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確診丨經典病例72」胃淋巴瘤 1例,附診斷分析思路及專家點評!醫學影像

一、患者資訊及影像

患者:男性,70歲。

主訴 : 發現腹部腫物1年,右上腹脹悶1個月。

現病史:患者1年前于體檢時行彩超及CT發現腹部腫物(具體部位及大小不詳)當時無任何不適,未予在意。

一個月前開始出現右上腹脹痛不適感,多於彎腰活動後出現,症狀較輕微,可以忍受,病來無明顯腹痛,無厭食感及周身乏力感,無嘔血及黑便,無噁心嘔吐,無寒戰發熱,精神狀態尚可,飲食睡眠如常,大小便正常,體重未見明顯改變。

查體:無貧血貌,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腹平軟,未見胃腸型及蠕動波,全腹軟,右側腹可觸及一質硬腫物,大小約15*10cm,活動度差,局部壓痛陽性,無反跳痛及腹肌緊張,

肝脾肋下未觸及,肝區叩擊痛陰性。

既往史: 既往體健,無特殊病史。

實驗室檢查: 癌胚抗原0.27ng/ml(-), CA19-9 4.91U/ml(-), CA125 92.47U/ml(正常值:0-35U/ml);淋巴細胞計數 0.9*10^9/L(正常值:1.1-3.2*10^9/L), 單核細胞計數0.92*10^9/L(正常值:0.1-0.6*10^9/L);糞便隱血試驗陰性。

十二指腸鏡檢查:未見明確占位性病變,胃竇部疑外壓性改變。

超聲:無。

CT/MRI掃描:腹部CT檢查:CT檢查設備為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雙源CT,患者採取仰臥位元,掃描範圍自膈肌至恥骨聯合水準,常規掃描層厚為5mm、層間隔5mm,電壓120kV,管電流260mA,

矩陣512×512;注入造影劑後30s行動脈期掃描,65s行靜脈期掃描,90s行延遲期掃描,掃描結束後行1.25mm薄層後處理重建,冠狀位元重建圖像顯示病變與周圍組織的關係,如圖1-12。

二、病例問答挑戰

答案分割線

問題一解讀

答案:B

該病例在CT圖像上,如不仔細觀察易誤認為只有與胃竇關係密切的一個單發病灶,呈分葉狀改變;但仔細觀察可見病變起源于胃竇部,與胃壁關係密切;因此A、C答案可以排除。仔細觀察病灶的主體應該描述位於胃竇部大彎側更為貼切,橫結腸系膜及小腸系膜內有多發腫大淋巴結,故B為最佳答案。雖然D項看似也合理,但該選項意味著病灶的來源為腹腔組織結構,易導致最終判斷的誤導。如圖1-12。

問題2:病變的性質可能是?(單選)

A. 良性

B. 惡性

C. 交界性

D. 性質待定

答案分割線

問題二解讀

答案:B

該患者在行CT平掃後,直接進行增強掃描:自肘靜脈以3ml/s流率,經高壓注射器團注非離子碘對比劑80ml,於注射後30s、90s 分別行雙期增強掃描;然後在工作站利用相應的軟體技術行冠狀位元圖像重組後處理,可以更好地顯示病灶與周圍結構的關係(如圖9-12)。

在CT增強圖像上,胃竇部大彎側可見一巨大不規則腫塊影,大小約12×9cm,其內密度不均勻,可見液化壞死區,實性部分平掃CT值約44HU,增強後呈輕度強化,CT值約52-68HU,增強後內可見供血血管影,病變鄰近組織結構受壓,局部與橫結腸、胰腺分界不清;橫結腸系膜及小腸系膜內有多發腫大淋巴結(白箭頭)。

故從提供病灶內血供程度及與周圍結構關係等資訊來說,還是B項為最佳答案,並有助於該病灶的定位與定性診斷。

問題3:根據以上臨床資料與CT表現特點,該病例最可能的診斷為下列哪一項?(單選)

