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在中國,很多節日的形成都有特定的因素,比如,天文,

農時,季節,生命延續需要,農做需要等。這樣的日子,帶著很特殊的全民性,又有許多的禮俗內容作為基本構成。

據傳,先秦時代,古人古人普遍認為五月五日不是吉祥的日子,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惡日,從季節方面正值仲夏,毒蛇,蚊蟲等有害動物開始繁衍滋生,

瘟疫也開始流行。五日是陽數,重五有極陽之意,那麼,陽極盛就造成陰陽不諧,於是就形成了“躲午”習俗,後來以訛傳訛就成了“端午”。古代,在生活習慣上,“端午節”那天就有藥浴的習俗。在《呂氏春秋》中就規定了人們在這個月要禁欲,齋戒。《大戴禮記》記載:“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這表明在周代就有為了避害而選草藥沐浴的行為習俗。

端午節據說也是古代的“衛生節”,人們會在這一天一大早起來打掃庭院,

懸掛艾枝,菖蒲,灑雄黃酒,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等。從這些應對自然的措施看出,端午節儼然就是和不折不扣的中藥節日。

現在很多地區都流傳下來掛艾一說。有民諺這麼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本草》記載:“艾葉能灸百病”。可見其效。在一些地方還流傳插艾可以辟邪,雖然我們不知道具體是否具有這個功能,但可以肯定的是,“艾”和菖蒲確實具有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滅蟲殺菌的功效。同時,人們還給孩子們佩戴裝有“艾葉”的香囊。以達到驅邪,避蟲的目的。

另外,端午節還有幾種其他的說法,有一種說法說是為了紀念屈原,有唐代文秀《端午》詩可以做為考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還有一說是: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

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雖然對於“端午節”的流傳法說不一,但是,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可否認的,同時跟人們生活息息相關,讓我們看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也體會到了其中的人文情懷和美好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