。

虞允文治蜀不到兩年,四川經濟平穩發展,軍政煥然一新。孝宗又迫不及待把虞允文調回,拜他為右相,

兼樞密使與治國用使,催促他趕緊籌畫北伐事宜,加快推進速度。

虞允文頭腦十分清醒,他對孝宗說,要北伐可以,自己也是個堅決的北伐支持者。但這事不能著急,必須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仗才能開打。否則,又會像隆興北伐一樣,半途而廢。孝宗問他該做哪些準備?他說:“當務之急,莫過於兵和財。”

孝宗在虞允文的建議下,在軍事和財政上做了兩方面的革新。在軍事上,

他重建了淮東萬弩手,改名神勁軍。在定海與廣東改進或增建兩大水軍,作為兩淮一帶與金水戰的重要力量。又把馬軍的指揮部從京城靠前到鎮江,訓練打造騎兵,以便將來作戰時能和金騎兵抗衡。在財政上,孝宗恢復北宋以來的發運使機構,以便及時調撥軍需物質。又對總領所做了調整。總領所是南宋以來,為配合作戰,臨時設立的戶部的財政派出機構,不過隨設隨撤,有些混亂,已不適應戰爭的需要。虞允文經過一些調整後,最後形成淮西、湖廣與四川三大總領所,對應于宋金戰爭中東、中、西三大戰場。同時效仿太祖、神宗曾有過的做法,在全國設立封樁庫,作為戰時之需。

虞允文又告訴孝宗,宋金之戰,要想打贏,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為雙方的實力比較均衡,因此要做打持久戰的準備。如果不重視生產的發展,將來打起仗來,給養不繼,仗也很難打贏。

虞允文提出了興修水利,輕徭薄賦等一些振興經濟的措施。孝宗也同意,積極予以實施。但是他又有點等不及,北伐的夢一直在他腦中盤旋,像一把火,燒灼著他,讓他巴不得立刻就能舉兵,一夕之間就能北伐成功。他三次舉行大型閱兵儀式,還自己學習騎射,宣導一種全民皆兵的理念。乾道八年(1172年)二月,他再升虞允文為左相,也就是首相,表現出他倚重虞允文,把北伐大計全然託付的姿態。

(虞允文雕塑,上面有毛主席的評語:偉哉虞公,千古一人)

不過,孝宗雖然重視欣賞虞允文,但他其實只重視他在北伐上的作用,對他在其他方面的作用,卻給予了極大的限制。他這樣做,一是因為作為極權者的歷史局限性,同時也是想避免重蹈高宗時秦檜專權使政治腐敗的覆轍。因此,他在重用虞允文的同時,又積極啟用潛邸舊臣和主和派,作為和虞允文的制衡力量。乾道八年(1172年)孝宗任命虞允文為左相後,又任命了堅決反對北伐的主和派梁克家為右相兼樞密使。

孝宗不但安排主和派進宰執,還大力啟用被大家視為奸佞的他的潛邸舊臣曾覿、龍大淵,以及外戚張說等人。在這個問題上,虞允文和他發生了矛盾,很不愉快,便提出外放。因此虞允文任左相僅半年,就離京再到四川任宣撫使。

孝宗安排虞允文去四川是有用意的。他在虞允文任左相的時候給他安排反對派掣肘,只是不想讓虞擅權,並不是不想北伐。在北伐上,虞允文幾乎是他可倚重的最後的力量。虞允文以辭職來默默抗議他的人事策略,不過他既不想改變他削弱相權的做法,又不想失去北伐的夢想,才把虞允文安排到四川。

四川是南宋三大抗金戰場之一,其地位不容小視。而且由於當年吳階、吳璘兄弟曾在這裡取得過的抗金的輝煌勝利,它更多地寄託著孝宗的夢想。虞允文這次再回四川的時候,孝宗曾對他說,希望他在四川積極做北伐的準備,到時候相約同時出兵。他拉著虞允文的手,動情地對他說:“若西路出而朕遲回,即朕負卿;若朕已動而卿遲回,則卿負朕。”

虞允文回四川後,發展生產、訓練士卒、籌備軍糧,積極落實北伐準備。但是一年後,當孝宗派人詢問虞允文何時進兵,虞允文卻說,軍需物質還未準備妥當,不能開戰。此後孝宗又急切地問過虞允文幾次,虞允文都說還沒有做好準備,讓再等一等。可是到淳熙元年(1174年),虞允文卻積勞成疾,突然離世。這讓他和孝宗約定聯合北伐的話成了一紙空文。