A. 胃間質瘤

B. 胃淋巴瘤

C. 腹腔間質性肉瘤,侵犯胃竇並腹膜後淋巴轉移

D. 十二指腸源性間質瘤侵犯胃竇

答案分割線

問題三解讀

答案:B

手術所見:腹腔內有淡黃色腹水約100ml,探查見右側腹巨大實質性腫物,大小約20*15cm,質硬脆,位於胃大彎與橫結腸之間,將胃結腸韌帶頂起,表面可見迂曲擴張之血管。進一步探查,發現腫物於胃大彎浸潤生長,並侵及大網膜及橫結腸右半,且大網膜、橫結腸系膜及小腸系膜內有多發腫大淋巴結,直徑約0.5~2.5cm,質地較軟,部分融合成團。將腫物下半部抬起,探查發現腫物深面與胰頭浸潤生長,十二指腸未見明顯受侵。將腫物與胃提起,探查胃後壁,見胃左動脈根部有多發腫大淋巴結,並融合成團。

病理所見:鏡下可見瘤細胞彌漫分佈,體積大,異型性明顯;免疫組化結果:CD3(-),CD20(+),CD21(+),Pax-5(+),CD10(-),Mum1(局部+), Bcl-6(-),CD30(-), Ki67(+>60%)。

病理診斷:(腹腔腫物)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組化結果符合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活化B細胞型)。

病理圖片:

三、診斷分析思路

1

本病例影像學表現提示的診斷線索:

CT平掃胃竇部大彎側可見一巨大不規則腫塊影,大小約12×9cm,其內密度不均勻,可見液化壞死區,實性部分平掃CT值約44HU,CT增強後,病灶實性部分平掃CT值約44HU,增強後呈輕度強化,CT值約52-68HU,病灶內可見供血血管影,形成“血管包埋征”,病變鄰近組織結構受壓,局部與橫結腸、胰腺分界不清;橫結腸系膜及小腸系膜內有多發腫大淋巴結(白箭頭)。提示該胃竇部占位病變與腸系膜內小結節可能為同源性病變,因此應該採取“一元論”診斷思維進行分析更為合理。

2

本病例的讀片思路

(1)發現病變與認證:本病例CT掃描發現胃竇部大彎側病變較為容易,但如不仔細觀察容易遺漏大網膜、橫結腸系膜及小腸系膜內有多發腫大淋巴結;CT增強掃描十分必要,一是易於顯示和鑒別病變與血管關係,二是有助於判定病灶的血液供應情況。本病例基本徵象為巨大腫塊影、不規則,分界、密度不均勻、淺分葉、輕度強化以及“血管包埋征”。

(2)定位診斷:定位診斷的含義,一是確定病灶位於什麼部位,二是明確病灶可能來源於什麼組織結構。對於本病例來說,病變位於右下腹部,其來源可能為淋巴源性或間葉源性等。因此本病例的定位診斷存在一定的複雜性,也會影響最終的定性診斷,尤其是對後者病灶的組織來源的判定更為關鍵。

(3)定性診斷:本病例特點為臨床上70歲老年男性,1年前體檢時行彩超及CT發現腹部腫物(具體部位及大小不詳),當時無任何不適,未予在意。一個月前開始出現右上腹脹痛不適感,腹部CT表現為胃竇部大彎側巨大不規則腫塊影,病變與橫結腸、胰頭局部分界不清且橫結腸系膜及小腸系膜內有多發腫大淋巴結,因此定性診斷不難,本病CT表現符合惡性病變的表現。

四、診斷與鑒別診斷

1、

診斷要點:

本病例的特點為老年男性患者,一個月前開始出現右上腹脹痛不適感,查體右側腹可觸及一質硬腫物,大小約15*10cm,活動度差,局部壓痛陽性。CT上胃竇部大彎側可見一巨大不規則腫塊影,其內密度不均勻,可見液化壞死區,實性部分增強後可見輕度強化,病變局部與橫結腸、胰腺分界不清;橫結腸系膜及小腸系膜內有多發腫大淋巴結(圖1-5,白箭頭)。提示該胃竇部占位病變與腸系膜內小結節可能為同源性病變,因此應該採取“一元論”診斷思維進行分析更為合理。

