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被日本奉為國寶的中醫古籍——《黃帝內經太素》

點擊關注:醫壽延年

關注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提供可靠、精緻的閱讀服務!

《黃帝內經》是中醫理論的奠基之作,後世有關《內經》的研究不勝枚舉。唐代楊上善撰注的《黃帝內經太素》(以下簡稱《太素》)是我國已知最早全文分類注釋《內經》的重要典籍。

而日本仁和寺發現的《太素》是現存《黃帝內經太素》的唯一祖本,是日本仁安年間影唐抄本,日本政府分別於明治四十三年 (1910 年 ) 和昭和二十七年 (1952 年 ) 兩次指定仁和寺藏《黃帝內經太素》為國寶。

被喚醒的“國寶”

《黃帝內經》作為中醫理論的淵藪,自先秦成書後,到宋以前已出現多種古傳本。這些不同版本的《內經》在某些字、詞、句,甚至篇章結構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異,造成了後世對《內經》認識上的許多歧義。因此,宋以前,一些醫家就先後對《內經》進行整理研究和注釋闡發,流行一時的主要有全元起的《內經訓解》、楊上善的《黃帝內經太素》和王冰的《次注黃帝內經素問》等。

這些《內經》注本既發展了中醫理論,對《內經》的流傳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北宋時期,政府成立校正醫書局,林億等人校勘整理《黃帝內經·素問》時以王冰的《次注黃帝內經素問》為底本,同時也參照了楊上善的《黃帝內經太素》,作為對照勘本。

宋以後,林億等人校勘整理的《黃帝內經·素問》廣泛流行並影響至今。然而,南宋後期由於時局動盪,戰事頻繁,《太素》在我國便散佚不見了,此後中國境內也鮮有述及《太素》的著作。

日本文政三年(西元1820年),京都名醫福井榕亭父子模刊了家藏古卷子本《黃帝內經太素》卷第二十七,這一事件引起日本學界的震驚。十年後,日本人在距福井氏寓所不遠的仁和寺宮中終於發現了唐代傳入日本的手抄禦藏本楊上善注《太素》殘卷,

經過整理共23卷(其中有零星缺字)。當時有人推測,由於仁和寺宮曾遭受過一場火災,在滅火和搶運宮藏古籍過程中,可能部分《太素》散卷便落入了某些個人手中。同時,日本學者證明福井氏的家藏本正是該抄本流散民間的一部分。《黃帝內經太素》在仁和寺沉睡幾百年後重見天日。

仁和寺藏《太素》不僅是唐宋時期《內經》的古傳本之一,也是現存最早的《內經》注本。

《太素》重現對於我們瞭解唐代初期古本《內經》的原貌,正確認識和理解《內經》的學術思想,提供了寶貴的文獻依據。

“國寶”的輾轉回歸路

日本藏有大量漢籍,近代以來,許多文人學者都嘗試在日本尋訪漢籍帶回國內。尤其日本明治維新後,日本國內出現崇尚西洋、鄙視漢學的社會風氣,原本保存漢籍的寺院漢籍大量流失。同時,日本教育制度、醫療制度在明治維新後也發生變革。日本政府全面推行新的醫師考試制度,規定漢方醫師必須通過西醫考試才能領取執照。這種壓制漢方醫學的政策使日本漢方醫師紛紛低價出售自家收藏的漢方醫書,導致大量醫籍流向市場。

這種天賜良機被中國旅日學者楊守敬緊緊抓住!楊守敬是清末民初傑出的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藏書家。42歲時,楊守敬應召赴日本任駐日欽使隨員。旅日期間,楊守敬大量尋訪中國古籍,他節衣縮食,購回大量古籍,得書數萬卷。其中既有十分珍貴的六朝及唐代抄本,也有世所罕見的宋元版古籍。古醫籍也是楊守敬回購的一部分,他曾與日本著名的漢方醫家森立之交好,森立之也將自己的大量藏書賣給楊守敬。

《太素》重現後,楊守敬最終將仁和寺宮中所藏《太素》殘卷的影抄本帶回中國。湖北人蕭延平是楊守敬的同鄉,同時也是武昌醫館館長,他從楊守敬處獲得影抄本後十分重視,並著手開始進行校正。蕭延平參考大量古籍對《太素》進行校勘、補缺、輯複、注釋等,歷經二十年,最終完成蘭陵堂本《黃帝內經太素》,成為目前國內學習和研究《太素》的重要版本。

