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乖,聽話啊!”,這句話毀了太多孩子,別再說啦

我們先講個故事:

有個叫牛牛的男孩在上小學之後,

行動無論如何也跟不上老師的節拍。當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喊“一二三,手背後”時,他怎麼也難以堅持一直把手背在後面不拿出來;當老師上課提問題的時候,他總是不記得要舉手回答問題,而是先把答案說了出來;當老師讓同學們排隊回家的時候,他總是一眼看見了來接她的爸爸,就忍不住從隊伍裡跑了出來……

老師非常惱火,她讓牛牛抄作業100遍,在課堂上罰站。在老師和父母的“緊密配合”下,

牛牛終於變成了“聽話”孩子。

但他現在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不想上學了”。

再聽個故事:

一個女孩,在上課的時候,她總是控制不住自己,在別人聚精會神地聽課的時候,她不住地把課桌打開關上、打開關上。別人安安靜靜地寫作業的時候,她寫一個字,打開桌子掏出橡皮擦掉,再打開桌子放進去;再寫一個字,再打開桌子掏出橡皮,擦掉之後再放進去。看得老師眼花繚亂。

別人都坐在座位上聽課,她非得站在窗子邊,說是要和宣傳藝人打招呼。種種令老師頭疼的不聽話。

後來,被迫退學,轉到了改變她一生的學校——巴學園。在小林校長的愛護和引導下,一般人眼裡“怪怪”的小姑娘逐漸變成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巴學園裡親切、隨和的教學方式使這裡的孩子們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時光。

她就是我們都熟知的小豆豆,設想一下,

如果小豆豆在媽媽和老師的“緊密配合”下,變成了一個老老實實的聽話的孩子,還會有後來的黑柳徹子嗎?

我們的孩子從小到大,聽得最多的詞兒,也許就是“聽話”二字了。他們較早接受的觀念之一,就是淘氣的孩子是不好的。因此,他們在父母或老師的要求下,

不得不努力做個聽話孩子。

但是從現代教育的眼光看,我們應當重新審視“聽話”——這一使用頻率最高的家庭語言。所謂“聽話”兒童,常見的特點是有問題不敢提出來,為了討人喜歡,更不敢與長輩爭論。這樣過分強調孩子“聽話”,容易使孩子有奴性,喪失獨立性,對問題沒有自己的見解,對邪惡勢力不敢抗爭,以至於人格扭曲,成為“問題兒童”。

媒體中經常報導的某某模範人物自殺或犯罪,

人們常常大惑不解,但他們從榮耀走向毀滅的主要原因,往往都是由“問題兒童”演化為“問題大人”的。但這個問題至今仍然未引起人們的警覺,更顯示出此問題猶如潛伏的癌症一樣可怕。

不少父母常常用“你為什麼不聽我的話”來指責孩子,其實這樣的指責是不對的,它會讓孩子變得唯唯諾諾。聽話的孩子未必有出息。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海查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將2歲—5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個兒童與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個孩子,做了個長期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在反抗性強烈的兒童中,長大後有84%的人有果斷的判斷力和堅強的意志力,而在反抗性不顯著的孩子中,真正稱得上有意志力和判斷力的,只占24%。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有關於解放兒童的“六大主張”:“解放兒童的頭腦,使其從道德、成見、幻想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雙手,使其從‘這也不許動,那也不許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嘴巴,使其有提問的自由,從‘不許多說話’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空間,使其接觸大自然、大社會,從鳥籠似的學校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時間,不過緊安排,使其從過分的考試制度下解放出來;給予民主生活和自覺紀律,因材施教。”

從自己做起,從自家做起,最先解放者必定是最先覺醒者。

要解放兒童,專家們建議父母們可從幾個方面做起:

1、經常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家裡有什麼事情,可以和孩子講一講,讓孩子瞭解情況,並徵求孩子的建議。也許孩子的意見很幼稚,但沒有關係,孩子畢竟是經過自己的思考,選擇了他認為最好的建議,父母們應對孩子的建議給予重視和鼓勵。

2、給孩子一定的決定權,讓他決定自己的事情。父母不必什麼事情都自己說了算,更不要總是決定孩子的事情,這樣做,一方面剝奪了孩子的權利,另一方面也使孩子變得過分依賴。適當給孩子一些決定權,讓他們決定自己穿什麼衣服、背什麼書包、參加什麼樣的活動小組、交什麼樣的朋友等等。

做了個長期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在反抗性強烈的兒童中,長大後有84%的人有果斷的判斷力和堅強的意志力,而在反抗性不顯著的孩子中,真正稱得上有意志力和判斷力的,只占24%。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有關於解放兒童的“六大主張”:“解放兒童的頭腦,使其從道德、成見、幻想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雙手,使其從‘這也不許動,那也不許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嘴巴,使其有提問的自由,從‘不許多說話’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空間,使其接觸大自然、大社會,從鳥籠似的學校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時間,不過緊安排,使其從過分的考試制度下解放出來;給予民主生活和自覺紀律,因材施教。”

從自己做起,從自家做起,最先解放者必定是最先覺醒者。

要解放兒童,專家們建議父母們可從幾個方面做起:

1、經常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家裡有什麼事情,可以和孩子講一講,讓孩子瞭解情況,並徵求孩子的建議。也許孩子的意見很幼稚,但沒有關係,孩子畢竟是經過自己的思考,選擇了他認為最好的建議,父母們應對孩子的建議給予重視和鼓勵。

2、給孩子一定的決定權,讓他決定自己的事情。父母不必什麼事情都自己說了算,更不要總是決定孩子的事情,這樣做,一方面剝奪了孩子的權利,另一方面也使孩子變得過分依賴。適當給孩子一些決定權,讓他們決定自己穿什麼衣服、背什麼書包、參加什麼樣的活動小組、交什麼樣的朋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