2、

鑒別診斷:

(1)胃間質瘤:胃間質瘤及胃淋巴瘤均胃非上皮來源,但胃間質瘤屬於間葉源性腫瘤,獨立起源於胃壁、 具有非定向分化特徵,而胃淋巴瘤是原發於胃黏膜固有層和黏膜下層的淋巴組織。胃間質瘤以胃體、胃底多見,胃竇極少見,且幾乎全部為單發局限性病變。胃間質瘤的典型影像表現是邊界清楚的圓形或分葉狀腫塊,與胃壁關係密切,相鄰的胃腸壁無明顯增厚、 與鄰近胃壁界限清,極少發生胃周淋巴結轉移, 且病變處胃漿膜層清晰。增強掃描多呈不均勻低密度並不均勻明顯強化。

胃間質瘤 患者女, 40歲。 A.軸位 平掃示胃底小彎側稍低密度軟組織腫塊(星號)、向腔外生長, 大小約12 cm×10 cm;B.冠狀位 動脈期示腫塊不均勻明顯強化, 並見粗大的腫瘤血管(黑箭),黏膜線連續完整(白箭);C.軸位 門靜脈期示腫塊明顯不均勻強化,,與正常胃壁界限清(白箭);D.延遲期示腫塊明顯延遲強化(星號),漿膜層光滑(白箭),胃周無腫大淋巴結。

(2)胃癌:原發於胃的惡性腫瘤中,以胃癌最常見,胃淋巴瘤雖然少見,但二者的影像學特徵及臨床表現卻很相似。原發胃癌的影像學表現按病變類型可分為以下幾種:①蕈傘型:癌腫向腔內生長、突出,基底較寬,表面多呈菜花樣凹凸不平。②浸潤型:癌腫主要沿胃壁浸潤生長,從粘膜層直到胃壁各層,表面粗糙,常有糜爛,胃壁增厚,柔軟度降低。③潰瘍型:癌腫以潰瘍為主要表現,周圍有一圈隆起稱之為環堤,環堤的形成主要是粘膜下層癌腫浸潤、增生所致。④混合型:這種癌腫浸潤具有以上所述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形態特徵。

(3)胃神經鞘瘤:胃神經鞘瘤起源於胃壁肌間Auerbach’s神經叢神經鞘Schwann細胞。是罕見的胃部腫瘤,絕大多數為良性,手術切除具有良好的預後。胃神經鞘瘤多表現為圓形或卵圓形,無壞死和囊變的勻質性腫塊,強化程度可輕度強化,也可中等或明顯強化,有學者認為,胃神經鞘瘤不會出現退行性改變,不會出現壞死、囊變、出血、鈣化的現象,認為這是胃神經鞘瘤的一個特點。

胃神經鞘瘤 患者男, 59歲。 A. 平掃示胃竇部小彎側漿膜下可見一類圓形軟組織密度腫塊影,腫塊向腔外生長、突出(星號), 大小約2.9cm×2.2 cm;B.門脈期示腫塊略不均勻明顯強化(星號),胃黏膜線連續、光整(白箭);C. 門靜脈期示腫塊漸進性明顯均勻強化(星號),胃周未見腫大淋巴結。

病例供稿: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放射科 楊曉彤

專家點評

胃淋巴瘤一般表現為胃壁的彌漫性增厚,而胃非霍奇金氏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可以形成胃外生性腫塊。本例以胃外腫塊的表現形式,是胃淋巴瘤的少見影像表現。

首先在定位診斷方面,本例表現為上腹部與胃關係密切的軟組織腫塊,在冠狀面上可以清楚地觀察病變與胃大彎的關係,病變不是以圓的邊緣與胃大彎相貼,而是以胃大彎為基底,病變的下緣呈圓弧形,病變區胃壁的漿膜面、粘膜下層均顯示不清,而胃外病變侵犯胃壁時,胃漿膜面、粘膜下層、粘膜面均能顯示清楚。因此病變定位在胃大彎側胃壁。

