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朱元璋的北伐為什麼能夠成功?

朱元璋在統一南方後期,特別是消滅陳友諒、張士誠兩大勁敵之後,

馬不停蹄任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于1367年率軍二十五萬,開始他北上討元、爭奪天下、統一全國的征程,具體經歷以下九個重要節點:

(一)收復山東。徐達、馮勝等率軍進攻山東,雖然有一些反復,但基本屬於所向披靡,四個月就佔領了山東。

在進攻山東的同時,朱元璋再派湯和率領水軍在海上對明軍進行補給,一方面足見明朝水師的強大,另一方面也表明在朱元璋南京稱帝以後,湯和在軍事上的地位已經不如徐達、常遇春。

(二)移師河南。在徐達進攻山東的同時,常遇春分兵進攻與河南交界的東昌;鄧愈率軍從湖北北上,回應徐達率軍西進。朱元璋用曹操拘徐庶母的手法,扣留河南重要將領左君弼的母親,

以此招降了左君弼,徐達、常遇春順風順水奪取了河南。

(三)奪取潼關。徐、常奪取山東、河南之後,元都近在眼前,朱元璋御駕親征,在汴梁召開御前軍事會議。徐達建議直取元大都,朱元璋穩妥起見,安排馮勝奪取潼關,切斷關中諸軍與元大都的聯繫。

(四)取得元都。元朝在中原本是無根的浮萍,來去匆匆。但元主順帝得知明軍大兵壓境、外援斷絕,爽爽快快地讓出元都,

逃回了北方,徐達部幾乎兵不血刃奪取元都。在這一點,元順帝及元朝廷一干人等充分展示了遊牧民族的特點,說走就走,毫不猶豫,倒也乾脆得很。

(五)平定山西。奪取元都以後,朱元璋改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命徐達、常遇春、馮勝、湯和等率部奪取山西。在山西,徐達部打敗元朝最後一個支柱——擴廓帖木兒,自此元朝勢力在長城以南幾乎消滅殆盡。

(六)進軍關中。關中諸軍,

本與朝廷不和,儼然成為一方軍閥。徐達、郭興率軍奪取奉元,與常遇春在鳳翔會合,馮勝率軍在臨洮逼迫關中軍閥頭頭李思齊投降。後徐、常率馮勝、李文忠、郭興、薛顯、俞通源、顧時、傅友德、陳德等打敗擴廓援軍,在甘肅慶陽戰敗張良弼兄弟,關中諸州皆平,陝、甘、寧皆入囊中。可惜在此一役中,常遇春不幸暴病身亡。

(七)討伐巴蜀。洪武四年,命湯和為征西將軍,率周德興、廖永忠、傅友德、顧時諸將討伐巴蜀,

周、廖走水路,傅、顧為陸路,水陸並進,逼降明玉珍。

(八)征討雲南。洪武十四年,命傅友德為征南將軍,藍玉、沐英為副,率步騎三十萬進攻雲南、貴州,遂平。

(九)剿滅殘元。徐達、李文忠、馮勝、藍玉、傅友德等將先後多次深入北方草原,追擊殘元勢力,特別是洪武八年擴廓死後,殘元再無力量南下及擾邊,北方平定。自此,朱元璋一統天下。

從1367年十月徐達率兵北伐至1368年八月奪取元大都,朱元璋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北伐勝利速度之快、成果之豐碩,令人側目,是歷史上少有的北伐成功經典案例。

第一,得益於正確的政治戰略。朱元璋北伐的口號是驅除元廷,反復叮囑徐達各部不得擾民,從道義上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擁護。此時的中原大地,元朝廷官員的壓榨以及連年的戰火,民眾不堪忍受,希望早日結束戰爭,對朱元璋的北伐特別支持。

第二,得益於正確的軍事戰略。按照常遇春的想法是直取元大都,而朱元璋認為元大都雖然可得,但元朝的有生力量並沒有消滅,而且補給線漫長,並不能確保在元大都站穩腳跟。只有消滅山東、河南有生力量,守住潼關防止關中軍閥救援,元大都自然可以不戰而下。事實證明,朱元璋的策略是正確的,而歷史上像黃巢、李自成這樣的流寇戰法,哪怕一時得勢,因為沒有穩固的後方,雖然能夠取得初期的、局部的勝利,最後也只能以失敗告終。

第三,得益於前線的三軍用命。北伐之時,朱元璋帳長猛將如雲,以徐達、常遇春、馮勝、李文忠、鄧愈等為代表的中堅軍事將領都是不世之才,既能準確貫徹朱元璋的戰略思想,又能及時調整前線的戰略戰術,而元廷只剩下一個王保保疲於奔命。

第四,得益於元廷的內部爭鬥。此時的元順帝已經沒有能力號令三軍,王保保的元軍與關中的軍閥互不買帳、相互傾軋,也給了徐達部足夠的時間來分而殲之。

第五,得益於穩固的江南後方。在擊敗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之後,除四川、雲貴之外,江南富庶之地盡在朱元璋掌握之中,特別是朱元璋建國以後,以李善長、劉基為首的治理班底迅速安撫民眾、恢復生產,讓朱元璋能夠騰出足夠的精力北伐,並為北伐提供堅強的物質保障。

從1367年十月徐達率兵北伐至1368年八月奪取元大都,朱元璋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北伐勝利速度之快、成果之豐碩,令人側目,是歷史上少有的北伐成功經典案例。

第一,得益於正確的政治戰略。朱元璋北伐的口號是驅除元廷,反復叮囑徐達各部不得擾民,從道義上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擁護。此時的中原大地,元朝廷官員的壓榨以及連年的戰火,民眾不堪忍受,希望早日結束戰爭,對朱元璋的北伐特別支持。

第二,得益於正確的軍事戰略。按照常遇春的想法是直取元大都,而朱元璋認為元大都雖然可得,但元朝的有生力量並沒有消滅,而且補給線漫長,並不能確保在元大都站穩腳跟。只有消滅山東、河南有生力量,守住潼關防止關中軍閥救援,元大都自然可以不戰而下。事實證明,朱元璋的策略是正確的,而歷史上像黃巢、李自成這樣的流寇戰法,哪怕一時得勢,因為沒有穩固的後方,雖然能夠取得初期的、局部的勝利,最後也只能以失敗告終。

第三,得益於前線的三軍用命。北伐之時,朱元璋帳長猛將如雲,以徐達、常遇春、馮勝、李文忠、鄧愈等為代表的中堅軍事將領都是不世之才,既能準確貫徹朱元璋的戰略思想,又能及時調整前線的戰略戰術,而元廷只剩下一個王保保疲於奔命。

第四,得益於元廷的內部爭鬥。此時的元順帝已經沒有能力號令三軍,王保保的元軍與關中的軍閥互不買帳、相互傾軋,也給了徐達部足夠的時間來分而殲之。

第五,得益於穩固的江南後方。在擊敗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之後,除四川、雲貴之外,江南富庶之地盡在朱元璋掌握之中,特別是朱元璋建國以後,以李善長、劉基為首的治理班底迅速安撫民眾、恢復生產,讓朱元璋能夠騰出足夠的精力北伐,並為北伐提供堅強的物質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