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五分鐘瞭解近代日本的崛起歷程

如果我們換個角度,說一說近代日本的崛起歷程。看看這樣一個中國(清朝)曾經的小兄弟是如果一步步由弱變強,繼而打敗中國、侵略中國的。

1、民治維新前的日本

19世紀中期的日本,

處在德川幕府的封建統治下,和清朝一樣實行著“閉關鎖國”的政策。此時的日本,依舊像唐代大化革新以來一樣以中國為師,並且社會各方面比起清朝差很多,非常落後。

日本蘭學

只有少部分日本人通過唯一開放的口岸長崎,向唯一被允許接觸的西方世界的荷蘭人瞭解到一些西方世界的情況。

總之,這個時期的日本還是受中國文化所影響的,明治維新之父福澤諭吉曾言:“把日本人民從野蠻世界中拯救出來,而引導到今天這樣的文明境界,這不能不歸功於佛教和儒學。”

周作人(魯迅弟弟)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對中國文化的吸收是非常睿智的,周作人便驚歎:“日本摹仿中國文化卻能唐朝不取太監、宋朝不取纏足、明朝不取八股、清朝不取鴉☆禁☆片。”這種方式對於我們今天仍舊有很大啟發。

2、黑船事件

1853年7月8日,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馬休·佩里率領四艘全副武裝的黑色大船闖入日本橫須賀港,

以武力相威脅對日本提出開港通商的要求。鑒於13年前清朝在鴉☆禁☆片戰爭中的失敗,此時的日本早已意識到西方列強才是世界的主宰,故而面對美國的黑船壓境,日本人幾乎是以歡迎的態度接受了佩里的要求。

馬休·佩里

佩里在展示武力的同時,向日本人展示了蒸汽機車、大炮、電報機、鐘錶等工業革命的成果。日本官員從蒸汽機車飛轉的齒輪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和大洋彼岸那個世界巨大的差距,強烈的危機感和求知欲支配下,促使日本走向了通往新世界的道路。

日本橫須賀港的佩里紀念碑

3、民治維新

德川慶喜

1854年日本與美國簽訂神奈川《日美親善條約》以後,荷蘭、俄國、英國和法國等西方列強接踵而來,德川幕府的軟弱成為日本社會討伐的目標。再加上西方列強迅速把日本變成商品傾銷市場和廉價原料供應地,日本國內經濟一片蕭條,民怨四起。

明治天皇

種種矛盾下終於使中下級武士以王政復古的名義推翻了幕府統治,大政奉還給年輕的明治天皇,然後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以實現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目標,企圖通過現代化和西方化建立一個能同西方並駕齊驅的國家。

4、澀澤榮一

1867年巴黎萬國博覽會主會場鳥瞰圖

從小熟讀《四書五經》的澀澤榮一和當時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傳統日本人一樣,對工商業,特別是對商人並不看重。然而1867年,27歲的澀澤榮一作為日本代表團的成員到了法國,參加巴黎萬國博覽會,西方的工業化卻讓澀澤榮一大為震驚。於是他決定留下來,仔細考察歐洲各國的產業發展和經濟制度,特別是當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向其推銷起比利時所產的鋼鐵後,澀澤榮一真實地感受到了工商業對於西方國家的重要性,固有觀念慢慢轉變。

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

1868年11月,澀澤榮一帶著全新思想回到了日本,一年後他進入了明治政府的財政部門任職。利用其在歐洲遊歷的經驗和天生的理財能力,澀澤榮一直接參與了新政府幾乎所有重大政策的醞釀和制定。

澀澤榮一

1873年,33歲的澀澤榮一成為主管國家預算的大藏少輔,仕途前程似錦,但此時他卻選擇了棄官從商,創辦了日本第一家股份制銀行,後來更是成為日本的現代企業之父和商業傳奇,他號召日本人做一手拿《論語》,一手拿算盤的企業家,提出了義利合一的經商理念。

5、岩倉使節團

1871年,明治政府拿出當年財政收入的2%組成近百人的岩倉使節團從橫濱出發,前往歐美各國進行考察。在一年零十個月的時間裡,他們考察了歐美十二個國家,寫下了長達百卷的考察實錄,整個過程可以用“始驚、次醉、終狂”六個字概括。也正是在此次訪問中,岩倉使節團在德國見到了鐵血宰相——俾斯麥。

俾斯麥

俾斯麥開門見山地向日本使節揭示了這個所謂的禮儀相交的世界實質上是以大欺小、以強凜弱的現實。俾斯麥的強權政治說自此在日本人心中埋下了戰爭的火種,同時也讓日本人找到了一個新的老師,開始醉心於德國的發展模式,由國家主導工業化發展。

