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蕭武:沒有眼前的高考,你的詩和遠方就只在別人的朋友圈

更有人由此直接說,買不起學區房還能上清華北大的這種不科學現象就快結束了,

30年後的問題將是,連學區房都買不起,你還想上清華北大?可能嗎,現實嗎?

這個判斷當然沒問題。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各路專家學者辛勤批判高考統招,素質教育和自主招生日益普及,連學區房都買不起還能上清華北大這種不科學的事,離結束不遠了。以後上清華北大的人都是上得了新聞聯播誇黨的好政策、下的了基層訪貧問苦的精英了,

爹媽修地球子女還有機會通過上清華北大一步跨入精英階層這種違反普世價值的事,就快沒了。

上次的文章說過,通過教育實現階層上升,這需要兩個基本的條件:第一,社會已經開始出現階層分化,沒有階層分化就不需要什麼上升,也不需要擔心滑落;第二,階層之間還有流動管道,上一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資本積累,還沒有達到可以繞過教育就可以直接決定子女的階層地位的程度。

但現在條件很顯然已經變了。第一,階層分化已經是現實,無可回避,上面的要擔心滑落,下面的還想上升;第二,階層之間的流動性越來越低,管道也越來越少,越來越窄,通過教育實現階層上升的路也越走越窄。

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無窮的。對於有限的資源的爭奪和佔有,才形成了政治、經濟和文化權力,也才有了社會階層。簡單的說,

就是每個焦大都想娶林妹妹,但林妹妹是稀缺資源,供需不平衡,林妹妹的身價自然水漲船高了。

剛恢復高考的時候,考上北大清華,那當然毫無疑問就是拿到了進入精英階層的入場券。但到今年,恢復高考已經四十年了,高考已經不是當年的高考,北大清華也已經不是當年的北大清華了。當年最早通過高考改變了命運進入社會精英階層的人,如今自然已經是各行各業的精英人士,

他們積累的社會資源自然不會再白白還給社會,而是要留給自己的子女。

每一代從教育這個通道裡擠上來的人都要佔用一部分資源,那麼一個簡單的結果就是,留給後面的人擠上來的空間就越來越小了。當你意識到你應該多佔有資源留給自己的孩子的時候,人家可能已經完成了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間的繼承。你面臨的是讓你的孩子跟人家的第三代競爭。

打個比方說,雖然你考上了北大清華,但是你還得再自己奮鬥去買學區房,但是人家第一代上北大清華的那些人的子女也許考不上北大清華,卻不用為學區房的事操心。接下來的事情很簡單,你覺得你比人家優秀,比人家更有資格成為精英階層,但在人家眼裡,你連個學區房都沒有,你裝什麼精英?更現實的則是,人家的孩子比你的孩子可能更接近北大清華。

當然,現實的情況是,因為階層固化,上了北大清華改變社會階層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30多年前上了北大清華就等於拿到精英階層入場券,十年前可能還等於拿到中產門票,而現在你就算拿到北大清華的錄取通知書,就算是勉強上了通往中產的列車,還是站票,能不能等到座位,還得看運氣。

其實,上了北大清華也買不起學區房,為什麼還要買學區房?這個道理很簡單,誰都能明白,不用非得上過清華北大才明白。那麼,中產為什麼仍然要千方百計的買學區房呢?因為他們比別人傻嗎?

很多人解釋說,這是中產階級特有的焦慮症狀。這當然沒問題。有錢有權的權貴階層不需要學區房,底層的工農大眾根本不會去想這個事,因為他們離得太遠了,甚至還搞不清楚學區房有什麼用,只有那些通過教育擠進中產門檻的人才特別在意學區房。

那麼,這是因為這些中產階級比別人傻嗎?當然不是。兩個很簡單的原因,第一,他們在一二三線城市佔有的資源其實非常有限,寫不了條子,捐不起基金,他們沒有其他辦法來給自己的孩子預訂一張通往未來的中產階級的車票,哪怕只是站票,他們能想到的,只有教育。

第二,就更簡單了,雖然通過教育實現階層上升的通道越來越窄,但畢竟這扇門還沒有關死,還有一點縫隙。而且,中產階級們也很清楚,這扇門離關上不遠了,所以,他們能做的就是在這扇門關死之前,把自己的孩子塞進門裡去。

有人指責說,中產階級算是階級分化的既得利益者,所以現在千方百計要做的不過是要保住自己那點可憐的既得利益,但實際上根本做不到。那麼,他們的出路在哪兒呢?據說是在跟工人、農民相結合,在中央編譯局和人民出版社的倉庫裡。

這種批評有沒有道理?有的,也可以說,非常正確。但是,必須要說的是,這是正確的廢話。

那些為買學區房而焦慮的人正是三四十歲的年齡,上有老下有小,而且,幾乎國家的所有政策都會精准命中的,其實主要就是這個人群。比如個人所得稅,按照國家的說法,起征點2000元的時候,全國有8000萬人在納稅,現在調高到3500元,只有2000萬人,實際上已經精准的劃出了這個人群的範圍。

要說這個群體對國家有什麼特別重大的貢獻,比如兩彈一星、效命疆場,那確實不是這個階層能做到的,但是,他們的存在、焦慮和奮鬥,不正是維持這個遊戲的主要推動力嗎?他們沒有能力改變社會資源配置結構,沒有能力改變打破社會階層分化的趨勢,但這難道是他們的錯嗎?