如果病變定位於胃壁,則該病診斷主要有兩個診斷,即胃淋巴瘤與胃間質瘤。作為淋巴瘤,一般的表現為胃壁的增厚,且為彌漫均勻的增強,有輕度均勻的強化,有時胃壁增厚明顯,但仍然強化均勻,此為胃淋巴瘤的特徵性表現,不過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可以形成外生性腫塊,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有不同的強化形式,大部分以輕度強化為主,部分病變也可見較明顯的強化。因此,強化程度雖然有利於鑒別診斷,但並不能夠以此來確定診斷。本病最關鍵的診斷依據是橫結腸系膜及小腸系膜內有多發腫大淋巴結,考慮到間質瘤轉移為血行轉移,因此腹腔的淋巴結增大提示與胃竇部胃壁病變胃同源性病變,因此診斷為淋巴瘤。

相信隨著病例的積累,人們對胃淋巴瘤的CT表現會有更深入的認識。

點評專家: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放射科 任克 教授

參考文獻:

1. 馬軍 , 張志遠 , 王寧菊 , 等 . 胃腸道間質瘤的影像學表現 [J]. 實用放射學雜誌, 2005, 21(8): 833-836.

2. Mendelson RM, Fermoyle S. 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s: a radiological-pathological review. Part 1: stomach, oesophagus and colon [J]. Australas Radiol, 2005, 49(5): 353-364.

3.潘金萬, 梁長虹, 闕松林, 等. 原發性胃淋巴瘤多排螺旋CT 表現 [J].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2010, 26(2): 294-296.

4.Ulusan S, Koc Z, Kayaselcuk 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CT findings [J]. Br J Radiol, 2008, 81(968): 618-623.

5.Hoshida Y, Kusakabe H, Furukawa H, et al. Reassessment of gastric lymphoma light of the concept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 analysis of 53 patients. Cancer, 1997, 80(6): 1151-1159.

6.劉濤,楊存保,李景雷等.胃間質瘤與原發性胃淋巴瘤的CT徵象及鑒別診斷[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誌,2013,(11):849-852.DOI:10.3969/j.issn.1005-5185.2013.11.015.

7.李果珍.臨床CT診斷學[M].第1版.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490.

8.Agaimy A,Markl B,Kitz J,et a1.Peripheml ner、re sheath tumors 0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 multicenter study of 58 patients including NFl一associated gastric schwannoma and unusual morphologic variants [J].Vilchows Arch,2010,456(4):41 l—422.

9.Nascimento AF, Fletcher CD. The controversial nosology of benign nerve sheath tumors: neurofilament protein staining demonstrates intratumoral axons in many sporadic schwannomas [J].Am J Surg Pathol,2007,3l(9):1363—1370.

快掃碼關注醫侃(yikantime),就差你啦!▼

二、病例問答挑戰

答案分割線

問題一解讀

答案:B

該病例在CT圖像上,如不仔細觀察易誤認為只有與胃竇關係密切的一個單發病灶,呈分葉狀改變;但仔細觀察可見病變起源于胃竇部,與胃壁關係密切;因此A、C答案可以排除。仔細觀察病灶的主體應該描述位於胃竇部大彎側更為貼切,橫結腸系膜及小腸系膜內有多發腫大淋巴結,故B為最佳答案。雖然D項看似也合理,但該選項意味著病灶的來源為腹腔組織結構,易導致最終判斷的誤導。如圖1-12。

問題2:病變的性質可能是?(單選)

A. 良性

B. 惡性

C. 交界性

D. 性質待定

答案分割線

問題二解讀

答案:B

該患者在行CT平掃後,直接進行增強掃描:自肘靜脈以3ml/s流率,經高壓注射器團注非離子碘對比劑80ml,於注射後30s、90s 分別行雙期增強掃描;然後在工作站利用相應的軟體技術行冠狀位元圖像重組後處理,可以更好地顯示病灶與周圍結構的關係(如圖9-12)。

