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毛主席“三個法寶”思想是怎樣形成的

◆1946年毛澤東在延安棗園。

文/孫國林

人們都知道,毛澤東1939年10月在《發刊詞》一文中,

總結出了我黨領導中國革命基本經驗的“三個法寶”,即:統一戰線、武裝鬥爭和党的建設。但有些人可能不知道,這個著名論斷的形成,經歷了長期的分別論述——過渡性綜合論述——最終才提出“三個法寶”,經歷了長達18年從實踐到理論的探索過程。

長期分別論述

我們發現,毛澤東很早就認識到統一戰線、武裝鬥爭和党的建設的重要性,並分別對這三個方面進行過很多論述。

但是,那時還不曾談到它們之間的聯繫,未認識到三者綜合起來就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三個法寶”,即基本經驗。但這種分別論述,為後來“三個法寶”思想的形成作了理論上的準備,奠定了基礎。

關於統一戰線問題。毛澤東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論述是很早的。早在1919年7月,26歲的毛澤東就寫出振聾發聵的《民眾的大聯合》一文,指出民眾大聯合是改造國家、改造社會的根本方法,

並在當時的進步思想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據此,他進行過組織工人、農民和學生,向反動勢力進行鬥爭並取得勝利的實踐活動。在建黨初期,毛澤東一直主張,團結大多,是孤立反動派的策略,並與“左”、右傾思想進行鬥爭。1925年10月,國民黨廣東省代表大會通過毛澤東起草的大會“宣言”,號召全國人民起來,站在國民黨領導下的革命戰線,團結革命戰線上的一切力量,
向反革命戰線進攻。這是我們看到的毛澤東論述革命陣營時首次使用“戰線”一詞。毛澤東寫於1926年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就是為了區分敵友,廣泛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毛澤東在該文中首次使用“陣線”,說要時常提防敵人擾亂我們的陣線。同年9月,毛澤東在《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一文中,提出要“引導農民與城市的工人、學生、小商人合作,建立起聯合戰線”。

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1935年11月,毛澤東繼續高揚統一戰線思想,提出不論人們的黨派、信仰、性別、職業、年齡如何不同,都應該聯合起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反動派。

但是,此前的中央文件和毛澤東的文章,均不見“統一戰線”一詞。至1935年12月1日,毛澤東在複張聞天的電報中,首次出現“統一戰線”一詞。他說:對於“反蔣抗日統一戰線的策略內容及具體的口號與綱領,完全同意”。他闡述了如何把党的領導、武裝鬥爭、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據地的建設緊密結合為一體。

他說:党的領導正確,是進行其他兩個方面工作的保障;沒有武裝鬥爭,就不能進行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不建設革命根據地,武裝鬥爭就沒有後方依託,土地革命成果就無法保持。當時的論述沒有涉及統一戰線問題,毛澤東也沒有將這些稱之為“法寶”。這時的論述可看作後來“三個法寶”思想的初現。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在延安給幹部作報告。

1939年7月9日,毛澤東對陝北公學開赴華北抗日前線同學講話時,明確提出“三個法寶”的概念。《毛澤東年譜》是這樣記述這次講話的:毛澤東說,同學們要到前線,我送給你們三個法寶。第一個法寶是統一戰線。現在時局的特點是妥協投降分子要鬧分裂,我們就以抗戰的進步、全國的團結、堅持統一戰線來對付。一定要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國共長期合作。凡是可以多留一天的,我們就留他一天,能留他半天一夜都是好的,甚至留他吃了早飯再去也是好的。抗日民族戰線是戰略的,又是策略的。從規定革命力量的相當佈置計畫,決定無產階級的主要打擊方向這一點來說,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戰略的。它規定戰略任務,調動同盟軍。第二個法寶是遊擊戰爭。你們不要看輕“遊擊戰爭”這四個字,這是我們十八年艱苦奮鬥中得來的法寶。史達林說,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這是中國革命的特點之一,也是中國革命的優點之一。中國現在的革命,要把日本打出去,沒有武裝鬥爭,其他就沒有辦法。第三個法寶是革命中心的團結。這是指共產黨要與共產黨的同情者好好地團結。沒有革命中心的團結,別的法寶就不能使用。毛澤東這次講話中的第三個法寶是“革命中心的團結”,而不是“党的建設”,與後來講的“三個法寶”略有不同。所以它是一種過渡性論述。

