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知識焦慮時代,如何獲得更快速的成長

首先,依據學習深度和最終為“學習者”本人帶來的價值導向,黃有璨把學習行為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

第一個層次,叫做“給予啟發”。就是說,我聽到或看到的某個點在電光火石間突然給予了我某種啟發,讓我感覺“原來是這樣啊”。像我們參加的絕大多數行業沙龍、講座、書和乾貨文,甚至參與過的部分課程,能夠幫我們解決的,基本都是這個層次的問題。

第二個層次,叫做“構建一套健全的知識理論體系、思考邏輯或工作方法”。

就是針對某個具體領域,有人給了你一套相對比較完善、結構化的知識體系、思考脈絡或工作方法,有了它之後,你就有能力解釋領域內出現的很多案例和現象了。比如你發現,一個行銷活動辦得特別熱鬧,但結束之後,記住這個品牌名字的人很少,你就知道問題其實在於“活動內容”本身與“產品所提供給使用者的核心價值”沒有產生相關性。

最後一個層次,叫做“提升具體能力”。

也就是實實在在地對某項技能的提升負責。既然要培養能力,就必須加入實踐練習和教學服務了。換句話說,用戶的能力提升,是經過反復多次的訓練或稱“刻意練習”,再加上多次的回饋持續調整之後,自然而然獲得的結果。

黃有璨說,市面上絕大多數的“知識付費產品”本身提供的價值,都集中在第一層次,只有一部分書籍和課程可以做到第二層次,而課程當中,只有少部分能做到第三層次。

其實,想要進行第二層次和第三層次的學習,跟個人的努力是分不開的。那麼如何更有深度、有效果地學習呢?黃有璨給出了六點建議,跟你分享其中三點。

第一點:可以去大量涉足“啟發”類的學習產品,但建議最好能在這類產品之上,找到一個或多個能夠學以致用的出口。黃有璨說他現在看書,都會記錄下來一些有趣的觀點、案例、情節等,用來當寫作的素材,

這就是學以致用。做到了跟沒做到,學習的效果差別還是很大的。

第二點建議是:對於新人來說,一定優先考慮購買那些能夠幫助你“培養能力”或“構建知識體系”型的產品,至少應該把更多精力花在它們上面,少看一點馬雲的演講和未來的商業變革趨勢這一類的東西,不是不看,而是少看。尤其在職業領域,更是如此。

舉個例子,黃有璨說,之前三節課的團隊有一位大三的實習生,

綜合素質很好,但是學習了活動策劃課程之後,還是做不出令人滿意的方案。大家花時間分析之後發現,問題其實在於:他不具備相關的工作經驗和基本的工作能力,比如說,我要在知乎去聯繫一個大V或者找人談個合作,我該怎麼跟人說呢?我要管個群,群裡有兩個用戶突然吵架了,該怎麼處理?我要找場地做活動推廣有哪些注意事項呢?當一個人連這些基礎的落地和推進能力都還不具備的時候就給他方法論,其實是沒有用的。

第三點建議:無論學習方式、環境如何變化,無論這一輪“知識付費”多麼火爆,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是:總是只有5%-10%左右的人,他們的學習是更有效的,他們也更容易成為金字塔頂端的那群人。

其實是沒有用的。

第三點建議:無論學習方式、環境如何變化,無論這一輪“知識付費”多麼火爆,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是:總是只有5%-10%左右的人,他們的學習是更有效的,他們也更容易成為金字塔頂端的那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