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貴州易地扶貧搬遷戶:新鄉土 新生活

孟成庭夫妻倆在新家門口合影。 劉鵬 攝

中新網貴陽6月8日電 題:貴州易地扶貧搬遷戶:新鄉土新生活

記者劉鵬周燕玲

淩晨4點,當很多人正在酣然入睡時,貴州省黔西南州普安縣茶源小鎮納茶社區的易地扶貧搬遷戶孟成庭和妻子已經開啟了新的一天,蒸制糯米、自製豆漿、烹製辣椒、花生……

普安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江西坡布依茶源小鎮納茶社區一隅。

劉鵬 攝

兩個小時的忙碌後,早上6時,夫妻倆用小推車把做好的糯米飯運到社區門口一旁的固定攤位上,在等待日出升起的同時,也等待著逐漸蘇醒的人們。

“老孟,來一碗5塊錢的糯米飯。”“好勒,老李,豆漿也需要哈。”

孟成庭和前來買糯米飯早餐的顧客已是老熟人。他說,這些顧客有的是住在社區裡的搬遷戶,有的是修建搬遷安置房的務工人員,

以及入駐企業上班的員工。

和“糯米飯和豆漿會一直賣到中午。”孟成庭告訴記者,下午他到附近的工地做臨時工,妻子則繼續在攤位上售賣飲料。每天小生意加上工地的工錢,孟成庭夫妻倆收入300元左右。

傍晚,是孟成庭夫妻倆最幸福的時分。夕陽下,或同親朋好友在社區裡散步、聊天,或欣賞布依同胞的歌舞,又或爬上鎮上的觀景台欣賞茶源小鎮全景。

在貞豐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者相鎮土布小鎮裡,布依婦女正在紡線。 劉鵬 攝

“有時我經常一個人站在正在修建的安置房前發呆,看著這一排排吐著現代化氣息又不失布依族吊腳樓、坡屋頂建築風格的嶄新樓房時,似乎不太敢相信眼前的新生活竟然是真實的。

”孟成庭對記者說這番話時,靦腆地笑了。

孟成庭和妻子原是普安縣下山村人,人多地少加上山村自然條件惡劣,夫妻倆不得已外出打工,主要以農活為主,收入低不能照顧一家老小。

2016年,孟成庭被納入因學返貧的易地扶貧搬遷對象,同年底,搬進了普安縣扶貧搬遷安置點茶源小鎮納茶社區,一家7口分到了兩套新房,四個孩子也在附近的新學校就學。

者相鎮土布小鎮的新樓房。 劉鵬 攝

據江西坡鎮黨委副書記余勇介紹,江西坡布依茶源小鎮規劃總用地面積36.61萬平方米,規劃住宅1064套,規劃居住人口5000人,目前已搬遷入住416戶近2000人。小鎮除居民區外,還配套商業區以及幼稚園、小學、中學、布依非遺文化博物館、民俗演藝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

坐在新家的沙發上,已是商人身份的孟成庭向記者分享了未來打算:租一個門面,做大糯米飯生意。“政府提供了這麼好的環境,我要抓住機遇,通過自己的努力脫貧致富。”

在距離孟成庭家120多公里外的貞豐縣者相鎮土布小鎮,布依族婦女饒大芬正在紡線織布。

動作嫺熟的她,一雙靈巧的手在織布機上來回穿梭,半小時後,一塊長寬各1米且紋理精緻、樣式紛繁的布依土布誕生了。“我們以前在深山裡編織土布都是用來給自己做衣服,現在是給企業織布,每天固定有一百元左右的工資哩。”

2016年,原住在大山深處的饒大芬在政府引導下搬遷進了土布小鎮,憑藉自身刺繡、織布手藝,饒大芬成為了小鎮上一家民族文化旅遊扶貧公司員工。刺繡、紡線織布是饒大芬一天上班的工作內容。

土布小鎮是貞豐縣易地扶貧搬遷的安置點,據者相鎮黨委副書記周軍介紹,為讓搬遷群眾能儘快融入新家園,該縣把搬遷到小鎮的織娘、繡娘組織起來,成立“巾幗示範基地”,同時對編織好的土布由文化企業進行升級打造,提升品牌,對外銷售。

