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科技資訊」古詩詞的後網路時代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在央視科教頻道推出的文化益智節目《中國古詩詞大會》上,16歲的女選手武亦姝在飛花令環節吟誦的詩句令評委都露出驚訝之色,而其場上淡定從容的表現,俘獲了不少人心,進而讓人對古詩詞的美好也生出了嚮往之心。

不過,朗誦只是抑揚頓挫、搖頭晃腦般的閱讀嗎?在彭玉平看來,古詩詞中的“詩”朗誦起來相對容易,但是“詞”對於朗誦者的學養要求更高。比如,在同一首詞中出現的同為五個字的詞句,

朗讀起來的節奏可能是先讀兩個字、再讀三個字的“二三結構”,也可能是“一四結構”,具體怎樣斷句考驗的便是朗誦者對於詞這種文體的瞭解程度。

特別是,如果遇到生僻字詞時,單純地朗誦很可能讓人很難理解更深層的含義。所以,“朗誦適合一些氣暢韻足、流美上口的詩歌,但不適合一些深讀的詩歌。這一點對古詩詞還是現代詩詞都一樣。

”胡曉明告訴記者。

因此,如果你想要真正瞭解一首詩歌,並將其融會貫通,在恰當的時候出口成章,只是通過朗讀與背誦不易實現。彭玉平在主講《百家講壇》“詩歌裡的春天”系列節目時,曾經特別講解過歐陽修的《採桑子》:“群芳過後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幹盡日風。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這首詞描寫的是暮春時節,歐陽修看到的場景。

在彭玉平看來,歐陽修之所以更沉浸於自己的世界,不願在鮮花盛開時出門,除了暮年心境不同往日,也與他患有飛蚊症、近視和糖尿病等身體狀況有關。這讓歐陽修既不能欣賞到完整的美景,也不能在戶外遊玩很長時間。“如果在萬花爭豔、人潮湧動的時候出來,對他來說並不太方便,於是他選擇人去春空、落花滿地時‘踏青’。”彭玉平繼續解釋道,“所以有時要瞭解當時的時代背景、作者背景,
才能更好地理解詩詞內容。”

現代人與古人的對話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一首宋代詩人朱熹的詩,用28個字描繪了河邊春日之景,也讓現代人穿越時空感受到千年前泗水河畔的春光。

“閱讀古詩詞是現代人與古人的對話。”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古籍所副教授敖堃如是說,“這也是中國古詩詞最大的特點。”

中國的文字得益于秦始皇的一統天下,

這才有了漢字書寫幾千年的流傳。也許,正因為古詩詞的歷史悠久和意境深遠,所以古詩詞的學習很難一蹴而就。

首先,古人描繪的是花下酌酒的愜意、雪夜訪友的即興、閒庭信步的優雅、看雲卷雲舒的瀟灑,但這些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難以找到共鳴。

另外,腹有詩書的境界難以通過碎片化時間實現。敖堃坦言:“雖然我對通過網路宣傳詩詞的方式非常支援,但是對於那些真正想瞭解詩歌的人來說,碎片化學習缺乏邏輯性,而且這種通過網路的學習是社會浮躁的一種表現。”

彭玉平也表示,目前古詩詞受到追捧顯得過熱並不正常,就像人的體溫過熱、過冷都不正常一樣,“過熱意味著必會轉冷,而轉冷幾乎是必然的,因為慢節奏的古詩詞註定是這個社會的點綴,是舒緩劑,過熱地追捧令古詩詞本身承受不起。讓涵養詩詞成為生活的常態才是對詩詞最大的尊重”。

打開古詩詞的正確方式

熱情不是學習古詩詞的長久之計,潤物細無聲方能成大器。因此,學習古詩應該循序漸進。

對於學齡前兒童,彭玉平建議,在這個年齡段培養他們對詩詞的語感、節奏感和韻律感至關重要,可以側重教育示範;至於有一定理解能力的中小學生,他們在朗誦之外,要初步瞭解詩詞的思想特點和審美特點。“所謂審美,包括語言和意象,同時他們要學會簡單地分析詩詞,讓詩融入自己的精神與情懷中。”彭玉平補充道,對於大學中文系的學生來說,詩詞創作就應該成為必修課。

而對成年人來說,彭玉平建議,首先要增加書籍的閱讀量,品讀名家作品或選本;有了一定量的積累後,再閱讀詩人的專集。當然,成年人也可以嘗試創作。“嘗試創作的意義並不僅在於展示才華,而且可以加深自己對詩詞的理解。可以與志同道合的詩友進行交流,如果有條件拜詩詞名師為師,則進步更快,但不要指望一定會成為一個優秀的詩人,一流詩人更需要天賦的。”

敖堃也表示,詩詞的學習與欣賞不能急功近利,它不是炫耀的工具,在進行詩詞欣賞時若能體會到愉悅、滿足便是收穫。“文學和藝術與理工科不同,它沒有標準,但讓古詩詞融入生活中,會讓人擁有一種貴族氣質。”

“要眼耳手心並到,讓詩歌融入自己的生活。入手處即會心處,只有心手一體,才能成為詩詞達人。”胡曉明補充道。

但是對於那些真正想瞭解詩歌的人來說,碎片化學習缺乏邏輯性,而且這種通過網路的學習是社會浮躁的一種表現。”

彭玉平也表示,目前古詩詞受到追捧顯得過熱並不正常,就像人的體溫過熱、過冷都不正常一樣,“過熱意味著必會轉冷,而轉冷幾乎是必然的,因為慢節奏的古詩詞註定是這個社會的點綴,是舒緩劑,過熱地追捧令古詩詞本身承受不起。讓涵養詩詞成為生活的常態才是對詩詞最大的尊重”。

打開古詩詞的正確方式

熱情不是學習古詩詞的長久之計,潤物細無聲方能成大器。因此,學習古詩應該循序漸進。

對於學齡前兒童,彭玉平建議,在這個年齡段培養他們對詩詞的語感、節奏感和韻律感至關重要,可以側重教育示範;至於有一定理解能力的中小學生,他們在朗誦之外,要初步瞭解詩詞的思想特點和審美特點。“所謂審美,包括語言和意象,同時他們要學會簡單地分析詩詞,讓詩融入自己的精神與情懷中。”彭玉平補充道,對於大學中文系的學生來說,詩詞創作就應該成為必修課。

而對成年人來說,彭玉平建議,首先要增加書籍的閱讀量,品讀名家作品或選本;有了一定量的積累後,再閱讀詩人的專集。當然,成年人也可以嘗試創作。“嘗試創作的意義並不僅在於展示才華,而且可以加深自己對詩詞的理解。可以與志同道合的詩友進行交流,如果有條件拜詩詞名師為師,則進步更快,但不要指望一定會成為一個優秀的詩人,一流詩人更需要天賦的。”

敖堃也表示,詩詞的學習與欣賞不能急功近利,它不是炫耀的工具,在進行詩詞欣賞時若能體會到愉悅、滿足便是收穫。“文學和藝術與理工科不同,它沒有標準,但讓古詩詞融入生活中,會讓人擁有一種貴族氣質。”

“要眼耳手心並到,讓詩歌融入自己的生活。入手處即會心處,只有心手一體,才能成為詩詞達人。”胡曉明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