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都江堰柳街 非遺“薅秧歌”唱起來 三位魯獎詩人來采風

都江堰柳街鎮非遺分會場表演薅秧歌。

華西都市報訊“男人扶犁耕牛,

婦人們埋頭插秧/偶爾直起腰/像幾隻高貴的鶴//妹崽把鵝攆下塘/頂著荷葉,踮腳跑過濕漉漉的田埂/捉蝴蝶去了/風開始翻書,滿枝桑葉嘩啦嘩啦響……”

6月18日,位於天府源頭、地處川西壩子深處的都江堰大地染綠,田園放歌,雞犬桑麻之中洋溢著詩的歡樂,流淌著詩的氣息,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2017中國(都江堰)田園詩歌節暨中國說唱藝術展演活動在“詩歌之鄉”都江堰柳街鎮舉行。

傳承自隋唐時期的薅秧歌

唱得越鬧熱 幹活越麻利

“黃鱔出洞尾巴搖,你唱秧歌我來解,天上唱完唱地下,一家一家唱起來。”上午9點半,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柳街薅秧歌”實景展示現場,一聲響亮的號子,響徹在一望無際的綠色秧田裡。

從四個方向走來的村民,頭戴斗笠,一身白色的素衣,肩扛一根長長用來薅秧的竹竿,從農田深處緩緩走來,

最後在左右兩邊寬闊的秧田裡自動形成相對的兩隻薅秧隊伍,開始用竹竿薅秧。

領頭的漢子剛一唱完,田間的眾人相繼大聲附和每一句的後三個字:“我來解,唱起來,賣草鞋,豆腐來!”

樸實響亮的歌聲,混合著領唱、和聲,氣勢恢宏,恰是一曲震撼田野的交響樂。一早趕來看鬧熱的市民,也佔據了田間上的小道,仔細聽著其中歌詞,有時被逗得哈哈大笑。

“柳街的人,

從小就會薅秧歌。唱起歌來,幹活路都要麻利些。”當地村民謝大哥介紹,薅秧歌傳承于隋唐時期流行的《竹枝歌》,沒有特定的歌詞規定,是根據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不同心情來表達。在柳街鎮,一百多年的歌詞保留下來的都有。

三位“魯獎”詩人來采風

駐鎮詩人結對子 幫扶農民詩人

天府之國的田間地頭,處處雞犬桑麻,活躍著土生土長的薅秧歌,也吸引了三位“魯獎”詩人采風吟詩。

當代著名詩人、1986年獲評中國最受讀者喜愛的十大詩人、中國新詩集獎和魯迅文學獎得主傅天琳,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魯迅文學獎得主大解,魯迅文學獎得主林雪,和省內外詩人及都江堰本土詩人200余人參加了詩歌盛會。

中國詩歌學會會長助理大衛表示,都江堰自兩千多年前建成之時起,便造就了天府之國,澆灌出美麗、富庶、閒適、安逸的田園風光和生活方式,李白、杜甫、岑參、賈島、盧照鄰、陸游、范成大等大多數知名詩人都曾來過都江堰澆灌出的天府之國,

寫下了無數田園詩歌。因此,中國田園詩歌節才會由此發軔,而且,中國田園詩歌節獎永久落戶都江堰市柳街鎮。此次詩歌節上隆重頒發了首屆中國田園詩歌獎,據悉這是第一個以田園詩歌為主題的詩歌獎。

當天,劉紅立等3位實力詩人被聘為柳街駐鎮詩人,他們與到場的駐鎮詩人楊然、羊子、蔣雪峰、蒲小林一起與柳街鎮柳風農民詩社社員結為對子,雙方互贈詩歌作品。駐鎮詩人們表示,願意與農民詩人建立良好的幫扶機制,與他們多交流,説明他們修改作品,共同提升柳街鎮本土詩人的詩歌創作實力。

雙方互贈詩歌作品。駐鎮詩人們表示,願意與農民詩人建立良好的幫扶機制,與他們多交流,説明他們修改作品,共同提升柳街鎮本土詩人的詩歌創作實力。