關於毛澤東這次講話的內容,作為邀請並始終現場陪同毛澤東的陝北公學校長成仿吾,在《戰火中的大學》(《時代報告》1986年第6期)一文中的回憶,與上述記載有些不同。他說:7月7日,毛澤東第9次到陝公作報告。他坐一輛華僑捐獻的汽車,到了橋兒溝天主堂西側廣場前面,進到場院東首中間的講演桌邊坐下。那時沒有擴音器,幾千人密密麻麻地緊緊擠坐在毛澤東周圍,屏聲息氣地仔細聆聽著他講的每一句話。毛澤東談笑風生,邊講,邊走動,邊做手勢。他號召同志們“深入敵後,動員群眾,堅持抗戰到底”。他引用古典小說《封神榜演義》裡一個故事作比喻說:“當年姜子牙(姜太公)下昆侖山,元始天尊贈了他杏黃旗、四不象、打神鞭等三樣法寶。現在你們出發上前線,我也贈你們三樣法寶,這就是統一戰線、武裝鬥爭、党的建設。”毛澤東說:“同志們,你們出發到前方去工作,要不怕困難,不怕麻煩;革命工作,就是艱難而麻煩的工作。我們又要打日本,又要打漢奸,又要同反共頑固派作鬥爭,你看多麻煩呀!”“你們到前方去創造根據地,不但要爭取民族的解放,而且要爭取社會的解放。”成仿吾還說,這個講話中的“三個法寶”思想,不久毛澤東寫進《共產黨人發刊詞》一文中。

以上兩者的記述有三點不同:一是“三個法寶”與“三樣法寶”的文字之別;二是提出的時間是7月9日還是7月7日的不同;三是講話內容稍有差異。這種差別,可能是成仿吾記憶有誤造成的。《毛澤東年譜》是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根據歷史檔案編寫的,更具權威性。因此,基本可以肯定,毛澤東這次在陝北公學講話時,沒有提出後來《共產黨人發刊詞》(1939年10月)中的“三個法寶”。但這次講話卻是“三個法寶”思想正式提出的重要過渡。

“三個法寶”的正式提出

1939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創辦一個黨內刊物《共產黨人》,以“幫助建設一個全國範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毛澤東為該刊題寫了刊名和發刊詞,10月4日正式出版。1941年8月,因紙張緊張,中央調整延安刊物時決定停刊,共出19期。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以極大的努力從事理論工作。這期間,他先後發表了很多重要著作,這些著作標誌著毛澤東思想的發展和成熟。

毛澤東在《發刊詞》中指出:“十八年的經驗,已使我們懂得:統一戰線,武裝鬥爭,党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這是毛澤東“三個法寶”思想的正式提出 。“法寶”,本是佛教和神話中的用語,毛澤東用它來比喻特別有效的工具、方法或經驗,說明它是非常重要而百試百驗的。

毛澤東還論述了“三個法寶”之間的關係,他說:“十八年的經驗告訴我們,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統一戰線,是實行武裝鬥爭的統一戰線。而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衝鋒陷陣的英勇戰士。這就是三者的關係。”

那麼,“三個法寶”的重要性何在呢?毛澤東指出:“統一戰線問題,武裝鬥爭問題,党的建設問題,是我們黨在中國革命中的三個基本問題。正確地理解了這三個問題及其相互關係,就正確地領導了全部中國革命。”而現在,“我們已經能夠正確地處理統一戰線問題,又正確地處理武裝鬥爭問題,又正確地處理党的建設問題”。這是他對中國共產黨十八年來的鬥爭歷程作出的重要總結。

毛澤東“三個法寶”思想,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得到延展,只是將“三個法寶”更改為“三件武器”而已。該文是為紀念中國共產黨誕生28周年而寫的,全面總結了黨的歷史經驗。他說:二十八年來“我們有許多寶貴經驗,一個有紀律的,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武裝的,採取自我批評方法的,連絡人民群眾的黨。一個由這樣的党領導的軍隊。一個由這樣的党領導的各革命階級各革命派別的統一戰線。這三件是我們戰勝敵人的三件武器”。“依靠這三件,我們取得了基本的勝利”。“凡是在這三件上犯了嚴重錯誤的時候,革命就受到挫折”。

總之,毛澤東“三個法寶”思想的形成,經歷了一個單項分別論述、過渡性綜合論述、最終正式提出“三個法寶”的漫長過程。它是革命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我們探究中國革命史和黨史的三條主線和切入點,值得我們認真研究。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dangshibocai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在延安給幹部作報告。

1939年7月9日,毛澤東對陝北公學開赴華北抗日前線同學講話時,明確提出“三個法寶”的概念。《毛澤東年譜》是這樣記述這次講話的:毛澤東說,同學們要到前線,我送給你們三個法寶。第一個法寶是統一戰線。現在時局的特點是妥協投降分子要鬧分裂,我們就以抗戰的進步、全國的團結、堅持統一戰線來對付。一定要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國共長期合作。凡是可以多留一天的,我們就留他一天,能留他半天一夜都是好的,甚至留他吃了早飯再去也是好的。抗日民族戰線是戰略的,又是策略的。從規定革命力量的相當佈置計畫,決定無產階級的主要打擊方向這一點來說,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戰略的。它規定戰略任務,調動同盟軍。第二個法寶是遊擊戰爭。你們不要看輕“遊擊戰爭”這四個字,這是我們十八年艱苦奮鬥中得來的法寶。史達林說,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這是中國革命的特點之一,也是中國革命的優點之一。中國現在的革命,要把日本打出去,沒有武裝鬥爭,其他就沒有辦法。第三個法寶是革命中心的團結。這是指共產黨要與共產黨的同情者好好地團結。沒有革命中心的團結,別的法寶就不能使用。毛澤東這次講話中的第三個法寶是“革命中心的團結”,而不是“党的建設”,與後來講的“三個法寶”略有不同。所以它是一種過渡性論述。