“國寶”研究新成

近年來,從《太素》的作者到注文內容,均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太素》首創對《內經》進行全面分類研究。他將《素問》、《靈樞》原篇拆散,按其內容分19大類。在每個大類之下又分若干小類,可謂有綱有目,子目章句布序井然,加強了《內經》內容的系統性和條理性。

《太素》被學者認為是《內經》最好的古注本之一。概而言之,《太素》對《內經》的注釋有兩大特點:一是尊重古傳本,對傳本經文有錯訛之處,並不妄改,而予注文說明。對傳本經文有疑義者,保留原貌存疑待考,保存了《黃帝內經》各篇的早期文字形態;二是注釋皆以傳統訓詁學經典著作《爾雅》、《說文解字》、《廣雅》等為依據,並結合醫理闡釋。

此外,因正史無載,對於《太素》的作者楊上善為何時之人一直眾說紛紜。近年來,經多位學者考證,楊上善官任“太子文學”,這個官職是唐高宗時期設置的。另外,《太素》中的文字主要避諱唐初的帝諱。如:唐高祖為李淵,唐人避高祖諱,凡遇“淵”皆以“泉”替代,所以,《太素》中足少陽膽經穴名“淵腋”改為“泉掖”。手太陰肺經俞穴“太淵”改為“太泉”。唐高宗為李治,為避高宗諱,將“治”改作“理”或“療”。由此可見,《太素》的作者楊上善是唐初人,這本著作大致撰于唐代初期。

日本政府全面推行新的醫師考試制度,規定漢方醫師必須通過西醫考試才能領取執照。這種壓制漢方醫學的政策使日本漢方醫師紛紛低價出售自家收藏的漢方醫書,導致大量醫籍流向市場。

這種天賜良機被中國旅日學者楊守敬緊緊抓住!楊守敬是清末民初傑出的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藏書家。42歲時,楊守敬應召赴日本任駐日欽使隨員。旅日期間,楊守敬大量尋訪中國古籍,他節衣縮食,購回大量古籍,得書數萬卷。其中既有十分珍貴的六朝及唐代抄本,也有世所罕見的宋元版古籍。古醫籍也是楊守敬回購的一部分,他曾與日本著名的漢方醫家森立之交好,森立之也將自己的大量藏書賣給楊守敬。

《太素》重現後,楊守敬最終將仁和寺宮中所藏《太素》殘卷的影抄本帶回中國。湖北人蕭延平是楊守敬的同鄉,同時也是武昌醫館館長,他從楊守敬處獲得影抄本後十分重視,並著手開始進行校正。蕭延平參考大量古籍對《太素》進行校勘、補缺、輯複、注釋等,歷經二十年,最終完成蘭陵堂本《黃帝內經太素》,成為目前國內學習和研究《太素》的重要版本。

“國寶”研究新成

近年來,從《太素》的作者到注文內容,均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太素》首創對《內經》進行全面分類研究。他將《素問》、《靈樞》原篇拆散,按其內容分19大類。在每個大類之下又分若干小類,可謂有綱有目,子目章句布序井然,加強了《內經》內容的系統性和條理性。

《太素》被學者認為是《內經》最好的古注本之一。概而言之,《太素》對《內經》的注釋有兩大特點:一是尊重古傳本,對傳本經文有錯訛之處,並不妄改,而予注文說明。對傳本經文有疑義者,保留原貌存疑待考,保存了《黃帝內經》各篇的早期文字形態;二是注釋皆以傳統訓詁學經典著作《爾雅》、《說文解字》、《廣雅》等為依據,並結合醫理闡釋。

此外,因正史無載,對於《太素》的作者楊上善為何時之人一直眾說紛紜。近年來,經多位學者考證,楊上善官任“太子文學”,這個官職是唐高宗時期設置的。另外,《太素》中的文字主要避諱唐初的帝諱。如:唐高祖為李淵,唐人避高祖諱,凡遇“淵”皆以“泉”替代,所以,《太素》中足少陽膽經穴名“淵腋”改為“泉掖”。手太陰肺經俞穴“太淵”改為“太泉”。唐高宗為李治,為避高宗諱,將“治”改作“理”或“療”。由此可見,《太素》的作者楊上善是唐初人,這本著作大致撰于唐代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