6、大久保利通

大久保利通

大久保利通是岩倉使節團的副團長,自稱東洋俾斯麥,回國後升任參議兼內務卿,掌握了明治政府的實際大權,並開始主導日本的工業化進程。大久保利通的改革採取的是拿來主義,政府直接拿來了法國式的繅絲廠,德國式的礦山冶煉廠,英國式的軍工廠,並高薪聘請了大量國外技師。

當時日本的繅絲廠

與此同時,政府還大力扶持像三菱這樣當時只有三艘小船的民間企業,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資助下,這些小企業迅速發展起來。1875年,大久保利通要求剛成立五年的三菱公司開闢日本到上海的航線,結果不到一年的時間,西方的航海公司便被逐出了這條航線,三菱獨家壟斷了日本到上海的航運業務。

7、西化與傳統的碰撞

雖然大久保利通的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其簡單的拿來主義不僅讓缺乏工業生產經驗的政府財政難以為繼,也使日本傳統文化面臨崩潰,西化(現代文明)與傳統激烈衝突,再加上改革中帶來的各種不公平,使得社會矛盾進一步加劇。

西化中的日本人

8、伊藤博文與日本立憲

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原為大久保利通的得力助手,在日本民眾的自由民權運動以及明治政府的統治需要下,伊藤博文開始起草日本第一部憲法。伊藤博文將西方制度與本國傳統相結合,在保護民權的憲法中加入了確立天皇絕對權力的條款。1889年2月這部憲法頒佈實施,一方面鞏固了明治維新的成果,另一方面天皇權力的加強使得日本多黨制的外衣下露出的是赤裸裸的天皇制,從而開啟了日本對外擴張、對內高壓的軍國主義走向。

從日本的角度講,軍國主義的召回和強化,在當時巧妙地化解了日本國內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只是卻在未來給亞太人民帶來了沉痛的災難。日本憲法的實施,不僅加促了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也使得日本國內西化與傳統得到一個平衡。於是乎整個國家機器開始飛速運轉,統治主義經濟制度的實行以及教育的高普及率使得日本短短幾年內成為一個工業國家。

9、福澤諭吉與脫亞論

10000日元正面的福澤諭吉

雖然日本成為了工業國,但和西方列強相比仍舊有較大的差距,日本急需找到一條捷徑去趕超歐美。正是這樣的背景下,福澤諭吉1885年發表的《脫亞論》脫引而出。

福澤諭吉指出:“我國(日本)不可猶疑,與其坐待鄰國之進步而與之共同復興東亞,不如脫其行伍而與西洋各文明國家共進退。”於是19世紀90年代,日本從改革促發展的戰略轉變為通過戰爭來促發展,軍國主義加快了對外擴張的步伐。

10、甲午戰爭與日本野心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最終清朝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本獲勝。1895年4月17日,日本和清朝簽訂《馬關條約》,不僅割占了臺灣和澎湖列島,還獲得了戰爭賠款白銀2億兩。這個賠款數額相當於當年日本財政收入的四倍多,然後日本又將這些賠款中的一半以上用於擴充海陸軍軍備。

日本人畫的大東亞共榮圈

連年對外戰爭的勝利和巨大的收益,使得日本軍國主義野心更加膨脹起來,甚至叫囂著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獨霸太平洋和印度洋。後來的事情基本上就是侵華戰爭和二戰了。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近代日本的崛起歷程,特別是其由弱變強的舉措對我們今天也有一定的啟發作用,但同時日本崛起過程中的瘋狂和錯誤也需要現在的各國引以為戒,決不能讓法西斯主義死灰復燃,和平與發展才是時代的主題!

日本國內經濟一片蕭條,民怨四起。

明治天皇

種種矛盾下終於使中下級武士以王政復古的名義推翻了幕府統治,大政奉還給年輕的明治天皇,然後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以實現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目標,企圖通過現代化和西方化建立一個能同西方並駕齊驅的國家。

4、澀澤榮一

1867年巴黎萬國博覽會主會場鳥瞰圖

從小熟讀《四書五經》的澀澤榮一和當時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傳統日本人一樣,對工商業,特別是對商人並不看重。然而1867年,27歲的澀澤榮一作為日本代表團的成員到了法國,參加巴黎萬國博覽會,西方的工業化卻讓澀澤榮一大為震驚。於是他決定留下來,仔細考察歐洲各國的產業發展和經濟制度,特別是當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向其推銷起比利時所產的鋼鐵後,澀澤榮一真實地感受到了工商業對於西方國家的重要性,固有觀念慢慢轉變。

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

1868年11月,澀澤榮一帶著全新思想回到了日本,一年後他進入了明治政府的財政部門任職。利用其在歐洲遊歷的經驗和天生的理財能力,澀澤榮一直接參與了新政府幾乎所有重大政策的醞釀和制定。

