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都江堰丨明朝皇帝朱允炆和皇后在都江堰柳街的那些事

周興強(四川-都江堰)

明太祖朱元璋有26個兒子,小兒子朱楠自幼死亡,

立大兒子朱標為太子,其餘24個兒子全部封王。因朱標病亡,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太孫。1398年朱元璋死亡,朱允炆于同年陰曆潤五月登基,當年21歲。登基後,聽信宰相老師黃子澄的建議,削去了各位王爺叔父的兵權,有的被貶為庶民,有的被迫自殺。二叔燕王朱棣,封地在元都北京,擁精兵十萬,有良將百員。人如其父朱元璋,有雄才大略,他對於朱允炆極不甘心服從。
被逼無奈造反,一年之中十餘次爭城奪地的戰鬥,殺進了京城南京,斬殺了黃子澄等人。朱允炆眼見大勢已去,一把火燒了皇宮,逃出京城,時至今日,永無消息。

朱棣登了基,但不合法,他不是父親朱元璋立的太子,他怕朱允炆捲土重來,於是派人四處追捕,各州各縣張榜懸賞朱允炆。他估計朱允炆逃到南洋去了,派鄭和七次下西洋,每次帶近三萬人去追尋朱允炆,七下西洋沒有尋見朱允炆,

朱棣也老了,就不再去找了。以上這段文章是我旅遊北京時導遊魏宏講的,後來我閱讀了著名歷史學家黎東方講史《細學明朝》也有這一說法。他還說“燕王朱棣于建文帝四年六月(1402)攻入京城南京,燕兵入宮,建文帝朱允炆放了火逃走,他究竟逃到什麼地方,至今仍是歷史學上的一個懸念。”

誰知,只當了四年皇帝,時年已二十五歲的朱允炆,他也有過人之處。他偏不走海上下南洋,而是喬裝打扮,攜皇后搭上便船,朔江而上,歷盡艱辛,心中自歎道:當初要是不聽黃子澄的話去削叔父們的兵權,逼反了二叔父,哪會有今天這種猶如喪家之犬、漏網之魚、惶惶不可終日的下場呢?想想當初,飯來張口,茶來伸手,文武百官,

位立兩旁,每日早朝,三呼萬歲,哪是何等的威風呵!到而今蓬頭垢面,龍袍不再,衣衫不整,整日裡提心吊膽,天地須大而無容我立命安身之處。二人在船上停停息息。船停在了灌縣柳街鄉水月村孫家船渡口。上得岸來,見岸邊一大寺院,蒼松古柏,遮天蔽日,山門上寫著三個楷書大字“餘家庵”。聽村民講這是余律吾老人膝下無兒無女,將水田一百二十畝捐出修建。渡口邊人多眼雜,
二人不敢久留,慢慢向西而行。只見遠處山青,近處水秀平疇千里,野花芬芳,有農夫荷鋤在田中勞作,有牧童在牛背上短笛橫吹,驚呼道此乃世外陶園也!

夫妻二人邊走邊看,忘記了腹中饑餓,忘記了自己在逃難,還以為自己是旅遊哩。當時孫家船到柳街的大道約六尺寬,是沿江到柳街的主道。二人停停走走,只見日落西山,天將傍晚,百鳥歸林。感覺肚中饑餓難忍,抬頭見前面有一偌大寺院占地約有20余畝,樹木森森,紅牆黃瓦,巍峨壯觀。廟門上方《水月寺》三字映入眼簾一對巨大的石獅,立於大門兩旁,二人幾日粒米未進,肚中饑餓,昏倒於廟門旁邊,廟內小僧見天色漸晚,來關廟門。朦朧中見兩位乞丐倒在門旁,慌忙跑回廟中,告知主持老和尚,這老和尚叫明戒法師,慈眉善目,美髯飄飄,聽說廟外有人昏倒,雙手合十道“阿彌陀佛,善哉善哉,出家人慈悲為懷,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於是,帶領眾僧人來到廟外,命幾位健壯僧人,將二人抬入客房中安歇,命人送來茶水,送來飯菜。二人吃飽喝足之後,出了一身大汗,頓時精神大振,恢復了元氣。謝過長老大恩大德。有人欲問二人來自何方,長老阻止道:“休要去問,這種人是天地當房屋,月亮作蠟燭,蓋的肚郞皮,塾的背脊,四海為家而已。”眾僧無話,各自安息去了。