目前,土布小鎮的刺繡、民族服飾及飾品已和全國一、二線城市200多家知名百貨商場達成合作協定,而韓國和義大利的設計師每年到她所居住的小鎮進行設計實踐,讓一輩子沒見過外國人的饒大芬與鄉親們漸漸習慣了這種生活。布依繡娘們原在深山裡的編織技巧、民族手藝,在新鄉土上得以繼續傳承,也實現了就近就業增收。

漫步土布小鎮,一幢幢四合小院建築風格的新房整齊排列,綠化帶、小花園、紅燈籠把小鎮社區裝扮得溫馨而美麗。老人們在家門口休憩,孩子們則在一旁玩耍、奔跑……

“我家的蜂蜜香甜可口,特別便宜,快來買嘍!不光賣蜂蜜還有十字繡。”在一家搬遷戶的大門上,這則幽默小廣告把記者逗笑了。女主人余仕芬害羞地笑道,這是她女兒寫的廣告詞,不過還真管用,很多外地遊客因為這廣告而踏進家門購買。

事實上,易地扶貧搬遷是中國脫貧攻堅戰的一個重要手段。2016年,中國有249萬的貧困人口和孟成庭、饒大芬一樣,告別了“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故土,告別了貧困,正在新的鄉土上開啟新生活。

易地搬遷是中國正在進行的脫貧攻堅戰中,解決極端貧困村寨及人口的有效辦法之一,重點是讓貧困人群搬出不宜人居的環境。中國人重土安遷,是易地搬遷的最大瓶頸,而搬出來怎樣繼續發展,更是各地政府及搬遷者的隱憂。或許,在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找到的答案只是其中之一。(完)

坐在新家的沙發上,已是商人身份的孟成庭向記者分享了未來打算:租一個門面,做大糯米飯生意。“政府提供了這麼好的環境,我要抓住機遇,通過自己的努力脫貧致富。”

在距離孟成庭家120多公里外的貞豐縣者相鎮土布小鎮,布依族婦女饒大芬正在紡線織布。

動作嫺熟的她,一雙靈巧的手在織布機上來回穿梭,半小時後,一塊長寬各1米且紋理精緻、樣式紛繁的布依土布誕生了。“我們以前在深山裡編織土布都是用來給自己做衣服,現在是給企業織布,每天固定有一百元左右的工資哩。”

2016年,原住在大山深處的饒大芬在政府引導下搬遷進了土布小鎮,憑藉自身刺繡、織布手藝,饒大芬成為了小鎮上一家民族文化旅遊扶貧公司員工。刺繡、紡線織布是饒大芬一天上班的工作內容。

土布小鎮是貞豐縣易地扶貧搬遷的安置點,據者相鎮黨委副書記周軍介紹,為讓搬遷群眾能儘快融入新家園,該縣把搬遷到小鎮的織娘、繡娘組織起來,成立“巾幗示範基地”,同時對編織好的土布由文化企業進行升級打造,提升品牌,對外銷售。

目前,土布小鎮的刺繡、民族服飾及飾品已和全國一、二線城市200多家知名百貨商場達成合作協定,而韓國和義大利的設計師每年到她所居住的小鎮進行設計實踐,讓一輩子沒見過外國人的饒大芬與鄉親們漸漸習慣了這種生活。布依繡娘們原在深山裡的編織技巧、民族手藝,在新鄉土上得以繼續傳承,也實現了就近就業增收。

漫步土布小鎮,一幢幢四合小院建築風格的新房整齊排列,綠化帶、小花園、紅燈籠把小鎮社區裝扮得溫馨而美麗。老人們在家門口休憩,孩子們則在一旁玩耍、奔跑……

“我家的蜂蜜香甜可口,特別便宜,快來買嘍!不光賣蜂蜜還有十字繡。”在一家搬遷戶的大門上,這則幽默小廣告把記者逗笑了。女主人余仕芬害羞地笑道,這是她女兒寫的廣告詞,不過還真管用,很多外地遊客因為這廣告而踏進家門購買。

事實上,易地扶貧搬遷是中國脫貧攻堅戰的一個重要手段。2016年,中國有249萬的貧困人口和孟成庭、饒大芬一樣,告別了“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故土,告別了貧困,正在新的鄉土上開啟新生活。

易地搬遷是中國正在進行的脫貧攻堅戰中,解決極端貧困村寨及人口的有效辦法之一,重點是讓貧困人群搬出不宜人居的環境。中國人重土安遷,是易地搬遷的最大瓶頸,而搬出來怎樣繼續發展,更是各地政府及搬遷者的隱憂。或許,在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找到的答案只是其中之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