在CT增強圖像上,胃竇部大彎側可見一巨大不規則腫塊影,大小約12×9cm,其內密度不均勻,可見液化壞死區,實性部分平掃CT值約44HU,增強後呈輕度強化,CT值約52-68HU,增強後內可見供血血管影,病變鄰近組織結構受壓,局部與橫結腸、胰腺分界不清;橫結腸系膜及小腸系膜內有多發腫大淋巴結(白箭頭)。

故從提供病灶內血供程度及與周圍結構關係等資訊來說,還是B項為最佳答案,並有助於該病灶的定位與定性診斷。

問題3:根據以上臨床資料與CT表現特點,該病例最可能的診斷為下列哪一項?(單選)

A. 胃間質瘤

B. 胃淋巴瘤

C. 腹腔間質性肉瘤,侵犯胃竇並腹膜後淋巴轉移

D. 十二指腸源性間質瘤侵犯胃竇

答案分割線

問題三解讀

答案:B

手術所見:腹腔內有淡黃色腹水約100ml,探查見右側腹巨大實質性腫物,大小約20*15cm,質硬脆,位於胃大彎與橫結腸之間,將胃結腸韌帶頂起,表面可見迂曲擴張之血管。進一步探查,發現腫物於胃大彎浸潤生長,並侵及大網膜及橫結腸右半,且大網膜、橫結腸系膜及小腸系膜內有多發腫大淋巴結,直徑約0.5~2.5cm,質地較軟,部分融合成團。將腫物下半部抬起,探查發現腫物深面與胰頭浸潤生長,十二指腸未見明顯受侵。將腫物與胃提起,探查胃後壁,見胃左動脈根部有多發腫大淋巴結,並融合成團。

病理所見:鏡下可見瘤細胞彌漫分佈,體積大,異型性明顯;免疫組化結果:CD3(-),CD20(+),CD21(+),Pax-5(+),CD10(-),Mum1(局部+), Bcl-6(-),CD30(-), Ki67(+>60%)。

病理診斷:(腹腔腫物)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組化結果符合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活化B細胞型)。

病理圖片:

三、診斷分析思路

1

本病例影像學表現提示的診斷線索:

CT平掃胃竇部大彎側可見一巨大不規則腫塊影,大小約12×9cm,其內密度不均勻,可見液化壞死區,實性部分平掃CT值約44HU,CT增強後,病灶實性部分平掃CT值約44HU,增強後呈輕度強化,CT值約52-68HU,病灶內可見供血血管影,形成“血管包埋征”,病變鄰近組織結構受壓,局部與橫結腸、胰腺分界不清;橫結腸系膜及小腸系膜內有多發腫大淋巴結(白箭頭)。提示該胃竇部占位病變與腸系膜內小結節可能為同源性病變,因此應該採取“一元論”診斷思維進行分析更為合理。

2

本病例的讀片思路

(1)發現病變與認證:本病例CT掃描發現胃竇部大彎側病變較為容易,但如不仔細觀察容易遺漏大網膜、橫結腸系膜及小腸系膜內有多發腫大淋巴結;CT增強掃描十分必要,一是易於顯示和鑒別病變與血管關係,二是有助於判定病灶的血液供應情況。本病例基本徵象為巨大腫塊影、不規則,分界、密度不均勻、淺分葉、輕度強化以及“血管包埋征”。

(2)定位診斷:定位診斷的含義,一是確定病灶位於什麼部位,二是明確病灶可能來源於什麼組織結構。對於本病例來說,病變位於右下腹部,其來源可能為淋巴源性或間葉源性等。因此本病例的定位診斷存在一定的複雜性,也會影響最終的定性診斷,尤其是對後者病灶的組織來源的判定更為關鍵。

