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趙武靈王是最早的軍事改革家|你所不知道的河北「18」

在波瀾壯闊的渤海之濱,奔騰不息的中華母親河黃河下游以北,是中國北方的重要省份——河北。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河北有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所以,e觀滄海正式推出特別欄目《你所不知道的河北》,

每週三、週六更新。

66

著名的西門豹任職在今邯鄲臨漳

西門豹尊稱賢大夫,在戰國魏文侯時任鄴(今邯鄲臨漳西南)令。初到鄴城時,看到田地荒蕪,百業凋敝,訪貧問苦,得知為“河伯娶婦”所致。當時鄴一帶常遭水患,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勾結女巫欺騙民眾,假借河伯娶婦聚斂錢財,百姓苦不堪言。他巧妙利用為河伯娶妻之機懲治邪惡勢力,頒佈律令,

禁止巫風;率領民眾勘測水源,興修水利,使大片荒地變為旱澇保收的良田,漳河兩岸年年豐收;推行“寓兵於農、藏糧於民”,使得鄴民富兵強,成為北方的重鎮。後人修祠建廟祭之,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澤流後世,無絕已時,幾可謂非賢大夫哉!”

(西門豹)

67

趙武靈王是最早的軍事改革家

趙武靈王名雍,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君主,中國最早的軍事改革家。西元前386年,他遷都於邯鄲,疆域有今山西、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攻滅中山國,打敗林胡、樓煩,建立雲中、雁門、代郡,使趙國成為雄踞中原、疆域廣闊、生產力快速發展的強國,為“戰國七雄”之一。作戰中,革除傳統習俗,要求將軍、大夫、嫡子、代吏穿少數民族服裝,方便騎射,

軍力大增,即“胡服騎射”;他擁有少數民族血統,吸收漢文化,促進了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交融;為操練軍隊,修建叢台,即用磚土夯實的墩台,亦稱武靈叢台,是邯鄲市的標誌。

(趙武靈王)

68

“千金買馬骨”的燕昭王

燕昭王名姬職,是戰國時燕國的君主。

燕王噲之子,噲晚年時禪位於相國子之,引起內訌和齊國入侵,噲和子之被殺。他流亡于韓國,被趙武靈王護送回國,擁立為王,決心振興國家,奪回失去的土地;求賢若渴,郭隗自薦,他見郭體弱平庸,不以為然。郭隗跟他講“千金買馬骨”故事:一國君千金欲買千里馬,屬下卻買回了一副馬骨,國君看後不高興,屬下說,此舉是為了讓天下人都知道您真心想出高價錢購買良駒,不久,
果然有人送來了多匹千里馬。郭隗自嘲自己就是馬骨,於是昭王禮待之,樂毅、鄒衍、劇辛等爭相赴燕,燕一時成為“人才高地”。在位期間為燕國最輝煌的時期。

69

“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名將趙奢

趙奢又稱馬服君,趙國名將,戰國八將之一,中國稅務事業的先驅,參與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西元前270年,秦軍派重兵圍困閼與(今山西和順),趙王問廉頗、樂乘“能救否?”答:“道遠險狹,難救。”問他,答:“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趙王任命他為將,率軍解圍,取得了勝利。班師回朝,受封馬服君,“狹路相逢勇者勝”成為典故。做田部吏,即徵收田賦的官,執法無私,被視為中國稅務事業的先驅,“奉公守法”令人稱道。其子趙括少學兵法,聰明強記,但僅限書本,“紙上談兵”。他反對命趙括為將,結果被他言中,趙括所率趙軍在長平之戰中被秦將白起全殲。

70

集“百家”之大成的荀況

荀況又稱荀子、孫卿,趙國(都邯鄲)人,是春秋戰國時期與孔子、墨子、莊子等齊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辭賦之祖”。曾在齊國講學,任蘭陵令。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即自然法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制天命而用之”;主張“性惡”論,強調後天教育;主張禮法兼治,王霸並用,堅持“正名”,反對世襲制;提出強本節用,開源節流;文學造詣極深,與大文學家屈原齊名,“辭賦”即從屈原的《楚辭》和荀子的《賦篇》各取一字而成。著名學者郭沫若評價:“荀子是先秦諸子中最後一位大師,他不僅集了儒家之大成,而且可以說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著《天論》、《勸學》等。

(荀況)

71

“顧全大局”的趙相藺相如

藺相如是趙國的上卿,即丞相。原為宦官繆賢的家臣,有才能。趙惠文王時,秦昭王寫信,願以十五個城池換取趙國寶“和氏璧”,實為欺詐;危難關頭他主動請纓,帶“和氏璧”到秦國,當廷不畏強☆禁☆暴,據理力爭,機智周旋,終於“完璧歸趙”;西元前279年,陪同趙王去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會面,大膽地指斥秦王,長了趙國人的志氣;回國後因功被封為上卿,位居于老將廉頗之上,廉頗不服,經常找機會羞辱;以國家利益為重,回避忍讓,對門人說:“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相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終於感動廉頗,到其府上負荊請罪,二人成為刎頸之交。

文 | 候鵲

製作團隊

主編:李 直

責編:高建雨 辛 懿

校對:馬春陽

編委:韓東言

編審:王兵偉

總編:王蘭香

參與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西元前270年,秦軍派重兵圍困閼與(今山西和順),趙王問廉頗、樂乘“能救否?”答:“道遠險狹,難救。”問他,答:“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趙王任命他為將,率軍解圍,取得了勝利。班師回朝,受封馬服君,“狹路相逢勇者勝”成為典故。做田部吏,即徵收田賦的官,執法無私,被視為中國稅務事業的先驅,“奉公守法”令人稱道。其子趙括少學兵法,聰明強記,但僅限書本,“紙上談兵”。他反對命趙括為將,結果被他言中,趙括所率趙軍在長平之戰中被秦將白起全殲。

70

集“百家”之大成的荀況

荀況又稱荀子、孫卿,趙國(都邯鄲)人,是春秋戰國時期與孔子、墨子、莊子等齊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辭賦之祖”。曾在齊國講學,任蘭陵令。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即自然法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制天命而用之”;主張“性惡”論,強調後天教育;主張禮法兼治,王霸並用,堅持“正名”,反對世襲制;提出強本節用,開源節流;文學造詣極深,與大文學家屈原齊名,“辭賦”即從屈原的《楚辭》和荀子的《賦篇》各取一字而成。著名學者郭沫若評價:“荀子是先秦諸子中最後一位大師,他不僅集了儒家之大成,而且可以說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著《天論》、《勸學》等。

(荀況)

71

“顧全大局”的趙相藺相如

藺相如是趙國的上卿,即丞相。原為宦官繆賢的家臣,有才能。趙惠文王時,秦昭王寫信,願以十五個城池換取趙國寶“和氏璧”,實為欺詐;危難關頭他主動請纓,帶“和氏璧”到秦國,當廷不畏強☆禁☆暴,據理力爭,機智周旋,終於“完璧歸趙”;西元前279年,陪同趙王去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會面,大膽地指斥秦王,長了趙國人的志氣;回國後因功被封為上卿,位居于老將廉頗之上,廉頗不服,經常找機會羞辱;以國家利益為重,回避忍讓,對門人說:“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相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終於感動廉頗,到其府上負荊請罪,二人成為刎頸之交。

文 | 候鵲

製作團隊

主編:李 直

責編:高建雨 辛 懿

校對:馬春陽

編委:韓東言

編審:王兵偉

總編:王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