關於毛澤東這次講話的內容,作為邀請並始終現場陪同毛澤東的陝北公學校長成仿吾,在《戰火中的大學》(《時代報告》1986年第6期)一文中的回憶,與上述記載有些不同。他說:7月7日,毛澤東第9次到陝公作報告。他坐一輛華僑捐獻的汽車,到了橋兒溝天主堂西側廣場前面,進到場院東首中間的講演桌邊坐下。那時沒有擴音器,幾千人密密麻麻地緊緊擠坐在毛澤東周圍,屏聲息氣地仔細聆聽著他講的每一句話。毛澤東談笑風生,邊講,邊走動,邊做手勢。他號召同志們“深入敵後,動員群眾,堅持抗戰到底”。他引用古典小說《封神榜演義》裡一個故事作比喻說:“當年姜子牙(姜太公)下昆侖山,元始天尊贈了他杏黃旗、四不象、打神鞭等三樣法寶。現在你們出發上前線,我也贈你們三樣法寶,這就是統一戰線、武裝鬥爭、党的建設。”毛澤東說:“同志們,你們出發到前方去工作,要不怕困難,不怕麻煩;革命工作,就是艱難而麻煩的工作。我們又要打日本,又要打漢奸,又要同反共頑固派作鬥爭,你看多麻煩呀!”“你們到前方去創造根據地,不但要爭取民族的解放,而且要爭取社會的解放。”成仿吾還說,這個講話中的“三個法寶”思想,不久毛澤東寫進《共產黨人發刊詞》一文中。

以上兩者的記述有三點不同:一是“三個法寶”與“三樣法寶”的文字之別;二是提出的時間是7月9日還是7月7日的不同;三是講話內容稍有差異。這種差別,可能是成仿吾記憶有誤造成的。《毛澤東年譜》是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根據歷史檔案編寫的,更具權威性。因此,基本可以肯定,毛澤東這次在陝北公學講話時,沒有提出後來《共產黨人發刊詞》(1939年10月)中的“三個法寶”。但這次講話卻是“三個法寶”思想正式提出的重要過渡。

“三個法寶”的正式提出

1939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創辦一個黨內刊物《共產黨人》,以“幫助建設一個全國範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毛澤東為該刊題寫了刊名和發刊詞,10月4日正式出版。1941年8月,因紙張緊張,中央調整延安刊物時決定停刊,共出19期。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以極大的努力從事理論工作。這期間,他先後發表了很多重要著作,這些著作標誌著毛澤東思想的發展和成熟。

毛澤東在《發刊詞》中指出:“十八年的經驗,已使我們懂得:統一戰線,武裝鬥爭,党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這是毛澤東“三個法寶”思想的正式提出 。“法寶”,本是佛教和神話中的用語,毛澤東用它來比喻特別有效的工具、方法或經驗,說明它是非常重要而百試百驗的。

毛澤東還論述了“三個法寶”之間的關係,他說:“十八年的經驗告訴我們,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統一戰線,是實行武裝鬥爭的統一戰線。而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衝鋒陷陣的英勇戰士。這就是三者的關係。”

那麼,“三個法寶”的重要性何在呢?毛澤東指出:“統一戰線問題,武裝鬥爭問題,党的建設問題,是我們黨在中國革命中的三個基本問題。正確地理解了這三個問題及其相互關係,就正確地領導了全部中國革命。”而現在,“我們已經能夠正確地處理統一戰線問題,又正確地處理武裝鬥爭問題,又正確地處理党的建設問題”。這是他對中國共產黨十八年來的鬥爭歷程作出的重要總結。

毛澤東“三個法寶”思想,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得到延展,只是將“三個法寶”更改為“三件武器”而已。該文是為紀念中國共產黨誕生28周年而寫的,全面總結了黨的歷史經驗。他說:二十八年來“我們有許多寶貴經驗,一個有紀律的,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武裝的,採取自我批評方法的,連絡人民群眾的黨。一個由這樣的党領導的軍隊。一個由這樣的党領導的各革命階級各革命派別的統一戰線。這三件是我們戰勝敵人的三件武器”。“依靠這三件,我們取得了基本的勝利”。“凡是在這三件上犯了嚴重錯誤的時候,革命就受到挫折”。

總之,毛澤東“三個法寶”思想的形成,經歷了一個單項分別論述、過渡性綜合論述、最終正式提出“三個法寶”的漫長過程。它是革命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我們探究中國革命史和黨史的三條主線和切入點,值得我們認真研究。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dangshiboc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