虞允文的去世對孝宗的打擊是巨大的,他非常悲痛,同時也非常生氣。他悲痛的是,他實施北伐的最後一個重要同盟虞允文不在了,他一個人獨木難支,北伐之事,從此成為泡影。生氣的是,虞允文活著的時候,他曾多次問詢北伐之期,虞允文都推三阻四,活生生地把大好機會失去了!因此,虞允文死後,孝宗對他既不贈官,也不賜諡,態度相當冷淡。

(這位老人是虞允文墓守墓人,他們家族已守墓14代,800年)

虞允文本來是個堅定的北伐者,卻為什麼多次推脫呢?是不是他年紀大了,態度有所轉變?顯然不是的。虞允文對孝宗說的,還沒做好準備,至少有一半是真話。北伐可不是兒戲,那是戰勝了尚可,戰敗了必將承受慘重代價的一件事。從這個意義上說,極端的主戰派和極端的主和派都是可怕的。必須要有充足的條件,把握好時機。在虞允文看來,那時候對金開展,條件和時機都未到。條件未到,確實是人財兩方面都尚不足。時機未到,則是金國在金世宗治理下,比以前更加穩定和強大,其邊防實力也是相當可觀,完全沒有可立即發動戰爭的契機。因此,儘管他也是個堅決的主戰者,但是他不會輕易答應孝宗盲目出戰。

儘管如此,他又不可能完全向孝宗說明他心中的顧慮和猶豫,朝廷中主和派實力強大,一旦他說出這些話,勢必會被人認為他倒向了主和派,而給北伐抗戰的決心帶來重創。

除了擔心主和派佔據上風外,虞允文還擔心另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孝宗本人。孝宗對潛邸舊臣的重用及縱容,以及在宰執安排上,力求主戰派和主和派力量均衡的做法,讓虞允文有太多後顧之憂。開弓沒有回頭箭,戰爭一旦打響,便不可逆轉。如果仗打著打著,孝宗的態度發生動搖,尤其嚴重的是,他在主和派的讒言下,猜防自己,掣肘自己,那北伐之戰還怎麼往下打?虞允文甚至覺得,將來打起戰爭來,被孝宗猜防是一定的。孝宗在自己當宰相的時候就有了嚴重的猜疑心,自己手握重兵在外,還不被猜防嗎?

虞允文知道,自己的推阻會讓孝宗生氣,但他也只能讓孝宗氣著,等待時機。卻是天有不測風雲,雄心壯志的虞允文也抵不過天命的追索,不得不撒手西去。孝宗聽說他去世後很生氣,可是,誰又能體諒他複雜悲憤絕望落寞的心情呢!

不久,孝宗檢閱部隊,看到虞允文訓練過的士兵無不強健勇武,紀律嚴明,才深感他做事認真穩健,實在是有堅定信心而壯志未酬。因而追贈他為太師,賜諡“忠肅”。

有些混亂,已不適應戰爭的需要。虞允文經過一些調整後,最後形成淮西、湖廣與四川三大總領所,對應于宋金戰爭中東、中、西三大戰場。同時效仿太祖、神宗曾有過的做法,在全國設立封樁庫,作為戰時之需。

虞允文又告訴孝宗,宋金之戰,要想打贏,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為雙方的實力比較均衡,因此要做打持久戰的準備。如果不重視生產的發展,將來打起仗來,給養不繼,仗也很難打贏。

虞允文提出了興修水利,輕徭薄賦等一些振興經濟的措施。孝宗也同意,積極予以實施。但是他又有點等不及,北伐的夢一直在他腦中盤旋,像一把火,燒灼著他,讓他巴不得立刻就能舉兵,一夕之間就能北伐成功。他三次舉行大型閱兵儀式,還自己學習騎射,宣導一種全民皆兵的理念。乾道八年(1172年)二月,他再升虞允文為左相,也就是首相,表現出他倚重虞允文,把北伐大計全然託付的姿態。

(虞允文雕塑,上面有毛主席的評語:偉哉虞公,千古一人)

不過,孝宗雖然重視欣賞虞允文,但他其實只重視他在北伐上的作用,對他在其他方面的作用,卻給予了極大的限制。他這樣做,一是因為作為極權者的歷史局限性,同時也是想避免重蹈高宗時秦檜專權使政治腐敗的覆轍。因此,他在重用虞允文的同時,又積極啟用潛邸舊臣和主和派,作為和虞允文的制衡力量。乾道八年(1172年)孝宗任命虞允文為左相後,又任命了堅決反對北伐的主和派梁克家為右相兼樞密使。