澀澤榮一

1873年,33歲的澀澤榮一成為主管國家預算的大藏少輔,仕途前程似錦,但此時他卻選擇了棄官從商,創辦了日本第一家股份制銀行,後來更是成為日本的現代企業之父和商業傳奇,他號召日本人做一手拿《論語》,一手拿算盤的企業家,提出了義利合一的經商理念。

5、岩倉使節團

1871年,明治政府拿出當年財政收入的2%組成近百人的岩倉使節團從橫濱出發,前往歐美各國進行考察。在一年零十個月的時間裡,他們考察了歐美十二個國家,寫下了長達百卷的考察實錄,整個過程可以用“始驚、次醉、終狂”六個字概括。也正是在此次訪問中,岩倉使節團在德國見到了鐵血宰相——俾斯麥。

俾斯麥

俾斯麥開門見山地向日本使節揭示了這個所謂的禮儀相交的世界實質上是以大欺小、以強凜弱的現實。俾斯麥的強權政治說自此在日本人心中埋下了戰爭的火種,同時也讓日本人找到了一個新的老師,開始醉心於德國的發展模式,由國家主導工業化發展。

6、大久保利通

大久保利通

大久保利通是岩倉使節團的副團長,自稱東洋俾斯麥,回國後升任參議兼內務卿,掌握了明治政府的實際大權,並開始主導日本的工業化進程。大久保利通的改革採取的是拿來主義,政府直接拿來了法國式的繅絲廠,德國式的礦山冶煉廠,英國式的軍工廠,並高薪聘請了大量國外技師。

當時日本的繅絲廠

與此同時,政府還大力扶持像三菱這樣當時只有三艘小船的民間企業,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資助下,這些小企業迅速發展起來。1875年,大久保利通要求剛成立五年的三菱公司開闢日本到上海的航線,結果不到一年的時間,西方的航海公司便被逐出了這條航線,三菱獨家壟斷了日本到上海的航運業務。

7、西化與傳統的碰撞

雖然大久保利通的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其簡單的拿來主義不僅讓缺乏工業生產經驗的政府財政難以為繼,也使日本傳統文化面臨崩潰,西化(現代文明)與傳統激烈衝突,再加上改革中帶來的各種不公平,使得社會矛盾進一步加劇。

西化中的日本人

8、伊藤博文與日本立憲

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原為大久保利通的得力助手,在日本民眾的自由民權運動以及明治政府的統治需要下,伊藤博文開始起草日本第一部憲法。伊藤博文將西方制度與本國傳統相結合,在保護民權的憲法中加入了確立天皇絕對權力的條款。1889年2月這部憲法頒佈實施,一方面鞏固了明治維新的成果,另一方面天皇權力的加強使得日本多黨制的外衣下露出的是赤裸裸的天皇制,從而開啟了日本對外擴張、對內高壓的軍國主義走向。

從日本的角度講,軍國主義的召回和強化,在當時巧妙地化解了日本國內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只是卻在未來給亞太人民帶來了沉痛的災難。日本憲法的實施,不僅加促了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也使得日本國內西化與傳統得到一個平衡。於是乎整個國家機器開始飛速運轉,統治主義經濟制度的實行以及教育的高普及率使得日本短短幾年內成為一個工業國家。

9、福澤諭吉與脫亞論

10000日元正面的福澤諭吉

雖然日本成為了工業國,但和西方列強相比仍舊有較大的差距,日本急需找到一條捷徑去趕超歐美。正是這樣的背景下,福澤諭吉1885年發表的《脫亞論》脫引而出。

福澤諭吉指出:“我國(日本)不可猶疑,與其坐待鄰國之進步而與之共同復興東亞,不如脫其行伍而與西洋各文明國家共進退。”於是19世紀90年代,日本從改革促發展的戰略轉變為通過戰爭來促發展,軍國主義加快了對外擴張的步伐。

10、甲午戰爭與日本野心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最終清朝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本獲勝。1895年4月17日,日本和清朝簽訂《馬關條約》,不僅割占了臺灣和澎湖列島,還獲得了戰爭賠款白銀2億兩。這個賠款數額相當於當年日本財政收入的四倍多,然後日本又將這些賠款中的一半以上用於擴充海陸軍軍備。

日本人畫的大東亞共榮圈

連年對外戰爭的勝利和巨大的收益,使得日本軍國主義野心更加膨脹起來,甚至叫囂著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獨霸太平洋和印度洋。後來的事情基本上就是侵華戰爭和二戰了。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近代日本的崛起歷程,特別是其由弱變強的舉措對我們今天也有一定的啟發作用,但同時日本崛起過程中的瘋狂和錯誤也需要現在的各國引以為戒,決不能讓法西斯主義死灰復燃,和平與發展才是時代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