水月寺原名聖壽寺,明朝時以佛語“人生如夢如水月鏡花”更名,寺廟輝煌,神像莊嚴,煙火旺盛,有僧人過百,禪房過百,良田過百。晨鐘暮鼓,遠近聞名。清咸豐初年,有一位史稱其“縣中名流,多出其門下者”,墓誌銘載其“錦江會課,獨寇其軍”的舉人劉石渠,曾在廟中辦學,執教終身。此校先後培養出了王昌齡及人稱“雙黃蛋”的張氏兄弟三個舉人,王仁遠說張氏兄弟是同時考上的。清末明初,反清英雄孫澤沛旅長,抗日名將萬里浪少將師長及付西來中將軍都在這裡求過學。水月寺於1914年被老和尚賣掉,並寫出打油詩一首貼於廟門“民國兩年半,棒客到處竄,和尚要吃飯,不賣咋個辦?”1936年,水月寺拆毀,變成良田。1941年村民王全中犁田時拾得鬥銀若干,一時發跡在溫江縣趙家渡修街房數間,剩下一錠銀子,其子王遠禮在文化大革命中和知青一道拿到鹹都去賣了,這是他姐姐王學如說的。沿江退休教師王高尚,此人是解放前川大畢業生,他給我說:“周老師,王全中抄田拾到了銀子,那是明朝的鬥銀,其狀如鬥,是明朝的庫銀。”73年改良田,村民挖出銅元五籮筐,被柳街信用(銀行)全部收繳充公。當地村民傳說這裡還有銀元未發掘。

話說朱允炆夫婦在廟中小住幾日,在大雄寶殿處在嫋嫋香煙中見到一副楹聯,上聯道:松聲竹聲鐘磬聲聲聲自在,下聯是:山色水色煙霞色色色皆空。朱允炆看罷,嘴中念道:“皆空,皆空……,”怏怏而退。心中暗想:梁園須好,非久留之地,去向長老告別,出門向西而行。不多時候,來到柳街古鎮,耳聽私塾書聲琅琅,眼觀市場商賈繁榮。鎮不大,由北向南一條獨街,百十戶人家,上場有關帝廟,街中有字形檔如塔。檯子壩有戲臺一座,上聯是:“或為才子佳人或為君子小人登臺便見,下聯是:有時歡天喜地有時候驚天動地轉眼皆空。”一條清澈的小河蜿蜒順鎮西而南下,鎮上樹木參天,盡皆麻柳,有的樹幹已成空洞,可容數人夏天在洞中打牌,冬天在其中取暖。筆者親見兩老人在樹洞中烤火,此樹63年砍毀。上場一棵巨樹橫跨小河南北兩岸,人們以樹作橋,稱其為天生橋。朱允炆二人在街上乞討度日,有時在樹洞中相擁而寢,有時在下場的橋洞下住宿休息。後來此橋便名為禦柳橋,橋碑在村民韋元清家中,現在社區已取名為禦柳社區。

有一日,二人乞討來到上場口,西邊一小廟,三間破房,二尊菩薩,土地夫妻端坐在上,兩邊也貼著一副對聯,上聯是:“雄雞母雞不論,下聯是:黃酒白酒也行。”橫額:“一方平安。朱允炆心中暗笑,小小的泥塑菩薩也要行賄賂?廟中只有一老和尚,年約七十開,外衣冠不整,臭氣熏天。簡單說明來意後,老和尚說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你二人要吃飯可以不撞鐘,但是每天必須把廟內外打掃三遍,才對的起三頓飯。朱允炆心裡想到常言說:“龍到淺灘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就說:“我當今天……子字未說出口,急忙轉彎說道:“我當今天鍛煉身體,掃地就掃地,有什麼可怕的,辛虧反應快,差點把我是當今天子說出來,那可不是好玩的,辛虧老和尚耳背,沒有聽懂。皇后身懷有孕,疲勞不堪,早就倚在一把竹椅上發出了輕微的鼾聲。朱允炆拿起掃把,人生第一次掃起地來了,掃到土地爺面前輕打著土地爺的腳道:“蹺起來”,大家知道,菩薩都是泥巴塑的,怎麼能蹺起來呢?夫妻二人在廟中住宿一夜,第二天一早告別老和尚出門上路而去。後來老和尚去掃地,哩,奇怪了,土地爺的腳咋蹺起來了呢?他想昨天哪個討口子掃地喊蹺起來,今天果然蹺起來了,這只有皇帝老倌真龍天子的金口玉言才辦的到呵!後來一傳十,十傳百,十裡八鄉都出了名,香火非常旺盛,灌縣一縣官為其題了“有求必應”四個大字,這廟在柳街鎮西方邊上,叫做蹺足廟。現在還存在,李昌華在管理。