(3)定性診斷:本病例特點為臨床上70歲老年男性,1年前體檢時行彩超及CT發現腹部腫物(具體部位及大小不詳),當時無任何不適,未予在意。一個月前開始出現右上腹脹痛不適感,腹部CT表現為胃竇部大彎側巨大不規則腫塊影,病變與橫結腸、胰頭局部分界不清且橫結腸系膜及小腸系膜內有多發腫大淋巴結,因此定性診斷不難,本病CT表現符合惡性病變的表現。

四、診斷與鑒別診斷

1、

診斷要點:

本病例的特點為老年男性患者,一個月前開始出現右上腹脹痛不適感,查體右側腹可觸及一質硬腫物,大小約15*10cm,活動度差,局部壓痛陽性。CT上胃竇部大彎側可見一巨大不規則腫塊影,其內密度不均勻,可見液化壞死區,實性部分增強後可見輕度強化,病變局部與橫結腸、胰腺分界不清;橫結腸系膜及小腸系膜內有多發腫大淋巴結(圖1-5,白箭頭)。提示該胃竇部占位病變與腸系膜內小結節可能為同源性病變,因此應該採取“一元論”診斷思維進行分析更為合理。

2、

鑒別診斷:

(1)胃間質瘤:胃間質瘤及胃淋巴瘤均胃非上皮來源,但胃間質瘤屬於間葉源性腫瘤,獨立起源於胃壁、 具有非定向分化特徵,而胃淋巴瘤是原發於胃黏膜固有層和黏膜下層的淋巴組織。胃間質瘤以胃體、胃底多見,胃竇極少見,且幾乎全部為單發局限性病變。胃間質瘤的典型影像表現是邊界清楚的圓形或分葉狀腫塊,與胃壁關係密切,相鄰的胃腸壁無明顯增厚、 與鄰近胃壁界限清,極少發生胃周淋巴結轉移, 且病變處胃漿膜層清晰。增強掃描多呈不均勻低密度並不均勻明顯強化。

胃間質瘤 患者女, 40歲。 A.軸位 平掃示胃底小彎側稍低密度軟組織腫塊(星號)、向腔外生長, 大小約12 cm×10 cm;B.冠狀位 動脈期示腫塊不均勻明顯強化, 並見粗大的腫瘤血管(黑箭),黏膜線連續完整(白箭);C.軸位 門靜脈期示腫塊明顯不均勻強化,,與正常胃壁界限清(白箭);D.延遲期示腫塊明顯延遲強化(星號),漿膜層光滑(白箭),胃周無腫大淋巴結。

(2)胃癌:原發於胃的惡性腫瘤中,以胃癌最常見,胃淋巴瘤雖然少見,但二者的影像學特徵及臨床表現卻很相似。原發胃癌的影像學表現按病變類型可分為以下幾種:①蕈傘型:癌腫向腔內生長、突出,基底較寬,表面多呈菜花樣凹凸不平。②浸潤型:癌腫主要沿胃壁浸潤生長,從粘膜層直到胃壁各層,表面粗糙,常有糜爛,胃壁增厚,柔軟度降低。③潰瘍型:癌腫以潰瘍為主要表現,周圍有一圈隆起稱之為環堤,環堤的形成主要是粘膜下層癌腫浸潤、增生所致。④混合型:這種癌腫浸潤具有以上所述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形態特徵。

(3)胃神經鞘瘤:胃神經鞘瘤起源於胃壁肌間Auerbach’s神經叢神經鞘Schwann細胞。是罕見的胃部腫瘤,絕大多數為良性,手術切除具有良好的預後。胃神經鞘瘤多表現為圓形或卵圓形,無壞死和囊變的勻質性腫塊,強化程度可輕度強化,也可中等或明顯強化,有學者認為,胃神經鞘瘤不會出現退行性改變,不會出現壞死、囊變、出血、鈣化的現象,認為這是胃神經鞘瘤的一個特點。