孝宗不但安排主和派進宰執,還大力啟用被大家視為奸佞的他的潛邸舊臣曾覿、龍大淵,以及外戚張說等人。在這個問題上,虞允文和他發生了矛盾,很不愉快,便提出外放。因此虞允文任左相僅半年,就離京再到四川任宣撫使。

孝宗安排虞允文去四川是有用意的。他在虞允文任左相的時候給他安排反對派掣肘,只是不想讓虞擅權,並不是不想北伐。在北伐上,虞允文幾乎是他可倚重的最後的力量。虞允文以辭職來默默抗議他的人事策略,不過他既不想改變他削弱相權的做法,又不想失去北伐的夢想,才把虞允文安排到四川。

四川是南宋三大抗金戰場之一,其地位不容小視。而且由於當年吳階、吳璘兄弟曾在這裡取得過的抗金的輝煌勝利,它更多地寄託著孝宗的夢想。虞允文這次再回四川的時候,孝宗曾對他說,希望他在四川積極做北伐的準備,到時候相約同時出兵。他拉著虞允文的手,動情地對他說:“若西路出而朕遲回,即朕負卿;若朕已動而卿遲回,則卿負朕。”

虞允文回四川後,發展生產、訓練士卒、籌備軍糧,積極落實北伐準備。但是一年後,當孝宗派人詢問虞允文何時進兵,虞允文卻說,軍需物質還未準備妥當,不能開戰。此後孝宗又急切地問過虞允文幾次,虞允文都說還沒有做好準備,讓再等一等。可是到淳熙元年(1174年),虞允文卻積勞成疾,突然離世。這讓他和孝宗約定聯合北伐的話成了一紙空文。

虞允文的去世對孝宗的打擊是巨大的,他非常悲痛,同時也非常生氣。他悲痛的是,他實施北伐的最後一個重要同盟虞允文不在了,他一個人獨木難支,北伐之事,從此成為泡影。生氣的是,虞允文活著的時候,他曾多次問詢北伐之期,虞允文都推三阻四,活生生地把大好機會失去了!因此,虞允文死後,孝宗對他既不贈官,也不賜諡,態度相當冷淡。

(這位老人是虞允文墓守墓人,他們家族已守墓14代,800年)

虞允文本來是個堅定的北伐者,卻為什麼多次推脫呢?是不是他年紀大了,態度有所轉變?顯然不是的。虞允文對孝宗說的,還沒做好準備,至少有一半是真話。北伐可不是兒戲,那是戰勝了尚可,戰敗了必將承受慘重代價的一件事。從這個意義上說,極端的主戰派和極端的主和派都是可怕的。必須要有充足的條件,把握好時機。在虞允文看來,那時候對金開展,條件和時機都未到。條件未到,確實是人財兩方面都尚不足。時機未到,則是金國在金世宗治理下,比以前更加穩定和強大,其邊防實力也是相當可觀,完全沒有可立即發動戰爭的契機。因此,儘管他也是個堅決的主戰者,但是他不會輕易答應孝宗盲目出戰。

儘管如此,他又不可能完全向孝宗說明他心中的顧慮和猶豫,朝廷中主和派實力強大,一旦他說出這些話,勢必會被人認為他倒向了主和派,而給北伐抗戰的決心帶來重創。

除了擔心主和派佔據上風外,虞允文還擔心另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孝宗本人。孝宗對潛邸舊臣的重用及縱容,以及在宰執安排上,力求主戰派和主和派力量均衡的做法,讓虞允文有太多後顧之憂。開弓沒有回頭箭,戰爭一旦打響,便不可逆轉。如果仗打著打著,孝宗的態度發生動搖,尤其嚴重的是,他在主和派的讒言下,猜防自己,掣肘自己,那北伐之戰還怎麼往下打?虞允文甚至覺得,將來打起戰爭來,被孝宗猜防是一定的。孝宗在自己當宰相的時候就有了嚴重的猜疑心,自己手握重兵在外,還不被猜防嗎?

虞允文知道,自己的推阻會讓孝宗生氣,但他也只能讓孝宗氣著,等待時機。卻是天有不測風雲,雄心壯志的虞允文也抵不過天命的追索,不得不撒手西去。孝宗聽說他去世後很生氣,可是,誰又能體諒他複雜悲憤絕望落寞的心情呢!

不久,孝宗檢閱部隊,看到虞允文訓練過的士兵無不強健勇武,紀律嚴明,才深感他做事認真穩健,實在是有堅定信心而壯志未酬。因而追贈他為太師,賜諡“忠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