有一日,皇后腹中陣痛難忍,大汗淋漓,面色痛苦,陣陣呻吟,朱允炆將皇后扶至一橋下,有當地好心婦人前來幫助順產生下一個男嬰,由於時間太長,已經沒有了呼吸是個死胎,人們送來飯菜,二人在橋下將就住下。這就是柳街上場口太子橋的來由,現在是太子橋社區。有人說是慶符王兵敗,王妃在橋下生了太子,這不正確,歷史上只有皇帝皇后能生太子,王爺是被皇帝封的,生的兒子應是小王爺。聽老人們講,很久以前,有一天晚上伸手不見五指,雷鳴電閃,大雨傾盆,許多人在家聽見了“嗚嗚’的鳴叫聲,第二天天明,二位乞丐不知道哪裡去了,再也不見了影子,人們看見河坎沖爛了,大樹吹倒了,河邊上掉了許多黃色的甲片,而且很大,從來沒有人見過這些甲片,有一老者說:這是龍走這裡過掉下來的,從此這條無名小河就叫龍夻(安)河了。此河起水于石羊境內,途徑柳街場鎮而入崇州,在廖家鎮有一龍夻電站,因字典上沒有夻字,就在口的上邊加個大字讀夻,有人開玩笑說:皮撮箕口大咋不夻呢?這就是龍夻河的傳說。後聽說二人討口子到了街子古寺,皇后女扮男裝,雙雙遁入佛門,古寺有皇鍋一口,三百人可同時進餐,清朝皇帝康熙題匾現在仍然高掛于古寺山門上。

(其實字典上有“夻”,只是讀音不同—編者)

水月村中明朝的鬥銀,太子橋死去的孩子,場鎮上得禦柳,蹺足廟的傳說,龍夻河的起因,這些都與皇帝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方圓幾十裡,哪裡有這麼多和皇帝扯的上關係的典故呢?建文帝朱允炆走不走這裡已不重要,這是一個民間的傳說,權且作為飯後茶

余的談資吧。

周興強 都江堰柳風詩社副社長,田園詩人。

樹木森森,紅牆黃瓦,巍峨壯觀。廟門上方《水月寺》三字映入眼簾一對巨大的石獅,立於大門兩旁,二人幾日粒米未進,肚中饑餓,昏倒於廟門旁邊,廟內小僧見天色漸晚,來關廟門。朦朧中見兩位乞丐倒在門旁,慌忙跑回廟中,告知主持老和尚,這老和尚叫明戒法師,慈眉善目,美髯飄飄,聽說廟外有人昏倒,雙手合十道“阿彌陀佛,善哉善哉,出家人慈悲為懷,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於是,帶領眾僧人來到廟外,命幾位健壯僧人,將二人抬入客房中安歇,命人送來茶水,送來飯菜。二人吃飽喝足之後,出了一身大汗,頓時精神大振,恢復了元氣。謝過長老大恩大德。有人欲問二人來自何方,長老阻止道:“休要去問,這種人是天地當房屋,月亮作蠟燭,蓋的肚郞皮,塾的背脊,四海為家而已。”眾僧無話,各自安息去了。

水月寺原名聖壽寺,明朝時以佛語“人生如夢如水月鏡花”更名,寺廟輝煌,神像莊嚴,煙火旺盛,有僧人過百,禪房過百,良田過百。晨鐘暮鼓,遠近聞名。清咸豐初年,有一位史稱其“縣中名流,多出其門下者”,墓誌銘載其“錦江會課,獨寇其軍”的舉人劉石渠,曾在廟中辦學,執教終身。此校先後培養出了王昌齡及人稱“雙黃蛋”的張氏兄弟三個舉人,王仁遠說張氏兄弟是同時考上的。清末明初,反清英雄孫澤沛旅長,抗日名將萬里浪少將師長及付西來中將軍都在這裡求過學。水月寺於1914年被老和尚賣掉,並寫出打油詩一首貼於廟門“民國兩年半,棒客到處竄,和尚要吃飯,不賣咋個辦?”1936年,水月寺拆毀,變成良田。1941年村民王全中犁田時拾得鬥銀若干,一時發跡在溫江縣趙家渡修街房數間,剩下一錠銀子,其子王遠禮在文化大革命中和知青一道拿到鹹都去賣了,這是他姐姐王學如說的。沿江退休教師王高尚,此人是解放前川大畢業生,他給我說:“周老師,王全中抄田拾到了銀子,那是明朝的鬥銀,其狀如鬥,是明朝的庫銀。”73年改良田,村民挖出銅元五籮筐,被柳街信用(銀行)全部收繳充公。當地村民傳說這裡還有銀元未發掘。

