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山西太原婁煩縣歷史由來

婁煩縣是山西省太原市下轄縣,地理座標為東經111°31′—112°02′,北緯37°51′—38°13′,地處太原市西北部、呂梁山腹地、汾河中上游,距省城太原97公里,東依古交,西鄰方山,南毗交城,北連靜樂,西北與嵐縣接壤,

是集山區、老區、庫區為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 也是太原最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態屏障。

“周王繪圖有樓煩國”。樓煩原是一個古老民族或部落的名稱,後來演變為地域概念,成為歷史上郡、縣、鄉的名稱。

今婁煩縣地名,去歷史上“樓”字之“木”旁,誤將“樓煩”寫作“婁煩”始於明末清初,

在清代“樓煩”與“婁煩”還一直混用。原因之一“樓”、“婁”二字在古漢語中可以通用,人們為省筆劃所致。原因之二,據清同治五年(西元1866年)《重續靜樂縣誌》載,有人認為古“樓煩”為胡人佔據之地,後來在這裡居住的漢人為了避諱自己成為胡人,而沿用了音名改變了“樓”字的字形。另外,在二十八宿中“婁”星為“吉星”,意為這裡“吉星多”、“吉星高照”。

西周至春秋時的樓煩國相當於北起呼和浩特市,

南至雁北朔州一帶,後擴展壯大,其範圍大致包括北至內蒙清水河一帶,西達陰山之南,南到山西靈石,東迄河北平山縣,東南邊緣太原市區。

戰國時期,樓煩國為趙武靈王所破,歸屬趙國,樓煩這個地名就在這一帶以郡、州、縣、鎮一直延續下來。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先把中國劃分36郡, 後來擴展為46郡,就增設了樓煩郡。

西漢因置樓煩縣,治所在今朔城區夏官城村。

今太原市的婁煩縣在漢代屬汾陽縣地,魏晉南北朝時期為牧苑。

西晉末,因戰亂劉琨徙樓煩縣民越過陘嶺重置樓煩縣,縣址在今原平市大陽村。

北齊縣廢。

隋大業四年(608年)複置樓煩郡,轄靜樂、臨泉、秀容(今忻州市)3縣,郡治在今甯武縣寧化鄉。築樓煩城,

其地址在今婁煩縣境舊婁煩舊址(今汾河水庫淹沒區)。

唐代郡廢。唐武德四年(西元621年)設州,名為憲州。唐初憲州轄樓煩、天池、玄池三處牧馬監,為唐北邊疆軍馬主要來源地,時有“婁煩駿馬甲天下”之謂。今太原市的婁煩縣唐初為樓煩監牧地,置監牧使。龍紀元年(西元889年)在憲州城又增設樓煩縣, 成了州縣兩級所在地。

五代北漢憲州與樓煩縣沿唐制。

北宋及金,樓煩改屬嵐州。

到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樓煩縣併入管州,改置樓煩巡檢司。元仁宗延佑三年(西元1316年),樓煩縣改屬永寧州。

明初廢縣為鎮,併入靜樂縣,設巡檢司,屬太原府。

清延明制,雍正二年(西元1724年)婁煩為鎮,屬忻州府靜樂縣管轄。

辛亥革命後,民國初年(西元1912年),廢府,改州為縣,並於各省設道,靜樂縣屬山西省雁門道。全縣劃為三個區,今婁煩縣大部分地區為原第二區,為婁煩鎮,直到1940年1月“晉綏事變”前夕。民國29年(西元1940年)屬晉西北行政公署三專署靜樂縣。

1940年1月7日,中共靜樂縣委在婁煩地區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此後,縣政府機關一直常駐于婁煩地區,所屬地域也大部分為今婁煩縣。

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後,11月晉綏邊區將原歸八專署管轄的靜樂縣改稱婁煩縣,同時劃歸三專署管轄,縣政府設在婁煩鎮。

1946年2月婁煩又歸靜樂縣,並屬六專署。

1949年10月至1971年4月,婁煩境域一直屬靜樂縣。

1958年,修建汾河水庫時樓煩鎮為水庫淹沒區,原地居民西遷至何家莊、童子崖重建樓煩鎮。

1971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複建婁煩縣,屬呂梁地區。

1972年4月1日改屬太原市。縣人民政府駐地婁煩鎮。

並於各省設道,靜樂縣屬山西省雁門道。全縣劃為三個區,今婁煩縣大部分地區為原第二區,為婁煩鎮,直到1940年1月“晉綏事變”前夕。民國29年(西元1940年)屬晉西北行政公署三專署靜樂縣。

1940年1月7日,中共靜樂縣委在婁煩地區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此後,縣政府機關一直常駐于婁煩地區,所屬地域也大部分為今婁煩縣。

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後,11月晉綏邊區將原歸八專署管轄的靜樂縣改稱婁煩縣,同時劃歸三專署管轄,縣政府設在婁煩鎮。

1946年2月婁煩又歸靜樂縣,並屬六專署。

1949年10月至1971年4月,婁煩境域一直屬靜樂縣。

1958年,修建汾河水庫時樓煩鎮為水庫淹沒區,原地居民西遷至何家莊、童子崖重建樓煩鎮。

1971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複建婁煩縣,屬呂梁地區。

1972年4月1日改屬太原市。縣人民政府駐地婁煩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