胃神經鞘瘤 患者男, 59歲。 A. 平掃示胃竇部小彎側漿膜下可見一類圓形軟組織密度腫塊影,腫塊向腔外生長、突出(星號), 大小約2.9cm×2.2 cm;B.門脈期示腫塊略不均勻明顯強化(星號),胃黏膜線連續、光整(白箭);C. 門靜脈期示腫塊漸進性明顯均勻強化(星號),胃周未見腫大淋巴結。

病例供稿: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放射科 楊曉彤

專家點評

胃淋巴瘤一般表現為胃壁的彌漫性增厚,而胃非霍奇金氏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可以形成胃外生性腫塊。本例以胃外腫塊的表現形式,是胃淋巴瘤的少見影像表現。

首先在定位診斷方面,本例表現為上腹部與胃關係密切的軟組織腫塊,在冠狀面上可以清楚地觀察病變與胃大彎的關係,病變不是以圓的邊緣與胃大彎相貼,而是以胃大彎為基底,病變的下緣呈圓弧形,病變區胃壁的漿膜面、粘膜下層均顯示不清,而胃外病變侵犯胃壁時,胃漿膜面、粘膜下層、粘膜面均能顯示清楚。因此病變定位在胃大彎側胃壁。

如果病變定位於胃壁,則該病診斷主要有兩個診斷,即胃淋巴瘤與胃間質瘤。作為淋巴瘤,一般的表現為胃壁的增厚,且為彌漫均勻的增強,有輕度均勻的強化,有時胃壁增厚明顯,但仍然強化均勻,此為胃淋巴瘤的特徵性表現,不過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可以形成外生性腫塊,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有不同的強化形式,大部分以輕度強化為主,部分病變也可見較明顯的強化。因此,強化程度雖然有利於鑒別診斷,但並不能夠以此來確定診斷。本病最關鍵的診斷依據是橫結腸系膜及小腸系膜內有多發腫大淋巴結,考慮到間質瘤轉移為血行轉移,因此腹腔的淋巴結增大提示與胃竇部胃壁病變胃同源性病變,因此診斷為淋巴瘤。

相信隨著病例的積累,人們對胃淋巴瘤的CT表現會有更深入的認識。

點評專家: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放射科 任克 教授

參考文獻:

1. 馬軍 , 張志遠 , 王寧菊 , 等 . 胃腸道間質瘤的影像學表現 [J]. 實用放射學雜誌, 2005, 21(8): 833-836.

2. Mendelson RM, Fermoyle S. 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s: a radiological-pathological review. Part 1: stomach, oesophagus and colon [J]. Australas Radiol, 2005, 49(5): 353-364.

3.潘金萬, 梁長虹, 闕松林, 等. 原發性胃淋巴瘤多排螺旋CT 表現 [J].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2010, 26(2): 294-296.

4.Ulusan S, Koc Z, Kayaselcuk 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CT findings [J]. Br J Radiol, 2008, 81(968): 618-623.

5.Hoshida Y, Kusakabe H, Furukawa H, et al. Reassessment of gastric lymphoma light of the concept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 analysis of 53 patients. Cancer, 1997, 80(6): 1151-1159.

6.劉濤,楊存保,李景雷等.胃間質瘤與原發性胃淋巴瘤的CT徵象及鑒別診斷[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誌,2013,(11):849-852.DOI:10.3969/j.issn.1005-5185.2013.11.015.

7.李果珍.臨床CT診斷學[M].第1版.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490.

8.Agaimy A,Markl B,Kitz J,et a1.Peripheml ner、re sheath tumors 0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 multicenter study of 58 patients including NFl一associated gastric schwannoma and unusual morphologic variants [J].Vilchows Arch,2010,456(4):41 l—422.

9.Nascimento AF, Fletcher CD. The controversial nosology of benign nerve sheath tumors: neurofilament protein staining demonstrates intratumoral axons in many sporadic schwannomas [J].Am J Surg Pathol,2007,3l(9):1363—1370.

快掃碼關注醫侃(yikantime),就差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