話說朱允炆夫婦在廟中小住幾日,在大雄寶殿處在嫋嫋香煙中見到一副楹聯,上聯道:松聲竹聲鐘磬聲聲聲自在,下聯是:山色水色煙霞色色色皆空。朱允炆看罷,嘴中念道:“皆空,皆空……,”怏怏而退。心中暗想:梁園須好,非久留之地,去向長老告別,出門向西而行。不多時候,來到柳街古鎮,耳聽私塾書聲琅琅,眼觀市場商賈繁榮。鎮不大,由北向南一條獨街,百十戶人家,上場有關帝廟,街中有字形檔如塔。檯子壩有戲臺一座,上聯是:“或為才子佳人或為君子小人登臺便見,下聯是:有時歡天喜地有時候驚天動地轉眼皆空。”一條清澈的小河蜿蜒順鎮西而南下,鎮上樹木參天,盡皆麻柳,有的樹幹已成空洞,可容數人夏天在洞中打牌,冬天在其中取暖。筆者親見兩老人在樹洞中烤火,此樹63年砍毀。上場一棵巨樹橫跨小河南北兩岸,人們以樹作橋,稱其為天生橋。朱允炆二人在街上乞討度日,有時在樹洞中相擁而寢,有時在下場的橋洞下住宿休息。後來此橋便名為禦柳橋,橋碑在村民韋元清家中,現在社區已取名為禦柳社區。

有一日,二人乞討來到上場口,西邊一小廟,三間破房,二尊菩薩,土地夫妻端坐在上,兩邊也貼著一副對聯,上聯是:“雄雞母雞不論,下聯是:黃酒白酒也行。”橫額:“一方平安。朱允炆心中暗笑,小小的泥塑菩薩也要行賄賂?廟中只有一老和尚,年約七十開,外衣冠不整,臭氣熏天。簡單說明來意後,老和尚說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你二人要吃飯可以不撞鐘,但是每天必須把廟內外打掃三遍,才對的起三頓飯。朱允炆心裡想到常言說:“龍到淺灘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就說:“我當今天……子字未說出口,急忙轉彎說道:“我當今天鍛煉身體,掃地就掃地,有什麼可怕的,辛虧反應快,差點把我是當今天子說出來,那可不是好玩的,辛虧老和尚耳背,沒有聽懂。皇后身懷有孕,疲勞不堪,早就倚在一把竹椅上發出了輕微的鼾聲。朱允炆拿起掃把,人生第一次掃起地來了,掃到土地爺面前輕打著土地爺的腳道:“蹺起來”,大家知道,菩薩都是泥巴塑的,怎麼能蹺起來呢?夫妻二人在廟中住宿一夜,第二天一早告別老和尚出門上路而去。後來老和尚去掃地,哩,奇怪了,土地爺的腳咋蹺起來了呢?他想昨天哪個討口子掃地喊蹺起來,今天果然蹺起來了,這只有皇帝老倌真龍天子的金口玉言才辦的到呵!後來一傳十,十傳百,十裡八鄉都出了名,香火非常旺盛,灌縣一縣官為其題了“有求必應”四個大字,這廟在柳街鎮西方邊上,叫做蹺足廟。現在還存在,李昌華在管理。

有一日,皇后腹中陣痛難忍,大汗淋漓,面色痛苦,陣陣呻吟,朱允炆將皇后扶至一橋下,有當地好心婦人前來幫助順產生下一個男嬰,由於時間太長,已經沒有了呼吸是個死胎,人們送來飯菜,二人在橋下將就住下。這就是柳街上場口太子橋的來由,現在是太子橋社區。有人說是慶符王兵敗,王妃在橋下生了太子,這不正確,歷史上只有皇帝皇后能生太子,王爺是被皇帝封的,生的兒子應是小王爺。聽老人們講,很久以前,有一天晚上伸手不見五指,雷鳴電閃,大雨傾盆,許多人在家聽見了“嗚嗚’的鳴叫聲,第二天天明,二位乞丐不知道哪裡去了,再也不見了影子,人們看見河坎沖爛了,大樹吹倒了,河邊上掉了許多黃色的甲片,而且很大,從來沒有人見過這些甲片,有一老者說:這是龍走這裡過掉下來的,從此這條無名小河就叫龍夻(安)河了。此河起水于石羊境內,途徑柳街場鎮而入崇州,在廖家鎮有一龍夻電站,因字典上沒有夻字,就在口的上邊加個大字讀夻,有人開玩笑說:皮撮箕口大咋不夻呢?這就是龍夻河的傳說。後聽說二人討口子到了街子古寺,皇后女扮男裝,雙雙遁入佛門,古寺有皇鍋一口,三百人可同時進餐,清朝皇帝康熙題匾現在仍然高掛于古寺山門上。

(其實字典上有“夻”,只是讀音不同—編者)

水月村中明朝的鬥銀,太子橋死去的孩子,場鎮上得禦柳,蹺足廟的傳說,龍夻河的起因,這些都與皇帝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方圓幾十裡,哪裡有這麼多和皇帝扯的上關係的典故呢?建文帝朱允炆走不走這裡已不重要,這是一個民間的傳說,權且作為飯後茶

余的談資吧。

周興強 都江堰柳風詩社副社長,田園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