正因為他們現在的一切都來之不易,卻又是最容易從中產階層滑落下去的群體,所以他們才倍加珍惜,小心翼翼,殫精竭慮的想要保住這一切。

本來,這應該是一個老虎鑽火圈的遊戲,但現在的現實是老虎根本不鑽,在鑽的都是猴子。這個火圈不是猴子擺的,不是他們要鑽,只是不得不鑽而已,又何必對他們過於苛責?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然而,對中產階層來說,沒有眼前的苟且,詩和遠方都是別人的,自己最多不過在朋友圈裡默默點個贊。都不是老虎,對猴子的苟且就多一點寬容和理解吧。就算是讓這些中產們都知道,他們的奮鬥已經沒有意義,也無法給孩子預訂一張通往中產的站票,讓他們徹底絕望,又能怎麼樣呢?

還是那句話,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當然,現實的情況是,因為階層固化,上了北大清華改變社會階層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30多年前上了北大清華就等於拿到精英階層入場券,十年前可能還等於拿到中產門票,而現在你就算拿到北大清華的錄取通知書,就算是勉強上了通往中產的列車,還是站票,能不能等到座位,還得看運氣。

其實,上了北大清華也買不起學區房,為什麼還要買學區房?這個道理很簡單,誰都能明白,不用非得上過清華北大才明白。那麼,中產為什麼仍然要千方百計的買學區房呢?因為他們比別人傻嗎?

很多人解釋說,這是中產階級特有的焦慮症狀。這當然沒問題。有錢有權的權貴階層不需要學區房,底層的工農大眾根本不會去想這個事,因為他們離得太遠了,甚至還搞不清楚學區房有什麼用,只有那些通過教育擠進中產門檻的人才特別在意學區房。

那麼,這是因為這些中產階級比別人傻嗎?當然不是。兩個很簡單的原因,第一,他們在一二三線城市佔有的資源其實非常有限,寫不了條子,捐不起基金,他們沒有其他辦法來給自己的孩子預訂一張通往未來的中產階級的車票,哪怕只是站票,他們能想到的,只有教育。

第二,就更簡單了,雖然通過教育實現階層上升的通道越來越窄,但畢竟這扇門還沒有關死,還有一點縫隙。而且,中產階級們也很清楚,這扇門離關上不遠了,所以,他們能做的就是在這扇門關死之前,把自己的孩子塞進門裡去。

有人指責說,中產階級算是階級分化的既得利益者,所以現在千方百計要做的不過是要保住自己那點可憐的既得利益,但實際上根本做不到。那麼,他們的出路在哪兒呢?據說是在跟工人、農民相結合,在中央編譯局和人民出版社的倉庫裡。

這種批評有沒有道理?有的,也可以說,非常正確。但是,必須要說的是,這是正確的廢話。

那些為買學區房而焦慮的人正是三四十歲的年齡,上有老下有小,而且,幾乎國家的所有政策都會精准命中的,其實主要就是這個人群。比如個人所得稅,按照國家的說法,起征點2000元的時候,全國有8000萬人在納稅,現在調高到3500元,只有2000萬人,實際上已經精准的劃出了這個人群的範圍。

要說這個群體對國家有什麼特別重大的貢獻,比如兩彈一星、效命疆場,那確實不是這個階層能做到的,但是,他們的存在、焦慮和奮鬥,不正是維持這個遊戲的主要推動力嗎?他們沒有能力改變社會資源配置結構,沒有能力改變打破社會階層分化的趨勢,但這難道是他們的錯嗎?

正因為他們現在的一切都來之不易,卻又是最容易從中產階層滑落下去的群體,所以他們才倍加珍惜,小心翼翼,殫精竭慮的想要保住這一切。

本來,這應該是一個老虎鑽火圈的遊戲,但現在的現實是老虎根本不鑽,在鑽的都是猴子。這個火圈不是猴子擺的,不是他們要鑽,只是不得不鑽而已,又何必對他們過於苛責?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然而,對中產階層來說,沒有眼前的苟且,詩和遠方都是別人的,自己最多不過在朋友圈裡默默點個贊。都不是老虎,對猴子的苟且就多一點寬容和理解吧。就算是讓這些中產們都知道,他們的奮鬥已經沒有意義,也無法給孩子預訂一張通往中產的站票,讓他們徹底絕望,又能怎麼樣呢?

還是那句話,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